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英文简介116句精选

2023年08月31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黑格尔简介中英文版

1、黑格尔用英语怎么说

(1)、(21)“映现范畴”(acategoryofreflection)意思是说,在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中,“同一”属于“本质论”中的“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之下的“纯粹映现规定”:“本质映现(即反射)于自身之中,或者说,本质是纯粹的映现,因此本质只是自我相联系,不过不是直接的自相联系,而是得到映现的自相联系,也就是自相同一。”(黑格尔《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3-214页。)

(2)、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4期:经院哲学的基本主题

(4)、(德)黑格尔著郭大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出版

(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1期:怀疑论哲学

(6)、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

(7)、(15)“一治一乱”(stasis)这个译法得到了姚云帆研究的启发,关于stasis的思想谱系亦可参考姚的研究。参看姚云帆:《神圣人与神圣家族:阿甘本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1-171页。——译注

(8)、导读人介绍每次所读材料的大致内容,再由指定参与者朗读相应段落,最后自由讨论。

(9)、Themethodisnottheexternalform,butthesoulofdata。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资料的灵魂。

(10)、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按耐不住自己,跃跃欲试,一头扎进最迷人、最高贵的智性生活。

(11)、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12)、Ignorantisnotfree,becauseofhisoppositionisastrangeworld。无知者是不自由的,正因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13)、Ignorantisthemostilliberal,becausehehastofaceisatotallydarkworld。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期:苏格拉底派

(15)、Ifthereisnopassion,nogreatcauseintheworldwillnotsucceed。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16)、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绝对超值啊!)

(17)、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18)、ofhumanbeings)(Munich:Beck,1956))。(京特·安德斯(GuntherAnders,1902—1992),原名施泰恩,犹太人,是德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师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1930年与汉娜·阿伦特结婚,1933年全家与表兄瓦尔特·本雅明一起流亡法国,并协助汉娜·阿伦特写作,批判法西斯意识形态。1936年安德斯与汉娜-阿伦特分手,但一同流亡美国,与马尔库塞关系较为密切,但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二战后安德斯回到欧洲,定居瑞士,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思想批判和社会活动工作(尤其投身于反核、反战以及绿色和平运动)。——译注)

(19)、posthumains(Paris:Fayard,2012)),第195页。

(20)、黑格尔却让哲学家满血复活。哲学家的思考和我们当下的处境,因而形成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对话关系。

2、黑格尔的英文简介

(1)、上述讨论将我们带往本书主题。我们假定,黑格尔勾勒的不自洽总体性,正是展开思考的终极立足点。重复一下上文引用过的黑格尔之言:哲学只是把“灰色绘成灰色”,哲学只能在某个时代抵达终点的时候把握到它的概念真理。我们在应用这些话的时候,无需畏手畏脚。黑格尔的思想在今天已经再次成为一种终极形式,但这一次具有了康托尔-哥德尔宇宙的形态。这个事实也说明某种新的历史形式渐露端倪,对它造成了威胁。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假定再往前推一步:连线大脑(把我们的大脑同数字机器直接连接起来,流行说法管它叫“神经连接”)是这种威胁的主要表现。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假若连线大脑之类的东西强势登场,由我们的主体性来表达的人类精神该何去何从?或许,能够躲避数字空间的并不是复杂的思维,而是事物最基本的自我同一性,即简单的“A就是A”——它只是在象征空间里才会有效运作。

(2)、因此,到目前为止一切尚可接受。这一设备并没有读取我的头脑,只是读取了我意图说话时产生的内部语言肌肉信号。在这个层面,扯谎依旧可能:我只需简单地想着去说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我的言说肌肉就会相应地运动起来,机器就会“读取”我这一欺骗性的言说意图,把它当作事实。……然而,我们也很容易就能想象,进一步的发展会使机器追踪到我的思想线索,而这无需我同意,乃至我根本意识不到。——这显然带来了恶托邦(dystopia)式的前景。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8期:亚里士多德(下)

(4)、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7期:古希腊哲学之伊奥尼亚学派

(6)、谢晓川,2017年毕业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研究所,现为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主要为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本、黑格尔哲学和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与思想。

