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的作品有哪些109句精选

2023年09月25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笛安的作品

1、笛安的作品集

(1)、中国作家网记者:那我有一个问题了,你更喜欢李锐老师的作品还是蒋韵老师的作品?

(2)、她会做出新的尝试,有更深入的思索,提供更多关于人生的新体悟,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如既往的真诚。

(3)、小说《西决》讲述的是龙城里郑氏一家三个堂兄妹在家族漩涡中挣扎成长的故事,2009年首印就印了20万册,两周后即加印。当时笛安已是郭敬明旗下最世文化的签约作家,连公司楼下报刊亭大爷也进了三五本来卖。“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郭敬明对她说,“你从此不一样了”。

(4)、有一天,听着房间里坏掉的老壁炉漏雨的滴答声,笛安打开灯和电脑,想和自己说说话,但又不知如何说起。“那就编个故事,自己讲给自己听吧,在虚假的故事里,放进去我真正的人生。”

(5)、硬核读书会:除了北京,你在法国也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法国的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它怎样地影响了你的创作?

(6)、那个夏日的午后,29岁的笛安成为讨论的对象。“笛安有一个特殊的资源和使命、责任,肩负了我们这儿可能没干好、中断的,新文学以来的精英文学传统怎么跟‘80后’的写作结合的问题。”学者邵燕君在会上说。之后好几年的时间里,在媒体报道和文学批评中,笛安都被频繁称作“连接青春文学和严肃文学的桥梁”。

(7)、笛:我就是这个意思。杰出还要看命,真的是。而且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有的时候一个非常厉害的作家,这个东西可能太玄妙了,这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他首先人格也好,性格也好。而你得承认,他确实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人。

(8)、“这本书让我有信心在几年内靠版税养活自己。”之后,笛安决定回国,做一位专职作家。于是便有了《东霓》和《南音》,这三本书被称为“龙城三部曲”,卖出了上百万册,也把笛安推上了作家富豪榜。

(9)、Q:很多人都会说写小说其实靠的是天分,您怎么看呢?

(10)、笛安:应该是十六七岁以后,但是那个时候也不太确定,就是觉得好像我在写作的时候能够特别自由。

(11)、至于读者的年龄问题,二熊自己也说过,青春文学不是意味着肤浅。

(12)、有的时候有一些大师级的作家,他在那儿是用来仰望的,但是你不太容易直接能跟他学到什么,我觉得加缪就是这样的作家。

(13)、Q:当你去想象现代都市的时候,你觉得现在都市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焦虑或者冲突是什么?

(14)、我知道成功的影视化对于任何一个作家的职业生涯都是好事,但是从我个人私心的情感里,这是一个挺复杂的事。

(15)、岁月是短暂的,很快就过去了;可是人生,的确漫长,不然我偶尔回头的时候,为什么会不记得自己是怎么一路变成今天这样呢?小说依然在写,经历过一本书静悄悄地出版,再无声无息地下架;后来也有了“畅销书作者”的经历,可是眺望一下当年那个关于“绽放自己”的理想,才发现,“理想”和海市蜃楼差不多,不是用来握在手里的。就像高等数学里讲的那个极限,你最多只能接近它,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抵达——我的数学从初二起就没有及格过,可是我依然觉得,当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讲关于“极限”的那些事情,心里好像真的被感动了。我曾经以为,当我确定我要写作的时候,因为心灵有了归属,还以为自己可以慢慢活成一个平和,宽容,然后恬淡的人……却不知道生活处处是陷阱,它有的是办法让你亲眼看见自己丑态百出,让你一遍又一遍地明白,你永远变不成一个“更美好”的人。自我的锻造不能说没有用处,但不是万能的,因为你忽略了,你锻造自己的动机或者并没有自己当初认为的那么单纯。

