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107句精选

2023年09月01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包含着

(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2)、从实用主义出发,培根在17世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可谓振聋发聩。数百年间,在这句话的感召下,人类摆脱了无用的形而上学,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借助科学、技术两翼齐飞,人类发展不断提速。培根至今的四百多年,刚好与近代史开启并伴随科技大发展同步,这四百多年人类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成就远超以往数千年。

(3)、经验论从感觉经验出发,这一出发点是毋庸置疑。一只乌鸦停在树上,它是黑色的,这是所有感官正常的人都认可的事实。通过观察人们发现,第二只、第三只……第一百只乌鸦都是黑色的,于是运用归纳法人们得出结论:乌鸦是黑色的。

(4)、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5)、先生说:“佛教也有去虚妄,求正见。般若就是智慧知识。和培根很有共通点。在爱智者和求智者的眼中,智慧的力量高于一切。若有机会在赫拉、雅典娜、维纳斯之间做选择,没啥好犹豫的,肯定选雅典娜。”

(6)、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7)、    直到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我不经意在书本上看到了这句话:

(8)、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

(9)、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10)、“我无意于功名利禄,升官发财。我只希望能得到一个职位可以谋生,并有足够的业余闲暇使我能从事我所热爱的科学研究。我的荣誉感正激使我走向一个新事业。我已经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我想清扫那些无意义的哲学争论,而探索一种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发现,去达到真理的新途径,使人类知识获得进步。”

(11)、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12)、唯理论从公理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论体系。公理本身被认定为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原理,如几何学的基本命题。那么,以确凿无疑的公理出发,通过确凿无疑的逻辑演绎,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确凿无疑的。比如亚里士多德经典的三段论:大前提,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只要前提是正确的,唯理论通过演绎法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

(13)、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

(14)、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斯宾塞

(15)、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16)、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阿拉伯)

(17)、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对培根哲学特点的科学概括。

(18)、“归纳-演绎法”获得的结论是开放性的,研究过程可以是一个无止境的螺旋。它有可能在未来的观察中被证实,或被证伪。如果眼下仍没有被证伪,我们就接受它的正确性,直至相反的证据出现;如果被证伪,那就抛弃它或完善它。若要完善它,则又可以开启新一轮归纳-演绎法的探索。就这样,向真理性的知识步步靠近。

(19)、知识分子优于文盲,如同活人优于死人。(亚里士多德)

(20)、   大凡稍有知识者都听到过弗兰西斯·培根的大名,那句流传400多年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几乎是妇孺皆知。他的散文与莎士比亚的诗歌并负盛名,他的哲学堪称现代哲学的开拓者,史书上常称其为“散文巨匠”和“哲学大师”。

2、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其实,跟亚里士多德一样,培根也重视理性。作为经验论的创始人,培根提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并不否认理性在获得真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批判单纯依靠感觉经验的实验家和单纯依靠推理的推论家:“实验家如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如蜘蛛,用自己的身体来编织蜘蛛网。”他推崇经验与理性的结合,获得实验资料后,还要运用理性对其进行加工和分析,以揭示规律性的知识:“蜜蜂采用折中之道:在田中庭院里采集鲜花原料,用自身力量来改变和消化所采集的材料。”

(2)、知识使智慧者更聪明,使愚昧者更愚蠢。(英国)

(3)、弗兰西斯·培根敲响了召集智者的大钟,一种“解放的感觉……新的命运,在培根思想的触动下,在那一代人中跳动着”,整个欧洲都响应他关于“扩大人类思想帝国边疆”的呼吁。培根的脑海中常浮现这样一幅图景:一艘船穿过海格力斯之柱,驶入未知的海洋。柱上镌刻着他最喜欢的格言——勇往直前,海阔天空!

