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黑格尔86句精选

2023年08月2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哲学艺术黑格尔

1、哲学家黑格尔对艺术类型的划分不包括( )?

(1)、《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2)、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3)、DieterHenrich,DieAktualitätvonHegelsÄsthetik,in:Hegel-Studien,Beiheft11,Bonn1974,S.156-1

(4)、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5)、而在这里,与我们的话题直接相关的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第一个环节,即艺术哲学。

(6)、—EinführunginHegelsÄsthetik,München:Fink,200

(7)、在第二部分,先刚教授指出在艺术的地位及其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谢林和黑格尔的观点差别。谢林继承费希特的理智直观思想,认为艺术是绝对同一性的最鲜明的表现,是理念在现实事物内的表现。艺术以“显白的方式”确证了哲学只能隐秘表达的东西,即行动和创造中无意识事物及其与有意识事物的原始同一性。黑格尔则认为艺术是精神实现自我认识目标上的环节。它位于绝对精神的层面,精神在这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识”。但是,艺术仍只是直接的、感性的认识,因此并非自我认识的绝对方式,处于宗教的内在虔敬认识和哲学的概念把握之下。由此,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论:由于现代的宗教和理性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艺术已经不再是认识理念的最高方式。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8)、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思维是自然的产物。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博大精深体系的法宝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之分辨。

(9)、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一根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就这一方面来说,外在的事物、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景致都只应看作次要的附庸的东西,其目的在于帮助发挥情致。……因此人们常说,艺术总要能感动人;但是如果承认这个原则,我们也必须提出一个问题: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在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在艺术里感动的应该是本身真实的情致。(78)

(10)、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11)、1823夏季学期:(唯一的Hotho的Mitschrift)

(12)、艺术要向哲学过渡,过渡到(回到)绝对精神自身的最高表现。黑格尔说:“艺术产品的特殊性质已不复能满足我们的最高要求。……思考和反省已经扬弃了艺术。”又说:“从哲学看来,艺术是过去了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对艺术或艺术理念加以思维的概念式的研究,就是艺术哲学。

(13)、在这里,普遍的理性统治一切,个人的精神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达到自我意识的一个工具,因此从整体上看,黑格尔取消了人的自由和独立,用一个绝对意志来压制了个人的意志。

(14)、失去了奴隶意识的奴隶只能在意识中寻求自由。第三奴隶意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是分裂的意识,因种种矛盾对立面的分裂而苦恼。为了脱离分裂的苦恼,人们设立了更高的理想-彼岸世界。在彼岸世界,人人平等。

(15)、剧诗:这种艺术形式,在黑格尔的时代是最流行的,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都是以剧诗为主导的人物。黑格尔认为,剧诗只有最文明的民族才能有,剧诗是再现历史、自然及人心中的情感、冲突、矛盾的过程。

(16)、这本书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存在,要从质量和尺度,三个阶段来考量。

(17)、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

(18)、黑格尔的逻辑学满足了哲学体系所需要的绝对正确性。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它也就最终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19)、按照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的原则,黑格尔对特殊的艺术形式也作了分析。

(20)、建筑:这是最低级的艺术,它只是以它的形式,暗示、象征理念。这是一种感觉的、物质性的形式,譬如神灵降临、群众集合祈祷的庙宇等。

2、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黑格尔

(1)、在讲座结束后,徐龙飞教授对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与先刚教授进一步交流:(1)艺术、宗教、哲学三种认识绝对者的方式有怎样的关联?(2)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那么这个理念是绝对的吗?或者说黑格尔的理念与柏拉图的理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美和善这两种价值是否相同?(4)艺术是精神自我之路的居间阶段,那么如何理解艺术-自我-认知的动态过程?先刚教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回应。交流环节结束后,徐龙飞教授向先刚教授、筹办讲座的工作者和所有的观众表示感谢,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继续关注“哲学与现代世界”讲座。

(2)、G.W.F.Hegel,VorlesungüberÄsthetik.Berlin1820/EineNachschrift,hrsg.vonHelmutSchneider,Frankfurta.M.,PeterLang,19(Ascheberg1820/21)

(3)、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5)、根据这些理论,黑格尔对艺术的夸大、讽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夸大、讽刺与日常现实生活比较,是一种假象;但这假象又扬弃了、摧毁了自己。在这种夸大、讽刺中,包含了美和艺术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幻中有实,实中有幻。

