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是因为()78句精选

2023年10月23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1、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1)、 掉进黑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015-12-28)

(2)、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3)、从此以后,富兰克林成了世界上最“帅”的人之一。

(4)、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俄罗斯有一位物理学家在模仿这个实验时,因为操作不慎被雷电击死。

(5)、 MIT牛人解说数学体系(2015-12-05)

(6)、1753年7月26日下午一点钟左右,北方升起了一大片雷电乌云。我和利赫曼正出席一个科学院的会议,于是匆匆告别,想赶回家去观察“雷电器”。

(7)、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出版商、新闻人……还是科学家,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最著名的科学研究,当然是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下来,证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个大胆的实验引发了无数人的崇敬,富兰克林甚至因此被赞誉为“现代普罗米修斯”。有些人也大胆地去模仿,结果毫不意外地导致了遭到雷击身亡的悲剧。富兰克林本人有必要冒险做这个实验吗?

(8)、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脏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会重度受伤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9)、富兰克林生前身后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个带电风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流传已久的经典传说,很多美国人深信不疑。在国内,作为语文教科书里的“老段子”,同样人尽皆知。可是这到底是个神话还是真有其事呢?

(10)、 一张图看懂暗物质(2015-12-17)

(11)、抛出手提箱在空中炸开,撒下美元对碰触到的敌人造成物理伤害;

(12)、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蓄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13)、1746年,英国伦敦一个叫柯林森的人,给他在美国的一位朋友寄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

(14)、本栏目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介绍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脉络,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联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另外,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算变形24点,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15)、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16)、他和他的助手罗蒙诺索夫对雷电现象观察了三年之久,他们也想像富兰克林一样“窥探”雷电的秘密。于是,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雷电利用计划"。

(17)、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8)、7月的一天,终于盼来了费城一个大雷雨的天气,富兰克林带着儿子选了一块广阔的草地,按照设定引“天电”的方案,将一只特制的风筝徐徐放到阴雨密布的天空。

(19)、对于利赫曼之死,后来的普利斯特列说:“令人敬佩的利赫曼的光荣牺牲使每个电气学家不会再这样光荣死去了。”

(20)、   “第一个提出这个猜想的荣誉,文献中被归于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认为是他于1750年正式提出了‘lightningiselectricity’的猜测。有些宣传品中会出现富兰克林用风筝导引lightning以证明其是electricity的画面。实际上,用风筝做验证实验的是法国青年Dalibard,于1752年首次获得成功。”(引自同上书第166页)

2、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是因为()

(1)、1751年,隔离亭子的实验法在伦敦出版了.法王路易十五鼓励宫中的科学家们完成这项实验,以证实富兰克林一向坚持的看法—雷电和地面电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兰柯斯.狄阿里巴(Jean Francois 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处的马利花园中的隔离桌上竖起40呎高,尾端尖耸的金属杆,风暴很快地笼罩这里,根据富兰克林的描写,杆旁小心地安置了一个人,不时地以手中绝缘的铁环汲取雷电和火花.

(2)、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确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由此他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得到了证实。

(3)、当避雷针在费城等地初显神威后,立即传到北美各地,随后又传入欧洲。

(4)、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也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5)、该书由罗会仟、赵敏、姚晓春、陆继宗撰写,其中罗会仟完成书稿约50%。该书介绍了从公元前950年《竹书纪年》最早记载北极光和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开始,物理学在力、热、光、电等方面的发展历程,直到2000年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开始运行。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和图片里寻找物理学史上的一个个重要足迹,在认识科学现象的同时,体验科学家们的发现历程和人生经历,从而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6)、 我们与上帝的距离只差一台量子计算机(2015-12-16)

(7)、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系在牵着风筝的麻绳末端的铜钥匙,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8)、释放风筝漂浮在空中,持续两回合,第一回合会致盲并降低敌人行动力,第二回合会造成大量伤害;

(9)、富兰克林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了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

(10)、 量子物理幼儿版,扎克伯格你太淘气了!(2015-12-19)

(11)、但是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弄不清楚雷电是怎么产生的,相信“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的神话,误以为雷电毁屋击人是上天发怒,对人们进行罚诫。到了汉代,人们开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雷电现象,《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明代刘基(1311年~1375年)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这说明,当时己经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12)、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

(13)、接着他们把风筝线弄湿,风筝上的静电量进一步增大。但是把手指靠近钥匙,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触电感觉。为了增大电量,终结者找了一个大金属球形状的电荷产生器代替海边的空气作为电荷来源,这个大金属球产生的电荷远远高过空气中的静电产生的电荷,但是比起真正的闪电还是微不足道的。当风筝靠近这个金属球时,就会被击中,如果把一个探头靠近钥匙,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微弱的火花。第二件事也证实了。

