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biu132句精选

2023年10月0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卡夫卡介绍

1、卡夫卡介绍

(1)、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悔婚,离41岁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因肺病引起喉咙疼痛,无法吞咽食物而饿死。他笔下的主角总是孤零零的,要么一觉醒来变成了被家人嫌弃的甲虫(《变形记》),要么刚起床就被逮捕(《审判》),要么莫名其妙成了全村的敌人(《城堡》)……

(2)、《致父亲的信》中被放大的俄狄浦斯情结:“不是俄狄浦斯情结导致神经症,而是神经症——那种已经屈从的,并且让人了解自己的屈从的欲望所致”,父亲无辜的肖像(因父亲的意志是由他之外的意志锻造,本质上是无辜的,他同样是受害者)被放大,卡夫卡反抗父亲的权力成为了更加荒谬的罪。现实的他要在他与父亲之间找到一条出路,于是“父-母-子”的三角关系转化成,如《判决》父-俄国朋友-子,《审判》法官-律师-被告,舅舅-律师-布洛克等等。甚至隐约透露着德国人-捷克人-犹太人的地理政治的三角关系:他们(犹太人)在布拉格被指责不是捷克人,在萨阿兹和埃格尔被指责不是德国人。(犹太人……)只要打算成为德国人便会遭到捷克人和德国人的两面夹击。

(3)、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4)、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相互交叉,人们似乎认定了,卡夫卡就是那个为了文学而保持单身的孤独王子。但其实,卡夫卡的孤独是隐形的。

(5)、卡夫卡,该不只属于天才,他应该是天才与人才的结合体,而他还不至于是疯子。

(6)、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

(7)、您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这个牢笼里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

(8)、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9)、他身材修长,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深谙的眼睛坚定而温和,笑容可掬,面部表情丰富。对一切人都友好、认真;对一切朋友忠实、可靠,……没有一个人他不倾注热情;他在所有的同事中受到爱戴,他在所有他所认识的德语、捷克语文学家中受到尊敬。

(10)、除了穆勒,卡夫卡还迷恋过咀嚼大法。当时,一个冒牌营养学家弗莱彻提出一种万能养生法——每吃一口东西就咀嚼数百次,直到把食物“蹂躏”成液体才可以咽下,这样能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卡夫卡是弗莱彻大师的粉丝。

(11)、他的色调很灰,意象很特别。官僚抽宗卷,办公室里一片宗卷倒声,这种写法好。

(12)、这是一种独特的人道主义。主题是这样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来爱侮辱他损害他的人。

(13)、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14)、卡夫卡境界是高的。我从小也想写,写后烧,真是少年不知“烧”滋味。烧不得的!但境界真是高。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爱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

(15)、1885年9月,卡夫卡有了一弟弟,但大约一年半后,因患麻疹去世。1887年9月,又一个弟弟亨利希来到人世,但他的命运更为不幸,仅仅半年之后,小亨利希就因患耳炎死去。两个弟弟的出生和死亡对卡夫卡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那是一种对生命消逝的恐惧,这种恐惧也是卡夫卡性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6)、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

(17)、"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18)、《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19)、按照隐形抑郁人口的定义“喜欢社交,喜欢放肆大笑,与人为善,不争不抢,‘一切都很好’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垂头丧气、挠墙焦虑与默默哭泣”,卡夫卡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20)、在与儿童相关的单元,《城堡》第一章,低强度的K把脱离领土的家乡的钟楼移植到城堡的高塔上,让一切重新启动。如儿童不断在双亲身上另建领土(照片)——孤儿:一种简洁的矫饰,没有回忆,成年人被卷入一个童年单元,但不失为成年人,反之。与动物之变类似,两个遥远的片断之间的一次比邻性,此外还有场面的矫饰,《审判》里警察受到的惩罚时,正是发出孩子的尖叫;上流社会的矫饰,两位前来杀K的人彬彬有礼;矫饰的手法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精神分裂式的滑稽风格。

2、卡夫卡biu

(1)、《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2)、再举例,属第三类——像托尔斯泰、狄更斯、哈代,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永久意义。历史过去了,永久意义仍在,甚至更强。1812年过去,《战争与和平》不过去。

(3)、除了穆勒,卡夫卡还迷恋过咀嚼大法。当时,一个冒牌营养学家弗莱彻提出一种万能养生法——每吃一口东西就咀嚼数百次,直到把食物“蹂躏”成液体才可以咽下,这样能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卡夫卡是弗莱彻大师的粉丝。

