互相谦让的典故有哪些131句精选

2023年09月1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互相谦让的典故

1、互相谦让的名句

(1)、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孔融让梨典故篇4〔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3)、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4)、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5)、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6)、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7)、我们内心的烦恼根源,有时候说“三毒”,有时候说“五盖”──贪、瞋、痴、慢、疑,盖住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的佛性、智慧都蒙蔽了。“慢”,就是骄慢,其根源是来自于瞋。所以,就修行来说,慢心的降伏是很重要的。古人也说“谦受益,满招损”,“满”就是骄慢、骄满。宗风里面对“谦”的提示比较多。

(8)、这是第二次见识政府的酒桌文化,上一次的意气用事让我和顾子刚差点万劫不复,这一次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逞强,以和为贵,百忍成金。

(9)、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10)、意思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11)、两人成为了知己,因为琴结缘,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并约定,在俞伯牙周游结束后去拜访子琪,等到两人再见时,却已是天人两隔,伯牙悲痛欲绝,在知己墓前弹奏了最后一曲,将自己珍惜如宝的琴砸碎于墓前,终生再也没有弹奏过琴,这也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

(12)、事情是这样的: 小涧东社区刘大哥家兄弟姐妹四人,已故父亲留下了两间房屋。在这次社区改造中,兄弟姊妹四人每人有继承的权利,按照拆迁补偿标准,也就意味着每个人有近15万的继承权利。但为了照顾最小的弟弟,两个姐姐均明确提出,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弟弟,不仅如此,大哥也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兄弟姊妹四人和和气气地一起来签约,在场的父老乡亲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15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就算在殷实之家也不是随随便便说放弃就放弃的。听说有的兄弟之间为了4万、5万都挣破头,这兄弟姊妹四个能这么和睦、谦让,真叫人佩服!”

(13)、张文瑞看完信回复说:“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父收到信后,立即让出三尺。

(14)、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15)、今天大头爸爸要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土豆胡萝卜大战。有一个脾气很差的土豆被胡萝卜撞了一下,于是双方就打了起来,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听完这个故事你们就知道啦!

(16)、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17)、“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18)、谦让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都能对彼此心存谦让之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因为少了很多火药味而变得更加美好。相反,如果我们互不相让,就会向两个农场主一样两败俱伤。

(19)、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20)、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

2、互相谦让的典故有哪些

(1)、然后硬闯入这两只猫中间。“孩子们,你们吵什么?”

(2)、谦,就是心存谦虚。一个人再有什么样的才华,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功劳,都一定要谦虚。而且愈是有学问、有能力,自然就会愈谦虚,所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学问深时意气平”。

(3)、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4)、这时,弟弟突然走过来,把手中吃了一半的梨递给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梨给哥哥吃。”

(5)、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6)、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7)、“那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父亲微笑着继续问道。他要看看这下孔融怎么回答。

(8)、源于济宁市的传统德育故事《孔融让梨》将登上“国家名片”。

(9)、梨子洗好后,盛在盘子里,放在桌子上。父亲招呼孩子们过来吃。

(10)、以礼相交,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善为人,以明处事,以孝持家,以信立身,以德容物,以爱感恩。恪守文明,幸福人生。

(11)、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12)、强国放肆强国的姿态,不是四处炫耀,而是任意索取,榨取到再无一滴。强国需要强君,强权只抓在最强者手里。以和为贵,所谓仁义,连我都觉着虚伪,更不提西日昌。

(13)、我给宝宝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问他‘宝宝你觉得孔融这小朋友好不好?’宝宝撇撇嘴说‘一个傻孩子有什么好不好的。’我‘……’。

(14)、看了之后我的感想就是:身为拳王,能做到如此,可算为谦让的楷模了。

(15)、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16)、尧、舜都是内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

(17)、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一户姓吴,邻里关系一直很和睦。有一天,吴家因砌新房,侵占了张家三尺宅基地,两家各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

(18)、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19)、每当劳作空隙,养母把小喜子抱在怀里便开始讲起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王祥卧冰啦,郭巨埋儿啦,此外,还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20)、例 选个最近的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日,非洲肯尼亚的小村落来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看看他父亲的故乡的年轻人。他刚到村口,就看见一群族人拿着长矛,在那里激烈地谈论着。上前一问,原来是要和另外一个部落打仗。年轻人不解地问其原因,一位族人气愤地说道:“那个村子的人老和我们抢地盘,抢走我们的果实和庄稼。我们之间的争执已经很久了。每一次都要大动干戈地打上一回。”这位年轻人摇摇头,向族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去和邻村的人谈判。族里的人虽然想抢回自己的土地,但更加希望和平,于是便让年轻人去了。几个小时后,年轻人满意而归。当问其究竟,他说:“这很简单,我对那里的族长说我们愿意送给你们一些土地,但是希望你们不要再抢我们的粮食了。”他们也希望和平,听到这些当然愿意,还带来了一些水果和粮食。两族之间几十年的矛盾被年轻人这样解决了,他从此成为族人心中的英雄。而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3、关于互相谦让的寓言故事

