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金句解读感悟95句精选

2023年09月1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王阳明金句

1、王阳明金句

(1)、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2)、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薛瑄王守仁名言大全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

(5)、王守仁,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后人评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6)、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7)、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8)、到了中年,王阳明在艰难与困苦中终于成就了“心学”这一伟大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王阳明之后众多学子和大家的追随对象。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却有着权谋无双的称谓。

(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0)、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错,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过。

(11)、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2)、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5)、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6)、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17)、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於孔子者乎?

(18)、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9)、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0)、机关算尽一场空,白茫茫真干净。属于我的应得之物,要尽力争取,不应放弃;不属于我的,也没必要强留,费劲手段留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悄悄溜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紧握着别人的东西就像攥着一把钉子,握得越紧对自己的伤害越大

2、王阳明金句解读感悟

(1)、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子在下,才是孝。对待父母长辈要恭敬。孝顺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了,又怎么期望他对世界有爱,对他人友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乌鸦尚能反哺,人也应知孝道廉耻。

(4)、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

(5)、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6)、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8)、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9)、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10)、所谓心外无物就是说,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是来源于你的内心。如曾经的一位高僧所说过的:“不是风动、不是书动,是我心动”,意思就是说外界的变化其实是内心的反应。

(1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於吾心。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经典名言摘抄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13)、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法之必不宏。

(1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9)、所以所谓的心物一元就是说既然自然的万物都是人的内心的投影,那么其实自然界中的万物与人心其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存皆存的关系。

(20)、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别太看重成绩。做学问是为了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名利的获得本来是个附加物品,倘若为了追求所谓的名望才去学习,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本是兴趣使然,若把成绩看得太重,则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3、王阳明名句

(1)、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2)、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3)、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4)、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5)、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6)、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7)、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8)、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9)、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0)、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1)、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2)、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轻傲之处,那说明内心还是存在柔软的地方,这个人还是有救的。

(13)、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4)、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5)、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6)、要想成为君子,既要做到“温润如玉”,也要有“铮铮铁骨”。做人要方,处事有底线,做人讲原则,事有所不为。做人也要圆,圆融却不油滑,懂得包容退让之道。既能方也能圆,既能屈也能伸,这样才能在纷繁嘈杂的人世间为自己挣得一方呼吸之所。

(17)、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9)、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20)、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4、王阳明经典语段

(1)、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3)、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4)、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5)、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6)、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薛瑄《读书录》

(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8)、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9)、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1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1)、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2)、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3)、在对自然哲学和人性哲学的理解和两者间的统一上,王阳明可以说是开了中国哲学界的先河,是第一个如此明确、精深的解释自然万物与人性、人心之间的关系的哲学大师。

(14)、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15)、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16)、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7)、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9)、使他的内心要谦虚不自满,使他的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 

(20)、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王阳明金句知行合一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3)、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6)、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7)、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地

(8)、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投身处地,焉能随盂水为方圆也?

(9)、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10)、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薛瑄(1389-1464)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今稷山县)人。

(1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5)、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