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农谚语大全117句精选

2023年10月23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农民二十四节气谚语

1、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及解释

(1)、目前160000+人已关注加入(元旭文化),快快告诉好朋友们加入吧!

(2)、冬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周代就有祭祀神鬼的活动,皇帝亲自要到郊外举行郊祭活动。在陕北民间还有炒食豆子的习俗,称“炒冬”,或者煮食羊骨头,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家,来吃熬白菜,称“熬冬”,以讨驱邪求吉。 

(3)、   五月二十六滴一点,耀州集上买大腕。(农历五月二十六下了好雨,当年庄稼肯定好收,可到集上买大碗吃饭。耀州在陕西省)

(4)、秋前三日无禾割,秋后三日乱忙忙。秋临夜雨,当过牛屎。

(5)、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6)、   过了冬至,天气长一肋子。(白天开始变得更长)

(7)、   寒露霜降是秋芒季节,既要收割碾打谷黍,又要搬运玉米、割豆子、摘棉花、收芝麻,农活虽然复杂,但要做到忙而不乱,注意技巧。“早割豆(不炸角),午摘花(少沾叶屑),摊开口袋收芝麻(不怕颗粒掉地里)”,做到颗粒归仓。

(8)、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9)、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10)、这是浙江当地的农谚,说的是在冬天下雪了,天气回暖就比较慢,而如果是在春天降雪了,那回暖就很早。其实农民都是喜欢冬雪的,十分讨厌春雪,因为“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苏、晋、粤、贵)”。

(11)、解释: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12)、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13)、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瓮穿裙,有雨淋。

(14)、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是北方的美食,一直深受北方人民喜爱。饺子,是春节标志性的面食。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并且,饺子荤素搭配,菜肉结合,营养全面,能满足身体需要,有益健康。

(15)、解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6)、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17)、清明时的很多谚语阐发天气清明无雨较好,这无疑对人们出行上坟,旅游踏青带来方便。但周期性的降雨很可能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说法。 

(18)、有关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用谚语为载体,就陕北流传较广的,深受人们看重的谚语,略作一述,也是对这一非遗的厚爱和敬重。 

(19)、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20)、   麦收三十八场雨。(八月播种雨,十月越冬雨,来年三月小麦起身雨)

2、二十四节气农谚语大全

(1)、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地区应做好小麦冬灌,保墒防冻田间管理工作,同时开始利冬闲进行植树造林,改造涝洼,治水治岭,修渠打井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瓮穿裙,有雨淋。

(3)、大暑时至三伏天气的中伏前后,亦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故有谚语说:“热在三伏,凉在三九”和“大暑到,暑气冒”。此时,陕北各地气温升到高峰,平均气温达到23—24度。由于天气酷热,降雨多为阵性的雷阵雨,很少有绵绵的连阴天气。此时,又多大风、冰雹,给农作物常常带来灾害。还多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现象,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所以说:“七上八下,天灾多样”。 

(4)、寓意:在惊蛰时节翻动土地,可以使地下的空气更流通,到春分的时候,地气就全部活动开了。

(5)、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6)、‘立冬西北风,来年五谷丰’,‘立冬东南风,衣少能过冬’,‘立冬雷轰轰,立春雨蒙蒙’,是说立春这一天如果刮西北风,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如果刮东南风,这个冬季会比较温暖;如果打雷,来年立春这一天会下雨。

(7)、   云向东一场风,云向西池泊溢,云向南水涟涟,云向北冲倒芝麻淹倒谷。

(8)、寒露是热与冷交替季节的开始,露水增多,气温比白露时更低。这个时候不能再赤脚下水了,也不能赤膊了。禾苗到了寒露即将枯萎,经不起寒风;人到了老年,体弱多病,就怕因贫困而生活艰难。

(9)、小雪时开始下雪,忌无雪宜多雪雨。如果到小雪时还没降雨落雪,冬小麦缺水干旱。由于天气暖和,病虫害也易越冬,影响第二年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这正说明“瑞雪兆丰年”和“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一个道理。 

(10)、7)开花过密,适当疏掉,全部保留,空耗养料。

(11)、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12)、霜降在古籍《二十四节气解集》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寒冷起来,露水凝而成霜,冰霜即杀死草木叶子和农作物的叶子,故有“百草不过霜降”的谚语。霜降的寒冷门坎相当硬正,陕北的气温平均为零度,或零度以下,暖时也徘徊在3度左右。

(13)、寒露是热与冷交替季节的开始,露水增多,气温比白露时更低。这个时候不能再赤脚下水了,也不能赤膊了。禾苗到了寒露即将枯萎,经不起寒风;人到了老年,体弱多病,就怕因贫困而生活艰难。