(6)、在第四部分,先刚教授阐述了谢林和黑格尔对艺术未来的不同判断。先刚教授认为,按照黑格尔的看法,现代艺术既缺乏美的形式,又推崇纯主观的空洞内容,因而不是真正的创作。这种局面意味着艺术已经达到了自己边界,接下来只能让位于宗教和哲学去最终实现精神的绝对性。而谢林则认为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立是非本质的,在古代艺术里,普遍者显现为特殊东西或个体;在现代艺术里,个体或特殊东西显现为普遍者。艺术绝不会终结或死亡,而是始终与哲学平行,分享共同的命运。

(7)、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

(8)、《黑格尔全集第18卷:讲演手稿II(1816-1831)》

(9)、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

(10)、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的意思,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仅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我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11)、“才众人之说,成一家之言‘的综合性,建立哲学体系的动机和依据’

(12)、《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13)、读了这本书, 就懂得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任何东西都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它。

(14)、本尼迪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扥组成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15)、这里涉及到一个我们过去几乎没有讨论过而黑格尔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问题:按照黑格尔,艺术是对真理的直观;但直观把握到的只是直接的感觉材料及外在形体,那么,人们如何通过对某个外在形体也即某个艺术品的观照而把握绝对者或理念呢,或者,艺术家又如何能把握“显现的意义”呢?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黑格尔说艺术所需的自然形式,“其意义是艺术必须预感到的[……]”(E§558);他进一步给出的暗示性解答就在于把外在形体视为精神内容的标记(Zeichen):“形体就其外在性而言乃是一个直接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因而只能是精神的一种不确定的和根本就不完满的标记”(E§4vgl.E§326)———就此而言,艺术整体上可以被视为精神的标记(Zeichen)或象征(Symbol),艺术对绝对者或真理的表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不完满的。由此不难看出,黑格尔能够给出的答案就在于通过预感(ahnen)来连接外在标记与内在理念。而要具备这种连接或预感能力,思维显然需要教养(Bildung),正如《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教养过程所表明的那样,正如鲍姆加通认为低级的认知能力需要得到练习和提升一样,而不能单靠这些能力的“天然状况”。(Baumgarten,200§§28f.;§47ff.)

(16)、《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17)、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18)、《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本赋予思辨逻辑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本书是根据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第一次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六个学生课堂笔记按编年史原则整理出来的。

(19)、首先,费尔巴哈建立两个前提:其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其意识在本质上具有包罗万象的、无限的本性。

(20)、绘画:它重视觉,重色彩,用明暗、对称的方式表现美。它的材料较少物质性,神灵本身以物质的形态出现,表现更多的精神性;并且材料、内容可以有无限多样性,不论自然的或精神的东西,都可用图画表现出来。建筑和雕刻都是用立体的物质材料,而绘画则是用平面,就是说不要求感性的完备,从而在理性、精神上要高于建筑和雕刻。

3、黑格尔哲学术语

(1)、HegelsÄsthetikalsTheoriederModerne,hrsg.vonA.Gethmann-Siefertu.a.,Berlin:Akademie,20

(2)、哲学的真理是科学,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这两种立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持守柏拉图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区分,只是一个以真理的名义排斥意见,而另一个以意见的多样性为由否认真理。针对独断论的真理观,黑格尔利用哲学史上的事实说明,哲学理论就是“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针对怀疑论的真理观,他又指出:“哲学不包含意见,所谓哲学的意见是没有的。”哲学理论既是意见,又是真理,这两种并不矛盾。因为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只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了真理全体。真理只有一个,但这一个真理是全体,而不是任何一个部分。

(3)、黑格尔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艺术的。他反对当时庸俗的贵族把艺术当作消遣品、玩艺儿、装饰品来看待。在这一点上他甚至反对康德。康德认为,情感欲望和道德很难调和,而艺术正是既满足情欲,又满足道德的。其实康德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是黑格尔反对。黑格尔反对艺术同时侍奉情欲和道德(亦即感情和理性,嗜欲和义务)两个主人。

(4)、精神现象学的终点就是逻辑学的起点。逻辑学对精神现象学最终所认识的纯概念或范畴做了系统的、辩证的考察。逻辑学中的所有范畴都被组织在正反合的形式之中,构成了大大小小的辩证法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层层上升,形成正反合的大大小小的圆圈。逻辑学的三个大圆圈依次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每一个又分别由三个较小的圆圈构成,每一个较小圆圈再由更小圆圈构成,如此层层相依,构成数量不等的几个层次,我们在下面用数码表示这些圆圈的层次和包含的概念。

(5)、(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6)、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批评的:首先,悲剧主角,并不一定都有缺点,也可能都是好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什么片面性;当然,祝英台的父亲是片面地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其次,悲剧的斗争,并不是两个伦理观念的斗争,而是忠奸的斗争,片面性就是恶。虽然无绝对的善和恶,但它们之间是有界限的。

