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气的谚语和意思是什么148句精选
关于节气的谚语和意思
1、有什么关于节气的谚语?
(1)、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2)、“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对大自然、环境、气象的观察所积累而成的,这其中有太多值得孩子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容,我们将二十四节气带到孩子身边,希望他们能通过节气探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然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我们也更期待这个学习过程是有意思的,充满好奇的、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连结幼儿生活的。
(3)、 于我国南北各地气候特征差异很大,虽是大雪节气,但是南北方主要农事活动也有区别。“瑞雪兆丰年”,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此时北方地区田间管理也很少,属农闲时节。而我国江淮以及南方地区小麦、油菜等作物仍在缓慢生长,加强作物的田间管理很重要。大雪时节,常会出现降温、暴雪、冻雨、雾凇、流凌等天气灾害。若受冻害,还要及时松土增肥、蓄水提温、加强中后期管理,为安全过冬和春天生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4)、“惊蛰就是经过了好多弯弯曲曲的小路。”……
(5)、本文选自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获奖征文《透过民间谚语探索24节气文化》。
(6)、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4◆晴雨
(7)、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8)、 “无雪不成冬,来年要倒春”。要是冬天没有下雪,不是白雪皑皑,千里冰封,自然不像是冬天,到处暖乎乎的,没有寒意不成冬。如果出现这样的天气情况,通常预示着春天变得寒冷,也就是到了春节前后,反而格外冷,出现倒春寒。
(9)、翻译:谷雨节气到了,布谷鸟就开始叫了。如果布谷鸟在谷雨节气前三天就开始叫,那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比较少。而如果布谷鸟在谷雨节气到了后三天才开始叫,那后面天气的雨水很足。
(10)、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1)、一年有24个节气,大多数成人都会理解,但孩子是怎样理解的呢?于是我们在每个节气到来前都会和孩子有关于这个节气的互动。例如:
(12)、翻译:谷雨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在后面的雨水比较多,换句话说就是谷雨时节雨量比平时要多得多。
(13)、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4)、立夏下雨,九场大水(浙)。二十四节气立冬谚语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
(15)、还有一些,是关于自然节气时辰等的综合型谚语。如:
(16)、头伏锄地一碗水,二伏锄地半碗水,三伏锄地碗底水。
(17)、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8)、客家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悟出了一整套观天种地求生发展的经验,编成了简练、形象、富有哲理的经典语言,作为承前启后的警世教材,这就是谚语。谚语大多依季节而成,经本人搜集整理,试举例如下:
(19)、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20)、从小雪开始经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就是立春之时。小雪到大雪是一个月,为“一月正”。冬至15天加上小寒大寒30天,计45天时“定打春”。
2、关于节气的谚语和意思是什么
(1)、寓意:春雷响,大地回暖,植物开始生长,动物也开始出洞觅食,繁衍生息。
(2)、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3)、“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惊蛰时正是气温回升之期,若有西北风刮来,遍地尘土飞扬,寒气迫人,倒春寒来临,近半月十天不会暖和起来,故有“倒冷四十五”天的说法。因为气候的冷暖有个过程,也就是说有周期性,调转东南风后才暖和起来,反之亦如是。所以说上述的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4)、寓意: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地下的动物活跃起来,尤其是蚯蚓等开始在地下来回穿行,疏通地气,而且大地回暖,地气开始向上升。
(5)、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6)、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7)、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8)、“小雪”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2气温下降,陕北年平均气温在0—零下4度左右,下较小的雪。
(9)、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10)、六月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11)、寓意:这是山区地方的谚语。惊蛰时节前打雷下雨,山区更容易种庄稼。因为山区农田好排水,有益于庄稼的生长。
(12)、经过孩子们的一番探讨,最终他们决定,自己验证会更有意思更好玩,于是亲身体验民间谚语的探索活动由此开始。
(13)、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14)、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5)、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6)、③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处露秋寒霜降);
(17)、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8)、寓意:蒸锅跑了气,馒头就会蒸不熟或蒸不好。庄稼也是一样,惊蛰时节不活动地气,地气不流通,庄稼怎么长得好。
(19)、1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20)、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3、关于节气的谚语和意思有哪些
(1)、南闪三日,北闪对时,满天闪,冇半点(指下雨)。
(2)、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3)、《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对“暑处”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然而,有时的暑气余威还不能快速消退,秋老虎还在施威,有民谚说“秋晒如刀寡”。若是再过半个月,到了白露后,才真正凉爽起来,故有“暑退热不来”一说。
(4)、几天之后,孩子们纷纷反馈,果真现在基本不会被蚊子咬啦,谚语是对的!但也有孩子提出质疑,不被蚊子咬是因为天气凉了我们穿长袖衣服了,不是因为蚊子喝了白露水才不咬人的。
(5)、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24节气歌的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7)、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雪雪冬小大寒)。
(8)、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9)、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民间谚语》
