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诗感遇四首119句精选

2023年10月17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张九龄的诗感遇

1、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

(1)、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中席傍鱼潭,前山倚龙阙。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宴赏良在兹,再来情不歇。

(2)、在魏晋南北时期,中国的整体诗风偏向于浮华空洞,而张九龄的诗文对扭转这种风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明代的高在《唐诗品汇》中提到: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VV乎盛唐矣。

(3)、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4)、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5)、第因为孙洙与张九龄惺惺相惜,自言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能求美人来折枝呢?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却遭李林甫、牛仙客诬陷,被贬谪。作此诗,以表明心志。世间君子应该像兰花、桂花那样,洁身自好,修为自己,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应该求得外界的赞美,或者求取功名利禄。而孙洙呢?同样在任卢龙知县的时候,遭人谗陷罢官,而且也是十分正直,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孙洙选张九龄的诗为卷首,实则是与张九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自言心志。同样被贬谪,同样都高洁有情操,同样都心情郁闷,也同样都希望还能再回朝廷重振辉煌,为民造福。

(6)、诗人从高位被贬,失去了权力,到了外地,远离自己的主场,自然心里有落差,情绪不免失落。于是就有了这一组诗。本诗是第一首,也是这组诗歌里面比较好的一首。它好在不止于牢骚,而是有比牢骚更好的东西,即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7)、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8)、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0)、✦岂:难道。✦伊:那里,指江南。✦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11)、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1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3)、这是《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写这首诗的人当过宰相,宰相就是当时权力最高的文官。诗人的名字是张九龄,他一口气写了十二首感遇诗,《唐诗三百首》选了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所以读《唐诗三百首》遇到的第一个诗人就是他:张九龄。

(14)、这么解释,还有一个印证。张九龄的《感遇》,脱胎于陈子昂的《感遇》。陈子昂的《感遇》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15)、(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16)、兰花是草,桂花是木。草木都是有本心的,即使没有赏识的人,它们依旧盛开,依旧飘香,兀自增添着大自然的诗意。

(17)、第因为这是孙洙结合当时名人和名诗风格综合考量的结果。李白的诗呢?虽然豪放异常,气吞山河,但是李白这个人,过于桀骜不驯;杜甫的诗往往是沉郁悲凉、词藻富丽;白居易的诗虽然朴素尚实,但主题往往是讽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过于唯美;孟浩然的诗,比较清淡自然、隐居闲逸、羁旅愁思,但往往是自我表现的居多。而张九龄的诗呢?词采清丽、高雅纯朴、情致深婉、诗意超逸,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被贬谪以后所作的诗才显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而这首《感遇》就显得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自己虽然被贬谪,但是孤芳自赏,高洁情操,也同时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当然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张九龄年龄较大,属于前辈,出道早,且重用过王伟、孟浩然,地位在那摆着呢。

(18)、(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19)、这首五言古诗为张九龄遭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之此为第一首。诗风朴素遒劲,寄慨遥深。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20)、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本书选了二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

2、张九龄的诗感遇四首

(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那么,古体诗的特点,就不言而喻了: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对五言古体而言,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3)、组诗《感遇》十二首,就是作者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重要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例如高棅《唐诗品汇》(卷一)云:“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云:“《感遇诗》,正字(陈子昂)古奥,曲江(张九龄)蕴藉,本原同出嗣宗(阮籍),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这些评论都很中肯。

(4)、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5)、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6)、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7)、你就是不以花果媚人的草木,你有你的自我、你有你的本心,“美人”忽略你,不“折”你,有什么所谓?

(8)、现在有些人写诗、又不耐烦遵守格律要求的,就标榜自己的作品为古体诗,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古体诗固然格律上没有今体诗那么讲究,但是修辞上自有其成熟的一系列手法。比如汉魏有汉魏的风格,隋唐有隋唐的风格。即便在唐朝的诗人中间,有比较复古的,有靠近乐府或比较口语化、俚俗化的,也有文人气很重、形同律诗、只是规矩上突破一点的。

(9)、桂华:有的解析书上解释成月亮,说古时候桂华是月亮的雅称。这个解释是不对的,因为《感遇》开头两句是一个非常初级的对仗,唐朝诗人即便已经通晓对仗之术,但是写古体诗的时候,仍然会采用汉魏时期比较初级的手法来作对仗,李白也这么干,这样文意更为古朴。(就像现在的仿古家具不但仿古,还要故意做旧。)其实桂华就是桂花,和兰叶对得十分工整。

(10)、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11)、(诗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12)、金性尧,金文男.唐诗三百首新注:(清)蘅塘退士编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3)、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14)、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他高度评价张说以王霸之气充实诗文,在他的诗里,也不时可以读到“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叙怀二首》之一)之类的句子。

(15)、✦荐:进献。✦嘉客:嘉宾贵客,暗指君王。✦奈何:无奈。✦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16)、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17)、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18)、✦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19)、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20)、这种说法也属于想当然。张九龄是广东人不假,但是这首诗是他遭贬之后写的。此前他在长安做宰相,遭贬之后到湖北工作,难道没见过菊花?