(4)、卡夫卡画画不强调技巧,不强调透视关系和比例,只是“我手画我心”。

(5)、卡夫卡不敢当面与父亲说话,只能在信中说出心里话:

(6)、布洛德在学校进行了一次关于叔本华的演讲。在演讲中,布洛德把尼采说成是骗子。这句话激怒了听众中的一员——卡夫卡。演讲结束后,卡夫卡找到布洛德,和他理论。一顿“互怼”后,两个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7)、内容简介:这本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8)、叶廷芳,衢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叶廷芳先后翻译过卡夫卡的小说、随笔、日记和书信;主编并参与翻译《卡夫卡全集》,这些作品的翻译均由叶廷芳独臂完成,他称得上是“译介卡夫卡于中国学界的第一人”。

(9)、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10)、在《审判》与《城堡》,年轻妇女在各自系列的片断扮演不同的角色,她们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且不断扩散的系列,贯穿并影响了所有系列,她们的作用如同一个讯号,加速系列的进程,接近或远离,K无论是激励她们的欲望,还是被她们诱发的欲望——接触、联络、比邻性。社会投资本身就是情欲,她们从属的社会领域沿着不受限的路线,欲望不受限制的方向外逃,以达到角色的峰顶。如大学生强暴洗衣妇时,她让K等人及会场本身从法庭门口逃走,如莱妮让K逃离叔叔以及整个社会领域的在场,把K与诉讼推远。也就是说,通过“她”来揭示人们原以为离得很远的东西的比邻性,由“她”作为联络来恢复或建立持续的力量。从动物变人,人变动物,发展为她之变,如莱妮的长蹼手指,《变形记》里的妹妹既是昆虫的女佣也是商店雇员,在《美国》女佣强暴K致他流亡异乡,“她”的拆卸与形成,作为受影响的变,既是接触,也是联络更远的比邻性。接触是在隶属家庭(姐妹)对应运动的自由权;联络是被套牢在官僚机器上的(女佣)对应话语的自由权;比邻性则是各个机器的容易外逃的交叉点(娼妓)对应欲望的自由权。

(11)、袁枚懂在布拉格小房间里熬夜的卡夫卡,布洛德也懂想烧掉自己作品的卡夫卡。百年之后的读者懂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写下的那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下午游泳”。

(12)、010—57207319|56158819

(13)、《变形记》,主角格里高尔,旅行推销员,忠心耿耿,安分守己,忠于职守,每天劳碌奔波,从来不敢偷懒。有天醒来,发现变成大甲虫。背上坚硬如铁,肚子有棕色甲片,很多细腿。而他还要赶五点火车去推销,钟点已是六点半。不久家人、秘书,都来了,他慌得掉在床下,秘书骂说经理已怀疑他要贪污,他辩,但秘书听不到。他爬出门,秘书吓跑,母亲昏倒。父亲把他打回屋。后来只有妹妹进来送食,打扫。他本来养家,成了甲虫后,家计无着,父亲打杂,母亲缝纫,妹妹出去做佣人。有一天父亲追打这甲虫,以苹果击,后来苹果烂在甲虫背上。房屋被分租,妹妹为人拉琴,甲虫爬出偷听,被赶,他退回房,妹妹锁门。第二天甲虫死在屋内,全家高兴,去旅游。

(14)、回顾德国人-捷克人-犹太人的三角关系,卡夫卡面临着无法不写作,无法用德语写作却不得不用德语写作,无法以别种方式写作的绝境(弱势文学)。像一条刨坑的狗似的写作,像一只打洞耗子似的写作。

(15)、他只是借美国名义虚构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社会矛盾。我看是不成熟的,不成功的,一般评价也不高。

(16)、卡夫卡的小说“唤醒了19世纪沉睡的想像”,这就是文学的魔力。

(17)、《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18)、内容简介:《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神往了。

(19)、邓晓芒:我所痛心的是,刘小枫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劣根性

(20)、现实主义整个已有的成就,十九世纪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

3、《卡夫卡》

(1)、有种说法是,某次跑工地调查时,卡夫卡看到工人们在大晴天穿着雨衣工作,他一问究竟。那一片鸟特别多,工人们怕鸟屎落一身就穿上了雨衣。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卡夫卡他发明了一种帽子,使工人们更加安全。这就是第一批平民可以用上的安全帽。