(7)、音乐:它是通过音调倾吐心灵和情感,它能感动人的灵魂、血液,是一种精神性的艺术,重视人类灵魂的最深刻的本质。它虽然仍是感性的,但已有了较深的主观性。它否定了空间,把感性理想化了,由可见的转变为可听的。由可见到可听的音乐,是由绘画到诗歌的过渡。在精神性方面,音乐比诗歌还要低一等。

(8)、但是从每个环节来看,他恰好又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了空前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自由创造的规律,即历史的规律。

(9)、(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10)、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最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绝对精神”。

(11)、所以他的“应用逻辑学”就包括:研究由逻辑学本身“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哲学”;研究由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类精神生活的“精神哲学”;而在“精神哲学”中又包括“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本身即哲学史),这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自豪地称之为“哲学百科全书”。

(12)、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13)、于是艺术哲学下一步工作就是揭示决定艺术家灵感的那个时代精神,这就进入到了艺术史的进程。艺术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是艺术定义中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历史中首先展示为“象征型艺术”,即表现在东方神秘象征(如埃及金字塔、斯芬克斯等)和原始自然宗教中的艺术,其特点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正在互相寻找,但总是不能相适合,只能间接地猜测隐藏在形式底下的神秘内容,感性物质粗糙、笨重,压抑和遮蔽了精神的活力。第二阶段是“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其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精神完全体现为感性形象,物质(主要是人体)充满活力,点点溶入意蕴之中,这就达到了最高的美的理想,同时又是最丰富最坚定的个性表现,如古希腊的雕刻。但由于理念毕竟只能表现在感性物质这种有限的形式中,所以在古希腊的美中仍然透出一股淡淡的“静穆的哀伤”。精神寻求超出肉体的出路,于是造成了第三阶段的“浪漫型艺术”,在这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再次分裂,形式成为对自然的机械摹仿和技巧的卖弄,失去了精神意蕴,内容则成为艺术家个人主观偶然心绪的自我表现,越来越突破了形式的具象性束缚。这就是从基督教以来直到今天的艺术发展之路。它表明艺术正日益走向衰亡。精神由此就抛开了感性自然的形式,而提升到了更高的自我意识层次即宗教的层次。

(14)、1纯有;最普遍,但同时也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概念。一个孤零零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等于虚无,由此过渡到-

(15)、按照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的原则,黑格尔对特殊的艺术形式也作了分析。

(16)、G.W.F.Hegel,VorlesungenzurÄsthetik.VorlesungsmitschriftAdolfHeiman(1828/29),hrsg.vonA.P.Olivieru.A.Gethmann-Siefert,München:Fink,20

(17)、浪漫型艺术的特点是内容和形式再次分裂,脱离内容的形式成为了对自然的机械模仿和卖弄技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形式主义”;不讲形式的内容则成为了艺术家个人主观偶然心情的自我表现。这就使双方都成为了抽象的了:抽象化了的艺术撇下抽象化了的物质外壳独自前行,它的归宿最终就是宗教;而剩下的抽象艺术则成为了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于是艺术本身就解体、衰亡了。黑格尔用浪漫型艺术来囊括中世纪以来直到他当时的艺术,因为这个时期的主导意识形态就是宗教,艺术要么是表现宗教题材或与宗教相关的题材,要么就靠边站,成为一种雕虫小技。当然也有伟大的作品,特别是文艺复兴期的巨匠们,他们在浪漫型艺术还没有来得及衰亡的时刻,受到古典型艺术的感召,也创造出了浪漫型艺术的“美的理想”,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但其中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必须通过一个中介,这就是个体的私人情感,特别是“爱情”,“爱就是单纯精神的美”“至于浪漫型艺术则把情绪和情感既用作内容,又用作形式”于是外部感性世界“已不像在古典型艺术里那样自在自为地具有它的概念和意义,而是要从情感生活里找它的概念和意义”。(89)然而,由于主观世界实际上并不能把对立双方(外部自然和普遍精神)完全包容和吸收于自身内,反而有种使双方分离的倾向,所以在浪漫艺术中就导致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大量丑恶的、不美的、庸俗琐碎的日常事物进入了艺术,以其本来的、不作任何加工的面目成为艺术的题材,徒逞艺术家描摹的技巧,陷入了自然主义;另方面,有些艺术家为了更鲜明的突出自己的主体性,不惜任意夸大、歪曲事物形象,陷入怪诞不经、难以理解的“主体的幽默”。这就使艺术本身的和谐结构悉遭破坏,导致艺术的衰亡;主体精神便撇开自然界而单独和普遍精神结合,这就走到宗教中去了。

