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正确的是91句精选
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
1、关于孔子的诚信名言
(1)、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人而无信:“一个人不讲信用、子曰,小车少了軏”
(3)、(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4)、B.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5)、①班中新转来的同学曾因患肝炎休学一年,你知道后会替他保守隐私,还是告诉全班同学?
(6)、10月29日,大彭书院邀请山东大学副教授邓联合做了一场主题为《先秦诸子说诚信》的专题讲座。百度了一下,邓教授是江苏徐州人,哲学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都是顶尖的人文渊薮和学术重镇。曾在机关、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单位任职,现供职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所以对邓教授的讲座非常期待。按照邓教授讲课的脉络回顾一下。
(7)、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 老子所强调的修德,建立在由已及人的共情能力上。共情能力,也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共情能力是有一套训练方法的,这也许就是今天的“修德”。
(9)、D.启蒙时期的契约论都只考虑到人在政治上的平等,并没有考虑到现实中人在经济上的不平等,这就给保守主义者批判福利政策提供了依据。
(10)、 严格执行诚信制度规范,造成信则得利、失信必罚的社会效应,避免“逆淘汰”。
(11)、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引用的上下文比邓教授稍多些,因为此段着实精彩。)
(12)、这段话也很有说道。在这句话前,有个铺垫的故事。先古君王舜,他的弟弟象千方百计加害他。有一次加害后自以为得计,兴高采烈来到舜的家,准备霸占家产和嫂子。结果发现舜逃脱了在家弹琴。象很惭愧,说我很想你。舜不计较,还给象一定官职。
(13)、④相传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这三十六条非常重要,其中戈守智所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对这三十六条的阐述可供研究中国美学的学者参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三十六条开始来窥探中国美学思想里的一些基本范畴。我们可以从书法里的审美观念再通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建筑、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我以为这有美学方法论的价值。但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要灵活运用,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不是“如法炮制”的。何况这三十六条只是适合于真书的,对于其他书体应当研究它们各自的内在的美学规律。
(14)、孔子还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22)他说,一个人没有诚信,不知道他办什么事能行得通,就像大车(牛车)上没有輗,小车(马车)上没有軏,车怎么还能行走呢?
(15)、③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16)、8)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17)、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善恶必及,孰敢不信。(在战国残酷的兼并战争中,一定要强掉制度刚性。一个必字说明一切。就是规定在那里,福祸自求,结果没有例外,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1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就是所谓的“德信”。)
(19)、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2、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正确的是
(1)、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师:收集查阅与诚信相关的资料、制作班会课件
(3)、反求诸己的士君子人格——试论《论语·学而》第四则之儒家思想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5)、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
(6)、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7)、“讲信修睦”,贵和贵公。孔子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为政之本、立国之本,其言论学界耳熟能详,后面谈为政方略还有引述,此不赘。《子路》载“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即和谐、多样性调和统是君子有原则的团结,并非无原则附和与苟同。贵和,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融合发展、自尊尊人、热爱和平的精神特质;贵公,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那一段话,虽有把原始公有制理想化之嫌,但孔子不是不知道“大同”难以企及,近期只能将“小康”即“三代之英”禹、汤、文、武、周公开创的盛世,作为追求目标。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睦、诚信”等价值理念,对于熔铸中华民族健康而富于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弥足珍贵的作用。
(8)、(解析)本段内容大概是:首先从书店里的菜谱说起,然后论述菜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运用菜谱必须把握火候,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最后又谈到了“谱”上,谈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概括思路时语言要简洁。
(9)、学生:搜集与诚信有关的典故、事件、准备排练小品、布置班会环境
(10)、胡适受此影响,将《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四篇第四章名为《正名主义》,以之概括孔子的政治哲学,视作“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他先引述《论语》“正名”一章,又引其他涉及名实关系的章节及“齐景公问政”章,然后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只是正名主义。”勉强完成了“正名”的普适性论证。从此开始,“正名”被泛化为普适性政纲,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画上等号。以后论者无不受其影响,以致批评孔子“企图用过时的旧名来纠正改变了的现实,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观点成为学术界主流。
