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说的话126句精选

2023年10月0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话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的?

(1)、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2)、◇研究濂溪学,出版《新译近思录》《近思录集释》,发表《〈爱莲说〉的主旨是有为》《由秦汉瓦当铜镜铭文论宋儒“无极”概念》等。

(3)、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4)、这里,我还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有一位饱学之士,张中行老先生,他主张“民活主义”,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无责”。就是说,对于卑微的老百姓而言,不管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不管统治者为谁,能生存下去,能活着,有时就是他最大的愿望;至于天下是谁的天下,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他走了,你来了,小老百姓是没有责任的,要追究责任,也是上层肉食者的事情。这譬如,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东北、华北,占领了上海南京,国民政府与国民军队一路撤退,可老百姓往哪撤?他还得生活在那片土地上。虽在异族统治下苟活,不再反抗,他也有他生存、生活的权利。亡国奴,不是他自己要当的,是政府无能,才使自己的国民成为亡国奴。张中行先生明显是传承了顾炎武的观点,只是他把顾炎武的“国”,改成了当代人们习用的“天下”。张中行先生,是我极为推崇的学者、作家。我对此深以为然。

(5)、日本,一直在敬拜“靖国神社”,虽然遭到了其它国家的抵制,但是他们依然很任性,而他们的教科书里,依然是不顾及历史的现实,以自己的方式在教育下一代。他们在注重武装储备的同时,也在不停歇地培养和灌输一种“国民信仰”和“民族精神”。

(6)、“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7)、                  大字版

(8)、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同样可以思考,苏武和李陵的“家国情怀”。我们学习《苏武传》,苏武兄弟死事,母亲亡故,妻子改嫁,苏武无任何悲伤表现;而汉武帝死,苏武“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这就是苏武的家国意识。而李陵居匈奴,不再归汉,原因之一是,李陵一家被族灭,“母弟妻子皆伏诛”,“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是李陵的家国观。

(9)、然而,近来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所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成稿后迟至嘉庆四年(1799年)才出版。你知道么?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据有证据可考的是,“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老师论世名句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个“空空主人”的真实身份到底为谁,现已无据可考。

(10)、国家是重视了国防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军队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进程,但是,只有强大的军队,而民众沉沦、没有警醒,那就是一片散沙,也将会遭到其它所谓的“大国”的轻视、欺凌、甚至宰割。

(11)、◇研究上古史、古史辨派,出版《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中国何来轴心时代》,合著《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合编《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

(12)、C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轼对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的韩愈的赞颂之词,C项中对应错误,且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包括韩愈与柳宗元两个;

(13)、就是说,一个政权,改朝换代,这政权是唐朝李氏的,还是宋朝赵氏的,还是明朝朱氏的,甚或是蒙古人、满清人的,并不重要,那只是政权把持者的变化。我们说李煜是“亡国之君”,那是说李煜丢了祖宗打下的南唐政权。“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朱颜改”说的其实就是他家政权,从此成了赵宋家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愁,也只是他成了阶下囚、成了违命侯的愁,是国主不复是国主的愁,而不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愁。这就是亡国,但不是亡天下。

(14)、此词句出自毛泽东1956年写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写此词时正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期间,并在武汉畅游长江。故正确答案为D。

(15)、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16)、地址: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南200米2020教育

(17)、他的观点是,嵇康嵇绍是曹魏政权下百姓,那司马氏政权,并非你天然的君王,你嵇绍仕晋,就是“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这是说,嵇绍虽然最后以一死博了个“忠臣”美称,但其实三十年里,忘记了父亲是怎么死的了,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不孝之子。

(18)、(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与国家相交讲究道义,接待对方以隆众而恰当的礼仪。这样,附近的国家都会相交友好,而远方的国家会来依附在我看来。

(19)、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嵇绍长大后,因为嵇康得罪,端居在家侍母至孝,是山涛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说嵇绍有贤能,“父子罪不相及”,应加录用。司马炎就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八王之乱”时,嵇绍以晋惠帝司马衷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正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都逃跑了,只有嵇绍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嵇绍遇难,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说的话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2)、关于顾炎武其人,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启音韵训诂之学,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整个清初的训诂考证的学潮,就是顾炎武开启的,可见其学识和影响。而对于满清异族的反抗,也是伴随他一生的。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4)、晚自修回来,即有同学垂询讽刺文学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问题,某答曰:《儒林外史》《围城》皆讽刺文学,君以为“正能量”“负能量”也?为什么啥事都要问是不是正能量呢?如果非要问是不是正能量,那就看它是不是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不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快了文明的进程。该同学复言,本晚自修,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想法或是史料云云。