(7)、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揭示”、“澄清”或“提取”(别的地方也用这个词)这种比喻的说法呢?它一定是说,在黑格尔那里有一种“合理的”内核,必须去掉它的外皮,这无疑是外加的一层皮,也就是厚薄不等的一种外壳(譬如水果、葱头或甚至洋蓟那样)。要取得内核就需要费力剥去外壳。有时,例如在论述绝对观念的那一章中,唯物主义的内核几乎露出表面,只需稍微揭示一下就够了。有时外壳很厚,并且与内核本身纠缠在一起,就需要费力把内核解脱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必须或多或少进行改造工作。有时只有外壳,没有什么可以保留,全部都要抛弃,根本没有合理的内核。例如在《大逻辑》的论存在的那一册中,在所有直接或间接包含着列宁所谓“神秘主义”(如说逻辑外化为自然界等)的章节中,列宁愤怒地写道:“荒谬!愚蠢!不可信!”他彻底地抛弃这些东西:“关于绝对的呓语。我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阅读黑格尔的著作:黑格尔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说法(7))——就是说,我大抵抛弃上帝、绝对、纯观念等等。”(8)  可见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方法。颠倒过来只是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哲学中的d性立场:把唯心主义颠倒过来成为唯物主义。真正用唯物主义观点阅读的工作则包含完全不同的内容:  抛弃大量没法加工、完全无用的命题和论点,它们是没有内核的外壳;  把某些经过挑选的有用之物保留下来,细心地剥去它们的外壳,或者通过真正的改造工作把它们当中与厚实的外壳纠缠在一起的内核解脱出来。“首先必须从中(黑格尔的胡言乱语)剥出唯物主义辩证法,因为这些东西当中十分之九都是些外壳、皮屑。”(9)  大都是废物!对这些东西用神奇的“颠倒过来”是搞不出任何名堂来的。

(8)、恩格斯著作3本:《自然辩证法》导言、札记和片断,《反杜林论》(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附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

(9)、《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10)、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11)、黑格尔逝世后,黑格尔哲学依然风行了10年之久,“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它甚至感染了与之相对立的思想势力。这一时期,黑格尔的观点浸入了大量的各种科学之中,甚至渗透到通俗读物与日报之中。当时所谓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与日报中汲取这种思想材料的。他的著作除了生前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逝世后又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等。他在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的遗缺也由他的一位学生接任。但是,并没有人完全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也成为他屡遭误解的原因。著名的革命文学家海涅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他听黑格尔讲课期间,有一次,海涅对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表示疑惑不解,黑格尔怪怪地笑了笑,对海涅说:“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说完连忙转过身向四周瞅了瞅,只有亨利希?贝尔注意到这句话,他这才放了心。随后,黑格尔对海涅说:“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他的学生罗森克兰茨),但随后又激愤地加了一句:“甚至他也不了解我。”

(12)、黑格尔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

(13)、我们需要、也必须活在这样的对话传统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被激活。

(14)、Conscience,itisconfidentwithitsownspirit。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15)、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于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

(16)、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17)、无穷的好心情,不是取笑,不是嘲讽,不是讥诮。只是从无穷的好心情的高度你才能观察到你脚下人类的永久的愚蠢,从而发笑。

(18)、本书的隐秘模型是我所喜欢的作品——E.L.多克特罗(1)的《诗人的生活:一部中篇与六部短篇》:先是六篇完全无关的短篇小说(互相之间仅有些许隐秘的呼应),接着是一部中篇小说,写一位纽约作家。读者会从中发现,上面六部短篇是这位作家想象性自传的片段。我这本书本可以采用这样一个副标题:“一篇论文和七篇随笔”。七篇随笔讨论七个不同的主题(神经连接、神学中的堕落问题、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死结、新型数字警察国家……),然后跟着一篇更具实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涉及前述所有主题,尝试对连线大脑的前景展开哲学意义上的说明。

(19)、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

(20)、(11)加布里埃尔·图皮纳姆巴在《精神分析的欲望》(将由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详细阐发了这种三重结构。(齐泽克在本书中颇为倚重此君。图皮纳姆巴出生于巴西,在瑞士瓦莱州萨斯菲区的欧洲研究院取得了医学与传播硕士学位,如今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同时还是“集体思维国际”的一员,以及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地的观念与意识形态研究圈子的组织者。——译注)

3、黑格尔英语名言

(1)、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2)、嘿,哥们,我说,嘿,哥们我说,没有好处的怎样可能存在。

(3)、最终,正是“同一性”问题,将我们引向了黑格尔与悖论-批判方式之间的微妙差异。黑格尔并没有让不自洽和对抗臣服于某种更高的统一体,恰恰相反,对他来说,同一性,“一”的统一体,具有自我差别化的形式。同一性无非就是将差异引入自我关联的极致状态。与其说裂缝和不自洽性不停地对“一”的统一体造成威胁,毋宁说,“一”的统一体就是裂缝本身。这句话的意思是,黑格尔笔下的总体性是悖论式的,不自洽的,但并不是“批判性的”。——如果我们是在抵抗权力中心的意义上来界定“批判”的话。总体性并没有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斗争。——这场斗争号称要破坏、取代权力中心,寻求能够侵扰并拆解权力大厦的裂缝,寻找那些“无法确定的”剩余。或者,用黑格尔讨论思辨同一性的措辞来说,权力自己就是越界的;正是通过违背自己所奠基的原则,它为自己奠定了基础。悖论-批判方式提出构成我们身份(同一性)的正是不自洽性,它的批判立场使之投身于一场克服这些不自洽性的行动。虽说如此,这个目标却无法实现,永远会被错失或推延。这就是为什么悖论-批判方式会将自身视为一种永无尽头的过程。德里达这位悖论-批判方式的终极思想家,就喜欢把解构说成是对于正义的无限追求。在政治上,他喜欢谈论的就是“将来到来的民主”(民主永远不会是已然就位的东西)。