(16)、2005年《1995-2005夏至未至》 音乐小说《迷藏》

(17)、▲笛安参加中国作家网“文学的力量”系列短片拍摄

(18)、高考考得并不好,倒是没有落榜,可是没能如我所愿,让我离开家乡。那个时候,有种叫做“留学中介公司”的东西已经渐渐被人熟知。某个夏天闷热的夜晚,我老爸问我,想不想出国去上学。我头脑有点发懵,但是很坚决地说:想。那时候我十八岁,在十八年的生命里,小学六年,出了小区的大门,要往左转;中学六年,出了大门,要往右转——也就是说,从没有离开过那条我出生并长大的街道。“外国”,实在是个太遥远的所在,已经超越了我,这个生长在内陆小城的灰姑娘的想象的边界。那个年龄的人一无所有,所以满怀勇气和好奇心。在不久以后的后来,就是这点原始的,青葱茂盛的勇气和好奇心支撑着我走过了很多日子,度过了很多困难或者困惑的时候,直到它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这样被用完了。随着它们用完,我就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大人”。

(19)、(还有不知年分的”爱是寂寞撒的谎””春花开得媚””那时的花开花落””在爱中飘来荡去”……)

(20)、难道只有那些触及到大爱大恨,生命与死亡的东西才叫深刻吗?

2、笛安的作品有哪些

(1)、“以严肃文学之姿,进入到青春文学市场。”当时的媒体是这样介绍笛安的。彼时青春文学正热——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被称为“青春文学的三驾马车”。但同为“80后”,笛安写的既不是残酷青春和另类生活,也不是反叛教育体制的话题性小说,而是传统的家族伦理。

(2)、Q:当大家提到您的时候,往往会提到是一个80后的青春文学作者,您怎么看待这个标签呢?

(3)、笛安:是这样的,我觉得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读过的作家特别容易给你影响,而且我说的这个影响就是最具体的层面上、技法上面的影响。其实在写作的技巧上给我影响特别大的有这么几个人——我觉得说出来这个组合有点奇怪——张爱玲肯定算一个,因为我看她的书太早,我十二三岁,还完全不知道她在写什么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她的读者了,但是这个直接导致后来到二十几岁写长篇、写场景的时候,我发现我非常执着于在两个人对话的那种小细节里面去推情节。二十多岁以后,我再重新去看张爱玲的小说,比如《红玫瑰白玫瑰》《第一炉香》,我才知道,这个东西是我小的时候,在完全懵懂的、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跟张爱玲学的,这个时候你能意识到,你会感激她。

(4)、包括看二熊的小说,你不会辨认出大是大非,你会发现小细节,你不会讨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它让我学会了坦然。

(5)、确实,在当年面向年轻人的畅销书里,校园故事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铺天盖地伤春悲秋的“青春文学”里,笛安冷静、真诚、偏严肃的写作让许多年轻人看到另一种表达。

(6)、刚刚百度了一下笛安,看到也有很多人推荐,打算接下来可以看一下。

(7)、有人把它当日记,有人把它发在空间或博客上,有人有能力赚钱有能力圈钱,将它出版出来,这不能作为它深刻的佐证。

(8)、笛安:没办法,就是熬过去,熬不过去,你自己就先停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必须要熬过去。

(9)、但它总体没有东北人数那么多,一些东北的小城,可能一个城市就那么两三个大工厂,所有的人可能都跟工厂有关,这个工厂一旦不存在,确实是灭顶之灾。

(10)、凭直觉写作的笛安在写“龙城三部曲”时遇到了壁垒,“突然开始觉得写作变成一个特别难的事儿”。时至今日,笛安仍旧不理解为什么《西决》会成为自己卖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连再回头去看当时的写作,她甚至觉得非常尴尬,觉得有过多情绪的渲染。

(11)、在她看来,对于任何作者来说,写不下去的时刻都是非常珍贵的。“每一个小说的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我5个小时只能写出500字或者干脆写不下去也是常态。作者必须强迫自己写完第一部作品,才会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这会帮助他更好地面对短板,拥有进步的空间。”

(12)、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存在着一个误区,说反映社会的一定就比单纯描写生活的更深刻。

(13)、中国作家网记者:那对你来说,你的创作,比如去处理一个题材的时候,你的文学经验、你的借鉴更多的来自哪里?