(10)、乌云飞上山,棕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11)、 “立秋”后三两天开始播种大白菜。此时的糜子已生长为四个手指合拢起来这样高低,此后出穗拔节,是丰收的好兆头。
(12)、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3)、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14)、 “大雪不寒,明年旱”。从谚语来看,往往到了明年春夏时节,往往雨水偏少,天气干旱,多是大旱现象,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15)、寓意:惊蛰时节响雷,谷米会有一个好收成,因为谷米多了,所以才会“贱似泥”。
(16)、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17)、古人发现,秋分之时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同时在春分日还有祭祀太阳,秋分时祭祀月亮的活动。据《周礼·春官》载:“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都把祭月活动选在秋分之时,托福天地佑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8)、字面意思还是很简单的,说的是在头九的时候气温比较暖和,那么在二九的时候就会很寒冷了,等到了三九的时候气温会更低,毕竟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交头九这天如气温偏高,则这年的冬季将会是寒冬,很有可能将会出现严寒天气,要注意防寒保暖。
(19)、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20)、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4、关于节气的谚语及意思
(1)、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2)、这个谚语是一个奶奶分享的,奶奶说,这个谚语的意思就是惊蛰节气一到,很多冬眠的小虫子就开始出来了。好多孩子表示好奇:“惊蛰这天也没真的打雷,小虫子怎么知道的呢?它们会出来吗?”“我看现在都没有小虫子呀,这谚语是真的吗?”……
(3)、这天的发现更多了,除了前几天找到的几种小虫子,还发现了臭大姐和小飞虫。
(4)、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5)、“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
(6)、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7)、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8)、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9)、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10)、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11)、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12)、惊蛰节气,到了阳历三月中旬,陕北大都气温平均回升到4—5度,正是冬眠动物和各种昆虫在“春雷乍响,惊醒昆虫”之时,开始活动,进食。新的一年开始。
(13)、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大雨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朝变夜变,冇水洗面。
(14)、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15)、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16)、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7)、大雪时节雪量逐渐加大,下雪的天数也在增加,气温还在继续下降,地上已开始有积雪了。
(18)、寓意:惊蛰刮起南风,天气还要转凉,应过些时日天气暖些再下地种田。
(19)、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20)、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5、关于节气的谚语和意思英语
(1)、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2)、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3)、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4)、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5)、接下来的几天观察中,他们有了这样的发现:白露水只在早晨才会有,太阳一出来就没了,因为早晨的温度很低。
(6)、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7)、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8)、芒种代表收麦子,收完了麦子改种稻谷,也代表春耕忙碌的景象,因此变成最主要的农耕节气之一。
(9)、 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气候相差很大。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2月份;地面积雪几年才能见到一次。
(10)、在每个节气到来前,我们都会和孩子进行相关互动,请幼儿说说他们对节气的理解,例如:
(11)、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寓意:惊垫过去,天气回暖,动物都出来鸣叫,活动。“老角”是大连方言,其实是一种学名叫做凤头百灵的鸟,为小型鸣禽,头有羽冠,羽冠长且窄,上身为沙褐色又接近黑色的纵纹,尾巴上有黄色羽皮,下身为浅黄色,胸部也是近黑色的纵纹。
(13)、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14)、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5)、1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16)、立夏即指一年一度的夏季开始,这时就非常炎热了,即有“就地生火”的趋势。古人对立夏的节气极为看重,据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带领文武官员,到城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以示农人们在夏季里劳作。
(17)、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18)、寓意:惊蛰时节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要抓紧时间耕地,延误了时日也会延误了庄稼的收成。
(19)、 在今年的12月7日,我国迎来了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大雪”,标志着在我国大地上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将开始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加寒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20)、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1)、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2)、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3)、寓意:惊蛰听见乌鸦鸣叫,春分就没有降雨了。
(4)、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5)、进入小暑,即要数伏了。数伏时期,天气炎热,土壤中的水份很快被蒸发。所以为了防止干旱,保持水份,锄地应及早动手。在极为炎热的天气里,土壤中的水份顺着土壤毛细管被蒸发,锄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不致水份蒸发掉,起到保墒作用,所以谚语强调锄地越早越好。