(4)、(12)在巴迪乌看来,存在论/本体论是数学的而非哲学的。存在论研究纯粹多(puremultiple)的呈现(presentation),其中不掺杂半点被象征秩序结构化的“多”的经验。巴迪乌关于真理的表述如下:真理是忠贞进程的无限的肯定性总体。对于任何一种“百科全书”或“知识”规定来说,它包含了至少一个避免了“百科全书”规定的探究。这样一种进程就可以被称为类属程序(genericprocedure)。一种不可分辨的“包含”(inclusion)就是真理,它除了“属于”(belonging)之外,没有其他“属性”。这个部分是无名的。除了来自呈现(presentation),除了由那些可以再次被标记的毫无共同之处的“项”组成之外,除了属于这个情境之外,这个部分没有任何其他标记。严格说,这个部分就是自身作为存在而存在。但是就这样一种“属性”——存在(“多”而非“一”)——而言,这个部分为情境中所有的项共有,它与任何一个汇集了项的部分并存。因此,不可分辨的部分由定义来说,简单地占有了任何一种部分的“属性”。——译注

(5)、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6)、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7)、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感染了霍乱病,在柏林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在费希特与佐尔格墓旁。

(8)、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是一系列关于迂回现象的随笔。这些现象从一开始就像鬼魂一样纠缠着哲学:为何比起直接抓住事物,一种迂回接近事物的方式能带给我们更多东西?这个悖论在众多层面上生效。比如,为什么我们只能通过谎言和骗人的幻觉来接近真相?也就是说,为啥忽视了环绕着真相的谎言之网,我们就会错失真相?温斯顿·丘吉尔曾写下这样一句话:真相是如此珍贵,以至于要用一层厚厚的谎言防护墙来保护它。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又比如,为什么一部具有艺术水准的小说比起纪录性的描述更能抓住一个时代的本质?比起事无巨细的历史著作,为什么我们能从莎士比亚的戏剧那里学到关于伊丽莎白时代更多的东西?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为什么对一个情欲对象单刀直入所能带来的快感,远没有采取种种复杂的手段推迟与对象相逢、绕着它打转来得多?两位思想家深谙此种迂回的悖论,且言之甚详:黑格尔和拉康。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假定就是:通往真理的道路是真理自身的一个环节。真理最终无非是为一连串错误做出体系性的阐明。拉康引入剩余-享乐概念正是为了解释:为何推迟获得快感乃至禁止获得快感,却生产了这一行为自身的快感。今天,随着数字技术的爆炸性发展,迂回的问题不断加剧,乃至达到了极致状态。数字化使我们最私密的体验变得不再直接:情色制品正在成为我们日常情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越发只能通过数字媒体来接近实在;数字媒体不仅能够忠实地呈现实在,而且可以强化实在。然而,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新趋势打开了一种前景,即绕开语言以及其他交流媒介,直接进入他人的思想和体验。这又将给生而为人带来何种影响?

(9)、Hey,buddy,Isaid,hey,manIsaid,thereisnosenseofhowthatmayexist。嘿,哥们,我说,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10)、谢林:《近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1)、现存的手稿是从探讨太阳系向地球体系的过渡开始的(残篇1—3)。地球系统的发展则包含了三个阶段或“级次”:即力学(残篇4—5)、化学(残篇6—9)与有机物理学(残篇10—14)。黑格尔将力学视为僵死物质及其运动的一体存在,它主要讨论的是诸如重力、落体运动、杠杆原理等物理现象或规律。在化学阶段,黑格尔根据古老的四元素说,通过与火、水、气与土这四种物理要素相对照,阐发了氧、氢、氮和碳四种化学元素及其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过程,由此强调化学“扬弃了其纯粹简单性的僵死概念”。对于有机体的讨论占据了自然哲学的大量篇幅,它不但描述了植物与动物的形成,还分析了动物有机体的感觉过程,从而实现向精神哲学的过渡。

(12)、推荐理由:这是张世英先生的文集之其中包括《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书,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哲学》是作者出版的第一本著专著,1956年初版,1972年出第3版,1978年由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蒂欧和著名汉学家白乐桑译成法文并做了评注,在巴黎出版,书名《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张世英一本书的翻译和评注》。2011年,这本法文小册子又由一位青年学者TzuchienTho译成英文出版。巴蒂欧对此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3)、黑格尔,《讲演手稿II:1816-1831》,沈真、张东辉译,商务印书馆。(提供新书。)