(4)、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切斯特菲尔德)

(5)、如何像蜜蜂那样,将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运用,获得新的知识呢?培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单纯归纳法,也不同于单纯演绎法的“归纳-演绎法”。

(6)、相反,他认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对于那些并不是很显露的、或过于微小、或空间距离过远的物体,这未必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说:“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错误”。这段话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而说的。

(7)、除了这段精彩的名言之外,《谈读书》这篇文章中还有不少警句。比如,培根说:“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8)、追求过多的权力会使天使跌落,追求过多的知识会使人摔跤。(培根)

(9)、他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剑桥大学一毕业,他就到英国大使处服务,后继任议员、掌玺大臣和大法官,并封为子爵。他对哲学很感兴趣,晚年辞去官职,专门从事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工作。

(10)、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身英国贵族家庭,父亲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掌玺大臣。培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5岁毕业后到英国驻法国使馆工作,后来回到英国学习法律,获得了律师资格,年纪轻轻就跻身政界,23岁成为议员,做了艾塞克斯伯爵的顾问。此后出任过总检察长,跟父亲一样做过掌玺大臣,57岁出任英格兰大法官,两年后获封圣奥本子爵。

(11)、或者是当有人说了句“知识就是力量”时,我会紧跟着接上一句“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没有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说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12)、正因为培根是一位把全部知识都作为研究领域的学者,所以他在读书求知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3)、洞穴幻象,是指个体因素导致的假象。培根借鉴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也就是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等,从而一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世界,世界就会被扭曲,形成自己的认知偏见。他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解释说:“人们都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追求科学,而不是公共的大天地。”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坐井观天”。

(14)、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15)、值得注意的是,培根虽然强调感性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但他没有把这一点绝对化,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而并没有说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更没有说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

(16)、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7)、这不单纯是一句政治口号,培根给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首先,需要破除人性中的各种迷信和偏见。他发现:“迷信和神学的混合物对哲学的腐化……流毒甚广,危害巨大。”正是各种迷信和偏见搅乱了人们的心灵,阻碍人们获得真知。他将其归纳为“四幻象”,分别是:“部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剧场幻象”。

(18)、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爸爸铿锵有力地给我念了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19)、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韦伯斯特)

(20)、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中讲过一个故事可以为培根的部族幻象做个注脚:为除鼠患养猫的一位和善老奶奶在田鼠的眼中必定和一个养老虎的巫婆一样可憎,在“田鼠安全联盟大会”上,她会被奋力声讨。

3、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包含着什么的人际关系思想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的人,名字叫法兰西斯·培根。他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剑桥大学一毕业,他就到英国大使处服务,后继任议员、掌玺大臣和大法官,并封为子爵。 

(3)、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他的《随笔集》。集子中的五十八篇文章,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思想深邃,而且文笔优美,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随笔集》中有一篇《谈读书》的文章,尤其能体现培根的睿智。

(4)、在赞美“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它是否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以致知”?

(5)、在《谈读书》这篇随笔中,我最喜欢并百读不厌的,是这样一段名言:

(6)、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备真理性知识的第一个要求,普遍必然性。这就是经验论归纳法遭遇到的理论困境,因为经验是有限的,人的观察是有限的,无法穷尽所有。但它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不断扩展和更新知识内容。

(7)、唯理论还隐含着另一个难题,通过演绎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无法更新拓展出新的内容,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了前提之中,无法拓展和更新。也就是说,唯理论获得的知识不具备真理性知识的第二个要求,开放性。

(8)、    父亲不会知道这句话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造成了多么巨大而长久的困惑。      之后的十多年中,这句话一直困扰着我,产生了无数的谜团。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够和前半部分联系到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      更让我恐惧的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的时候,他们都毫无惊讶的神色,而只是默默的点头赞同,甚至有几分欣喜的目光含在眼中。      或者当有人说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我总会紧接着强调“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来没有人以怪异的神色盯着我或想要纠正什么怪异的事情,有的只是微微一笑,点头赞同。      某一天,深陷困惑的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找到一位老师请教:“‘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没想到换来的却只是整整十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完全没有触及到“法国就是培根”。当老师讲解完毕,我怯生生地试探道:“法国就是培根?”老师轻描淡写地答道:“没错。”年仅12岁的我根本没有勇气和信心再继续追问下去了。      我,绝望了。      从那一刻起,我再也没有去追问过这句话的真意,我坚信自己永远不可能弄明白这句话,它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我能做的只是当这句话被提及的时候假装和所有人一样明白它的意思。我彻底放弃了追寻。 

