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作特点140句精选
王昌龄的诗作
1、王昌龄的诗100首
(1)、千古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即使你走得再远,我们依然能共对同一轮明月,又怎么说我们隔得远呢?
(3)、他还能写难忘的友情诗,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即使你走得再远,我们依然能共对同一轮明月,又怎么说我们隔得远呢?
(5)、采莲的主角当然是采莲女,可是,王昌龄却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
(6)、王昌龄既可以豪迈昂扬,又可以悲悯同情;既可以豁达乐观,又可以柔情万转。
(7)、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
(8)、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9)、岁月的确残忍,但也温柔,它拿走一些东西,也会给予一些补偿。
(10)、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1)、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缜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12)、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3)、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1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赏析:从这首可以看出,王昌龄不仅有豪迈阳刚的一面,也有细腻缜密的另一面。此诗把女性的那种外貌、体形、声音,以及女子的心理特征极其神似的描绘了出来。
(16)、虽然被贬谪在外,在凄寒孤寂中,我依然坚守一颗纯粹之心。
(17)、《出塞》唐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望月不仅是美的,其中更蕴含着人生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19)、一个明媚的春日,一个闺中少妇精心妆扮之后,登上高楼。
(20)、诗词君总结了王昌龄最经典的10首唐诗,一起体味王昌龄的家国情、爱情和友情吧!
2、王昌龄的诗作特点
(1)、从军行(xing)(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2)、眼前这别人的大好春光却与我无缘,似乎终于明白:失去的东西太多。
(3)、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4)、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5)、故乡杳无迹,江皋闻曙钟。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6)、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7)、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8)、明代嘉靖五年,王宠应朋友之请,书录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作十二首,成《王宠书王昌龄诗卷》。据书家在卷后跋语中讲述,此作用纸为吴中新制蓝色粉纸。全卷纵1厘米,横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天宝七载(748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11)、第二个悲情的原因,因为他的性情与为人狂傲不羁,交友论才不论道,以致于他的一生命运起伏多次,从这一方面讲,他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多情悲苦的人。(下面看他的一生经历,网上资料)
(12)、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13)、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1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5)、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16)、这首诗写作时间无从考证,但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后期作品,是一首“反战诗”。可见由于王昌龄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为(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经过时间锤炼的诗人已不再是那个“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青葱少年,而是关心历史与人民的诗人。
(17)、《送柴侍御》唐朝·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8)、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19)、在这样的情绪下,王昌龄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20)、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3、王昌龄的诗作品
(1)、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2)、《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朝·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3)、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算是王昌龄最有名的一句了)
(4)、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5)、我们且不评价他的文学修养,只看他一生做的官阶,不难看到,后人评价的“大臣”,原来是连‘县太爷’都没有做到的一个大官,只做过县丞或县尉,由此看出,他从未走入仕途,或是说从未被重用,或是一直与官家不是一路人,而他的声誉大过官阶的原因,是他的满腹才华,而同时官家只所以用他,可能也只是看上了他的才华,而不是他的性情。所以这是他的人生之悲,大悲,却不可道与人知。
(6)、好友辛渐北上洛阳,王昌龄与他相聚后,写作此诗。
(7)、赏析:这首诗作者以比喻手法表明自己虽遭贬斥,但内心坦荡无愧,亲友都可放心。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境况,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白玉壶里盛着冰一样里外都洁白纯净。
(8)、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这是一首宫怨诗,抒发了失宠宫妃的苦闷和幽怨。
(11)、全诗昂扬又回味无穷,对名将的渴慕,对边境安宁的渴求溢于笔端。
(12)、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3)、这是一首反战诗,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残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14)、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
(15)、忽然,也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又惆怅起来。悔不该叫丈夫去边疆从军,建功封侯。
(16)、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昌龄最具代表性的10首诗,包括边塞、送别、闺怨体等:
(17)、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18)、 秋月明对捣衣声,说明清闲与忙碌,高雅与世俗,得与失,似乎并不重要,暗示失宠而不失高雅。
(19)、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20)、这是一首反战诗,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残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4、王昌龄的诗作著作有
(1)、《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时欲东游遂有此赠》
(2)、每天2分钟,聚焦诗词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4)、虽然被贬谪在外,在凄寒孤寂中,我依然坚守一颗纯粹之心。
(5)、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6)、他被称为“七绝圣手”,在整个唐代,只有李白可与他的七绝诗相提并论。
(7)、先看边塞诗,这是充满豪气与希望的诗,大多写于他及第的726年之前。
(8)、最美的夸赞是,你藏在花中,我分不清你和花谁更美。
(9)、好友辛渐北上洛阳,王昌龄与他相聚后,写作此诗。
(10)、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11)、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12)、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3)、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14)、《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5)、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6)、想那寒鸦还可以带着昭阳殿的日影而来,而自己纵然拥有美丽的容颜,却不能去昭阳殿见一见皇帝。
(17)、其实诗人能用前面两句来表达自己,早已露出内心世界的苦楚与无绪,无奈中的坚守与绝望中的等待并存,在这样的环境认知里,还会有“冰心”与“玉壶”吗?那是诗人的理想,不等于是现状,如果是,那也是“只剩一片冰心在玉壶”,只是诗人不想说的更明白而已。如果我们可以绘画的话,你想想看“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多么岌岌可危的画面:“一片”说明已不是一颗,“冰心、玉壶”一碰就碎,一暖就化!这些东西可以说着好听,你用感知可以接受吗?加入思考之后呢,味道真的不一样!