(11)、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2)、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段话里有一句话耐人寻味,就是处于众人不喜欢的位置,接近于道。)
(14)、《论语·子路》第三章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批评子路“野哉”,接着讲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等一番道理。孔子这唯一一次对“正名”的论述,学界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正名”的解释,却是古今多误。要廓清误解,须弄清此章师徒对话的历史背景。
(15)、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16)、(2)钱穆.论语新解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17)、(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8)、《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9)、 公元前492年,孔子一行途经宋国。一天,孔子正和弟子们在一株茂盛的大树下演习礼仪,只见宋国最高军事长官司马桓魋领着一队士兵杀气腾腾地直扑过来。孔子立即明白,这是冲自己而来。就主动带着弟子不慌不忙地从大树下走开。那伙人怒不可遏,竟将大树轰隆隆地推倒了。弟子们劝孔子跑快点儿。孔子正义凛然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正义在我这里,桓魋吓不倒我。孔子知道,桓魋之所以这样恨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批评,触到了桓魋的痛处。桓魋为了死后尸体保存时间长一些,竟不惜耗费众多财力和人力为自己打造厚重的石棺。孔子批评道:像这样以奢侈追求不朽,还不如让尸体烂得快点儿好。这批评有什么不对呢?桓魋被孔子的堂堂正气震慑了,推倒大树后,没敢继续追赶,竟发呆一般地看着孔子一行斯文有礼地继续赶路。宋国大树下这有惊无险的一幕,给弟子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亲身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和孔子人格的伟岸。
(20)、(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3、孔子关于诚信的话
(1)、C.第三自然段肯定唐人对真书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第四段接着论述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重要性。
(2)、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
(3)、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4)、此章着眼点是政府和执政者,其“足食、去食”,所足、所去究系谁之食?从汉唐注疏到宋儒集注,都含糊不清;直到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才说清楚:“足食者,《礼记·王制》云:‘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周官·仓人》云‘掌粟入之藏,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去食者,谓去兵之后势犹难已,凡赋税皆蠲除。《周官·均人》所谓‘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又发仓廪以振贫穷……是凶年去食也。”这就阐明:“足食”是在农人丰收季节“善藏其余”,使政府仓廪实;“去食”是去府库所藏,不仅是缓征公粮,还要放粮赈灾。然而现代论者多无视刘氏注解,仍将“足食、去食”释为民食,进而批判孔子“道德至上”“道德第一的思想”;断言“在孔子的观念中,民众信任政府并不是建立在‘足食’、‘足兵’基础之上的,‘民’乏食,也可以信任政府。”这实在是学术的退步。
(5)、孔子提醒子贡,先做后说,言随行后。不做嘴说的巨人,行为的矮子。遇到这样的老师,何其有幸!
(6)、诚信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诚信对于人的作用,好比輗軏对于和车。
(7)、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8)、钱穆先生的意思是,勤敏和语讷,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人的性格气质决定的,但其实更多是由后天习得的。说话随意,嘴没有把门的,对这样的人,要用“讷”来矫正,就是要让其学会闭嘴。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的人就要鼓励其勤敏。钱穆先生说,讷言敏行是变化气质,成就君子之德的重要方面。
(9)、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10)、 这话出自《论语·阳货》,用来讲孔子的世界观。
(11)、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12)、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13)、播放学生准备的视频资料: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上海染色馒头;(谣“盐”止于智者、兴奋剂事件等)
(14)、1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学生:虽然曹操有恩于他,记得还曹操的人情,而曹操的人品无法打动他。桃园三结义在先,即使跟着曹操的前途要更好,但依然选择刘备,这也体现了关羽的诚信。
(16)、外在于家族,超于人情的规范:譬如法家之法。补充一句,法家之法和现代法治的法不是一回事,专指刑,就是刑法和刑罚。
(17)、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公信不是空泛的概念和空头的规定,最终必然通过干部的具体行政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干部的个人诚信至关重要,它既是政府公信的基础,也是政府公信的实行。而检验一个人是否诚信最根本的标准,是看他能否做到知行合言行一致。这正是贯穿儒家全部思想最根本的品质之一。《论语》开篇就记载了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体现的就是种理念。《论语》中孔子的相关论述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等等。毛泽东同志两个女儿的名字李讷、李敏便典出于此。这些宝贵思想,对我们加强干部品德修养和诚信建设,都有深刻启示。
(18)、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19)、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礼是顺应上天的产物,是上天之道。这句话启发我们去理解《论语》中孔子对礼的态度。“礼以顺天”,天永恒自在,但天命在转移,造成现实中“礼”的历史性变化。
(20)、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4、关于孔子诚信的议论文