(1)、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以和为贵的成语解释以和为贵yiheweigui

(2)、刘总在后面碎碎念,什么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万事以和为贵等等,唐一诺一句都没听进去,而是拿出手机,给某人发微信。

(3)、所以,事上也好,理上也好,我们都要谦虚、退让。事上谦让,就是“让美归功”。理上谦让,就是在人我、是非、对错的当下,我们承认自己错,对方对,也就是让一步。

(4)、“嗯!狐狸伯伯,你快给我们评评理吧,是他想抢走我发现的食物啊!”

(5)、一天,有人送给孔融的父亲一筐梨。那些犁看起来水灵灵的,还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6)、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7)、希望你如孔融让梨般知礼,有孙叔敖砍蛇般的勇气,与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可比,比区寄预谋杀敌还要心细。智勇无敌,必成大器!儿童节快乐!

(8)、历史中的孔融能诗善文,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关于孔融有很多历史事迹呢,小朋友可以自己多多的读书来了解哦!

(9)、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

(10)、蔺相如这番话,使他的手下极为感动。他们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的手下处处谦让。

(11)、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委”李鸿源(中)、“立委”李鸿钧(左)这对兄弟档,在老妈“孔融让梨”的指示下,质询时“兄友弟恭”。

(12)、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学会分享,礼让,不要自私自利。现在的孩子由于溺爱,很容易没大没小,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状态。

(13)、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14)、轮到孔融了,他仔细看了看盘中的犁,挑了一个最小的,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15)、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做法很赞赏。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郤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

(16)、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告诫人们一定要有真本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学会自己的本领,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17)、小朋友们,《孔融让梨》一篇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懂得谦让的中国经典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孔融的谦让对哥哥的尊敬、对弟弟的爱护,以及他们兄弟之间互敬互爱的情谊。

(18)、他们的观点是,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

(19)、世界传说故事《渔夫和精灵》世界传说故事《有妖怪出没的房子》

(20)、俞伯牙三年学成,为了追求更高的技艺,开始游历各方,寻求名家,苦练琴艺。在孤岛练琴,每日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鸟鸣山间,日复一日自然里的陶冶,心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琴技日益高超。一日林中即兴弹奏,被钟子期听到,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一方面看出来两人却是知音,另一方面体现了俞伯牙的技艺高超。

4、互相谦让的道理

(1)、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2)、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3)、张家有个儿子叫张文瑞,在朝廷当官,于是张父连夜写信给儿子,要求他出面解决。

(4)、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5)、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调查,分别在一年级和三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近百名学生,请他们来完成“孔融让梨”的语文题目。

(6)、昭君的宽容让战争停止,让两国永保安宁;父亲的宽容让夫妻之间相互理解,让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真的是宽容的博大。我们不是常说以和为贵,何为贵?贵在宽容,贵在和谐!

(7)、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无可争议的霸主这个期间鲍叔牙也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管仲的光芒太盛,掩盖了鲍叔牙的光芒而已,著名的“尊王攘夷”就是鲍叔牙提出的。其实鲍叔牙更像一个战略家,而管仲则是个实干家,二人珠联璧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8)、“我知道了,知道了!伯伯会好好地把食物分成两半的,不要在吵了,去拿秤来!”

(9)、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10)、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11)、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12)、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13)、唐尧虞舜的谦让不过三杯酒,商汤周武的交争只是一局棋。

(14)、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15)、“这样右边又太轻了!”于是在咬下一口左边的。

(16)、流浪汉们支起锅,烧开了水,把土豆和胡萝卜全都捡起来丢了进去,准备煮熟了慢慢地美美饱餐一顿。

(17)、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

(18)、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19)、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孔融让梨典故篇3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20)、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5、互相谦让的名人名言

(1)、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3)、明礼守信以诚为贵,尊崇爱老以孝为贵,知耻尚廉以荣为贵,传承经典以德为贵,弘扬美德以善为贵,修身律己以和为贵,正风正气以礼为贵!

(4)、我们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却来反思该不该把这个故事再讲下去。

(5)、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6)、其实,四兄妹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境并不算殷实,但他们在利益面前,相互谦让,和睦共处,源于长久以来好家风的熏陶。四兄妹的父亲是个识文断字的人,为人正直和善,经常主动帮助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孩子们小的时候,老父亲就重视文化教育,坚持让四个孩子都上学。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经济薄弱,能让孩子们填饱肚子已经算是领家有方了,尤其在那个年代,让女孩坚持上学的更是少数,但父亲坚持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文化教育,并时常教育他们要正直善良、和睦谦让、积极上进。父亲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营造了良好的家风。孩子们从小懂得“争着不够,让着有余”的道理,兄弟姊妹之间相互谦让,相互照顾,一个个都很上进争气。他们有的成为老师,育人无数,有的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家庭教育理念,从小教孩子们诚信、友善、谦让、上进,孩子们一个个也都考上了大学,把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7)、文明修身,礼仪情长。兼容并蓄,和睦安康。孔融让梨,少小惟善。珍爱食粮,美德弘扬。诚信经商,地广天宽;中华精神,万古流芳;华夏百年,不朽辉煌!

