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介绍124句精选

2023年10月0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1、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读后感200字

(1)、奥茨是一个不愿意拖累大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人,他具有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2)、①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3)、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4)、(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议论、抒情)

(5)、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6)、(1)画线句①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7)、“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8)、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9)、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0)、A.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11)、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12)、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3)、真正的英雄身上,永远闪烁着崇高的精神光芒。赞美了科考队员勇于挑战极限,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实事求是敢为胜利者作证的高风亮节。

(14)、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5)、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强效镇痛药,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16)、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17)、作者对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海军军士埃文斯、科学家威尔逊、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士上尉奥茨等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谐熟。《伟大的悲剧》作品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从探险准备到出发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扩展资料:《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18)、(1)返回的路途中最大的危险是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贮藏点;(2)漫天的大雪;(3)他们缺乏初来时的充沛精力。

(19)、《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造的一篇传记。该传记节选自1927年出版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一篇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文章。

(20)、师: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奥茨说的这句话和他这个人的性格、精神符合吗?

2、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介绍

(1)、写奥茨走向死亡,其他人不敢劝阻,这和上文他们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否矛盾?为什么?

(2)、“伟大”指探险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格和精神的魅力。探险家们坚毅、执着,敢于挑战自我,敢于为事业而献身,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4)、(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描写)

(5)、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6)、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7)、茨威格(1880-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8)、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的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9)、这些书信是十分奇妙的。面对死神,这些信里没有一丝一毫渺小的哀伤,字里行间似乎吹进了这没人居住的天空的水晶般澄澈的空气。信是写给几个人的,却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它们是写给一个时代的,但又是万古长存的。

(10)、严寒酷暑两相宜,送教大成煦如春——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骨干教师送教大成中学

(11)、学生在阅读课文前两段时,时常会有如下疑问:

(12)、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3)、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14)、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

(15)、“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与“一个月内”形成对比,写出阿蒙森和斯科特两支探险队惊人的壮举。“一个月内”也表示斯科特一行晚了一个月,为下文的悲剧作铺垫。

(16)、(课文片段在线)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7)、字正腔圆求共语,诗词歌赋铸心魂——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天活动纪实

(18)、当斯科特一行达到南极点时,他们发现阿蒙森已经提前一个月到达这里,作者写道:

(19)、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20)、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选自哪部作品

(1)、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儿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2)、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3)、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4)、埃德加·埃文斯(EdgarEvans,1876年3月7日—1912年2月17日),英国海军军士、探险家,曾与亨利·鲍尔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劳伦斯·奥茨到达南极极点,最后他在由南极极点回程时因摔跤而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

(5)、邮箱:bubianjiaocai@1com

(6)、“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从斯科特矛 盾的句子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7)、人们已打破了过去的狭隘的世界观念,开始向外探索以获取更真实、全面的世界面貌。相对于已被涉足过的北极,南极成为众多探险者关注、争抢的焦点。

(8)、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一行人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9)、“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悲伤地”与“坚决地”是否矛盾?为什么?

(10)、斯科特在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是:“最后,请把我这日记,交给我的遗孀”,虽然查阅最原始的日记资料,作者可以辨认出划掉的“我的妻子”这几个字,但日记本身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作者更为亲眼见到斯科特写日记的真实场景,因此上述这段话就是作者依据情理的想象。“冻伤的手指”是事实存在,“哆哆嗦嗦”是情景复原,也有一定的依据,而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其心情是不难推测的,“悲伤”是因为自己不久于人世、再也无法与妻子见面,“坚决”是因为自己已经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而我们还可以想象,他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绝望与痛苦,甚至能够想象出妻子收到这封信之后的表现,从“妻子”到“遗孀”,写信时是“妻子”,收到信之后却是“遗孀”,这个细节带给人的心理冲击是十分强烈的。

(11)、师:符合,那就不能叫胡编乱造,而是依据当时处境和他的性格特征为他设计了这么一句话,对不对?所以,我们讲,是编的,但不是胡编,是造的,却绝不是乱造。在认真考究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茨威格天才的想象力,茨威格卓越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艺术地还原了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幕。不信,你来读一读奥茨的这句话。大家一起来读。“奥茨突然站起身来”预备起。

(12)、推进d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习近平

(13)、当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时,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提前一个月来到这里了。那么作者茨威格为什么不为阿蒙森做传,而是选择了为第二个到达的斯科特写传记?

(14)、爱德华·威尔逊:1829年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1849年毕业于亚拉巴马大学,18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

(15)、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建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念了纪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在皮尔里成功到达北极点之后,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0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16)、红水东流 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17)、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18)、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19)、(7)安杨华.努力揭示文本的“隐蔽意义”——《伟大的悲剧》研究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20)、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4、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1)、生(齐读):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2)、有论者指出茨威格的每一部传记都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紧张而又重要的历史瞬间,注意历史人物性格的刻画、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录、心理生活和情感生活细节的解剖、事变中关键瞬间的作用等,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细腻的人道同情,为我们打开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人物的新窗口。”(4)这一点在《伟大的悲剧》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作者正是捕捉到了某些重要的历史瞬间,例如埃文斯牺牲的那个“历史瞬间”,作者写道:“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一个简短而铿锵有力的“不”字,揭示了五个人在困境之中互相帮助、互相给予生命鼓励的精神,一个“省略号”又暗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以及人物的心理纠结。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抛弃埃文斯,斯科特在日记写道:“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虽然埃文斯死去的时间略有出入,但作者在刻画其他人心理的时候,体现出了“细腻的人道同情”。

(3)、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4)、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5)、A.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6)、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要实现梦想,除了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呢?