(14)、“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

(15)、“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这是一条气候变化的谚语,阳历5月下旬雨水较多,亦是雨打小满头,到了6月间,就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故有“晒死老黄牛”的经验一说。天气的变化,雨水的多少,大多有着周期性的走向,所以如是的谚语都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6)、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17)、意思就是春分开始了之后,雨如果不停的话,清明节的前后是有好天气的。

(18)、二十四节气也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考的内容,小伙伴们要记得记哦~

(19)、解释: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20)、解释: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3、农民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

(1)、   九月九没雨看十三没雨半冬干。(农历九月初九和十三日不下雨,整个冬天都会少雨)

(2)、解释:九月初九日若无雨,可卜下半年雨量稀少。

(3)、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白露不赤膊,寒露脚保暖)

(4)、意思是立春若是天气好,整个春季天气都不错,阳光很灿烂。但若立春就阴雨绵绵的,那到清明前后,可能都是没完没了的阴雨天气。

(5)、解释: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6)、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7)、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8)、8)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9)、“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是指陕北入种冬小麦的地势走向。秋天的高山风大,易干旱,地温快速降下来,故播种小麦首先从高山开始,以免除此等不利因素。平川地段湿气较大不易干旱,山风刮到平川地带较小,气温又要高一些,所以较迟缓入种冬小麦,不会影响冬小麦的出苗生长。

(10)、   惊蛰:“惊蛰宁,百事成”、“惊蛰动了土,倒冷四十五”。惊蛰时分如果刮大风尘土飞扬,节后多刮北风,会有沙尘暴,对果树开花结果和庄稼生长不利。

(11)、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12)、老农民对这句农谚都是深信不疑的,往往下雪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下鹅毛大雪,那往往后面就不会降雪了,一会就会出大太阳,是个好晴天;如果开始的时候是下的是小雪,那就会越下越大,最后会下大雪。这同样是古人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今天依然适用的!

(13)、小时治不净,大了就有抗药性。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5干打谷,湿打黍。

(14)、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晕即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

(15)、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

(16)、小雪时节,冰雪封地天气寒,应利用冬闲时间大搞农副业生产,因地制宜进行冬季积肥、造肥、柳编和草编,从多种渠道开展致富门路。同时,要安排好充分的时间,搞好农业技术的宣讲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7)、“小满”以后,降水较多,大、小山塘,水圳的水都是满满的。

(18)、 “雨水无水多春旱”,此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多年验证总结出的经验。雨水节气前后少降落雨水,春天多旱象征兆。陕北十年九旱区域,多为“春雨贵如油”之现象。不论是“清明无雨多吃面”还是“清明要睛,谷雨要淋”,都指降落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还有谚语急呼:“清明前后落了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说明清明前后正是小麦返青,耕地保墒需要雨水的渴望情结。由是,一些谚语的预测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扰,不一定每一条谚语的预测达到很准确预测,只有一定的参考价质。 

(19)、“立春”陕北人又称“打春”,或“开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气,即指春天的大门被打开,天气将会慢慢地暖和起来。不过,在陕北天气要暖和起来,到了“惊蛰”之时,万物复苏,天气才转暖。“春打六九头”,为立春六九的第一天。如果是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由于农历每个节气是15天,冬至到立春间,就有小寒和大寒,三个节气的45天,与五个九的日数45天正好相同,故有“春打六九头”一说。不过,也有“春打五九尾”的一说。 

(20)、立秋之前就应该把禾割完,立秋之后就来不及了。立秋之后比之前雨水也开始多了起来。

4、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谚语

(1)、释义:立春的那天若是天气好,整个春季天气都不错,阳光很灿烂。但若立春就阴雨绵绵的,那到清明前后,可能都是没完没了的阴雨天气。

(2)、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4◆晴雨

(3)、小满在阳历5月21日或22日,或23日,太阳到黄经60度为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释小满为“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陕北气温逐渐高起来,土壤亦暖和起来。如苜蓿,豌豆等开出了花朵,故有“小满一枝花”的说法。 

(4)、不要问爹问娘,小麦出头好落秧。十成稻子九成扁秧,栽秧要栽蒲秧。

(5)、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6)、“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面射,南闪闪三夜。”

(7)、2018年12月7日,也就是本周五将迎来今冬的第三个节气——大雪,这也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拉开了序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说大雪节气以后天气会更冷了,而且降雪的概率增大了,并且降雪量也会明显增多。在民间大雪节气还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而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几句在农村现在已经流传的大雪节气方面的谚语,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解决,不知道农民朋友都听说过哪些呢?

