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贡献和观点115句精选

2023年10月30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概述陶行知

(1)、*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2)、二是“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对象和办学方针。它也有多层含义:打破围墙、面向社会的大环境办学、打破“鸟笼”利用社会的或环境办学。

(3)、一个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4)、解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做中学”是杜威的教育思想。

(5)、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6)、一方面,他们都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杜威指出,社会的重建在某种程度上要依靠学校,学校教育是新的社会建设的工具,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特征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改变。而陶行知作为教育救国运动的主力,更深信教育能影响中国社会变革,能拯救整个国家、改变民族命运,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是改造了社会”。

(7)、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双眼、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及时间。

(8)、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关注点虽然在个体上,但具体施力点则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当时,美国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与个体教育息息相关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学校构筑成一个雏形社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浓缩成若干课程,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施力点在个体上。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属于小众教育,而新思想运动产生的新教育各行其是、尚未形成体系。所以,陶行知自然侧重于受教育的个体,他只能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体来实施他的教育。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只有使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实现富民强国。同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这种大教育观更适合个体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灵活性正跟生活与社会的广博性相适应。总的说来,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是对整体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个体教育观念的改变。

(9)、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10)、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11)、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或信息化更高的未来社会,学校教育会受到来自海量信息和网络的巨大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正在或面临重大变革,很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剧增,“远程教学”技术走进传统大学的校门,使学校里以往的热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让很多人可以坐在家里面对着电脑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教育、学业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教育方式必将也正在走向多样化、多元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正适合这样的大环境。当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坚守在学校教育的阵地上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却可以引领我们应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复杂。

(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论及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13)、其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14)、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对于我国教育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务。陶行知对于学前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论,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5)、*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并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以造成民主的学校。

(16)、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所说的“爱满天下”就是解放全人类,他所说的“平民化”就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性。

(17)、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他认为教材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18)、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民主的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陶行知曾这样提醒教师:“小孩子也是最伟大的先生。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如何让他们挥出小小的创造力、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师的人,才能把自己打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师的人,其民主作风才能自然而然的获得。”

(19)、“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20)、从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到对生命价值的珍视,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有着广泛含义。生命的发展既包括生理生命的成长,更包括精神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就是一个教人从“真人”不断成长为现代共和国民的过程。

2、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贡献和观点

(1)、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2)、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3)、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

(4)、他认为幼儿教育实际培养的好,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

(5)、在生活中,陶行知时时践行着这种爱的精神。他对母亲、对妹妹、对妻子都表现出了无比珍视和淳朴的情感,他在写给妹妹陶文渼的信中说:“我本是中国的一个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我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他数次提及“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君子万民服”的生命态度都可以理解为是他对生命真实性的一种追求与回归。

(6)、“社会即学校”是对“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办教育,以及在什么样的范围来实施教育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力图通过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大教育观。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想同自己所憧憬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去推进国民教育,大胆地尝试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由人民大众来创办“大众教育”的实践,为开发教育的多种途径,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7)、(20湖南单项选择)陶行知的下列哪一观点集中反映了教师的奉献精神( )。A.“以教人者教己”B.“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C.“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D.“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8)、具体包括五个方面: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此题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9)、杨贤江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所谓“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

(10)、(2015山东单项选择)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A.徐特立B.蔡元培C.杨贤江D.陶行知

(11)、要提高生命质量,就要有活泼的生命,做一个活泼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陶行知认为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放弃对生命的束缚,解放儿童,解放生命。教育要解放儿童,就要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和时间。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不断扩大儿童的视野,尊重生命个体的成长。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认为,以往的教育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陶行知认为,“现在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们创造力了”。他提议把赶考的时间赶跑,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亲近大自然和社会,从而培养儿童对人生和生活的乐趣。

(12)、关键是在教授的过程中,所传递的能量与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可以被孩子们带出学堂的,也是最最需要谨慎对待的。

(13)、一旦意识到这些,对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更加审慎。

(14)、解析: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这类似于教师培训模式。答案选D。

(15)、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17)、教辅资料:必背百题/真题真练/ 综合题库 /大纲解析 /333逻辑图 / 311逻辑图 /

(1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含: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19)、陈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体系包括三大部分:(1)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0)、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3、陶行知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1)、感悟和提升,陶行知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新课程既要解放学生、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