(7)、(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记叙)

(8)、结合第④段思考,为什么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

(9)、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10)、(4)拖拽  帐蓬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蓬—篷)

(11)、(本文发表于《语文建设》2018年第9期)

(12)、(2)画线句②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13)、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14)、(2)(4)(5)杨荣.被忽略的茨威格传记文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6460

(15)、整本书之思辨读写——2019年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

(16)、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

(17)、摄取细小的动作。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作者描写了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情景,描写了他心中美好的往事及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尤其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地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体现他直面死亡,于细微处见精神,呈现出斯科特他们坚定、执着、勇于为事业献身的硬汉形象。

(18)、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得到消息,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队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伟大的悲剧》就是斯蒂芬·茨威格于1927年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19)、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20)、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同时这里的忐忑心情与上文激动的心情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5、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作者简介

(1)、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1日到达南极,捷足先登,并顺利班师。斯科特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91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极点,却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

(2)、在事实面前,人们早就感觉到他的意志坚强如钢。他要完成沙克尔顿开始的事业。他组建了一支探险队,但资金不足。这阻挡不了他。他有必定成功的把握,因此他牺牲了自己的财产,还借了债。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他却像赫克托耳再世,毫不犹豫地离开他的安德洛玛赫。朋友和伙伴很快就都找到了,人世间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那艘要把他们运送到冰海边缘的奇特的船叫作“新地”号。说它奇特,是因为它的装备是双重性的,它的一半就像是满载着活物的诺亚方舟,而另一半又是有上千种仪器和书籍的现代实验室。因为要进入这空荡荡渺无人迹的世界,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不可缺少的一切都必须带去,于是原始人简陋的工具、毛皮、活的牲畜和近代最精良的复杂设备搭配在一起。整个行动就像这艘奇特的船一样,也有双重性:这是一次像一桩买卖那样仔细计算的探险,一次处处谨慎小心的大胆行动——为了应付无数意外事故必须进行种种没完没了的精密计算。

(3)、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4)、“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

(5)、从侧面表现出人们对斯科特上校勇于探险,敢于面对死亡的精神的无限敬意。

(6)、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7)、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

(8)、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9)、1911年底,挪威科考队和英国科考队,在南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伟大的悲剧》是作者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

(10)、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12)、生23:我还是觉得茨威格是胡编乱造得的。他又不在现场,怎么会知道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比如文章中奥茨决定不拖累大家,说要出去走走,当时又没有照相机录音机,怎么就知道他是这样说的呢?这不是胡编乱造吗?

(13)、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游记。①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②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不断增加国民的生活质量。

(14)、叙事主义理论兴起以来,对小说的解读出现了一种“关注叙述者”的倾向。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这一点区别于传记文学。在传记文学中,叙述者与作者是同一个人,因此有必要将目光转向常被忽视的“作者视角”。传记文学作者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文学功底、知识背景等,都能影响到传记的写作。

(15)、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à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16)、师:现在我们就懂得一点了。给他人写传记,我们可以怎么做?来,这位同学说。生26:就是在历史的原有基础上,可以增添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17)、“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18)、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19)、清·李渔《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吓得毛骨竦然。"

(20)、(解析:C项“怯”应读“qiè”,“露”应读“lù”。)

(1)、(3)黄文华.茨威格的生活与创作(J).译林,1982(2):264-2

(2)、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3)、劳伦斯·奥茨(LawrenceEdwardGraceOates,1880年3月17日–1912年3月17日),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南极探险家。

(4)、③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 死亡之悲:埃文斯精神失常,末了奥茨独自向死神走去;三个人毫无怨言地在帐篷里等待死亡;第11段写道:“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第13段写道:“斯科特……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第10段中说:“奥茨突然站起身来……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6)、结合文段思考,“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

(7)、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8)、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后记

(9)、4月9日上午,由郑友霄老师主持的大型教学项目“中学名师进课堂”系列第六季第四讲于1210教室开讲。现就职于临海市外国语学校的朱晓群老师应邀来校,以其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带领我们走入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10)、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11)、②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12)、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3)、  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身为失败者却要为成功者作证,而且最终不折不扣地完成。)

(14)、抓住细微的痕迹。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同中有异来。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斯科特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文本对国旗和信件的细微描写,体现出斯科特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对事业的一片挚爱之情。

(15)、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16)、作证之悲: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7)、斯科特(CaptainRobertFalconScott)英国海军上校、极地探险家。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上校带领他的团队踏上了特拉诺瓦远征之旅。他们于1912年1月17日成为首个抵达南极点的英国探险团队。

(18)、勾勒细小的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常常于细小的景物上勾勒出来。文本中对暴风雪的描写:“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等等,这细小的暴风雪之景,渲染了悲壮的氛围,烘托了英雄牺牲的壮烈。

(19)、主要内容: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 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 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归途中不幸遇难。

(20)、不矛盾。这里不敢劝阻,并非胆怯,而是因为令人绝望的无助和无奈。面对漫天的暴风雪,所有人都自身难保,对奥茨也爱莫能助。奥茨选择英雄式的死亡,大家只能理解、尊重他的选择。

(1)、在这里,作者是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的探险行动带给人的精神价值及科研贡献,并不因为第一第二的差别而产生大的差别,他们同样也是英雄。事实上,作者本人也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作者为斯科特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也十分佩服其行为。

(2)、(2)贮藏  呼啸  跚跚来迟  鲁莽大胆  (跚跚—姗姗)

(3)、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4)、茨威格用抒情化的语言记述了这场“夺取南极的斗争”,事实清晰,能够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记录者;但他的记录又不是“斯科特日记”的翻版,而是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加入了文学化的修辞以及主观的理解与想象,从这点上讲,他又是一个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又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事件和细节不断进行自己的评价与解读,因此他又是一个解释者。这三种身份有机地统一在《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