(18)、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9)、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这首诗作于天宝元年(724年),王昌龄为江宁县丞,他仍是一个贬官。
5、王昌龄的诗作多写什么
(1)、采莲的主角当然是采莲女,可是,王昌龄却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他也能写缠绵的闺怨诗,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5)、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频发战争,军兵誓死保卫。古往今来,长城内外荒草丛生,列列白骨在滚滚黄沙中依然清晰可见。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天宝七载(748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8)、从军行(xing)(其四)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9)、少伯成名边塞,挥洒豪情自在。最怕入红尘,送别闺怨常态。
(10)、在这样的情绪下,王昌龄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11)、全诗昂扬又回味无穷,对名将的渴慕,对边境安宁的渴求溢于笔端。
(12)、壮阔的边塞景色里,藏着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人民的同情,古往今来,衰亡与兴盛,背后都是累累白骨。
(13)、有必胜的决心,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懈的坚持和恒定的努力,才有最终的胜利。
(14)、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这点可能是唯一令我们感到遗憾的,即生的洒脱,死的不明不白。
(15)、王昌龄《长信怨》--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16)、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1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1)、从军行(xing)(其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3)、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4)、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5)、《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6)、离别,是这个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历代以来,关于离别的悲伤之作,我们读过太多。可是,王昌龄却不一样,这一天,他送别友人,却没有悲伤:
(7)、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8)、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9)、在王昌龄笔下,我们可以纵马骑射,亦可以深闺幽思。
(10)、壮阔的边塞景色里,藏着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人民的同情。
(11)、虽然被贬谪在外,在凄寒孤寂中,我依然坚守一颗纯粹之心。
(12)、那么,怎样避免这种悲剧呢?如果有李广这样的猛将,边境就安宁了,悲剧就避免了。
(13)、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4)、每天2分钟,聚焦诗词香|《滁州西涧》韦应物
(15)、千古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7)、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18)、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19)、从军行(xing)(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0)、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1)、以前总是在离别时想起这句诗,现在再念起却有了别样的力量。
(2)、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3)、可是,王昌龄却不一样,这一天,他送别友人,却没有悲伤:
(4)、有必胜的决心,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懈的坚持和恒定的努力,才有最终的胜利。
(5)、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6)、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7)、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8)、人生,相同的舞台,不同的命运,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如果没有怨没有恨,没有期待没有守望,就没有这种《春宫曲》,也不会有王昌龄不朽的诗篇,有了自然就要表达,诗,就是这时最好的伙伴。
(9)、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着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10)、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1)、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句坚定的自白,他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可见其坚持。
(13)、千古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4)、有必胜的决心,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懈的坚持和恒定的努力,才有最终的胜利。
(15)、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16)、王昌龄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转折突然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17)、从上面三点我们应该认识到,诗人的世道、官道对他内心世界的影响,因而在他强大的才华之下,才有了那么多精品诗作,同时也为我们解读他的诗词提供了背景参考。
(1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句坚定的自白,他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可见其坚持。
(19)、纵观“闺怨”与“送别”诗,逃不过“情绪”两字,而这种“低沉而无奈”的情绪几乎是他所有诗作的总结(除了726年之前的豪情“边塞”诗),其实从打开的诗行里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诗人那无奈、等待、守望、坚持与自励,虽然诗的表面华丽、整洁,诗的构成新颖巧妙,诗的韵律起伏铿锵,但他的“闺怨”与“送别”诗,总体都是低调的合弦,那些乐章响彻了一千多年,下面让我们用六首诗来他分别从“边塞”、“闺怨”与“送别”诗中分析诗人的内心世界。
(20)、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