(1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31页。

(19)、KulturpolitikundKunstgeschichte.PerspektivenderHegelschenÄsthetik,hrsg.vonUrsulaFrankeu.A.Gethmann-Siefert,Hamburg:FelixMeiner,200

(20)、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

4、哲学全书 黑格尔

(1)、《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否定个人灵魂不朽,把上帝等同为生命、爱、意识、精神、自然和时空。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年)《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1842)《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和《宗教的本质》(1849)。

(2)、(2)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3)、人认识到的是具体的理念,找到了正确的表现形式。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与意义,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吻合,高度统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实现了艺术的概念,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就艺术美或理想来说)。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

(4)、黑格尔说,理性在意识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时,理性就成了精神。理性结束了个体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按黑格尔后来的用语,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属于主观精神,当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就变成了客观精神。最后,道德阶段指拿破仑时期和德国古典哲学。此时的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

(5)、另一方面,上帝本身则用不着艺术这种感性形式来表现自己,它只是用艺术作为使感性的人趋向于它的一种诱导手段,它自身则只有用抽象的哲学概念才能切实地把握和显示自己。因此,美学就只能是“艺术哲学”,它只研究人的一种感性的精神活动,即艺术创造活动。黑格尔的整个美学都可以看作是他的上述对美的本质定义的展开。在这一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美或艺术的内容,“感性显现”则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的一种内在矛盾结构,它是黑格尔整个美学体系层层递进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在这个发展的不同层次上,便展示了黑格尔对于美和艺术的各种观点。

(6)、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Ästhetik,Lateinisch-Deutsch,übersetzt,miteinerEinführung,AnmerkungenundRegistern,hrsg.vonDagmarMirbach,Hamburg:FelixMeiner,2007,Bd.1,§1,S.

(7)、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美具有精神的内容(绝对,理念,道,真理)和感性的形象(形式)。内容与形式的统就是指这两者的统一。

(8)、这个“三统一”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除了黑格尔,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这个东西,但他们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来,黑格尔的哲学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倾向。客观世界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规律、本质,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因为逻辑不仅仅是主观的一套思维方式,逻辑也体现在客观的历史中,历史本身有逻辑层次,历史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这就是“三统一”原则引申出来的重要原则,它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来的人就没有这个思想,如海德格尔也主张历史主义,但他把逻辑去掉了,认为历史中不存在什么逻辑规律。真正的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主义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观点就是从黑格尔那里改造吸收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方式,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上升过程,这种上升过程是由历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所推动的,历史的逻辑规律实质上是人自由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这个自由活动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轨迹。所以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9)、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

(10)、其次,表现理想的这个“感性显现”的形式就是“自然”,但这个自然是艺术中的自然,它本身应当是被提高、被征服了的,是经过选材、加工而又显得是“自然而然”的,它必须反映出内在的本质,特别是必须成为人的心灵的自然:“自然的东西在这里按照它的定性就只显现为心灵的表现”

(11)、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2)、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黑格尔的美学是站在当时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对整个西方美学传统的俯视,它是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

(13)、所以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74)这就是黑格尔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的原则。正是由于黑格尔对人类自由创造的历史进行了必然方面的研究,这就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康德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抽象性,并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历史辩证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14)、“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

(15)、严格来说,美或Ideal就是理念与实在性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满统一。按此标准,只有古典型艺术才能被称为Ideal或美:“美按照其概念存在于古典型艺术那里”(Heimann1828/S.113),古典型艺术“是理念与其形体之间的完满相适”(Kehler18S.vgl.Heimann1828/S.30);更准确地说,只有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才能被称为美的———黑格尔说,“在诸形体之中,人的形体是最高的、真正的形体,因为只有在它之中,精神才获有其肉体性并借此而获有可直观的表达。”(E§558)他之所以赋予人及其形体如此之高的荣耀,根本上是源于人与上帝(即理念或精神)在思维上的同一性:“[……]人只认知上帝,就上帝在人这里认知了自己而言;这个认知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识,但也同样是上帝对人的认知,而上帝的这个对人的认知又是人对上帝的认知。去认知上帝———人的这种精神只不过就是上帝自己的精神。”(TWAS.4vgl.E§564)正是思维标志了有限人类的无限性:“人按其自然的方面无疑是有限的和有朽的,但在思维中却是无限的。”(E§ZusatzTWAS.90)除了严格地符合标准的古典型艺术所代表的美,黑格尔又保留了另外两种不完满的Ideal,即象征型和浪漫型艺术———二者表达的都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不合适性。显然,在他那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适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因而也才有了古典型Ideal之外的另外两种Ideal的可能性。如果说古典型艺术作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最完满的相互适合是最美的,那么象征型和浪漫型艺术就是不那么美的,甚至是丑的。黑格尔略微论及的丑或不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不适合性(Vgl.Siefert,2000;Iannelli,S.137ff.):“内在东西出现在与那种不合适的外在东西的斗争中,于是就出现了不美[……]”。(Heimann1828/S.31)