(8)、中国有很多谚语,在古代人们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常常就会通过二十四节气来判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的谚语,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9)、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民间谚语》

(10)、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11)、解释: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12)、过去的人们在冬天也不得停歇下来,忙碌地翻圈肥,或走串起来去拾粪,是为“冬闲变冬忙”。

(13)、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14)、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15)、三耥九耘田,砻糠变白米。稻耘三遍谷满仓,棉锄七次白如霜。花靠锄头稻靠耥。

(16)、解释: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

(17)、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18)、解释: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

(19)、寓意:‘惊蛰天气没有马上转暖,在后面的时日里转暖会很慢。

(20)、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贵)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苏、桂、湘) 

5、农村二十四节气谚语

(1)、三九不冷夏不收。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2)、   干冬湿年。(一冬无雨,年关时节雨雪多)

(3)、   立冬进入初冬季节,秋收进入冬藏阶段。“立冬到小雪,秋收就妥帖”、“立冬见凌茬,庄稼全收煞”。这时谷薯豆菜各类庄稼全部收获完毕,进入了传统的“卧冬”时节。

(4)、雹打一条线,霜杀一大片。结合复播,增加收成。

(5)、天气清朗为“清”,万物欣欣向荣是“明”。清《帝京岁记胜》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这时,陕北气温已上升到8—10度,但是陕北北部还未进入“种瓜点豆”之时,真正的“种瓜点豆”时期进入谷雨或立夏期间,到地温很高时入种瓜豆,生长极快。不过在过去,旱田作物,如豌豆等,春分前就下种了,有“豌豆要收,冻土里抠”谚语。到清明节时,豆秧即可挂定上坟烧纸的残纸片。 

(6)、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7)、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8)、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9)、寓意:惊垫春雷响,农民就开始无闲日,整日在田里耕作。

(10)、   检验小麦是否播种适时,可以参照它的出土时间,叫做“四五天早,十来天迟,七天露头最合适。”

(11)、释义: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种一棵能收一大筐红薯。

(12)、解释: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13)、水田里有些早熟种的禾“黄”了,各类作物渐有收成,有饭吃了。

(14)、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5)、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16)、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17)、解释: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18)、寓意:天气转暖,地下的冰化了,很适合种植葵花和蓖麻。

(19)、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20)、“小满”以后,降水较多,大、小山塘,水圳的水都是满满的。

(1)、到大寒时,天气变冷了。直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2)、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这期间的降雪次数多了,雪也比较大了,陕北日平均温度已降到零度以下,落雪到地面亦不消化。黄河水在边沿流动的水有冰凌在游动,无定河水的冰凌亦更多更大,但是河水没有被冻得封住(即不插)。现在气候变暖,即使到了冬至的数九寒天,大河的水还没有被冻得封定的现象。 

(3)、   立秋处暑要做好小麦播种的准备工作。暑天重在攒墒,秋天重在保墒。“立秋不带耙,误了来年夏(小麦)”、“秋后不带耱,不如家里坐”。立秋处暑适时耙耱保墒,为小麦播种打好基础。

(4)、解释: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

(5)、“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面射,南闪闪三夜。”

(6)、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7)、解释: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8)、解释: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

(9)、   一年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最早的文化成果。它反映了冷暖寒暑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特点,有力地指导农事活动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

(10)、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1)、“立秋”是说夏天的路程走完,进入秋天的征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从气象上看,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下一场雨,凉爽一回。在物象上看,立秋后到了暑处时,很多农作物灌浆,百草开始结籽粒,故有“百草结疙瘩”之说。

(12)、   小满:“小满粒满仓,麦梢已发黄”、“麦梢发黄,菜籽(油菜)登场”、“小满收菜籽”。菜籽碾完,小麦就陆续入场。

(13)、三九不冷看六六九不冷倒春寒。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14)、   小麦是隔年田禾,误种了耽搁一年太可惜,有“参不落,地不冻,有牛有籽只管种”、“寒露加籽出黄尖”的农谚。小麦靠群体增产,种的迟了分孽少产量低,用“加籽”的办法弥补这一不足。

(15)、解释: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

(16)、秋分时期,陕北的糜子还没有成熟,不能收割,到了寒露期间,谷子就大熟了,赶快要收割了。 

(17)、   雨水:“到了雨水节,农人不敢歇”,“夜冻昼消雨水节,浇田耙地把树接”、“春雨贵如油,莫让白白流”。雨水节后气温上升,土壤水分开始蒸发,此时滴水金贵,要抓紧麦田管理,耙耱保墒,做好春播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