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景66句精选

2023年09月0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景的诗句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后美景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3)、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4)、(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2)________,愁云惨淡(3)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4)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

(5)、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6)、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入手飘逸,迥不优人(首四句下)。深情无限,到底不脱歌雪故也(末二句下)。

(7)、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10)、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11)、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12)、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13)、(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14)、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15)、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16)、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17)、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18)、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19)、《白雪歌》相传是黄帝时的琴曲。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歌于郢中,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可知当时能唱此曲的人很少。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太常寺乐官取帝所作雪诗,依旧传琴曲制谱,成《白雪歌》曲进呈。岑参此诗歌咏边塞雪景,即以《白雪歌》为题,是借用乐府歌曲名,不是自创题目。下文《送武判官归京》才是诗题。

(20)、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景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5)、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6)、✦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7)、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9)、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落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10)、"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11)、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12)、(2)请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作出赏析。

(13)、“散入珠帘”句是过渡,把视线转入室内,接下来的三句都是以人的感受来表现雪天的奇寒。“珠帘”指用珍珠缀成的帘子;“罗幕”指用丝绸制成的帐幕。雪花漫天飞舞穿过珠帘打湿了军帐,军士们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盖着锦缎的被子也觉得太单薄了。天寒至此,本已意尽,可诗人接下来还是不厌其烦地用“将军”与“都护”对举来做进一步的渲染。因为这样写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引出具体的人物,为下文的送别作铺垫。“将军”与“都护”互文见义,指当时军中的高级将领。“角弓”指以兽角为装饰的硬弓。“不得控”意思说因手冻僵了,没办法拉弓弦。“着”在这里是“穿”的意思。

(14)、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5)、✦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16)、(7)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7)、(3)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________,________”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18)、——《唐诗百话(上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129页

(19)、(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0)、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景的诗句直接间接

(1)、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2)、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3)、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5)、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6)、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7)、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8)、诗的开头即语出惊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草居然是白色的,而且还会被风吹断,这已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了,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是八月也飞雪。可这就是边塞之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八月飞雪就罢了,没想到雪还下得这样大,这样猛。“忽”字,在这里不是可有可无的虚字,而是大雪骤至而又飘落无声的生动再现。“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雪花堆满枝头的奇喻,以春拟冬并不稀奇,奇就奇在这“梨花”是一夜之间突然盛开的。与谢道韫眼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江南之雪不同,这场雪下得这样豪爽而又不讲理,不逻辑。张晓风在《春之怀古》中这样描写春天的到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岑参却说塞北的雪却是这样到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是形象的表达,岑参的诗句更凝练更具视觉冲击力。金性尧先生深情地说:“梁萧子显《燕歌行》有‘洛阳梨花落如雪’句,岑诗中的‘千树万树’句当是用其意,却把胡天八月的一夜大雪,写得又猛又美。这场雪好像永远在他诗篇飞舞着,使人想起《水浒传》里的‘那雪下得紧’来,这句话同样有诗意。自然多情,常常留给诗人以歌唱的天地。”(《唐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9)、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10)、(3)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填两个字)

(11)、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13)、拥军读诗(71)——《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14)、《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唐)刘禹锡

(15)、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6)、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17)、瀚(hàn)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1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四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诗如下:

(19)、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20)、虽然具体场景不同,但写法却高度相似,都是以故人远去,而自己还在引颈远眺的情形来表现离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

(1)、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2)、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学古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含婀娜。后人竟学盛唐,能有此否?

(3)、此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全诗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4)、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5)、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6)、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