(5)、作为担负起祖国未来的我们纵然渺小,平凡如苔花一般,也要担当起国家的责任,尽自己所能,做最大的贡献。捡起一片纸,帮助一个人,疫情期间遵守防疫规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同样也是爱国。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们的期望,更不要辜负祖国对自己的培养。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一个能报效社会的人。

(6)、顾炎武为了谈保国保天下,举了嵇绍的例子。嵇绍是嵇康之子,嵇绍仕晋,并为晋惠帝司马衷而死,史称忠臣,名列《晋书》“忠义”传中。但顾炎武不同意这个看法,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第四个小问题。

(7)、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8)、                    标准版

(9)、(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家里放兰花,四季如春;下句是祝福的话,可用于贺寿。所以对照题干便知,本题选择A选项。

(10)、A.戴震              B.黄宗羲

(11)、赵子维:所以曾国藩批驳太平天国,就没有从国家的角度,《讨粤匪檄》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的。

(12)、松原分校地址:松原市前郭县松原大路与松江大街交汇(金保大厦对面)2020教育

(13)、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大多会搞些“国学知识”竞赛之类的互动性栏目,比如不久前内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记得有一年,某电视台也搞了类似的知识竞赛。当主持人提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的?”竞猜选手答者日:“顾炎武。”主持人大声地肯定说:“你答对了!”

(14)、张:我们说,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在,“天下”就还在。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意思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国家兴亡谁有责任?老百姓没有责任,当官的才有责任。国家层面就是政治层面,改朝换代了,老百姓可以不管,但做官的应该管,他们三人做了官就应该管,所以他们都不做清朝的官,做了就是“贰臣”。但是,“天下兴亡”,就是文化的兴亡,谁都可以管,谁都必须管!满清从头到尾,文化没有亡,就不用管。清末民初很多人对顾炎武这句话有误解。尹:“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就是那时提出来的?

(15)、我说,顾炎武,顾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他这段话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16)、长岭分校地址:长岭县永久路1126号紫金阁大酒店东侧2020教育

(17)、毫无疑问,顾炎武认为,他们都不该仕晋,因为司马氏虽有了“国”,但其实是失了民心,亡了“天下”的。

(18)、今天,八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1927-2017年),为大中华之崛起祈福接力,呐喊摇旗!

(19)、思想家王夫之也认为嵇绍不可以仕晋。因为司马昭杀了嵇康,司马炎篡位称帝,嵇绍仕晋,就是“不孝之罪通于天矣……绍盖前人之美,而以父母之身,糜烂而殉怨不共天之乱贼,愚哉其不仁也!汤阴之血,何不洒于魏社为屋之日,何不洒于叔夜赴市之琴,而洒于司马氏之衣也?”

(20)、再往前看,来到宋代,我们看司马光是什么观点:“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3、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这句话是谁说的

(1)、45岁之后,六谒明孝陵,以寄故国之思;变卖家产,云游四海凭吊古战场。期间屡次拒绝清朝的征召,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意外上马失足,初九呕吐不止,后卒,享年七十。据万年历推算,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为(阳历2月15),后世以每年的这天为其祭日,昆山故居与北京报国寺故居“昭忠祠”飨祭不断。

(2)、“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痛定罪言·三》)

(3)、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

(4)、嘉宾简介:张京华,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1993年北京大学破格副教授,现为湖南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国学院院长,兼任深圳大学特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永州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社科联国学普及基地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整理古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5)、建军九十周年,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值得纪念的日子,但是,它并不只属于中国军人。

(6)、有没有人恶搞我们的英雄,扭曲我们的历史,看段子、随大流,编故事、赚眼球,感觉无伤大雅?有没有人认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职责,与自己无关?有没有人认为富国强民只是d和政府的事业,与自己何干?