(14)、Wherereality(existence)isreasonable,allreasonable(presence)isrealistic。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15)、中文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16)、   今年恰逢250周年,在此推荐10本研究黑格尔必读的中文书,以中国本土研究者的著作为主,还包括一些翻译成中文的海外著作,甚至是黑格尔和谢林本人的著作。

(17)、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0期:伊壁鸠鲁学派和新学园派

(18)、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19)、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

(20)、无知者是不自由的,正因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4、黑格尔生平简介

(1)、我在一年以前作过一次讲演,后来由马斯贝罗出版社用《列宁和哲学》作标题印成了一本小书。我在这篇讲演中曾试图证明,应该认为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可以概括为下述论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所导致的不是一种新的哲学(称作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确切地说,一种建立在哲学中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之上的哲学实践。  这一在我看来极为重要的发现,可以用以下几个论点表述:  哲学不是科学,在科学有对象的意义上,它没有对象。  哲学是一种以理论方式进行政治干预的实践。  它干预的实质上是两个特别领域:阶级斗争效果的政治领域和科学实践效果的理论领域。  实质上,它本身是在理论领域里由阶级斗争效果和科学实践效果结合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以理论方式对政治实践和科学实践这两个领域进行政治上的干预:既然它本身是由这两种实践的效果结合产生出来的,这两个干预领域就是它固有的领域。  在贯串全部哲学史的大辩论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论中,所有哲学都表达一种阶级立场,一种“d性”。  唯心主义的哲学概念(哲学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虽然本身总是表示一种阶级立场,却否认哲学表示阶级立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哲学中的革命就在于拒绝这种概念,并在哲学中采取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也就是创立一种使理论反映阶级划分效果的、新的唯物主义的和革命的哲学实践。  所有这些论点都可以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找到,有的是明白说出来的,有的则暗含在字里行间。我只不过是开始更清楚地说明它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注明的写作日期是1908年。那时列宁还没有读、或者说还没有真正读黑格尔的著作。列宁只是在1914和1915年才读了黑格尔的著作。我们应该注意到,就在列宁读黑格尔的著作(先是《小逻辑》,然后是《大逻辑》和《历史哲学》)之前,他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1914年)。  因此,列宁是在1914—1915年期间读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著作的,那是帝国主义大战的头两年,1905年的十月革命失败九年之后,当时正面临着工人运动史上最关键的时刻: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d背叛革命,它们那种神圣同盟的做法开始造成严重的分裂,后来导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d作出极大的努力来完成1917年革命和建立第三国际。  今天,在1969年4月间,当我们正在经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事实上的分裂的时候,当中国共产d正在举行九大、莫斯科正在筹备各国共产d国际会议的时候,思考一下列宁在1914—1915年读黑格尔《逻辑学》的情况,完全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不是烦琐哲学,而是哲学,而且由于哲学是理论中的政治,所以这就是政治。我们有一点比列宁优越得多,这就是我们现时并没有置身于世界大战中,因此,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现在的分裂,——而且也许正是因为它发生现在的分裂,尽管我们掌握的情况少得可怜,我们还是能够稍微更清楚地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因为人总是能够思考的。  列宁在黑格尔面前的态度似乎有点前后矛盾,通过两个事实的对比可以看出:  第一个事实  很清楚,列宁在1894年还没有读过黑格尔的著作,而只是读过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跋》中关于黑格尔的论述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黑格尔的论述。可是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用十二页篇幅谈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间的区别!这十二页是一篇反黑格尔的明确宣言。这十二页的结论(在一个脚注中)就是(我引列宁的原话):“责难马克思主义为黑格尔辩证法,是荒谬绝伦的。” (1)列宁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他的方法“和黑格尔的方法‘截然相反’。” (2)至于马克思的黑格尔用语,也就是在《资本论》中,特别是在第一卷第一编中出现的那些黑格尔用语,马克思自己说是他“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的结果,列宁却把它们一律算作“马克思的表达方式”,是由“学说的起源”,造成的,并且理所当然地补充说,“不可把理论的起源当作理论的罪过”。(3)列宁接着说,黑格尔的辩证法用语,“空洞的辩证公式”三段式是“盖子”或“外壳”,不仅人们可以把这个盖子或外壳去掉而不会使揭开盖子的茶碗或剥去外壳的果子有什么改变,而且说实在的,必须把盖子揭开,把外壳剥去,才能看到它们内部所包含的东西。  我要提醒读者,列宁在1894年不曾读黑格尔的著作,但是他非常仔细地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解得比任何人都更深刻,以致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好的介绍要到列宁的著作中去寻找,而列宁当时只有二十四岁。这一点似乎可以证明,要想理解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读懂《资本论》。  