(16)、PhilosophiederKunst.VonProf.Hegel.Sommer18HäuslicheAusarbeitungvonGriesheim.(Ms.Staatbibliothek.PreußischerKulturbesitz,Berlin)(Giresheim1826).

(17)、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18)、这一部分与逻辑学的存在论的对象一样,都是直接性的对象。

(19)、按照理念与实在性的原则,自然美恰恰是显现在外部实存中的理念即Ideal;此外,黑格尔并没有对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美的事物视而不见———他在历次美学讲课中也一再谈到自然美。所以,尽管黑格尔以自我意识为标准而贬低自然美,但他并不否认、也不能否认自然可以为美,他不过是把自然美限定为“精神的反映”(ReflexdesGeistes)罢了:“自然美是精神的一个反映;是精神性东西的不完满的方式。”(Kehler18S.vgl.TWAS.15)“自然美只有在其与精神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名字”(Kehler18S.2),即才能在艺术哲学中获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黑格尔看来,“精神才是真正的东西,它将一切东西包含在自身中,以至于一切美的东西只有参与/分享了这个更高者并通过它而产生才是真正美的”(TWAS.15)。自然美作为低级的、更加有局限的美因而并非艺术哲学的主要对象。

(20)、黑格尔把情感主义作为理性从内到外,从个别到普遍的活动,与观察的理性构成了矛盾。

5、哲学史 黑格尔

(1)、在古典型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终于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在这里,精神体现为与之完全适合的材料,而物质则完全溶入意蕴中,每一部分都明确地体现了内容的思想,不可缺少。它在古希腊雕刻中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些雕刻用人体来表现人性,其中要表达的人性是明确的,如正义、美德、高贵、尊严、爱情等等;而用来表达人性的人体则是美的,它们精确地合乎形式规范,但在这些形式中又都在促成意蕴的表达,每一块肌肉都放射出活的精神的光辉,物质与精神完全融为了一体。所以我们至今还能从古希腊保存下来的雕像的残片中感受到美的极大魅力,哪怕只是半截身体(如只剩一对翅膀和躯干的“胜利女神”雕像),而埃及金字塔的一块砖则只具有考古学的意义。黑格尔对古希腊的古典型艺术推崇备至,认为这是整个人类艺术的顶峰,真正的“美的理想”,也是古典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了后来的马克思,后者将希腊艺术评价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在此之后的时代里,艺术就再也不能像古希腊那样在时代精神的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了,它将让位于宗教和哲学。当然,艺术本身还将存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表现为下一个阶段,即“浪漫型艺术”。

(2)、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批评的:首先,悲剧主角,并不一定都有缺点,也可能都是好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什么片面性;当然,祝英台的父亲是片面地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其次,悲剧的斗争,并不是两个伦理观念的斗争,而是忠奸的斗争,片面性就是恶。虽然无绝对的善和恶,但它们之间是有界限的。

(3)、比“自然宗教”更高的是“精神个体性宗教”,在这里,精神个体通过“天人相分”克服了自然物,得到了独立,自然则成了精神的附属物。其中从犹太教(崇高的宗教)到希腊宗教(美的宗教)再到罗马宗教(实用宗教),体现了一个精神与自然相对立,然后相融合,最后支配自然的发展过程。

(4)、2020年9月4日晚19:00-21:00,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哲学与现代世界”系列线上讲座第二季第一讲准时开讲。这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刚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主持。讲座题目是“建构与反思:谢林和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差异”。

(5)、黑格尔的这个形而上学的整体结构,按他自己的观点,是在他的《哲学百科全书》(又译作《哲学全书》)中反映出来的,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实际上都是属于逻辑学的展开,黑格尔把它们称为“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讲自然,精神哲学讲人和人类社会,自然和人都是逻辑学在这两个领域的“外化”而形成的哲学,所以它们都属于应用逻辑学。其中,精神哲学比较复杂,自然哲学比较简单。自然哲学无非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又分成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其实也是法哲学的一个结尾部分;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就是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

(6)、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同关系,是区分艺术类型的真正基础。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