(14)、当然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各的活法,也许你在别的事儿上有特别倾注特别狂热的东西,但是对我来说,即使我不是每本小说都是以爱情为叙事主体的,但是当我写到它,我都是把它当做给主人公特别好的礼物,就是因为我觉得它本质上是一件能令人高兴的事。

(15)、我其实觉得像我外婆这样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中国人,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的波澜壮阔,而这具体到个人经验里未必是好事,波澜壮阔的人生通常不幸福。

(16)、在写小说之前,她通常在心里先构建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笛安一直相信,她笔下的人物真实存在,“相信小说中人物的存在,对作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她将自己跟人物之间的关系比作室友,“我可以不太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是心里要有很多真正的细节,比如,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遇上一件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喜欢吃什么?他喜不喜欢赖床?会不会迟到?”笛安说,这些细节不一定都写到小说里,但与他相处、磨合、了解的过程,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17)、笛:年轻的时候会。但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已经接受这件事情了。但是我还是会在现有的所有的条件里,继续努力去写,是因为我喜欢这件事儿。

(18)、我们会有这种讨论,但是大多数时候,肯定都是父母跟孩子之间那种生活的交流比较多。我现在又有小孩了,那就是外公外婆跟小孩妈妈之间的那种常见的讨论与争执,都会发生。

(19)、跟随她的步伐,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尝试与探索,感受并鼓励她踏出舒适圈的勇气。

(20)、注:李老师跟我说,你愿不愿意说说你自己的这十年。我说,可是我好害怕写散文的,我自己看到我的散文就觉得还不如全烧了好。李老师说,你就随便聊自己这十年来的变化,可以写得理论些,也可以感性些。我是个坏学生,理论不起来,只好写自己了。

3、笛安作品集及相关小说推荐

(1)、我的印象里,10年前比较爱用“原生家庭”这个词的其实是占星师。10年前占星师写运程的时候,他们经常用这个词儿,后来我才注意到在社交媒体这个词被高频使用。

(2)、我不知道这世上会不会有那么多人都像典型言情那样刻骨铭心地爱一个人,堕胎,又害出了人命。

(3)、中国作家网记者:你觉得他们写作的时候有“时代代言人”的自觉意识?

(4)、所以,对我来说,写作并不是生活的任何一部分,而是我对抗生活的方式。我犹豫了很久,还是敲上了“对抗”这个有点激烈的词汇。你不知道我有多么羡慕那些百分之百生活在真实的生活里的人,因为他们比我幸福。你也不知道,我有多么喜欢写作时候从真实的生活里飞起来的自己,因为那一瞬间我拥有了很多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东西。

(5)、平平常常一群人的一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东西,哲学来源于生活。

(6)、笛安:对,我觉得有。就是“我”在讲我们这一代人,因为那代人境遇特别特殊。

(7)、硬核读书会:除了“龙城三部曲”里的东霓,你还写了很多边缘人的故事,比如中篇《广陵》《圆寂》里的主角,再到后面的《南方有令秧》,为什么会想到写一个关于贞节牌坊的故事?

(8)、其实现在要回过头去看,它是我人生迄今为止一个分水岭式的改变,但当时就想着我下个礼拜要见导师,导师会不会骂我。硬核读书会:你当时的毕业论文做的是什么研究?

(9)、这本书在12月12日获得了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这个奖项历届的获奖者有麦家的《风声》、毕飞宇的《推拿》、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

(10)、我也很喜欢福柯,在《西决》里,小叔跟他的学生们讲白话文运动,他说,我为什么给你们讲说白话文运动?因为我想让你们知道知识是有血有肉的,知识的每一步积累、每一点进步,都有无数前人的血肉,甚至是情感和错误,就是这样积累而已——这是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教我的。

(11)、2000年开始的时候,我上高二。那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忙,要忙着应付功课,忙着在学校里胡闹,忙着看日本漫画,忙着早恋或者帮别人早恋,偶尔,也想想万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不过我生性乐观,总觉得不会考不上的,对未来灿烂的想象总是让人激动,顾不上去想不好的事情,其实后来才弄清楚,灿烂的并不是未来本身,只不过是我对未来的幻觉。

(12)、自认为还算中立的评价的话,我的看法是笛安比八月长安有深度,也比八月长安更有灵气。

(13)、笛安则不那么依赖框架模板,她更擅长去了解课本之外的政史知识,用攒来的课外知识答出框架里不会存在的点,所以有时候会考出高分,有时候则会答不全面。

(14)、在生活中,在写作中,我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我算不上是那种特别聪明的人,学东西比较慢。我同样算不上的那种特别努力的人,因为我总是太心疼自己。可是,我天生就是一个非常用力地活着的人,在过去的生活中,这种不分场合的不遗余力总是给我惹来很多的麻烦。不过我仍然不知死活地坚持着。对于我真正热爱的东西,比如说,写作,随时随地,我都可以奋不顾身。