(7)、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8)、张:所以这些人呢,一开始是有担心的,那担心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这些士大夫没有这些激烈的反应,可能清朝的汉化程度也就不会那么高。士大夫有这些动作,那我作为主政者就要引起注意了。所以他们对社会发展也是有推动的。结果既然清朝皈依了儒家,那大家也就没得说的了。事实呢,在他们三个人都去世以后,在康乾的时代,满清是把儒家文化推崇得蛮高的,应该说是超过了明代。《四库全书》那种大工程,现在有吗?清朝历代皇帝,著书很多,“钦定”“钦编”“御撰”,写字、作诗、画画,很喜欢汉族文化,几乎每个皇帝都很厉害。清代皇帝的个人素质明显高于明代的皇帝。

(9)、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并不是出自顾炎武之口,顾炎武只是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真正将它概括为生动形象的八个字的,而是另有其人。

(10)、给大家展示并诠释顾炎武这段话,不是要大家一定要认可顾炎武的观点,而是说,我们对待一种价值观,一定要对它有所了解,不能人云亦云,稀里糊涂。正如我们前几天所说“家国情怀”一语,我们要思考,到底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爱国情怀有没有区别?在“家国情怀”这个短语里,是先有“家”的情怀,还是先有“国”的情怀?在家与国利益冲突时,是家大,还是国大?国为家服务,还是家为国服务?我想,司马光、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他们的上述言论,标明“孝”比“忠”重要,换言之,“家”比“国”重要。

(11)、几天前的晚自修,给学生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特别讲到这句话的出处,且投影示之。这句话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12)、明崇祯十七年,朱明王朝正处在岌岌可危之地,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月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煤山吊死。一时朝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更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一怒为红颜与清兵开战,五月清兵占领京师,后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兵中原。于是大好河山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战乱之苦。

(13)、砺刃少年营是由一群有情怀、有担当、有想法、有办法的军人老爸们创建的公益性青少年拓展培训组织,以“塑造优秀人格、培养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魄”为建营目标,培养孩子的勇敢担当、知行皆强。基于独立思考和社会支持,砺刃少年营将依托自己的实训基地,不断推出社会实践、户外运动、乐观心理等课程,请不甘于平凡的您持续关注……

(14)、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15)、(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16)、总结一下这个第四点,顾炎武是说,如果一个政权不能保天下,作为民众,你为什么要为之保国保政权呢?用王夫之的话说,嵇绍要是做忠臣,该为曹魏政权覆灭死,该为父亲无辜就戮死,而不是为司马衷而死。

(17)、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8)、尹建华:刚才我们谈到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能不能介绍一下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的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9)、其实,不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经何人之手得以成句,但,它所蕴含的爱国报国之思,早已被一代又一代后世国人所欣然接受,并成永远为激励后世的爱国格言。

(20)、原著原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来帮大家翻译成现代文: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话语

(1)、在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句话之后的几百年,梁启超将其归纳为8字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朱熹老夫子呢?他说:“嵇康魏臣,而晋杀之,绍不当仕晋明矣。荡阴之忠固可取,亦不相赎。事雠之过,自不相掩。”

(3)、2001年的八一节,金一南来到黑瞎子岛(中俄争议的最后一块土地)附近,而在这黑瞎子岛对岸,俄罗斯人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他的注意。无名英雄纪念墓前,幼儿园老师向孩子们讲述历史,说到动情之处,老师痛哭起来,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哭。当时,金一南被深深触动:“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教育,怎能不形成他们精神强大的基因?”

(4)、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英国政府的代表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5)、A项“王睿楼船下益州”说的是西晋灭吴的历史,与陈后主无关,故错误;

(6)、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7)、张:曾国藩是针对基督教。我们都是爱国的人,但是这里有一个“二律背反”:少数民族他推行的是儒家,汉族他推行的是基督教!明明是汉人,推行的是基督教!那你怎么判断他呢?你是站在政权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满清和汉人,民族不一样,但文化一样;汉人和太平天国,民族一样,文化又不一样。这个有点麻烦——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9)、清朝乃异族所建,非汉人政权,这时候的明朝皇族迁都南京,成为了南明,而异族占领京师惹恼了民间士子阶层,明朝遗老遗少甚为不愤,一些报国爱国之士往投南明弘光小朝廷,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儒——顾炎武唱明“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日知录》正始一节)”。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1)、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12)、《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撰,把嵇绍列入“忠义”一章(《晋书》列传第五十九),《晋书》认为,像嵇绍他们是“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是“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是“蹈节轻生……足以激清风于万古,厉薄俗于当年”,是乱世之忠臣。这是赞扬嵇绍之忠烈,最具典型性的言论。