(14)、而且,按普利斯特里的说法,富兰克林是在1752年6月做的实验,当时他还不知道法国人已经成功地做了“费城实验”,他本人知道这个实验的重要性,为什么不急着发表?甚至不在其《费城报》上简单提一下?在过了4个月后知道了法国人的实验结果才提及此事?更令人费解的是,富兰克林不仅不急着发表,而且私下里也没有向别人透露他做了风筝实验。当时费城有一个研究电学的著名专家伊伯内泽·金内斯利,是富兰克林的好友,富兰克林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报告电学实验结果。如果富兰克林做了风筝实验,很难想象富兰克林不会告诉他结果。但是在1752年9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金内斯利多次在费城做关于电学的演讲,介绍法国人的“费城实验”,却都没有提到在费城本地已有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一直到了1761年,金内斯利自己才做了风筝实验,不过是在晴朗的日子做的。在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时候,他的儿子威廉并不是像一些描绘该实验的画作画的那样是个小孩,而是已经21岁。威廉也是个人物,当过新泽西的总督,后来成为美国保皇d领袖,美国建国后流亡英国,是爱丁堡王家学会建会会员。但是威廉从来没有提到他参与了这个著名的实验。

(15)、1754年,富兰克林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被梅伦的一个牧师迪维什第一次实现了。到了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里立起了一根避雷针。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到了1782年,费城已经大约有了400根避雷针了。

(16)、尽管这种猜想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破除了人们对上天雷神的迷信,于是各种征服雷电的设施也就陆续出现了。

(17)、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18)、富兰克林的成就实在是数不胜数。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担任过州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出版了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美国第一本医学专著、第一部小说以及其他很多畅销书,在多个科学领域也有很多贡献。(他甚至成了财富的象征)

(19)、 不可解的物理学难题,源于数学核心的悖论(2015-12-22)

(20)、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3、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否存在

(1)、   引文观点源自近年出版的文献,作者是中科院物理研究员,属于物理业内人士,不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风筝实验”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版本。所以至少说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存在争议的,而我则偏向于相信新近的业内专家的异说。

(2)、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

(3)、很多人追随着富兰克林的脚步,“疯狂”了重复着他的大气电实验(或者是实验的设想)。

(4)、但是富兰克林的这些信没有得到王家学会的重视,他们拒绝发表。在克里森的帮助下,这些信被收集起来,作为一部专著《电实验与观察》于1751年在伦敦出版。第二年,这部专著翻译成法文,引起了法国科学家的极大重视。他们开始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设想。首先这么做的是译者达里巴。他于1752年5月初在巴黎郊外马里村立起了一根金属杆,之后自己回巴黎,派人看守。5月10日,来了雷暴,看守人按照达里巴的指示,手持一根插了铜丝的玻璃棒,碰了碰金属杆,冒出了火花,证明金属杆带了电。随后看守人找了人作证,重复了实验。3天后,达里巴向巴黎科学院报告了马里实验结果。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德罗、布封等人先后在巴黎等地重复了该实验,轰动一时,人们纷纷来围观“天火”,富兰克林在法国一举成名,这个实验被称为“费城实验”—富兰克林当时人在费城。

(5)、在普林格尔的坚持下,避雷针终究没有变成“避雷球”。

(6)、富兰克林对电学的贡献还有许多,他正确地指出摩擦起电实际上是让电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不是创造了新的电,这是电荷守恒定律的早期描述。并且他还发展迪费的学说,定义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沿用至今。受到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的启发,1745年,狄维斯成功发明了避雷针——如果用尖端金属放在建筑物高处,就可以把雷电引导到地面而不经过建筑导致破坏。如今,几乎所有高层建筑都要设置避雷针,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富兰克林本人还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他的头像被印在了百元美钞上,永远被人民所敬仰和怀念。

(7)、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

(8)、也许他没有想到,他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无意中成就了物理学史的一段传奇。

(9)、美国《流言终结者》节目曾经做过一个模拟实验,让一个假人放风筝,然后给风筝施加50万伏电压的假闪电,测出流过假人“心脏”的电流超过了6毫安,足以将真人电死。

(10)、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小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人,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11)、对于权威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睬,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

(12)、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13)、富兰克林或许有过风筝实验的想法,即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只可能是被风筝上带的一些静电电到。如果被真的雷电电到的话,就不会是手被电麻了,很可能是当场暴毙。