第二个事实  1915年,列宁在读《大逻辑》时记的笔记中写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大家都记得的,我把它引出来:“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4)  在任何一个从表面观察问题的读者看来,这段话显然与1894年说的那些话矛盾,因为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似乎不是坚决反对、而是坚决拥护黑格尔的声明。说实在的,这段话说到了这种程度,若是用它来衡量列宁自己,那么他在1893年到1905年之间写那些论述《资本论》的出色文字时,似乎也是没有“理解马克思”的,因为在1914—1915年以前,列宁并没有“钻研和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  我将把这个小小的“矛盾”留给一般评论者去解决,但是我怀疑他们会由此得到许多进步,不管他们作为列宁其他著作的出色评论家,如何口口声声说“矛盾”是包括理解进步在内的一切进步的普遍动力……  至于我自己,我声明,正像我完全同意列宁的头一个说法一样,我也完全同意他这第二个说法。我马上来说明这一点。列宁完全有理由说,为了“理解《资本论》”,特别是像他天才地指出的那样,为了理解它的第一章,即那个异乎寻常的第一卷第一篇(说它异乎寻常,是因为不仅它的用语,而且它的叙述方式都仍然是黑格尔的),必须透彻地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原因不用说了!  我能立刻证明这第二个事实,列宁的这第二个说法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矛盾,因为只是在它前面几行的地方(在笔记本中是前一页),还有另一个很有趣的提法。列宁实际上说:“黑格尔对推理的分析……令人想起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1章中模仿黑格尔。”(5)这是重述马克思对自己的诊断:“卖弄”黑格尔。会听话的人有他的好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列宁跟在马克思之后说的。事实上,如果不把扣在第一卷第一篇上的黑格尔主义“盖子”揭掉,如果不是像列宁作为唯物主义者那样来读黑格尔的著作,如果(请原谅我放肆)不把它重新写过,我们就根本读不懂这第一卷第一篇。  这立刻把我们带到了我关于列宁如何读黑格尔著作的中心论点上来:列宁在关于黑格尔著作的笔记中完全保持了他先前在《什么是“人民之友”》和《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也就是他还没有读黑格尔著作时所采取的立场。这会使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然而却是正确的结论:从根本上说,列宁为了理解黑格尔,并不需要阅读他的著作,因为他细心地钻研和理解了马克思的著作之后,就已经理解黑格尔了。想到这种情况,我要冒昧写出一旬我自己独断的警言:“一个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人是理解黑格尔的,因为不钻研和不理解《资本论》,就不能理解黑格尔!”挑战会招致挑战,我希望人们会饶恕我这一次,至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阵营里。  至于黑格尔主义者,他们可以继续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在这位一切思考的思考者、也就是哲学史上一切解释的解释者的著作中,去进行他们的思考。无论如何,作为忠实的黑格尔主义者,他们知道历史已经终结,所以他们只能在关于历史终结的理论中,即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兜圈子。毕竟,不仅是施转木马会兜圈子,历史车轮也会兜圈子。至少哲学的历史车轮是如此,它总是在兜圈子,如果这哲学的历史车轮是黑格尔主义的,那么它的优越性就像帕斯卡认为人对芦苇具有的优越性那样,在于“它心里明白”。  那么在黑格尔的《大逻辑》中,什么东西使列宁那样感兴趣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读列宁在读黑格尔的著作时所记的笔记。这是老生常谈,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从这当中作出必要的然而基本的结论。我们不得不认为,在关于黑格尔的笔记的评论者当中,没有谁曾经自己记过读书笔记。  因为人们记笔记的时候,总是有的地方对自己刚才读过的东西加以概括,有的地方加以评论,而且是有时候记,有时候不记。例如,读者若愿意把黑格尔《大逻辑》的文字与列宁记的笔记加以对比,就一定会发现列宁几乎完全忽略论存在的一册,对它除了概括性的笔记以外,没有留下什么评论。这肯定是奇怪的,即征候性的。当列宁读到论本质的一册时,读者一定会发觉笔记明显地多起来(不仅有概括性的笔记,而且也有评论性的,通常是表示同意的,偶尔也有表示不同意的),很清楚,列宁对这一册相当感兴趣。而到论述主观逻辑的一册时,列宁的笔记变得非常多,对绝对观念则有很赞扬的评论,尽管看起来可能令人吃惊,列宁把这一章看成实际上是唯物主义的。  我不能深入地谈所有细节,虽然它们都很重要。我想要首先谈谈列宁是怎样读黑格尔的,然后谈谈列宁对黑格尔主要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后试图说说其中的道理,为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批判地、即唯物主义地阅读列宁在读黑格尔的著作时所记的笔记。  列宁是怎样读黑格尔的?  常常说,列宁是作为“唯物主义者”读黑格尔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表示列宁是用把黑格尔“颠倒过来”的方法去读他的。这个“颠倒过来”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是把唯心主义“颠倒过来”成为唯物主义。但是要当心!实际上,这并不是说列宁把观念读成物质,把物质读成观念,因为这只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即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变种,至多是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说列宁在读黑格尔时采取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换句话说,列宁读黑格尔并不是为了把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改换成唯物主义体系的形式。他为读黑格尔采取了一种新的哲学实践,即从无产阶级观点,也就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的实践。黑格尔那里使列宁感到兴趣的,首先就是对黑格尔著作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读法的效果,也就是对阅读黑格尔著作中主要论述所谓“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篇章所产生的效果。  如果列宁并没有按照“颠倒过来”的方法读黑格尔,那么是怎样读他的呢?正是按照他早在1894年在《什么是“人民之友”》所描述的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方法,即“揭示"的方法。对读《资本论》中马克思那些沾染了黑格尔术语和黑格尔表达方式的章节适用的方法,对读黑格尔本人的著作显然更加适用,百倍地更加适用。因此,列宁采用的就是这种彻底揭示的方法。《哲学笔记》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很清楚地谈到这点:

(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期:潜在与现实,自在与自为

(3)、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4)、谌洪果,法学博士,知无知创始人。著作《法律人的救赎》、《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学城里的公民》、《归根复命》、《正义的思辨与判断的尊严》。 

(5)、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6)、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2期:智者派

(7)、推荐理由:刘创馥先生是港台背景,留学德国,此书读后令我耳目一新,与国内其他研究黑格尔的著作全然不同,是一本值得参考的书籍。亮点是对《逻辑学》的解释。

(8)、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9)、谢晓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10)、黑格尔对于文学艺术非常喜爱,他每到一处,必先打听是否有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在此地。在柏林也是如此,他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艺术集会。有一次,黑格尔听一场莫扎特乐典演奏会,一曲完了之后,黑格尔向该队指挥克莱因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欢愉之情,但由于他不善言辞,越着急越说不清,口吃得越厉害,克莱因最后总算明白了黑格尔赞美的意思。他后来说:“这一来,我算真喜欢这位口吃的哲学家了。”

(11)、Onlywhensomethingofvaluetomakethepurposeoftheirliveshavevalue。只有在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做目的时,性命才有价值。

(12)、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务必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我。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13)、假如不能说每个丈夫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可以说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美,而且世上只有她美。

(14)、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15)、(8)“脸书”如今正在发展自己的心灵-读取装置,并就这一技术对隐私造成的影响展开征询。马克·扎克伯格说:“可以推测,人们可选择是否使用心灵读取。”(引自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

(16)、G.W.F.Hegel,"InauguralAddress,DeliveredattheUniversityofBerlin(22October,1818)",inPoliticalWritings,trans.byH.B.Nisbet,P.181-185,Cambridge,19(提供影印材料)

(17)、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18)、黑格尔1816年在海德堡、1818年在柏林所做的两次就职演讲,可以被视为其学术职业生涯的两座里程碑。1816年,黑格尔从纽伦堡的人文中学讲台走上了海德堡大学的讲坛,正式以大学教授的身份讲授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他作为费希特的接任者成为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在此教席上讲授自己的哲学体系近14年(至1831年止),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哲学遗产。在其教授生涯的这两个开端时刻,黑格尔严肃地审视了“哲学和其时代之关系”以及“哲学和人之关系”。

(19)、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20)、所以,再说一次,这并不是一本关于黑格尔的书。这本书关乎一个当代版的黑格尔如何来直面对于他的世界来说全然陌生的东西——连线大脑现象。这本书也关乎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无限判断(4)“精神的存在是一块骨头”当然本书所涉及的是它的当代版本——我们的头脑是一个数字机器。黑格尔说,逻辑真正的开端是“决定”去思考——思考什么都可以;去做点什么,即便它不具有实定性行动的意义。海德格尔派可能会直接将这种主张视为某种证据——黑格尔依然没有越出“愿的形而上学”(themetaphysicsofWilling)(6)视域。我们可以不接受这种读法,然而,只要“决心”表明一种主体性维度,事实就依然没有改变。——但如今是以极为复杂的方式发挥作用,不再仅仅是“我们必须去思考思维本身。”“决心”在黑格尔那里的地位,无法用心理学或非理性的方式来把握(即外在于逻辑的非理性剩余物),而是具有严格的逻辑意义,内在于逻辑学构造。在某种极端新颖的东西出现之时,我们必须同样怀有直接介入每一次重要转向的决心:在这些转折点上,如果想要有效地掌握新现象,我们必须再次下定决心去思考。而展望神经连接,肯定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5、黑格尔的英文名

(1)、(4)来自与斯洛特戴克的私人交流。(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Sloterdijk,1947-),德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著有《犬儒理性批判》《球体》三卷本、《资本的内部空间》、《愤怒与时间》、《使徒尼采》等。——译注)