(15)、“每个人想要从事创作的动机是不一样的。”笛安小时候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直到19岁时出国留学,她才写下了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笛安回忆,“当时我被抛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如果我不去张嘴跟人讲话,就没有人会来跟我讲话。”于是她选择了用笔去诉说。

(16)、2005年 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首印40万册。

(17)、算起来,笛安已经在北京生活了9年,《景恒街》是她第一次写一个“此刻的北京”——此前,她小说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龙城,一个以故乡太原为原型的西部工业城市。“这一次我只是想写我熟悉的,以外人的身份来到这个城市并度过了一段重要岁月的一些人。”笛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你可以认为你属于它,但这个城市不属于任何人”。

(18)、写作成为她抵抗孤独生活的工具,于是便有了《姐姐的丛林》:姐姐北琪性格温和、相貌平平,妹妹安琪才华和美貌兼而有之。妈妈的妹妹绢姨风情万种、离经叛道,闯入她们平静的家庭,之后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纠葛。故事里,姐姐总是充满热情地投入生活,却永远被生活打败。

(19)、写《西决》的那一年我正好毕业。在写论文那几个月里,有人告诉我《西决》已经卖得很好,我没有时间管,也没有任何喜悦。

(20)、“我认为才华的80%是执行力。怎么把这个瞬间写成一部作品,把灵感通过作品去呈现,这才是最困难的事,很多人还没开始就放弃了。”笛安直言,执行力是施展才华非常重要的一步。

4、笛安作品在线阅读

(1)、所谓理想,不能完全等同于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希望自己住在什么地方,就像王彩玲,她希望自己能在巴黎,至少是北京的大剧院里唱《托斯卡》——但是这并不是她理想的全部,巴黎,歌剧,意大利语等等这些符号不过是花丛,而她真正想要的,是在这些美丽的花丛里尽情地绽放自己,绽放了,生命才够绚烂,才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自己”终究成为了“自己”的过程。我也一样,那时候我甚至都没找到一个具体的符号来充当我的花丛,可我满脑子都是关于绽放的幻想:我一定会变成一个更美好的人;我一定能做点什么变成一个更美好的人;一件事情,一个作品,一段爱情都有可能锻造我,锤炼我,把我变得更完美。就在这满脑子热气腾腾地狂想中,我的青春期就过去了。

(2)、但笛安并没有预设去表达一个时代,她只是凭着本能去写。“能否反映时代并不是检验作品的硬性标准,我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搭建出来一个也许不是特别美好、但是特别精彩的世界,这就是虚构的意义。”

(3)、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笛安坦言:“25岁之前,我觉得写作是一件容易的事,只凭借一个概念,我就可以写出一篇小说,那些文字就像是流出来的。”处女作《告别天堂》20万字,她只用三个月就完成了。

(4)、就是说一个人从上往下掉,他还没有掉进去的时候,就已经化成灰了,就像动画片一样——我对这个其实是很着迷的,我曾经总是在写这个东西。

(5)、赶时间导致校对有误、打出百分之八十全新内容的宣传,结果百分之八十都是已经在其他地方也发表过的内容。 

(6)、中国作家网记者:或许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小说带给作者和读者的“意外”。在作者希望让读者关注的那个主体之外,我们发现了打动自己的另一个主题。

(7)、我个人认为不是剖白自己青春阶段的内心的文章就叫深刻。

(8)、钱利娜,本期主持人。1979年生于浙江宁波鄞州区,中国作协会员,毕业于宁波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宁波鄞州区文联。出版有诗集《离开》《我的丝竹是疼痛》《胡不归》《落叶志》,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都不放弃》。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首届於梨华文学奖优秀作品奖。2013年,她凭借诗歌《盈虚之间》获得“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

(9)、笛安,《文艺风赏》杂志主编。已出版书目:《西决》《东霓》《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南音》(上、下两册)《南方有令秧》。人气和实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最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纯文学的代表人物。 

(10)、中国作家网记者:你小时候,蒋韵老师和李锐老师他们带给你的这种文学氛围,包括你自己很早就崭露的文学才华,会让你和周围的同学不一样吗?