3、张九龄的诗感遇十二首原文

(1)、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2)、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宰相的日常工作是起草或批阅公文,加上他又不喜欢前朝(武则天时代)上官婉儿等人倡导的宫廷诗派,所以他的一部分谈理想谈人生的诗,文字显得有点涩。哪里比得上李白给买酒的婆姨写的诗、杜牧给街头的歌女写的诗、白居易给巷子里的老婆婆写的诗那样,文字清丽浅显,读起来跟今天的口语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3)、春天里百花斗艳,兰叶只是尽情释放葳蕤而容易被忽略的绿;秋天里瓜果飘香,桂花却星星点点地施展几乎看不见的美丽,任凭秋色皎洁如空。

(4)、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5)、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6)、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7)、(意思)红红的橘子,本是给贵宾的佳品,无奈何山岭重叠,江河幽深!唉,人的命运也只好象它顺其自然,随偶而安吧!世上万物循环的道理恐无法探寻。

(8)、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9)、感遇是什么呢?是因为所遭遇而有感而发。这正是诗歌的正宗,诗歌是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诗歌中还有一类是叙事,因为我们的古诗多数受到字数限制,所以叙事诗并不是主流,较少被诗人采用。

(10)、有人说张九龄这两个意象是用典,出自屈原《九歌·礼魂》中“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11)、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12)、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13)、我建议,《唐诗三百首》里面的作品,由于其学习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应该像学钢琴那样分个级,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先读一级,然后由浅及深地学下去。那么,张九龄的这首《感遇》,恐怕要放到四级五级的内容里面去,学习难度五颗星,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

(14)、当到宰相,还这样任性;遭遇贬谪,还这样坚持。这才是我们喜爱的唐朝诗人的风骨啊,这样的诗,难道不配成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第一首吗?

(15)、人们只说栽种桃树、李树好,种植丹橘难道就不能绿树成荫吗?

(16)、坐:因而。有的书上解释称“因为”,是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才是“因为”。

(17)、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18)、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而扬名呢?

(19)、下面,分句简单解析一下《感遇》其一。注意,这个解析是常规的,书店里的赏析文章,基本上都这么写。

(20)、兰草是美的,桂花白且香,一春一秋,几乎可以代表了整个一年。我们最早的历史书就叫《春秋》也是取春秋指代一年。而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那个时节变得可爱起来,是一年中的好时候。这个好时候不是谁给的,是兰草和桂花自有的。

4、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二

(1)、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2)、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3)、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谪去长沙国,魂归京兆阡。从兹匣中剑,埋没罢冲天。

(4)、张九龄,子子寿,生于公元678年,卒于740年。唐代韶州曲江人,世称其为张曲江。是西汉时期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在任宰相期间,尽忠职守,选贤任用,不趋炎附势,是开元盛世最后的一名贤相。

(5)、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6)、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7)、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8)、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9)、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像,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10)、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1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2)、(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13)、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14)、草木芬馨原本出自天性,何必要美人采佩才显芳菲。

(15)、要解开这两个疑问,先要弄明白第三个疑问:“春兰”和“秋桂”在张九龄的《感遇》里面,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高洁精神?

