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出嫁的女儿91句精选

2023年12月25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1、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1)、“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在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

(3)、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又称作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也曾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如此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经颇为接近了。

(4)、吃月饼。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5)、0371-60291633/18838095080/赵老师

(6)、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7)、《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8)、如今,兔儿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插画奖短名单入围者熊亮创作的绘本《兔儿爷》描写的便是这一文化习俗,中秋假期不妨找来和家人一起读一读哦!

(9)、文字:田会会 | 编辑:胡楠 |审核:欢乐

(10)、地址:郑州市中牟县泰安街与锦中路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北中牟县社会福利中心院内西栋中牟县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

(11)、中秋佳节应该怎么过?就让小编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吧!

(12)、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成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3)、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14)、 嘉源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集思广益,本着质量求生存,以信赖求发展的经营理念,竭诚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崇尚信誉,树立嘉源品牌。

(15)、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16)、鲜肉月饼其实是苏州人的发明,属于苏式月饼。吃的时候需用一只手接住往下掉的细碎酥皮,内馅则全是鲜肉。

(17)、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这是说,中秋夜,如果未婚少女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

(18)、服藥後,嫦娥立即身輕如燕,騰空飄向月亮。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19)、據記載,是夜,百姓無論貧富,樓臺賞月,闔家團圓,共同賞月吃月餅,盡享天倫之樂。

(20)、不做婚宴,一方面是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他们认为嫦娥一个人奔月太过于孤单,而新婚是两个人最美好的时候,所以,认为这天举行婚宴不好。还有一方面,古人认为月亮代表阴,特别是满月的时候阴气最重,世间的气场比较动荡,容易发生大事。所以,不适合这天举行大的婚宴活动。

2、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出嫁的女儿

(1)、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2)、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广州民间,不少家庭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

(3)、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後世清代袁枚在《隋園食單》中記載了當時月餅的做法。

(4)、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5)、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人們燃燈以助月色,逐漸成為一種風俗。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更添喜慶。

(6)、臺灣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描述中秋提燈的情景寫道:〝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7)、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8)、宋人赏月多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9)、八月十五中秋赏月由来: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

(10)、烧塔是中秋传统节日民间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烧塔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起义信号。民间中秋节烧塔多为青少年娱乐活动,中秋节前夕,人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据积聚瓦片的多寡及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而定。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习俗作为活动竞赛项目,塔建的高大、燃烧的剧烈,经集体评议后可以给予奖励。

(11)、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

(12)、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地圆。人们都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着可口的月饼。这个时候,一些老人会讲述许多古老的故事,如月亮上的玉兔,孩子们信以为真,他们真想有一天登上月球看个究竟。

(13)、福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鸭子肥壮。多以槟榔芋与鸭子一同烧,味道独特。中秋宰鸭也是台湾高雄的风气,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食水鸭公加菜。广西、云南的仫佬族,在八月十五买饼杀鸭,欢度佳节。

(14)、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思绪,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

(15)、赏月:这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了。中秋节时节的月亮明亮又圆满,阖家聚在一起上月是很重要的习俗。在古代还要祭拜月亮。

(16)、苏东坡有一句诗词写得非常好,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所以,今天的团圆是来之不易的,明年身在何处,生不生病,谁都不知道,还是要珍惜每一次团圆的时刻。

(17)、新兴人过去有舞香火龙的习俗,过去不少大条一点的村都有舞香火龙队,在新兴县太平镇悦塘村的村民每至春节、中秋节,便会舞起香火龙到各家各户。

(18)、嫦娥奔月的傳說家喻戶曉。(Pixabay)

(19)、在中国民间,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一般以月饼、瓜果、豆腐作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时还要念《太阴经》和《太阳经》,以祈祷月神保佑全家兴旺平安。

(20)、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3、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或活动

(1)、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2)、“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3)、舞火龙活动也是香港中秋节最富有传统特色的习俗。从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所有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场面非常壮观。

(4)、▶中秋团圆节,新兴这个被称为“最山的村庄”连续4年都在做同一件事!

(5)、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并且赏月活动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

(6)、“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7)、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民間流傳,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實行了殘酷的統治。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

(8)、其中,唐代詩人李樸的《中秋》一詩別具一格: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9)、古人认为月亮上面住着美丽的嫦娥,而男子拜月就显得很轻浮。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没道理咱们心里都有数,不过,常听老人言还是有好处的,都是老祖宗用经验总结的智慧。写到最后:过去俗语农谚都是过去那个年代的总结,毕竟离我们太久远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除了过年,想亲朋好友团圆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团聚了,就要避免争吵。不要老是一聚到一起就议论他人,难免会产生摩擦,弄得不欢而散。

(10)、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秋节的十大风俗习惯,看看你了解的有哪些?

