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古诗二首宋杨万里88句精选

2023年08月2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悯农古诗二首

1、悯农古诗二首的意思

(1)、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3)、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4)、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5)、其一: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6)、李绅,字公垂,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往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8)、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绅的那首千古名作《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因为有这首诗,李绅后来又被称为“悯农诗人”,一首诗成就一个人,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惊艳之作。诗名很惊艳,但诗的内容很沉重。

(9)、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

(11)、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12)、真的很奇怪耶!我去问妈妈,结果反被考问了一通:说一首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大人可真是麻烦,什么都能与学习扯上连系!不过嘛,这个问题可是难不倒我的,《悯农》就是嘛! 我还会两首呢!         

(13)、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4)、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5)、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fùrújiēzhī),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16)、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17)、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18)、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9)、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的古诗原文如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0)、妇孺皆知 (fùrújiēzhī):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2、悯农古诗二首宋杨万里

(1)、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2)、两手空空(liǎngshǒukōngkōng):形容人手头很紧,一个钱也没有。

(3)、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4)、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5)、chūnzhǒngyīlìsù,qiūshōuwànkēz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sìhǎiwúxiántián,nóngfūyóuès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硕果累累 (shuòguǒléiléi):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7)、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8)、事实上,这首《悯农》还只是《悯农》诗的一首。李绅写这首《悯农》诗的时候,一开始是两首《悯农》诗。第二首同样非常有名,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沉重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而言,甚至还要超过第一首。虽然两首都是现实主义名作,第二首尤其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锄禾日当午”是第“春种一粒粟”是第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呢?你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继承的是什么呢?继承的是第一首的时间笔法。第一首是讲的时间上的穿越,第二首的第一句同样,只不过时间场景变化了。“春种一粒粟”,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但是后两句突然变“四海无闲田”,这是什么?从无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个“犹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所以“农夫犹饿死”为什么具有那么强大的撞击心灵的力量,具有那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9)、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简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10)、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11)、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2)、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13)、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1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5)、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6)、来之不易,暗斥侵夺农民劳动果实的剥削阶级。两首“姊

(17)、可是接下来,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啥要“锄禾”呢?都锄了还怎么长庄稼呢!还有“锄头”这东东好像在老家见过,又记不清楚了,它怎么用呢?于是妈妈教我折了这么一把小锄头,边讲边演示,嘿嘿,比较容易理解了!

(18)、餐是日间之食,日食曰餐;“飧”呢,是什么?是晚上的晚饭。所以“飧”这个字,你看,它从夕阳的夕,再加上食。所以不论是“盘中餐”还是“盘中飧”,都是指吃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面对的是米饭,一粒一粒的米饭。而前面一个场景和后面一个场景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在脑海里出现这两个场景是非常容易的,但你仔细想一想,这里头蕴育着神奇的笔法。为什么呢?因为从“汗滴禾下土”到变成餐中的粒粒米饭,这里头有一个春华秋实的漫长过程,而诗人只截取了两头,把中间一下子那么多、那么多过程中的场景就都取消掉了,这个时间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穿越感。从一个初始的场景,到后来一个吃饭时候的场景,看上去没有关系,但是诗人神奇的穿越笔法使得时间的链条自然而然地、在我们心中无意识地就泛起了一种沧桑的感慨。

(19)、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20)、写完之后李逢吉很得意,觉得借登台而寓仕途,这个寓象不错,就很得意的问李绅,说你也来写一首啊,你看我已经先写了一首了。李绅一笑,站在这个高台之上,凭栏远望,看到四处田野里耕作的农人,沉吟半晌,突然吟出一句,让李逢吉想也没有想到的诗作来,就是这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一听,默不作声,他只关注着自己的命运,而且只关注自己的仕途,而李绅却是关注天下人的命运,并不把视角停留在小我的身上,而把所有的情怀放在天下人的身上。李逢吉不说话,李绅这时候诗感而来、诗兴勃发,眉头紧蹙,完全沉浸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中,又紧接着吟出了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自惭形秽。当然,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当地人之所以借这个故事来写李绅和李逢吉,是因为后来,两个人因为“牛李d争”,成为政治对头、政治敌人,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治敌人,而李逢吉本人也是一个大奸臣。