(2)、出于伦理学和美学的考虑,卡夫卡吃起了“草”。他本来是吃肉的,但在观察一条鱼之后,他再也吃不下了,“一个人坐在桌边谈笑风生,与此同时,牙齿之间的微小肉丝会产生腐烂和发酵的病菌,就像一只死老鼠被压在两块石头之间一样”。

(3)、叶廷芳说,我们人本身有个内在的生态自然问题,现在如果保持独生子女,那么以后那些表兄表弟、叔叔伯伯等称谓就没有了,这会使将来我们内在的生态不平衡,导致我们人的情感的单调化,不像原来丰富复杂。我不指望它马上解决,不一定马上能够采纳,但是它能够引起思考,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4)、奥地利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是这个观点的发现者和拥护者,但他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虽然卡夫卡是不是安全帽之父仍是个谜,但是卡夫卡在职期间确实为工人们做了不少事。他亲自去事发现场调查情况,竭尽全力为受工伤的工人争取保险金。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伐木工人,卡夫卡在工业生产条件报告上画画,用图画说明是机器让工人受伤。

(5)、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开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团,参加苏联国内战争。1920年秋天在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写成自传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6年12月22日逝世,年仅32岁。1940年位于索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改建成为国家博物馆。

(6)、通过这些配置进入《审判》,在德勒兹和迦塔利看来:《审判》中一切都是假的,连法律也违背康德的法则,把撒谎拔高到普遍规则的地位。凡是人们认为有法律的地方,只有欲望,仅此而已,法庭是欲望而不是法律,正义之所以无法用表象加以描述,因为它就是欲望。K曾把法庭比作一场政治集会,两个阵营在欲望与法律之间发生的事并不重要,政治的大事发生在别处的甬道里,人们讨论欲望与权力的真正问题。因此,K坚决摒弃法律的超验性,在他与欲望之间不需要他人的介入,所以放弃了律师代理,要追随自己的欲望,无尽无休地写作。《审判》把超验性的所有依据拆解为部件,在欲望中,没有东西可供审判,法官本身充满欲望,法庭只是欲望的一个内在的进程,一个用比邻性组成的连续体(邻接是连续的局部构造),展现出内在性的“无限延宕”,是拆卸机器和形成配置的整体,如K在《城堡》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欲望:在于建立或保持与城堡的“联系”。

(7)、他边熬夜,边把养生挂在嘴边。他喜欢运动,经常组织朋友们徒步,是可以参加比赛的骑手、游泳选手和赛艇手。他也是什么流行,追什么。二十世纪初,一位叫穆勒的丹麦运动员、体操教师靠一本《我的体系》走红德国。这位健身大师红到成了体操的代名词。所以,卡夫卡在信中说“练穆勒”,也就是做体操。

(8)、然而,卡夫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和父亲住在一起。在朋友面前时不时就皮一下的卡夫卡,回到家里就成了个“隐形人”。他也曾努力与父母亲近。父母喜欢打扑克,他坐在他们身旁,当记分员。但或许是因为童年留下的阴影太重,类似的努力没有给他任何回报。

(9)、卡夫卡生前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视,可在他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崇拜者们一次次掀起“卡夫卡热”。他的《城堡》、《美国》、《诉讼》、《变形记》等小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人们说成是“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

(10)、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d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11)、在一次募捐舞会上,她与瑞特·巴特勒船长相识。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斯佳丽在瑞特船长的帮助下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看到昔日庄园已变成废墟,斯佳丽决心重振家园,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不久,斯佳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在决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斯佳丽,不久斯佳丽嫁给了瑞特。虽然瑞特身上有同她类似的气质特征吸引着她,但同时她仍迷恋着曾爱过的阿希礼。瑞特带着伤心离开了斯佳丽,而斯佳丽此时却意识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爱的人。

(12)、扯远了,回来,讲《城堡》,这是他的代表作。

(13)、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14)、我思考着卡夫卡的孤独。那种孤独,是具有超凡洞察力和高度敏感性的必然;那种孤独,是看透人性及社会实质的痛苦挣扎;那种孤独,是我等凡人不能理解的,甚至是设法拚弃的。

(15)、……就我而言,您做父亲太坚强有力了。特别是我的兄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又是多年以后才出世,于是我一个人就首当其冲。而我又太虚弱,大有不堪消受之感……