(6)、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7)、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采桑娘子喜天晴,种田哥哥要雨天。
(8)、每个节气的谚语都有很多,孩子们每次都会在这些谚语中挑选出1-2个他们最感兴趣的、最好奇的、最能引发他们探索欲望的那一个作为聚焦探究。纵观孩子们经历的20个节气的探索,涵盖了节气与动植物生活习性、节气与气象、节气与温度、节气与农耕、节气与环境等多个方面,也从多个维度全方面的支持幼儿对节气变化的理解与认知。
(9)、冬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周代就有祭祀神鬼的活动,皇帝亲自要到郊外举行郊祭活动。在陕北民间还有炒食豆子的习俗,称“炒冬”,或者煮食羊骨头,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家,来吃熬白菜,称“熬冬”,以讨驱邪求吉。
(10)、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11)、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12)、3月16日,晴,气温16度。这天的发现更多了,除了前几天找到的几种小虫子,还发现了臭大姐和小飞虫。
(13)、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4)、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15)、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16)、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17)、大雪作息时间需要遵循顺应节气“早睡晚期”,好是在日出之后。早点休息可以护阳气,保持体内的温热,迟起可养人体的阴气。同时在睡觉的时候也尽量不要蒙头大睡,以免空气不流通,氧气越来越少,造成多梦、出汗和胸闷等。
(18)、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9)、①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雨惊春清谷天);
(20)、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1)、B项正确。“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是告诉人们温度下降,要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寒气入体。白露和寒露属于入秋之后的两个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2)、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3)、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4)、过去的人们在冬天也不得停歇下来,忙碌地翻圈肥,或走串起来去拾粪,是为“冬闲变冬忙”。
(5)、二月三日若天清,着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6)、民间有俗语说:“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冬至在古时候相当于春节,称之为“亚岁”。所以民间有“冬至大于年”之说。
(7)、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8)、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9)、1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10)、“对,我们还可以把每天的记录都收着做成小书,这样就能看了。”
(11)、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2)、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3)、饮食方面,也更加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吃辛辣食物,虽然辛辣食物是可以带给人体热量。但当过度的热量没有得到散出,是会容易导致引发上火,出现内火。
(14)、“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的七言绝句《冬至》以科学的语言和形象的笔触描写了冬至的地球现象、气候特征及草木花卉生长状态。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了很多谚语俗话,反映了冬至日我国各地的风土民情。
(15)、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6)、正月蛤蟆叫,禾种下三套(会烂秧)。春东风,雨咚咚(多雨水)。
(17)、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18)、寓意:天气转暖,地下的冰化了,很适合种植葵花和蓖麻。
(19)、 “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也就是说,在寒风中迎来大雪节气,虽然寒风凛冽,非常冷,但是,到了最冷的三九天,反而变得相对暖和,谚语是不是很有意思。
(20)、三九不冷看六六九不冷倒春寒。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1)、用绘画钟表记录黎明与黄昏的方式验证春分谚语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孩子依然葆有兴趣,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很多好奇,于是老师便将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跟孩子们进行了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春分这天太阳照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一点一点的往北冰洋的方向移动,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就会每天出来早一点点,每天落山晚一点点。
(2)、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3)、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4)、 在此节气,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可以进补了。进补时在饮食上适当多吃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以便助于御寒。不过,由于天气干燥再加上饮食不当,很容易使人上火并患口疮,所以还要注意控制数量。同时,注意少吃大鱼大肉,饮食以清淡为主,宜多喝粥。
(5)、 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祭祀节日。此时正处于大雪时节。每年此日清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祀“牧神”的习俗,此时各家各户都准备好丰盛的早餐,最重要的是要煮一个猪心,作为在饭前特别祭献给“牧神”的心意。
(6)、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7)、大雪封了河,船民另找活;大雪河未封,船只照常通。
(8)、大暑时至三伏天气的中伏前后,亦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故有谚语说:“热在三伏,凉在三九”和“大暑到,暑气冒”。此时,陕北各地气温升到高峰,平均气温达到23—24度。由于天气酷热,降雨多为阵性的雷阵雨,很少有绵绵的连阴天气。此时,又多大风、冰雹,给农作物常常带来灾害。还多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现象,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所以说:“七上八下,天灾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