(2)、简答/论述(重师22/19/18/川师20/16/河南江苏云师深大吉师贵师/南师广师15/杭师湖师广师浙师华东/海师辽师22/19/华南22/16/华中22/深大/安师扬大21/18/杭师/山师海师20/19/18/16/陕师20/苏大天师20/东北贵师江苏宁波14/北师中央民族天师川师15/吉师22)

(3)、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4)、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与新的课程结构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

(6)、(20湖北单项选择)“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这是近代教育家( )的名言。A.晏阳初B.陶行知C.陈鹤琴D.布卢姆

(7)、杜威为解决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的矛盾,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如他所言:“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陶行知面临的是20世纪初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中国农业社会。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民主、贫穷,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没受文化教育,所以如何使教育普及成为陶行知最为关注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旨在使更多的普通大众受惠,进而使社会进步。

(8)、“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据他自述,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而晓庄师范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的。这是由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9)、2 向“合格”看齐的教师,其终极目标,不是对领导负责,也不是对家长负责,而是对这一个个独立的,有血肉,有思想的新生命负责。

(10)、如果选择了这个职业,它会不同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目标: 不是对上司负责,也不是对客户负责,而是对一张张像朝花晨露一样稚嫩的面孔负责,对一双双满怀着信任与期待的眼神负责。

(11)、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12)、(2017河南单项选择)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 )。A.教学做合一B.创新思维C.活动与发展D.要素启发

(13)、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群众缺少教育的实际处境,陶行知说:“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识,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是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面便劳动群众及其弟子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14)、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陶行知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即把工厂、农村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作用,就教育角度而言,学校的改造尤显重要。

(15)、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6)、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1921年,参加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1月,从事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工作

(17)、(2)“社会即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18)、而目前,我国德育工作整体上内容单薄,方法简单,教育者主要采用“说教”的形式,灌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抽象道德条文,学生在机械记忆时很难真正理解,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亟待从说教式向生活化转轨。

(19)、“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20)、“教学做合一”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能成为教,学也不能成为学。

4、简述陶行知的思想

(1)、(20安徽判断)“做中学”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

(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谐之感情。

(3)、“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4)、因此,生命教育一定是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师自身要身体力行,带头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学生要在生活中树立生命意识,关爱所有的生命存在,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

(5)、“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

(6)、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7)、人要活着,但不是简单地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服务,在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的时候,增强生命的责任感,提升生命的价值和价值,过有质量和意义的生命。陶行知十分重视生命社会意义的提升,他认为“我们人生有高尚的,有低微的;有暂时的,有永久的;有完全的,有片面的。我们要使暂时的生活,能够叫他永久;片面的生活,要使他能完全;低微的生活要使他高尚”。因此,学校“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自身也不断地得以提升,逐渐丰厚自己人生的意义,获得人格的完满发展,这也是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

(8)、陶行知和杜威均强调了生活与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道德原理与其他力量一样在相同的意义上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内在于社区生活和个体的足以对付工作的结构之中……根据这种信心行事的老师将发现一切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要孕育着道德可能性。”

(9)、德育40年·盘点∣40件德育大事(政策版)

(10)、“社会即学校”是指“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样,一直非常薄弱的国民教育便拥有了广阔的教育场所。

(11)、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2)、*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13)、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14)、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

(15)、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必须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16)、*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

(17)、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18)、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19)、“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在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二是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杜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0)、“生活即教育”是浓缩在生活教育中的本质内核,是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它解决的是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备哪些特征的问题。它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概括了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生活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它不仅主导着生活教育运动的方向,而且支配着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充实和发展。

5、简述陶行知的主要理论

(1)、对于终身教育,早在1934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直到晚年,即1945年5月,他还强调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故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

(2)、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3)、五大主张:“行是知之始”,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即主张随学随教;

(4)、讲堂|任苏民:落实立德树人——叶圣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5)、*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6)、“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7)、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那些特殊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的教育,更应该得到关注。在“敲碎儿童的地域,创造儿童的乐园”中,他要求关心特殊儿童的生命成长,注重对他们生命权的维护,向社会提出建议:“建立儿童工学团。流浪儿、低能儿、聋盲儿、社会问题儿童等特殊儿童,一概用工学团方式培养,不冠以流浪儿教养院或低能儿训练所一类违反心理之名称。每种小孩就其性之所近,并依‘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之原则,把他们培养成自助长进有用之人。”