(11)、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堪被蒙古人統治,紛紛抗元,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稱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朱元璋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

(12)、传说元朝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进行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并且把汉族看作是最卑贱的奴隶,每个汉人家里都住一个蒙古兵,以监视汉人。人们称这个蒙古兵为“家鞑子”。他们无恶不作,百般欺压汉人,不允许汉人有任何自由。百姓十分仇恨蒙古统治者和家鞑子,很想订一个时辰,一齐动手各自杀掉自家的家鞑子。可这是不能走漏半点风声的大事,怎么暗自串联呢?有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卖的面饼里夹上一个纸条,号召人们八月十五这天一起动手杀鞑子。让人们买饼吃时看见这个纸条。这办法果然不错,把号召起义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许多得到消息的人家都按时动手杀了鞑子。此事酿成了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蒙古统治者。后来,人们便在八月十五这天吃月饼表示纪念。

(13)、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现在转变成了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14)、对一个家庭来说,家和万事兴,对一个家族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您说对吧!

(15)、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16)、每年的八月昭平各地都会有各种习俗,在北陀、富罗、黄姚等不少乡镇有请仙姑的习俗,请仙姑就是向仙姑咨询一些事情,请仙姑指点迷津等等。

(17)、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此始浴之。文中说帝俊之妻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其实更多的则是关于嫦娥(妲娥)、蟾蜍、白兔、吴刚、桂树的传说。《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羿妻)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又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据《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月中月兔已为当时人们达成共识。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就曾吟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妲娥孤栖与谁邻?”说妲娥与玉兔共栖于月中。到了唐代,又有吴刚伐桂之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于是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为神仙境界,中有雄伟的月宫,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白兔,高大的桂树,英俊的吴刚。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将其与太阳、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并为“十一曜”,称其神为"十一太曜星君"。封月神为“月府素曜太阴皇君”,俗称“太阴星君”。

(18)、在过去民间有一句俗语说“月圆三不做,家兴财富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哪三件事呢?中秋不做婚宴现在每人讲究这些了,特别是年轻人,只要高兴,哪天都可以登记结婚。但是,在过去民间却有很多讲究,认为在中秋节这天是不能做婚宴的。

(19)、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20)、在那一天,人们通常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家人聚在一起饱餐一顿。最流行的食品是月饼,它们圆圆的就像月亮。

4、福建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1)、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关于月亮的神话由来已久。

(2)、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

(3)、火龙由江上村头会堂起动,经屋背山上龙,下龙后入村,绕村而行,并设15个领香点,村民领到插于火龙身上的“香”后,快速带回家并上香,寓意行好运,如意吉祥!

(4)、〝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與其他節日一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仿效祭月,並逐漸流傳到民間,即為中秋節的雛形。

(5)、在广州一带,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6)、0371-85767633/17737712981/陈老师

(7)、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8)、拜祖先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

(9)、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10)、“岁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无论身在何处,最美的月亮在家的方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11)、玉兔捣药,道教掌故之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12)、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13)、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蒙古人)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今天的中秋節,人們傳承了許多習俗,最重要的便是賞月和吃月餅。

(14)、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15)、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八月秋已过半,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正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古人也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17)、地址:郑州市经开区第四大街64号(郑州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院内北三楼)

(18)、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19)、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20)、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5、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吗

(1)、其中,五仁月饼是没有南北之分的,传统的五仁包括:杏仁、桃仁、花生仁、芝麻仁、瓜子仁,成本不低,用料实在。

(2)、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在中国它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3)、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4)、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5)、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一切逝去了的方知可贵。祝您中秋快乐!

(6)、中秋佳节,民间有吃团圆馍的习俗,陕西长安、河南豫西等地区家家户户中秋节要做团圆馍吃。团圆馍是在面饼上雕出各种花纹,精美的花纹体现出妇女的心灵手巧,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夹着芝麻。上层用大老碗拓一个圆圈,象征月亮。圆形的饼寓意着团圆,全家分食象征着福泽全家,是中秋节含义最深刻的食物。

(7)、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8)、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9)、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10)、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11)、▶狂欢、尽兴!高潮即将到来,你地准备好左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