(16)、翻译家、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卡夫卡研究专家叶廷芳因病于2021年9月27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7)、也许作为一个凡凡小人物,我不该同情卡夫卡们,但我还是控制不住地同情了。我敬佩于他们近乎偏执的执着,以及他们天才的成就,但同时也惋惜于他们对自己生命与灵魂的亵渎。中国武侠小说中有一个词叫“走火入魔”,我想卡夫卡们,是不是也经历着走火入魔。当然科学界对天才和神经病之间有着似乎很科学的解释,但我却固执地认为卡夫卡的孤独,以及他对文学执着的追求,还有他的文学写作风格,是和他家庭出身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这也或许是造就他喜欢孤独的根源。

(18)、大家对照自己,属于哪一类?所谓社会现实主义,大致属第一类(十九世纪俄国那种“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不同)。例如歌颂斯大林,按“延安讲话”写的那些作品,当时确有现实意义,现在没有了,只限于一国、一个短时期。

(19)、震撼全世界的一段碑文,很多人后悔没有早点看到

(20)、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4、卡夫卡it

(1)、FélixGuattari,1930-1992 合著

(2)、电影《TheMagnificentAmbersons 》

(3)、木心为他们配对更多地是从性格和人生态度方面考虑。如果稍稍庸俗一点,把外貌考虑进去。浓眉大眼、身高182cm的卡夫卡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姑娘还真是一对璧人。

(4)、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

(5)、出于伦理学和美学的考虑,卡夫卡吃起了“草”。他本来是吃肉的,但在观察一条鱼之后,他再也吃不下了,“一个人坐在桌边谈笑风生,与此同时,牙齿之间的微小肉丝会产生腐烂和发酵的病菌,就像一只死老鼠被压在两块石头之间一样”。

(6)、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7)、它们反应了新旧两种不同的官僚体制:中国式的旧专制官僚体制,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新官僚体制。新旧相互渗透共存,卡夫卡夹在两者之间,意识到混杂在过去与未来(仿古,功能却是现代)。《城堡》留有大量态势一的结构,且不断被态势二修正和淡化,尤其是在“先生旅店”,那些长长的走廊,肮脏的邻房和在床上办公的官员宣告了态势二的胜利。奥逊·威尔斯更是展露于镜头,与卡夫卡共通。

(8)、《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

(9)、叶廷芳说,当时争议很大,但是我觉得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大型文化的建筑,它应该代表我们时代的风貌,应该表现我们时代的气象。

(10)、政治的弱势:父-母-子的三角关系与政治产生关联,把一种俄狄浦斯式的幻想变成一套政治纲领,当卡夫卡要讨论、净化父与子的对立时,就必须面对个人与政治的对立。

(11)、我百度了卡夫卡的简介:“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12)、《视读卡夫卡》,安徽文艺出版社,大卫·赞恩·梅罗伍兹、罗伯特·克拉姆著,孙文龙译

(13)、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14)、内容简介:书中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深刻,文字优美而富有哲理。

(15)、《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

(16)、怪不得卡夫卡那么瘦,1米82的个子,最胖的时候也就110斤。

(17)、1901年11月,卡夫卡进入布拉格大学,开始了6年的大学生活。起初他学习文学,不久迫于父命而改学法律,1906年他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因为学习法律非他本愿,所以对于必修的法律课程,卡夫卡基本上是应付了事。而在必修课程之外,在布拉格大学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则充分激发了他内在的兴趣。

(18)、寓言一长,读着读着,读者已经悟了,到后来,大悟没有了,分散了,卡夫卡上了自己的当,所以他要烧掉。

(19)、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动》《遍寻缪斯》《不圆的珍珠》《美学操练》《建筑门外谈》等十余部;编著有《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外国经典名著选》《世界随笔金库》《外国经典散文百篇》《德语国家散文选》《里尔克散文选》等五十余部;译著有《迪伦马特喜剧选》《卡夫卡读本》等多部。此外,还撰有大量有关建筑、戏剧、美术等方面的评论和散文随笔,社会影响广泛。

(20)、我,会从卡夫卡开始,试着走进文学世界的另一面,试着多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执着地(不是偏执地)做一个客观的文学爱好者。

5、卡夫卡介绍视频

(1)、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3)、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该书“思想罐头”似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

(4)、一阵风就能把卡夫卡吹走,但是瘦弱的身体并不能阻止他在工地跑来跑去,帮助工人领到工伤保险金。

(5)、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6)、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予思考和想象。

