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人生的感悟是什么140句精选

2023年10月12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道家对人生的感悟诗句

(1)、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汉人所谓的“道家”,虽然都从学术宗旨着眼,但至少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黄老、《老莱子》在内的道家,黄老是道家中最有影响者;一类是外延更大的兼综各家之长的道家。

(2)、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3)、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4)、金钱再多也无法阻止死亡,长相再美也不能讨好阎王,名声再大也要经过生死。因此人生不要太贪,不要活得太累。

(5)、    今年的8月1日,有幸得到师父的垂青,带我们走进了真正的道家辟谷,开始了为期七天辟谷修行,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对辟谷的一些感悟。这个感悟不仅包括我,同时也包括对我师兄弟们对辟谷经历的一些总结和体会。在门派的这次辟谷中我是受益最大,感悟最深。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辟谷前体重197斤多,整天口臭嘴里异味很大挺一个大肚子,打鼾特别厉害,常常影响我爱人的睡眠。然而经过一个周期的辟谷之后,体重下降到了180多一点,现在还在持续下降,打鼾等问题也基本消失,而且现在的精神状态比以前更好了。这次成功辟谷经验让我下定决心,要弘扬这种神奇的传统养生文化,等到机会允许是再帮助更多身心受苦的人,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过去的我在生活中我是一个酷爱美食的胖子,可能跟我的属相和星座有关吧。我属牛,又是巨蟹座,大家知道巨蟹座的人就爱美食的制作,而且我还酷爱零食,平时嘴里总响想嚼点东西吃,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你那么爱吃怎么就没有成为胖子呢!其实我这个人爱吃也不爱锻炼,我平时喜欢安静,安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我增加了脂肪的堆积,但我对食物的瘾就像抽烟的人有烟瘾一样,几乎难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了一些身体的不良变化,例如:便秘、肠胃不舒服导致诸多毛病,这时我才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我踏上了辟谷之路。

(6)、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给孔子传道过,孔子对于老子十分钦佩,他曾经说过:

(7)、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8)、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9)、师父答:生死病痛属自然现象。人生要活得有质量、有价值!

(10)、老子推崇的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意思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11)、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12)、点评:人的年龄大了,就总会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感觉,总想起小时候,总回忆家乡故土。其实人这一生,就和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一样,都是一个循环过程。

(13)、点评:越是踮起脚来,想站得高一点,就越站不住;越是大步流星,想走快一点,就越走不快。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14)、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15)、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

(16)、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17)、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18)、老子就像他所讲的“道”就像是龙一样,高深莫测。在当时,老子就已经用一个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则和生命的智慧,在这一方面领先了其他思想一大截。

(19)、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20)、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道家对人生的感悟是什么

(1)、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2)、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3)、道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4)、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5)、人生短暂,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挤不进的世界,不要硬挤,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做不来的事情,不要硬做,换种思路,也许会事半功倍。

(6)、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7)、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8)、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

(9)、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10)、译文:一个人做了善事却不贪图名声,做了恶事而不至于犯法获刑。这就像气循任督二脉,循环不息一样,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养护精气神,还可以享尽天年。

(11)、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2)、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3)、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4)、❾ 古训:顺境时善待别人,逆境时善待自己!

(15)、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但无为思想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16)、❽ 说话须谨,闭是非之口;待人宜宽,开方便之门!

(17)、“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18)、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19)、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20)、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3、道家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1)、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2)、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

(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600字心得体会

(4)、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5)、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则能“修道”成功。

(6)、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7)、❹ 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要重视起来!

(8)、以简处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闲无累。

(9)、比如有的人比较勤快,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等家务,都是她干,家人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都念她的好,都感激她。但是呢,她却居功自傲,没事就当众炫耀自己多么能干,为家庭付出多少,甚至抱怨家人太懒。这样一来,她所有的功劳就都没了。

(10)、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11)、舍弃物质而重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似乎很难让人做出选择,神仙逍遥的道教思想,可以让我们从中寻找解开困惑的钥匙。

(12)、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3)、    我还好,前两天都非常平稳地度过。到了第三天,学员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明显优于前两天,只有我早上出现了轻微腹泻和胃反酸的现象。 

(14)、点评:能够战胜他人,说明很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15)、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丛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在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

(16)、    晚上练习完辟谷功法后,再次的太极,八段锦练习!体悟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17)、你聪明会有人说你心机重,你努力会有人说你运气好,你天生乐观有人会说你虚情假意,有时候,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满肚子憋屈的碳酸饮料。

(18)、道家黄老学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19)、从罗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讲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计回报”,当时脑海中立刻蹦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不计回报的付出爱心,内心才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生、养育我们,并未要求有任何回报,只是盼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会以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们,这种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会在学习、工作上努力,希望他们引以为豪。在生活方面经常照顾,给予他们物质方面回报,希望父母能过得更好些,这是遵循了道的规律,大家生活都很快乐。

(20)、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4、道家对生活的感悟

(1)、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2)、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3)、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天时”与“地利”。

(4)、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自然,不为哀乐相困,不为外物所役。活在当下,让生命活得有质量,有价值。如此,生与死,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了。