(11)、或至鄞州书城、悦读时光、百丈书店领取免费入场券,座位有限。

(12)、来稿字数不限,因为我们有容量无限的新媒体平台。

(13)、我是非常幸运的。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一样我愿意为之努力一生的事情,就是写作。并且,一路上,我遇到过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给我鼓励,给我支持,帮助我赢得一个年轻人在现实世界中来之不易的好的开始,比如最早愿意用我的稿子的编辑老师,比如一位第一个鼓励过我的电影导演,比如我今天的出版人……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写作的初始,我只是惊讶自己居然如此迷恋自己的故事,还有这些生活在电脑里的人物们,我觉得我的存在是因为他们才变得生动,变得热情,变得更有理由。我爱我的小说们,就像一个失去理智的情人。

(14)、第二年,笛安完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天堂》。她首次将故事发生地放置在龙城,那个“闭塞、冷漠,没有艺术、没有生机”的工业城市。她从宋天杨、江东、周雷等人的视角来描述他们的生活。小说的女主角宋天杨是医院的护士,面对着一群患白血病的孩子。现实中,笛安的外公是医生,她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X光片放到光板上的情景和医疗器械的轰鸣声,这些童年的专属记忆都被她写进了小说中。

(15)、“龙城”的原型是笛安的家乡太原。工业城市里郑家三姐弟的故事受到年轻人追捧,取得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在笛安看来,或许是她当时有意无意地触碰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16)、这个说法显得孱弱,因为文学纵然有题材之分,却并不会因为书写情境是乡村还是城市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城市文学”成为一个热门但是单薄的话题,或许是因为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带来的读者需求变化,以及写作者本身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改变。

(17)、笛安:与我同龄的作者不总是想着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样的;我外婆外公那一代,他们也不天天想着他们这一代人,他们从更久远的一个时代过来,那个时候的中国很动荡,每个人的个体经验差别就更大,谁在表达“我们”这一代人?但是我爸妈他们那一代人的境遇太特别了。

(18)、她带着一代人成长,这是其他所谓“深刻”的小说所做不到的。

(19)、幸运的是,小说《姐姐的丛林》得到了认可,顺利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人真的可能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在少年时代被认可。我很幸运,对我的认可来得足够早,可能这种认可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笛安是从那时开始觉得自己是可以写作的,而这一写就是17年。她描写过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表现过老年痴呆症患者、独生子女、城市底层人物的命运。在她的笔下,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20)、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如何解读抑郁症。她独自完成田野调查,并且从田野中学会了如何观察人。

5、笛安作品城市乡愁

(1)、   第二部长篇《芙蓉如面柳如眉》在《收获》杂志发表后,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凭借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09年3月,发行长篇小说《西决》,自发行以来一直高居书市榜首,同时在国内文学界引发高度关注和强烈反馈,自此拉开了龙城系列小说的热销序幕。 

(2)、笛安总是热衷于写边缘人,比如《圆寂》里的残疾人、《广陵》里的嵇康、《莉莉》里的那只母狮子、《南方有令秧》里困在家族之中的明朝女人们……她说,她迷恋虚构的过程,但是学习社会学让她有了观察的本能。

(3)、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书。准确点说,是除了看书之外什么游戏也不会。因此,总是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那就是,在真实的生活和文字虚构出来的生活之间,我到底可不可以自由地选择?现在想来,我觉得,童年时代过分迷恋阅读或者不是一件好事,我小的时候乃至少年时代的所有问题以及困扰的源头都在于此:我分不清真正的人生和书里的人生之间的本质区别。

(4)、笛安:前段时间的一部英剧,我很喜欢。讲一个去乡下的兽医,叫《万物生灵》,我觉得特别老少咸宜。主角的患者都是动物,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5)、中国作家网记者:那中国的当代文学里面,有没有您欣赏的作家?

(6)、很多时候,作家的创作是随着自身阅历不断成长的。那么读者又是否也能够随之成长呢?