(13)、前些年,教育部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时,专门对这八字名言进行了认真考证。编者们发现,早在梁启超之前,梁的好友麦孟华(清末维新派,字孺博,广东顺德人。1888年入广州学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的提法早了15年。

(14)、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七十大寿者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16)、孟子是很喜欢骂人的,在孟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但齐宣王给自己找理由说,我这个人有毛病,就是喜欢勇猛。孟子说“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你那个勇,无非是看见不喜欢的人和别人打架而已,这不是大勇,而是莽撞的人。所以,匹夫就成了莽撞的人的意思。

(17)、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18)、释义:“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9)、“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 )的名言。

5、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是谁说的

(1)、C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里的斗是指北斗星,牛是指牛郎星。另一种认为:斗是指中国28星宿中的斗宿,而牛是指28星宿中的牛宿。此选项与天文有关。

(2)、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3)、45岁之后,六谒明孝陵,以寄故国之思;变卖家产,云游四海凭吊古战场。期间屡次拒绝清朝的征召,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意外上马失足,初九呕吐不止,后卒,享年七十。据万年历推算,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为(阳历2月15),后世以每年的这天为其祭日,昆山故居与北京报国寺故居“昭忠祠”飨祭不断。

(4)、A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这颗名为“火”的星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此选项与天文有关。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6)、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7)、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8)、广泛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始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所望于门下诸生也。

(9)、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0)、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1)、一个团结凝聚的民族,比一支强大的军队更具有震慑力。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能够团结在一起,把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我们真正的民族复兴,才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12)、关于顾炎武其人,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启音韵训诂之学,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整个清初的训诂考证的学潮,就是顾炎武开启的,可见其学识和影响。而对于满清异族的反抗,也是伴随他一生的。

(13)、“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4)、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15)、另外,到无名烈士墓前献花,已经成了俄罗斯婚礼的标准流程。拥有如此强大民族内涵、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能被人奴役吗?

(16)、A.陈后主迷恋后宫,终于在“王睿楼船下益州”后,“一片降幡出石头”

(17)、《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18)、D项姜夔的词反映的是扬州被金兵洗劫后的景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研究地域文化,出版《燕赵文化》《古都纵览》《五公山人集》《王余佑集》。

(20)、“匹夫”这个词在褒义和贬义上的引用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必须尽匹夫之责”。

(1)、D.甲送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3)、13304412020 13144326006

(4)、血淋林的现实:31张人性与爱图片,看到最后1张惊呆了!

(5)、成公热线:1317914250433-202084302222

(6)、“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扩展资料: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7)、和平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很多人都忘却了战争,失去了忧患之心,只知道有了节日就庆祝,有了节日就有了假期,没有假期的节日,谁去管他?

(8)、明崇祯十七年,朱明王朝正处在岌岌可危之地,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月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煤山吊死。一时朝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更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一怒为红颜与清兵开战,五月清兵占领京师,后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兵中原。于是大好河山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战乱之苦。

(9)、古时候所称的“天下”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匹夫指的的平民百姓。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0)、首先,他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别。怎么区别呢?他老先生说得明白:“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11)、《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12)、老王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下面三幅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

(13)、其次,知道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那么,保国与保天下,哪个更重要?按顾亭林先生观点,当然是保天下更重要。“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也就是先解决好民生问题,先得民心,然后得政权。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个意思。

(14)、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15)、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便是顾炎武此段,我觉得亦有可商讨处,比如,他说“魏晋之清谈,何以亡天下?”这就是认为魏晋清谈,导致天下亡。可是我们学习《世说新语》,知道“言语”第七十的故事是:

(16)、◇研究诸子学,出版《晚周诸子学研究》,点校《读子卮言》《诸子通考》。

(17)、C.甲送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18)、张:中国人在民族生存上是重视通婚,中国人的礼俗是“族外婚”,就是同姓不能结婚。同姓通婚,身体、智力受影响,几代以后这个民族就不健康了,其实这就是“优生”。中国人讲究不能“近亲繁殖”,那就是“远亲”才好,最现实的就是和周边的少数民族通婚。所以在婚姻这件事情上,中国人不忌讳“远亲”。当然也有“门当户对”的说法,但一般来讲不忌讳远亲,越远越好,远嫁远娶,少数民族也没关系。对待少数民族,婚姻上和政治上完全不是一回事,政治是政治,战争是战争,结婚是结婚。我们称结亲叫做“秦晋之好”,那秦是西戎啊,和晋国老打仗啊,但结婚是结婚,秦国和晋国就照样通婚。你的女儿能嫁给你的儿子吗,总得嫁给我的儿子啊,我的女儿也得嫁给你的儿子啊,这个大家都没有意见。所以在血缘上呢,大家不是特别忌讳少数民族。但是,在文化上是忌讳的!历来少数民族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南边,东边、西边影响不大。草原民族对内地的威胁是最大的,秋高马肥,实力强大。张:草原民族的“草原法则”其实就是“丛林法则”。蒙古人是这样的:我打猎的时候,野羊在那儿跑,你打着就是你的,我打着就是我的。然后我打你,我把你打败了你就给我干活,那你要打败了我,我也认啊。这里没有“羞耻”感。草原民族对待汉族也是这样:你的东西对我有用,就是我的“猎物”。女人能够生养孩子,那就是我的财富;男人给我干活,就是我的财富;孩子为我增加人口——草原人口增加很不容易——也是我的财富。只有能够掠夺得到就公然掠夺,没有“羞耻感”,没有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的概念。要不你把我的东西抢走啊,不然就是我抢你的,就像打猎一样。这样一种民族呢,大家就很怕。他们不懂得赡养老人。按照草原法则来统治农业文明,是不能长治久安的。水草肥美,可能很快兴盛起来;寒冬大雪,可能就湮灭了。没有制度延续,没有文化积淀,不能长治久安。张:所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这三大家都是在这个背景下担心满清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满清民族肯定不是汉族,但他们还没有入关,还在沈阳的时候就开始祭祀孔子了。祭祀孔子是一个象征,就是表个态,说我服膺你儒家的文化。我是少数民族没错,但我相比你晚明的政治腐败,我是很“鲜活”、很有生命力的。你自己家贼出来把你们皇帝逼死了,我还帮你报了仇,我也没有直接抢你的东西;你们皇帝都死掉了,那我进来当当皇帝,并且我服膺孔子了。说起来这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温和的一次改朝换代了!所以,顾炎武他是明朝的人——古代从府县的学生以上都可以视为做官——肯定不会做清朝的官,但他的外甥徐乾学可就做了清朝的高官,做到刑部尚书,他还住到徐乾学家里。他不会说你做清朝的官就是我的敌人,舅甥二人没有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决裂为仇敌。各有各的立场,今天我是明朝的人,我担心你不奉行汉文化;后来一看,你服膺了儒家文化,那我外甥在明亡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后来通过科举考试做了清朝的官,我也会到他家里去住啊。其实顾炎武后来是接受了满清,满清也接受了顾炎武,清朝人刻他的书、读他的书,参考他的意见治理朝政。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留下的名句,被后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主动承担起让中国强盛起来社会责任而践行的观念。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国家;而匹夫,顾炎武应当指的是古语中具有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平民男子。

(20)、建军节、建d节、抗日胜利纪念日,领着孩子去烈士纪念碑前祭拜英雄的有几个?节假日里,旅游景点,人头攒动、人流如潮,带着孩子去的父母,给孩子讲述中华民族历史的,又有几个?

(1)、地址:吉林市丰满区吉林大街91号世纪嘉园B座

(2)、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有人说是顾炎武,有人说是梁启超。顾炎武其人,我不甚了解,但是梁启超,其人、其文、其著作,其言辞之铿锵,其思想之前瞻,确无其右。(有思想的年轻人,不妨读一读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可医浮躁,止小节)

(4)、“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顾炎武这句话里的王裒,是王仪之子。王仪高风亮节,亦为司马昭所杀,那王裒绝不仕晋,无论你司马政权怎么征召,我就是不出仕。王裒也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孝子之一。嵇康之死,与王仪之死相同,皆是无罪而被司马昭诛杀,但他们的儿子,政治选择不同,一合作,一不合作。那么,是要忠,还是要孝,就要看你秉持什么样的家国观念了。

(5)、2017年砺刃少年营“浴火凤凰”、“草原神鹰”军事特色夏令营火热征集中,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6)、非常之时,是做苏武,还是李陵,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甚至也都有不得不尔的苦衷,后世之人焉可一味高唱赞歌,或者痛骂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