(2)、然而,我在这里指的是哪个黑格尔呢?我自己站在哪个位置上说话呢?(1)将之简化到极致,我的哲学立场可以由以下三人组来界定: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处在实在本体论(realistontology)的塔尖:实体性的实在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揭去幻象的面纱,认识实体。康德的先验转向(“先验”亦可译作“超越论的”)在此处引入了一种极致的裂隙:我们永远无法掌握事物自在之道,我们的理性束缚于现象领域。如果尝试去超越现象,直抵存在整体,我们的心灵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无法自洽。黑格尔提出的则是这样一种设定,现象之外并没有自在的实在。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存在无非是现象间的相互作用。而是说,现象世界被标上了一道不可能性之杠(thebarofimpossibility)越出这条杠,啥都不存在,没有另一个世界,没有实定性的实在。因此,我们并没有回归康德之前的实在论。毋宁说,在康德看来彰显知识之限度的东西——即抵达物自体的不可能性,刻入了物自体本身。

(3)、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我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5)、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6)、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7)、(24)参看www.pressenza.com/2019/08/pia-klemp-refuses-the-grand-vermeil-medalawarded-to-her-by-the-city-of-paris/.

(8)、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即便是痛苦,也不失其之美。

(9)、当然,所有这些不自洽性的根基正是诸多悖论,如自我关联,一个集合成为自身的元素之一个集合包含一个作为其子集的空集——空集成了它在其他子集当中的替身。黑格尔-拉康视角将这些悖论视为主体性在场的迹象:主体只会在类属与种的不平衡关系中出现。从根本上讲,主体性的空无就是以种的身份来呈现的空集;在此,正如黑格尔可能会说的那样,类属在其对立性的规定中遇到了自己。可是,同一个特征如何既是主体性的标志,又同时成为我们触及实在界的标志呢?难道我们不是恰好在消除了主观立场,摆脱了主观立场来感知事物“如其所是”时,才接触到实在界吗?黑格尔和拉康带给我们的教益却截然相反:关于“客观实在”的每一种设想,已然是(先验的)主体性的建构产物。只有看到主体性指引出的实在界中的那道切口(thecut-in-the-realofsubjectivity),我们才能触及实在界(或真实”)。(7)

(10)、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1)、就是说,仰望星空权,纵使可能掉进坑里,但仰望者已有智慧的所得与希望;而只埋头俗事不知仰望星空求取真知的人,纵使躺在大地的坑中不会跌到,但他已是永远陷在坑中,不会有发展的智慧和希望。黑格尔的《美学》主要内容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中,开宗明义地将他的美学叫作“艺术哲学”,并宣称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这就说明,黑格尔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的。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者。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就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12)、(20)“objetpetita”在中文语境中有多种翻译,如“客体小a”,“小对形”、“对象小a”等。此处采用“对象小a”的译法,主要根据齐泽克自己的说明:“齐泽克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视域对这个词进行了解释,认为对象和客体是完全不一样的:客体是主体沉思的东西,而对象则是动态的,主体要和它斗争,在费希特意义上讲就是自我和非我的关系;在拉康的意义上,‘object’就是对象,就是欲望的一个东西。两位教授讨论的另外一个语词翻译就是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概念‘objetpetita’。在中国它有两种翻译,一是有形式的小东西,具有形象的小东西,即‘小对形’,或者说是以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小东西;另外一种翻译将其理解为‘对象a’,它来源于法语词汇‘autre’,这个对象就像前面讨论的那个‘object’所具有的对象含义一样,‘对象a’就是在欲望当中朝向小‘a’,小‘a’成了不可把捉的东西,我们直接称为‘对象a’,它与Autre(大他者)区分开。张一兵的问题是哪一种译法更接近拉康的本意?齐泽克认为两种翻译都基本没有违背原意,关键是如何把握它们的真正所指。他指出虽然第一种翻译也不错,这个小东西确实带有确定的形式,但它并不是可以直接面对和触碰的东西,它只是表征某种欲望的间接成因。齐泽克举例说,‘比如我喜欢一个姑娘,但什么使我喜欢她呢?’如果仅仅是姑娘身上散发的某种魅力让‘我’喜欢,这还不是‘对象a’;如果这种欲望是传递性的,‘我喜欢这个姑娘?是因为你也喜欢她’,也就是所谓的‘妒忌’。我喜欢你的欲望,于是就希望被你的欲望所欲望。见《“第二次天真”的眼睛——齐泽克首次访华暨南大之行的言说纪要》,https://ptext.nju.edu.cn/b8/86/c12209a243846/page.htm.——译注

(13)、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

(14)、与黑格尔其他的哲学文本相比,本次会读所选文本内容简单、篇幅短小,适合各专业的科研同仁和研究生共同阅读、讨论。

(15)、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16)、麻木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固的群众基础。