(16)、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17)、张九龄其实诗名并不大,更多的是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被人们所熟知。一般人就算读过他的诗,则顶多是这个感遇组诗。

(18)、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迹为坐忘晦,言犹强着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道在纡眷眷,风行动睿篇。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19)、✦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美人:指林栖者。

(20)、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5、张九龄的诗感遇十二首

(1)、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2)、林栖者就是择林而栖的隐士,隐士闻到花木的幽香而高兴万分。这里的隐士可以理解为就是诗人自己,因为这时候他已经是身处江湖之远了,算得上是林下了。

(3)、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4)、命运只能依靠偶然,没有好坏交替的规律可以探求。

(5)、✦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尔:自然地。

(6)、汉代《古诗》中有一篇《橘柚垂华实》,全诗是这样的:“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倘欲知我,因君为羽翼。”作者以橘柚自喻,表达了不为世用的愤懑和对终为世用的渴望。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历年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嘉客”是应该“荐”以佳果的,“丹橘”自揣并非劣果因而自认可以“荐嘉客”,然而为重山深水所阻隔,到不了“嘉客”面前,又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感叹之声。“运命”两句,不能被看成宣扬“天命观”。“运命惟所遇”,是说命运的`好坏,只是由于遭遇的好坏,就眼前说,不就是由于有“阻重深”的遭遇,因而交不上“荐嘉客”的好运吗?“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词,已流露出一寻究竟的心情,想想“运命惟所遇”的严酷现实,就更急于探寻原因。然而呢,“循环不可寻”,寻来寻去,却总是绕着一个圈子转,仍然弄不清原因、解不开疑团,于是以反诘语气来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经冬犹绿林”,是肯定它有“阴”,又说“可以荐嘉客”,是肯定它有实。不仅有美荫,而且有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

(7)、✦运命:命运。✦唯:只能。✦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寻:探求。

(8)、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9)、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

(10)、难道是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是丹橘自有耐寒的特性啊!

(11)、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

(12)、这才是张九龄这个大唐宰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的人格追求啊。这才能解释有人“相悦”是多么的令人意外而惊喜、“美人”不相折是何其的正常。我是“草木”我怕谁!这里的“草木”两个字,同样非常精准地告诉你,我不会在春天里花枝招展地开谄媚于你,决不。你要是爱我,你就要接受我这葳蕤的开满一整个春天的绿。

(13)、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因其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蔚成美好的佳节。

(14)、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15)、”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中,春对秋,兰叶对桂华,葳蕤对皎洁。对偶主要表现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16)、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17)、这首诗句句写“丹橘”,构成了完整的意象,与“我心如松柏”之类的简单比喻不同。其意象本身,既体现了“丹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读这首诗,当我们看到“丹橘”“经冬犹绿”,既有甘实供人食用,又有美荫供人歇凉的许多优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具有同样优点的一切“嘉树”吗?当我们看到“丹橘”被排除而“桃李”却受到精心栽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与此相类的社会现象吗?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说,显然是以“丹橘”之不为世用比自己之远离朝廷,以“桃李”之得时比李林甫、牛仙客等小人之受宠得志,但由于创造了具有典型性的意象,所以其客观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简单譬喻的范围。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精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聘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诗人评诗,探骊得珠,是耐人寻味的。

(18)、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19)、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

(20)、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闻风:闻到芳香。坐:因为。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1)、感惜芳时换,谁知客思悬。忆随鸿向暖,愁学马思边。留滞机还息,纷拏网自牵。东南起归望,何处是江天。拟古其一李白拟古其一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2)、用“谁知”突然一转,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喜悦之情。

(3)、✦徒言:徒然。✦树:种植。✦此木:指丹橘。✦阴:树阴。

(4)、以《感遇》其一为例,前两句作者以兰桂为中心,表面上看似描写景物,不写人。假借兰桂的生意盎然和欣欣向荣,来表达自己的品行,突出作者自身的不外求,不求人知修养。到了第三句,笔锋急转,以林栖者引出居住在深山之中的隐居者,由于出于对兰桂芳香的向往,她迎着带满了花香的清风而坐,十分喜悦。

(5)、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6)、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7)、这首诗从类型说还不属于唐代的近体诗,而是五言古诗。唐代的近体诗就是指那些字数固定且平仄有严格规律的作品,比如律诗,比如绝句。

(8)、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9)、诗的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10)、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11)、《唐诗三百首》的第一卷,是“五言古诗”。第一首作品,是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之其一)。

(12)、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君主)的折取欣赏。

(13)、第一个疑问:兰花和桂花既然那么美好,有人闻风相悦不是常情吗?有什么好转折的呢?有什么好“谁知”的呢?

(14)、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

(15)、江南地区有丹橘,经过严冬,橘林仍然一片绿色。

(16)、(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17)、✦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闻到芳香。✦坐:因而。

(18)、诗人由高位跌落,比如是见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嘴脸,于是感慨很深,思考也很深。他在想一个问题,即没有皇帝的赏识时他自己有价值的吗?他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于是他想到了山间的兰草,想到了庭院中的桂花。

(19)、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