(7)、还有第三种评价,即这本书对笛安自身的意义要大于对外界的意义。在小说结构方面,她认为这是自己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也是她从怀疑自己写作能力之后写出的一个完整故事。

(8)、这样的爱情,从来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中的大多数,就只是将就着过完了一生,哪有那么轰轰烈烈。

(9)、中国作家网记者:确实,是写作者的那种幸福。

(10)、相反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就是一人一生中青春的片段,那就是深刻。

(11)、笛:因为十年前我会认为十年后我能写得更好,但我并没有。十年前我从没有想到,我能靠写作在现实的世界里得到这么多,这个是实话的,我没有想过我能写畅销书,没有人想过我会有这么多读者,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想过的。但十年前我曾经相信我能写一个更厉害的小说,我没做到。 

(12)、笛安称,对于对文学有兴趣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写完第一部作品。她认为,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操作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跟他实际创作的能力肯定是有区别的,“眼高手低”是很多作者的常态。

(13)、笛安现在很少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有一次,“龙城三部曲”做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在台上朗读《东霓》的片段,“当时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觉得很尴尬,一个劲儿在心里问自己:那是我写的吗?”2010年《东霓》出版时,笛安曾说“(东霓)这个角色最原始,个性最像我自己”。东霓是个30岁的女人,因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缺乏安全感,表面尖酸刻薄但内心脆弱,会飞蛾扑火一般,“跌得头破血流也愿意”。

(14)、中国作家网记者:父母的作品对你的影响大吗?

(15)、同八月长安的作品比较起来,笛安的作品同样没什么轰轰烈烈大是大非:

(16)、笛安称,写作的本能支撑着她走到了25岁。“人不可能凭本能走一辈子,到了25岁这个节点,我明白下面的路要靠我自己。”这时她发现写作是有技巧的,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17)、所以当故事有了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我就想要在小说里面去表达,而我的男主角一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一旦他真的功成名就,那他们之前的那个爱情故事就没有意义了,他一定是一个最终会失败的人,有过成功的幻觉,然后想要抓住,最后又失败的人,这是我当时想写《景恒街》最基本的动因。

(18)、笛安上一次出名的时候大概在2010年左右。她当时是郭敬明“最世文化”签约的畅销书作家,“龙城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西决》是她迄今销量最高的一部作品,“单本小说销量突破100万册”,“一度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1名”,那年她26岁。

(19)、十二三岁时,笛安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一下子被文字所吸引,“故事不一定能看懂,但就是觉得文字好听”。后来,她又读鲁迅、老舍,读《红楼梦》,读各种大部头著作,在文学世界里行走和畅想,“执著地追逐着文字的描述在人的头脑里造成的绝美想象,因为在童年里从没有见过扑面而来的繁华跟绚烂”。但她从未动过写作的念头。

(20)、只是不知不觉间,我写的所有小说,都发生在那个我曾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的城市。我虚构了一个北方高原上的工业城市,描写着那里的沙尘,那里的钢铁和噪音,想当然地认为那里一定会诞生很多性格强烈的女人们。这个城并不是我的故乡,只不过,它们很像。春天,沙尘暴撕裂天空的声音永远沉淀在我灵魂最深的地方,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遇上过什么人,什么事情。

(1)、再后来,我离开了那个河谷小城,来到了巴黎。一待就是四年。

(2)、至于能否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的思想性,我还是那句话,我个人认为两人可以比较,也认为在回答里比较的那些方面立得住脚。

(3)、八月长安写过青春和都市,其中擅长写青春,目前来看也只能写得好青春,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经历过、旁观过的青春。

(4)、在法国生活、学习的八年时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像一座孤岛”。这八年,她一边学习社会学,一边创造自己的虚构世界。《西决》成为现象级畅销书时,她想得最多的,是论文交上去,导师会不会骂她。

(5)、起初《告别天堂》卖得并不好,直到几年后《西决》火爆时,才跟着卖起来。也是因为《西决》,笛安开始走进公众视野。

(6)、笛安:写《东霓》比较痛快。我之前写的女性的形象,总体来说还是受过点教育的,但是东霓其实挺没文化的。

(7)、笛安:我隐隐地觉得可能和“原生家庭”有关?当然,那个时候原生家庭这个词没有那么时髦。

(8)、比如,她想要做一个好母亲,陪伴女儿成长。比如,她的终极梦想是“写一本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小说”,“我希望用一生去接近它”,她说。那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作家一直在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笔筒落地,滚到柜子底下,他去搬柜子,用力过大,血管破裂,再也没有醒来。

(9)、△笛安带着新书和全国各地读者分享创作经历和书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