(17)、《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18)、Onlythosewhoneverlookuptohighaltitudelyinginthepit,andwillnotagainfallintoapit。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9)、因此,关于改变世界的努力,黑格尔赐予我们的教益既绝望又乐观:所有努力从来无法实现目标,然而经由一次次失败,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会出现。是的,查韦斯在委内瑞拉失败了,左翼联盟(Syriza)在希腊失败了,中国共产主义没法成为我们的理想,但是所有这些进程都在为精神隐秘的生成添砖加瓦。而精神将带来无法预言的新景象……或是恐怖。

(20)、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1)、感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正因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到达统一。

(2)、1831年,由于黑格尔表现出来的对于政府的顺从与拥护,普鲁士王威廉三世授予他三级红鹰勋章。这一时期,黑格尔主要是讲授法哲学,还修订了《精神现象学》以及为《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再版写序言。

(3)、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

(4)、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取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靠。

(5)、·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黑格尔的《美学》谁能帮我介绍一下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6)、·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7)、(12)在心灵哲学中,“外部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学说:个体心灵中所发生的事并不是(完全)由他/她机体内部(包括大脑)所发生的一切决定。外部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关于精神内容的外部主义,以及关于精神内容之承载者的外部主义。外部主义的关键议题涉及心灵的本性、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包括自然与社会关系)。无论是聚焦于内容还是聚焦于内容承载者的外部主义,往往被看作是20世纪晚期分析哲学的一种独特爆发(如希拉里·普特南和泰勒·博奇的论述)。不过,这么看似乎并不全面。不管是否被视作外部主义者,维特根斯坦、萨特和海德格尔的观点都为外部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语境。他们被贴上了反笛卡尔的标签,在这点上他们与外部主义一致。参看“斯坦福哲学百科(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相关词条,

(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期:哲学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9)、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10)、·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11)、罗伯特·皮平指出了此种主张显而易见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很少把它勾描清楚):“密纳发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同样适用于从黑格尔自己的法哲学中发展出来的国家观念。事实就是,黑格尔能够发展出这一概念,便意味着黑格尔的读者们通常所理解的模范理性国家的规范性描述,已经置身黄昏之中。这解释了为何黑格尔的思想支持对于未来的彻底开放:在黑格尔那里没有终末论(eschatology)也没有我们这个时代将要抵达的未来形象——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2)但出于同样理由,或许更加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一个思考者来说,想要透过某人的思想透镜来阅读我们的当下,黑格尔可能是最糟糕的选项。——没错,他可以完全向未来开放。可是,不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无法说清楚未来是什么样吗?

(12)、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

(13)、按黑格尔的定义,所谓“美”就是指艺术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是把自然美完全排斥在美的领域之外的。但在实际论述时,他又并未完全否定自然美,而且在《美学》第一卷中以整个第二章的篇幅来阐述自己关于自然美的观点。关于美,黑格尔已经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而关于自然美他则提出,“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

(14)、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凭借反思性概念(8)来处理这些悖论,而反思性正是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关涉自身的心灵能力。这种心灵能力不仅能够意识到对象,也能同时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我与对象如何建立关系。反思性的基本姿态表现为回撤一步,把自身在场纳入到我们正在观察、分析的图景或情境之中。——只有以此种方式才能把握到完整的图景。举个例子,侦探小说里的调查人员分析犯罪场景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目光纳入其中。有时,罪行确实就是为他安排的,是为了吸引他的注意,使他卷入到事件之中。(在有些电影里,调查谋杀案的探员会发现他直接就是罪行的受话人。凶手犯下罪行,为的是警告他。)与之类似,在某部佩里·梅森探案集里,梅森全程见证了警方审问一对夫妇,他们被怀疑犯下凶案;可他无法理解,为何那位丈夫特别愿意将谋杀那天两人做了些什么全讲出来。但后来他明白了,丈夫那事无巨细的报告的真正受话人是他妻子。也就是说,他利用了两人在一起的机会(两人本被分开关押),把虚假的不在场证明告诉了她,提示两人应该一起维持这个谎言。……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故事。嫌疑犯把自己犯下的事说给警察听,其实是在暗中实行恐吓。——他就是有意说给某个在场的警探听的。所有这些案例共享的是这样一种事实:要理解某一陈述,就得确认它的受话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位侦探需要另一个人,如同福尔摩斯身边的华生或波洛身边的黑斯廷斯。华生和黑斯廷斯代表了占据常识一面的大他者他们的目光是罪犯实施犯罪时的目标。

(15)、(1)在接下来的这个部分里,我会概述一下自己处理黑格尔的方式,这是从我近期一系列书里全面发展出来的看法,尤其是《性与受挫的绝对》(SexandtheFailedAbsolute)(London:BloomsburyPress,2019)。

(16)、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