(7)、《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8)、有趣的是,在大学期间,他还被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德国作家汉斯·海尔曼编译了一部《中国的抒情诗选——从公元前十二世纪至今》,其中李白、杜甫、苏东坡、杨万里等人的诗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中国绘画和中国木刻艺术成为他赞叹不已的对象。而《论语》、《中庸》、《道德经》和《南华经》等书籍成为他最钟爱的书。

(9)、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0)、如果让你给林黛玉介绍男朋友,你会把林妹妹介绍给谁?在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眼里,与林姑娘最般配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卡夫卡。

(11)、城堡代表官方机构,高高在上,民众怎么也靠他不拢。这样粗浅的解释,是对不起卡夫卡的。

(12)、以上讨论了卡夫卡作品里的比邻性与延续性(精神分裂式的法律),可当权力表现为超验的权威(妄想狂式的法律)时,权力则断续分布在单元之间的空隙。断续的单元围绕着一部超验的法律运行,如 《万里长城建造时》那个隐而不露的统一体的帝国的超验性——正义的一种内在配置,妄想式的法律让位于精神分裂式的法律,从无限-有限-断续的手法转向有限-比邻-延续-无限度,如《判决》未完成的作品不是片断性的,而是无限度的。这些单元的一端对走廊或甬道敞开且平行排列,另一端却是单元紧挨单元,如《审判》,当K打开银行办公室隔壁斗室的门时,进入了一个法庭式的场所,两位检查员在受罚;又在画家蒂托雷尼卧室的角门,接通了相同的法院的场所,前门相距甚远,后门却彼此紧挨。

(13)、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永远都是孤独的,用一颗单纯的心面对这个灰色的世界。卡夫卡曾写道:“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这句话成为了现代人内心恐慌的缩影。在捷克语中,卡夫卡的字面意思是“寒鸦”,他离开读者已有近一个世纪之久,但这只寒鸦依然如幽灵般徘徊在我们头顶,他与现代人的关系反而愈加紧密了。

(14)、卡夫卡画画不强调技巧,不强调透视关系和比例,只是“我手画我心”。

(15)、推荐理由: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大学生必读名著篇《人与永恒》-作者:周国平

(16)、然而,卡夫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和父亲住在一起。在朋友面前时不时就皮一下的卡夫卡,回到家里就成了个“隐形人”。他也曾努力与父母亲近。父母喜欢打扑克,他坐在他们身旁,当记分员。但或许是因为童年留下的阴影太重,类似的努力没有给他任何回报。

(17)、这种穆勒体操必须对着窗户做,所以卡夫卡最需要的家具是一扇屏风。

(18)、布洛德比卡夫卡大一岁,两人在同一个大学学习法律。但上学的时候,布洛德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两人成为死d,是“不打不相识”。

(19)、而隐喻是卡夫卡作品中非常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受尼采等著名哲学家的影响,卡夫卡善于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哲学式的反映现实,因此隐喻就成了卡夫卡创作时必不可少的手法,“卡夫卡式隐喻”也就是指卡夫卡在创作时使用的独特的隐喻手法。

(20)、就是这么个故事。书是卡夫卡未尽的作品,但是依然挡不住的精彩。

(1)、他边熬夜,边把养生挂在嘴边。他喜欢运动,经常组织朋友们徒步,是可以参加比赛的骑手、游泳选手和赛艇手。他也是什么流行,追什么。二十世纪初,一位叫穆勒的丹麦运动员、体操教师靠一本《我的体系》走红德国。这位健身大师红到成了体操的代名词。所以,卡夫卡在信中说“练穆勒”,也就是做体操。

(2)、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d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3)、在保险协会的办公室里,他人缘也很好。上司欣赏他的认真负责,同事们喜欢他的老实没心机。卡夫卡的朋友,哲学家韦尔奇笔下的他几乎没有缺点:

(4)、叶廷芳是第一个把卡夫卡介绍给中国读者。作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与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叶廷芳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老妇还乡》《卡夫卡文学书简》《卡夫卡信日记选》《卡夫卡随笔集》等,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掉入世界的陌生者》《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论悖谬》《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德国书话》《外国名家随笔金库》《外国百篇经典散文》《外国文学名著速览》等30余部作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5)、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6)、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7)、《审判》有点意思了。主角是个银行襄理,叫约瑟夫·凯(JosefK)。一天早晨,秘密法庭宣布要逮捕他,他慌得不得了,自问无罪,到处申辩,找律师。律师说,法院是个藏垢纳污的地方,如你是犯人,有冤也无处申。于是他去找法院画师,画师说,法院一经对某人申诉,就已定罪,无法反驳。他又找谷物商人帮忙,谷物商说,我为自己的案子折腾二十年,倾家荡产,还没结果——主角终于觉悟,法庭有强大背景,能把无罪人捉来,审讯,密探接受行贿,法庭推事都是无才无能的,最后,主角在黑夜里被法庭处死。