(5)、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教的传统美德,道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简单生活即由心灵的虚闲开始,抛弃一切牵绊,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道”同游。

(7)、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不必有外在的刻意

(8)、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在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9)、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10)、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2)、道家思想是自然之道,人要尊重和敬畏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明白自身的局限性,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了解生命和自身的局限性,是一种至德的表现。一方面,老子和庄子的很多思想,充满了智慧,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规律都有非常深刻的洞见,但另外一方面,也束缚了人作为独立自由个体,突破自我、改造自然的冲动和能力。道家文化在当代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道家传统的内在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13)、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14)、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

(15)、这些话语让人们体悟,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

(16)、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17)、南华真人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18)、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19)、世间的根本在于“道”,道的本意在于道法自然。

(20)、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5、道家对人生的感悟作文

(1)、    我的身体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健康,这次辟谷的大胆尝试,对我来说可谓是人生中的一大收获,同时也深知自己所知甚少,知识匮乏,也深感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的确需要有人好好去继承和发扬! 

(2)、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3)、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4)、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5)、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6)、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7)、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8)、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9)、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0)、《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11)、从简才能达到轻松,放松我们的心情。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忧郁,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快乐,像云一样逍遥。

(12)、☞ 易经解密|你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易经》?

(13)、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14)、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15)、点评: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反着来的,有些东西,你越是想得到,就越得不到;你根本不去想它,反而得到了。

(16)、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17)、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18)、“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19)、译文:施恩惠于别人,却总惦记着人家的回报,这样的善心善行只不过是交易罢了,和上天恩泽万物却无欲无求的境界比起来,已经是两码事了。

(20)、儒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

(1)、点评:有时候人能受点委屈,反而能保全自己;有时候绕点弯子,倒能取得直达的效果;越是低洼的地方,往往就越盈满;越是陈旧的事物,越容易有新的发现;有时候贪求的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迷惑。

(2)、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3)、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4)、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5)、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

(6)、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

(7)、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8)、“中国形上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如:道、理,有、无,虚、实,动、静,常、变等,多来自于道家。正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解释,中国哲学才呈现出丰富的思辨色彩。”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而道家思想更鼓励我们做大多数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之道,物极必反也是自然之道,道家思想更注重生存智慧,对自我的欲望保持克制,耐心等待自然时机,顺势而为,当然这些都没有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智慧的。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9)、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0)、道家哲学自然无为,也就是不主动标榜自己是强者。老子提倡“上善若水”,水就是看似柔弱的东西,而水却可以以柔胜强。

(11)、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2)、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胀促使他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贪图荣华富贵,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13)、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4)、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5)、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16)、译文: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7)、    喝了一些葡萄糖加盐水后精神立马好了起来,腹泻和胃反酸的现象也消失了。每天重复着,练功修行,辟谷一周身轻如燕我辟谷的第七天,我的身体变得比以前轻快了许多,走路轻盈,身轻如燕,睡眠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七天后我意犹未尽,自己又加了几天,只吃大白菜的日子!辟谷这一周我不吃也不饿,头脑灵活,思维也比以往更敏捷。练功的效果和经络的敏感度都有明显提升。听说其他道友在辟谷状态下可以登山,身轻如燕,如果师父允许还真希望将辟谷再进行下去,辟谷真是越辟越舒服!

(18)、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9)、每临大事有静气: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1)、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2)、❻ 庄子:普通人逃避问题,聪明人解决问题,智慧的人消除问题!

(3)、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4)、道家的政治智慧,主要通过“无为”与“自然”两个观念而展开。“庄子一方面寻找处世的方法或技艺,另一方面,如庖丁解牛故事所表现的,又将此种技艺提升到‘道’的层次,从而赋予苦难的生活以艺术精神,在与世俗相处的同时保持心灵的独立、自由与静定。”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道家思想中,尤其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有很多故事都讲述了这样的道理。比如楚王让庄子去辅佐他,而庄子说,他宁愿像乌龟一样在烂泥里面打滚,也不愿被放到庙堂上被人宰割,求生欲望很强。这当然是因为,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每个人都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生存本能,是可以理解的。

(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6)、平凡的人生,默默的度过。该有的迟早会有,过分强求也无谓。该失去的,也迟早会失去,正如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倒不如珍惜眼前的平凡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苦乐。

(7)、《道德经》中对于宠辱有专门的解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8)、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9)、❸ 王阳明:人生一世,最该牢记的五“忌”!

(1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

(11)、合适的人生位置,既不靠近钱,也不靠近权,而是靠近灵魂;真正的幸福,既不是富贵,也不是凡事都对,而是问心无愧。

(12)、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3)、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师父便带领我们大家吞气,此气并非空气,它纯净无污染,是宇宙中非常精微的能量物质! 

(14)、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15)、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16)、译文: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17)、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18)、点评:无论什么事,但凡我们树立一个标准,就会有利有弊。比如树立一个“美”的标准,很多人为了得到“美”,就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如果树立一个“善”的标准,很多人也会为了追求“善”名,而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反而与当时设立标准的初衷相违背了。

(19)、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20)、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