(14)、富兰克林也把这篇文章寄给了克里森。克里森在当年12月在王家学会宣读。这回王家学会不得不重视了,在学会会刊上刊登了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实验报告,而是实验指导。而且它也没有明确地说富兰克林本人做了实验,只是含糊地说在费城有人做了。37年后,也就是1789年,富兰克林发表《自传》,才明确说了自己做了风筝实验,但是只有半句话,在介绍了法国人的“费城实验”如何引起轰动之后,他说“不久之后我在费城用风筝成功地做了类似的实验”。

(15)、然而有不少人对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年是否真的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或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还心存疑虑。美国Discovery频道《流言终结者》节目在第4季第5集利用实验证明了,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导下了雷电的钥匙,他将会被直接杀死。其实早已经有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本人从来没有正式承认做过这个实验。

(16)、富兰克林用手拿卷线圈的铁丝,在雷电雨夜闪电划过风筝,富兰克林的手有麻木感,他激动地大叫“我被电击了!”回到家,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实验瓶,进行电学实验,果然科学家的假说成立。

(17)、用加、减、乘、除和括号,将“1706年1月17日”中的4个数:17进行计算,得到

(18)、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脏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会重度受伤。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19)、这个莱顿瓶的收件人叫做本·杰明·富兰克林。

(20)、这样的实验后来多次有人做过,当然是用绑着的风筝做的,人是不能在旁边的,否则有可能出事。

4、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证明了什么

(1)、 这里距离北京仅150公里,空气质量好到爆!(2015-12-21)

(2)、 Science公布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基因剪刀居首(2015-12-21)

(3)、 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4)、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5)、这些相似性指向一个结论:这两种现象是同一种物理现象。

(6)、为了模拟雷电的威力,终结者走进了电力公司的试验中心,这里的高压电可达到100万伏,可是比起真正的雷电1亿伏的电压,也只是1%。他们用组织替代胶制作了一个假人的模型,里面安装了一个模拟的心跳检测器,并用模拟的雨中淋湿的风筝线进行实验。风筝被高压电击中时,在钥匙和假人的“手指”之间出现了明亮的电弧,通过模拟心脏的电流已经超过可以使人心脏停跳的最大电流的很多倍。这个“迷你版本”已经足以让富兰克林英勇牺牲很多次了。由此可见,富兰克林在直接被雷电电后还毫发无损,并且淡定地说“我可以证明闪电是电”是不靠谱的。

(7)、富兰克林从风筝实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实: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8)、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9)、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

(10)、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11)、随着莱顿瓶的发明,人们知道了如何储存电。1746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科林森给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邮寄了一个莱顿瓶,并附上使用说明。由此激发了富兰克林对电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其中他最跃跃欲试的就是证明普罗米修斯的“天火”——闪电是不是和摩擦起电的电有着一样的本质。为此,富兰克林选择了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风雨夜晚,和他助手放飞了一只带着铜线和铜骨架的风筝,风筝线的另一端拴着一串钥匙放在莱顿瓶中,他们试图“钓”闪电下来。很快,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天空,顺着导线噼里啪啦地导入了莱顿瓶。通过不断地对比研究,富兰克林最终认为闪电和摩擦起电殊途同归,是同一种物质。这次充满危险的实验揭示了电的本质(后人曾试图重复该实验而被电击身亡!),让人们意识到电的巨大能量和潜在应用前景,更加点燃许多科学家对电学研究的星星之火。

(12)、不过最为流行的还是在建筑物上安装中国式的避雷针――龙吻脊。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兰来中国游历之后,写了一部名叫《中国新事》的书。书里写道:“……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13)、然而,他对科学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物理学上。其中以电学为主——他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

(14)、不多功夫,雷声大作,但没有一滴雨。我看了看所装置的雷电器,丝毫没有发现电力的征兆。但当饭菜摆在桌子上的时候,我终于看到铁丝发生特别的电火花,我的妻子和另外几个人也都跑到这里来了。我们大家一起看了铁丝和吊起来的铁条,因为我希望有几个目击火花的各种颜色的见证人。利赫曼教授曾和我争论,他不认为会有各种颜色。就在我把手伸到铁丝边、火花僻啪僻啪地四散爆发的当儿,突然霹雳一声巨雷。他们都从我身边跑开了。我妻子也要我走开。好奇心仍把我吸引住二三分钟,直到他们对我说菜汤凉了,并且电力也几乎停止了。我刚刚在桌旁坐了一会儿,利赫曼的仆人突然把门打开了,他满面泪痕,吓得喘不过气来。当他向我走来时,我想,莫不是有人在路上打了他?他勉勉强强说出了几个字:教授被雷击倒了。

(15)、(3)雷击人身伤害与防雷知识要点作者:梅忠恕

(16)、流入钥匙的电流量是否足以电到富兰克林的手指;

(17)、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18)、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这样评价富兰克林:“他是天堂盗火者,他是第二个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