(8)、作者简介:周国平,著名学者、作家。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9)、父亲看不上卡夫卡在保险协会的工作,认为那只是个能不饿肚子的事。对于卡夫卡写的东西,他不是看不上,而是一点都不关心。

(10)、回过来说三类:第一类属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商业广告,流行文化。都只有现实意义,没有永久意义,实用第一。本世纪津津乐道的“次文化”,没有永久意义,严格讲,也不能说现实意义,只能说是有市场,有销路。

(11)、大学毕业后,卡夫卡来到一家意大利大型保险公司工作,在那里呆了快一年。可是,他活得很丧。他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感到不满。这让他错过了写作的黄金时间。辞职后,他在波希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保险协会找到了一份下午2点就可以下班的工作。

(12)、才子薄命。身体弱。终身独居。少年时受父亲压。十月革命,人家兴高采烈,他毫无反应(这在当时不容易),不愧是老子和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他一意求新时,对不同派也从不反对,自己另辟蹊径。评家把他和莎士比亚并列,可见之高。我不同意这么比,但也不想贬低卡夫卡。他高洁,诚实,他要烧稿,何等高洁。他读老子,反反复复读,说:我的智力不及老子。他读不懂,就这么说(其实是懂了的,读了老子夸夸其谈,反而是不懂),又何等诚实。

(13)、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14)、“仇华辱华”的《狂人日记》海外出版,是我们的耻辱?

(15)、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16)、对现代文学影响很大:荒诞、象征、现实,很自由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他在现代文学中开拓新技法,新境界,新造诣(“诣”,即到一个地方)。

(17)、我还是喜欢现实主义。醒着做梦和梦里做事,总是醒着好。醒着做是“拥抱”,梦里是“touch”(触摸)。

(18)、卡夫卡活在100多年前,但他却活出了现在年轻人的风采。他不仅是隐形人口的一员,还喜欢熬夜。可是,他丰富的夜生活只献给写作。他喜欢晚上11点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作,写到上下眼皮打架为止。他只用一个晚上就写出了《判决》,仿佛只有夜晚才能给予他喷涌的灵感。

(19)、他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20)、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布洛德比卡夫卡大一岁,两人在同一个大学学习法律。但上学的时候,布洛德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两人成为死d,是“不打不相识”。

(2)、你们要读《城堡》。注意开头几段,功力非凡。

(3)、季羡林: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4)、这不叫进步,叫发展。以我个人的喜爱,我偏于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正如我重视醒着的生活中的事物,认为假想的梦中的事物不够味。

(5)、袁枚懂在布拉格小房间里熬夜的卡夫卡,布洛德也懂想烧掉自己作品的卡夫卡。百年之后的读者懂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写下的那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下午游泳”。

(6)、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7)、需要什么家具?当然是一扇屏风或者一个垫子,好练“穆勒”。那样就可以敞着窗户赤身练穆勒,而且对面的人也无法趁机跟着一起做了。

(8)、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9)、音乐产生新的、更加细腻、更加复杂、因而更加危险的刺激,而文学则要澄清纷乱复杂的刺激,把它上升为意识,加以净化,从而赋予它人性。音乐是感官生活的成倍增加。而文学则压制感官生活,把它引向更高的层次。

(10)、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一部古书,它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许多山川、国度。它的“年龄”是个谜,它的作者也是个谜,它的内容让后世的读者似懂非懂,但又有着很强的可比附性和不确定性。今传《山海经》一书共十八卷,前五卷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也合称《五臧(藏)山经》。每经又分若干组,比如《南山经》的第一组就叫《南山经》,第二组叫《南次二经》,依此类推,最多的《中山经》到《中次十二经》。

(11)、内容简介: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12)、人性的肮脏和社会的污浊毕竟只是纤纤细流,不足以影响大江大河(何况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承也不同),过早地让心智尚幼的年轻人去大谈丑恶(或者毁灭)的东西,并非合适。年轻时尽可能不要读,或者说不要去真正读懂卡夫卡们。如果读了,最好权当一个可笑的文学片子,别去刨根。不去刨根,是明智的。——傻乎乎地生活的人,比那些能看透世俗的人要快乐得多,年轻时还是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