(8)、单项选择:中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是(   )。

(9)、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10)、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劳力和劳心的“两橛子”联接起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11)、*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12)、A.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13)、当然,强调在实践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生命教育,是有意义的、经过自我思考的、带有自我生命温度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盲行盲动。陶行知把“做”分为有意义的做与无意义的做,“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陶行知认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他在批评二元论哲学对劳心和劳力之人的阶级划分所导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时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所有这些,都给生命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源泉。

(14)、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现代教育家()的名言。

(15)、陶行知(1891~1946),房名文清,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款县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陶行知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朱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现代教学方法论,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题干中好先生不是教学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即教学生做,故符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选B。

(17)、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很难保证自己是没有遗漏的。

(18)、但是,"育人", 却是一位教师的终身追求,无法速成。

(19)、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20)、单项选择:中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

(1)、从生命的深度和生命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出发,陶行知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持续贯穿一个人的终身。“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回应夸美纽斯的终身教育思想的时候陶行知认为:“我们要办的教育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团到老。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最前线追求”。“有了小先生和传道先生,大众的教育寿命可以延到和各人身体寿命一样长,终身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现代人。”令人佩服之至的是,他不仅从教育社会化的角度,提出“动员社会上现有的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学校和其他机构以及个人尽力为民众服务”,而且一贯重视生命内在之学习动力,指出激发求知欲,是一个人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保证。

(2)、未来的世界,将在台下这些孩童们的手中塑造。

(3)、现代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适应社会是德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因此拓展为包括社会生存交往能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健康的情感诸如理想、道德和责任感、同情心等多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教育。在社会生活教育方面,陶行知和杜威都强调“生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事实上,“生活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永恒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平等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独立处理事务及信息的能力等,是学校德育造就人才的关键环节。

(4)、“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是教育之本,生活是教育的途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5)、(20吉林/20山东/20河南单项选择)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杜威

(6)、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7)、五险一金+食宿免费|2020年公主岭第五中学招聘公告

(8)、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答案选A。

(9)、杜威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民主理想、民主经验的首要工具。他倡导把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简化的社团生活形式,在这种社团生活的形式中,孩子们作为社团的一分子,平等的分享人类或种族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变革服务。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精神则主要体现在他生活教育思想的大众性上。其生活教育的最初目的即就是为普及国民教育,让社会大众人人都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是大众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大众的教育。他重视民主办学,强调教育公平,主张教育为大众服务。

(10)、周晓岚馆长在讲话中说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d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也在积极探索新时期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更好地发挥纪念馆的育人功能。希望通过高校力量,在“大思政”理念的引领、“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方面有所突破。双方可多一些研讨交流,开展更多的师生活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1)、除了对自然界的生命要保护、热爱,对于他人的生命也要如此。陶行知认为,中国人生命的无谓耗费,主要是因为社会中爱的匮乏和对生命的轻贱——“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可是他也并不因此觉得中国社会中完全没有爱。他认为“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这种对待所谓“外人”的残忍与冷酷,对待所谓“自己人”的仁慈与热爱,反映了国人的爱是自私的,也映照了社会文化中对待生命的不平等和博爱精神的匮乏。这种扭曲的生命观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人本身的异化。对生命的这种遭遇,陶行知痛心疾首。他放弃每月500大洋的教授职位,以“爱满天下”为自己的教育信条,住牛棚、穿草鞋,创立乡村师范,就是为教育“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可以说,用博爱的精神平等地对待生命,是陶行知一生的信条和实践思想,贯穿他生命教育的始终。

(12)、首先,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展开,生活教育理论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五四运动时期,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影响,在推行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陶行知逐渐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最大难题——农民教育问题。提出要实施乡村教育,“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乡村教育唯一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面对当时中国学校很少、教育并不发达的残酷现实,陶行知认为,无论是仿古还是一味地学习西方,都是脱离民众的生活,许多劳动人民仍然被排斥在学校之外。这种教育不是让人们“来学‘生’,偏偏是要用他们来学‘死’”。因此,中国教育已到绝境。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做到“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只有以民众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这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

(14)、1 教育,其实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它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而且你教的时间越久,越不敢自称有多合格。

(15)、推荐|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第1~39批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