(8)、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9)、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10)、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11)、分羊的典故。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12)、“我们两个如果不吵架,好好的把那食物分开来吃该多好啊!”两只猫垂头丧气,以后再也不敢吵架了。

(13)、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是好朋友,分别辅佐齐国两个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都逃亡在外,齐襄公死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赶回去继承王位,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路上埋伏准备暗杀小白,结果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将计就计,躺在地上装死,躲过了一劫。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就慢悠悠的回国,而小白则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继承王位,就是齐桓公。

(14)、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蔺相如的手下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之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恩怨。

(15)、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16)、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现在很多孩子信心不足,很容易放弃,我们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持之以恒。

(17)、但是,平陆县的这对双胞胎兄弟,却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为家境贫穷,无奈互相推让演绎了现代版的“孔融让梨”。

(18)、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19)、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20)、“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1)、所谓夫妻之间,当以和为贵,雷捕头之前尽管做过一些寻柳之事,那也只是他一时间糊涂,本官相信,雷捕头一定会痛改前非的!

(2)、《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讲的是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梨,而自己却挑选最小的。

(3)、以和为贵,人际之和;安享天伦,居家之和;泰然处之,身心之和;自然和谐,天人之和。和气生财,家和事兴,内和外顺,心境平和,愿你以和赢取未来!

(4)、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5)、父亲有点纳闷,哥哥们也觉得很奇怪:这个小家伙看了半天,怎么挑了个最小的呢?

(6)、哥哥们也互相谦让起来,都争着要吃小的,把大的让给对方吃。

(7)、这个故事说明,谦让时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正是两家人互相的谦让,每个人都后退一步,才会流传出这样一段佳话,互相谦让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正是每个人都后退三尺,才有“六尺巷”这个佳话。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8)、我们从小受到“孔融让梨”式的教育,父母老师们都告诉我们,要有谦让的`精神,处处让着别人。

(9)、喜欢大头爸爸故事的人点个(赞)+(在看)吧!

(10)、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11)、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两个故事:一只黑狗和一只白狗要过独木桥,走到中间的时候,黑狗不让白狗,白狗也不让黑狗,彼此互不退让,僵持在那里,进而相斗,结果不但都不能过桥,而且双双堕入水中。另一个是黑羊和白羊要过独木桥,走到桥中间的时候,白羊说:“唉呀!我先退。”黑羊也说:“我先退”,彼此互相礼让,结果白羊也过了,黑羊也过了。

(1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海外华商在人际关系上讲究的是“以和为贵”.

(13)、一场激烈的土豆胡萝卜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处伐”、“自是”。

(15)、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16)、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17)、父亲走到孔融面前,摸着他的头问道:“盘子里有这么多梨,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

(18)、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9)、应该要互助合作、互谅互信,以和为贵,做到声应气求,一团和气为全民谋福利。

(20)、“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1)、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2)、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3)、例 选个最近的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日,非洲肯尼亚的小村落来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看看他父亲的故乡的年轻人。他刚到村口,就看见一群族人拿着长矛,在那里激烈地谈论着。上前一问,原来是要和另外一个部落打仗。年轻人不解地问其原因,一位族人气愤地说道:“那个村子的人老和我们抢地盘,抢走我们的果实和庄稼。我们之间的争执已经很久了。每一次都要大动干戈地打上一回。”这位年轻人摇摇头,向族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去和邻村的人谈判。族里的人虽然想抢回自己的土地,但更加希望和平,于是便让年轻人去了。几个小时后,年轻人满意而归。当问其究竟,他说:“这很简单,我对那里的族长说我们愿意送给你们一些土地,但是希望你们不要再抢我们的粮食了。”他们也希望和平,听到这些当然愿意,还带来了一些水果和粮食。两族之间几十年的矛盾被年轻人这样解决了,他从此成为族人心中的英雄。而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4)、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5)、本报济南4月12日讯记者今天从济南市邮政部门获悉,源于我省的传统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将“走上”邮票,并在今年“六一”节在济南举行首发式。

(6)、“啊!这次变成左边比较重啦!”接着狐狸又咬了一口右边的食物。

(7)、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8)、“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9)、过路的狐狸停住了脚,用两只闪亮的眼睛看了看。

(10)、孔融昂着头回答:“我年纪小啊,当然应该吃小的。大的要留给哥哥们吃。”

(11)、两只猫眼睁睁看着秤上的食物,越变越小,越变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