(1)、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2)、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3)、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在野蛮人那里都行得通。否则,本乡本土都寸步难行。)
(4)、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5)、意思是浩生不害问:“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
(6)、6)子曰:“君子道者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7)、如能摒弃流行的偏见,则不难发现:孔子的政治哲学并非“正名主义”,而是崇仁尚德的民本主义。先秦民本思潮发源甚早。据《尚书》:夏初的《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伊尹授政太甲有“无轻民事”之训,盘庚迁殷有“重我民”之谕;武王孟津会诸侯作《泰誓》三篇,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句;周公作《康诰》《酒诰》《梓材》,提出“明德慎罚”“用康保民”“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等思想。孔子的政治哲学则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8)、 人生观,就是实现自己身上的德,去成为秩序的力量,成为创生的力量。人所到之处,带来秩序,带来生命,这就是德性,这就是孔子的人生观。
(9)、外推或者类比兄弟关系。将君臣比拟为父子,将朋友比拟为兄弟。譬如梁山好汉的结拜兄弟,“桃园三结义”。朋友还你点小钱,你会说“咱兄弟谁跟谁。”
(10)、C.因为“生民”政治的理论本身就认为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福利制度,不需要像新自由主义者那样去寻找理论支持。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12)、(2018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中高三4月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3)、D.通过对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他书体以及绘画、建筑等中国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规律。
(14)、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15)、释意: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16)、 老子讲的修身修德,是在“共情”基础上,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约束自己不压制别人。表现在国家治理上,就是控制朝廷官吏权力和利益的扩张,保护民众自主和利益,相信唯有自主的民众才能创造出最真实繁荣与和谐。
(17)、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18)、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9)、 这是一个由上天的意志主导的世界,上天创生并主宰宇宙的秩序和万物的创生。西方现代哲学将这种观点称为“本质主义”,指有决定现象世界的更本质的无形世界。
(20)、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5、孔子的诚信观论据
(1)、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2)、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吏文武不分职,从王公卿大夫到各级地方官,平日理政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则为统领所辖区域士卒的各级将领。当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文武兼备的,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皆为“士”之基本功与必修课。孔子是陬邑大夫之子,早年习得六艺,“射、御”娴熟毋庸置疑。《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1尺约合今0.66尺,按此折算其身高约112米;《吕氏春秋·慎大》谓“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身材高大膂力过人,这是冷兵器时代超常的军事资质。子曰“我战则克”,并非盲目自诩。《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孔子将“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列为必备素质。《述而》记“子之所慎:斋,战,疾”;又记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是慎战,好谋而成是积极谋划争取胜利。《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精湛;此篇记述孔门射艺教学,孔子不仅有动作示范,还有射箭要领讲授。凡此足以证明:孔子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孔门颇有武艺传授。与此相关,孔子的为政方略也是文武兼备、宽猛相济的。
(3)、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4)、《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如下一则故事。一次,孔子路过蒲邑时,被蒲人扣留。孔子弟子公良孺带头与其激战,迫使蒲人有条件地放孔子等人通行:孔子答应不去卫都。双方立下盟约后,蒲人依照约定放行孔子及弟子。可是孔子刚出东门,就直奔卫都。这显然违背了与蒲人的前述约定。于是,子贡问孔子:刚刚所订立的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简短地答道:“要盟也,神不听”。这是在被要挟的状态下,订立的不公平的盟约,若守信践诺则违背“神”的意思。在此孔子用“神”代指公平正义。在孔子心中,诚信也好、失信也罢皆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手段。所以,孔子才视不问是非、没有价值判断的“言必信、行必果”为固执呆板的“小人”行径。
(5)、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6)、春秋时期宋楚泓之战,宋襄公恪守春秋时期贵族的战争礼仪,不肯对楚军半渡而积,不肯在对方列阵完毕前出击。战败后还嘴硬:“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被后世嘲笑愚蠢。大家信奉兵不厌诈,不认可战争中的“诚信”。
(7)、“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8)、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满苟得对子张说:“不知羞耻的让你多富有,多讲信誉的人有好名声。名利大的人多是既无耻又满嘴信用的人。所以观察名,计较利,而信才是真实的。)
(9)、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0)、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时,能从诚信的角度做出正确的选择。
(11)、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