3、悯农古诗二首其一

(1)、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zhuórè)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xiéqǔ)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mèn和真挚的同情。

(2)、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3)、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4)、给人以急切悲愤的感觉、抑郁难伸的气息,因而更具有艺

(5)、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6)、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7)、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悯农古诗二首《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8)、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9)、第二首就更具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粒粟看上去怎么样?极其微小,一颗种子嘛,但是到了秋天,春天里播下去的一颗种子就会变成万颗籽。从一到万,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中所蕴含的那种耕种的力量,收获的喜悦。可是这种收获的喜悦和耕种的力量,瞬时间被第三四句给颠覆了,“四海无闲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一点点空余的土地、空闲的土地,全都种满了粮食。你想想,一粒粟就能变成万颗籽,那么四海之内所有的田地,那要种多少粒粟,又会到了秋天结出多少万颗籽啊?这样层层推进,在内涵上、语义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出乎意料,惊心动魄。“农夫犹饿死”,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没有闲田、在大获丰收的情况下,种田的人却因为饥饿而死呢?

(10)、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1)、李绅、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干将,也是最核心的三位诗人。甚至李绅本人还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他当时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创作的,所以元稹见到之后非常佩服,和作了十二首新乐府,然后才是白居易紧随其后又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这样才兴起了大胆揭露社会上存在各种弊端的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新乐府运动”。在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里,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像《卖炭翁》这些名作。

(12)、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3)、渲染 (xuànrǎn):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一件小事情,用不着这么~。

(14)、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5)、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bó州谯qiáo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6)、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7)、“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8)、这两首小诗把整个农民的生活状态描述得历历在目。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苦的同情与感慨,对当时社会状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刻画。不仅描述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劳苦大众心中想说的话。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4、悯农古诗二首表达情感

(1)、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迁居润州无锡。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púyè)、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shìhào)“文肃”。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旧《唐书》本传。

(2)、❶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3)、一想,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什么?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所以《晋书》里提到,西晋的时候晋惠帝,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糊涂蛋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大批的老百姓都因为饥饿而死,当他知道这个事的时候,他很奇怪,他问旁边的这个宦官说,“啊,何不食肉糜呀?”什么意思啊?啊,老百姓都饿死了,怎么会这样呢?没有饭吃的话,他们不能喝肉粥吗?你看他自己享受着百姓血汗造就的荣华富贵,但是对老百姓的疾苦却一无所知,所以这是著名的无知皇帝、愚蠢皇帝,窥一斑可知全豹。所以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在达官贵人花天酒地,尽情享乐的同时,却不知道有多少因饥寒交迫而死去的社会底层的人民。所以这种血淋淋的事实,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当权者,对准了统治者。

(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5)、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6)、(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7)、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8)、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9)、由于内心的同情与感慨,他写出了千古名诗《悯农》,里面的千古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流传至今。

(10)、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其一的首句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11)、作者之意:“苛政猛于虎也!”诗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统

(12)、《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13)、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14)、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15)、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16)、你学会了吗?也欢迎大朋友小朋友们把你的作品分享给我们哦!

(17)、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18)、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9)、(注释)悯:怜悯。粟:(sù)谷子;栗粟。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20)、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5、悯农古诗二首朗读

(1)、唐代诗人。悯农1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在长度的1/6处折叠,如图中所示,虚线指凹折;

(3)、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4)、(注释)悯:怜悯。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

(5)、编辑∣荒烟茶生(ID:miaoxu0316)

(6)、熟视无睹 (shúshìwúdǔ):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某种事物漠不关心。唐韩愈《应科目时与韦舍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熟视:细看,看惯。无睹:没有看见。

(7)、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翘楚当属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总是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李绅的两首《悯农》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每每读之,总能被深深打动,身处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绅在诗歌中却把目光转向了最底层的农民。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8)、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