(9)、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10)、培根的新大西岛,不同于柏拉图静态的理想国,他设想的新社会中的人们运用自然科学发展技术,支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新大西岛颠覆了人只能在来生获得拯救的信仰核心。要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获得好的生活,不在来世,就在此生。历史的核心不再是神的恩典拯救,而是人的自我救赎。

(11)、只有12岁的我没有勇气和自信再追问下去。我绝望了。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理解这句谜一般的话语背后的奇特意义,我放弃了追寻,仅仅将它当作是可以挂在嘴边、却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个谜。

(12)、归纳-演绎法,简言之,从经验出发观察客观世界,归纳获得的经验知识形成假说,再从这个假说出发演绎出某个命题,再通过观察进一步检验这个命题,最终获得一个开放性的结论。

(13)、“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经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

(14)、培根是这样说的,也是按照这样身体力行的。在1626年3月的一天,他驱车来到伦敦北部的海格特区,当时还是冰封雪裹。他来这里是想做一个冰冻防腐的科学实验。他特意买了一只母鸡,往它肚里塞满了雪。寒气一阵阵袭来,使他受寒罹病,一个月之后,培根就去世了。

(15)、三百年多后,弗兰西斯·培根将罗吉尔·培根的经验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并创立了经验论,成为近代哲学经验论的开山鼻祖。马克思称其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罗素说他是“近代哲学归纳法的创始人和对科学程序进行逻辑组织的先行者。”

(16)、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托马斯·富勒

(17)、“知识就是力量”,我记得中学走廊的墙上就有这句名言,落款“培根”。全世界范围内,在被各类学校选中装裱上墙的名人名言中,“知识就是力量”的中选率估计会排名前八成高居榜首。

(18)、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19)、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以追求真理性的知识为己任,只是向度各有不同。古希腊哲学向外,面向客观世界,追寻世界的本原;中世纪哲学向内,聚焦人的主观精神和生存状态。近代哲学关注的既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也不是纯粹的主观世界,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本体论,中世纪哲学是一种生存论,近代哲学就是一种认识论。

(20)、正如人们所评说:“如果说达·芬奇的名字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象征,那么培根的名字就是近代新兴科学和技术革命的象征。”他的名字,早已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一起,享誉整个世界。

4、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1)、“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本身没毛病,但是,如果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知识的运用,就出现毛病了,这就相当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属于典型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脑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2)、我还专门去问过一个老师,“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整整10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压根没有触及一点儿“法国就是培根”的内容。当我怯生生地用疑问的语气提醒老师,“法国就是培根?”他只是说了句“没错。”

(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4)、“知识改变命运”是李嘉诚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

(5)、他把经院哲学比做偶像,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偶像,直接观察、研究自然界,并通过实验和科学归纳,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

(7)、“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最有力的呐喊,也是近代科学理性冲破宗教矇昧的第一声呐喊。培根主张摒弃繁琐无用的神学证明,强调真正的知识应该从事实经验出发。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只有首先认识自然,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内涵。

(8)、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9)、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6月版。

(10)、《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

(11)、英国的经验论强调归纳,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强调演绎,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追求,都将获得真理性的知识视为最高目标。真理性的知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第具有开放性,可以不断拓展更新。

(12)、在对形而上学的经院哲学进行怀疑之后,经验论和唯理论都转向了“经验”,以经验为基础寻求新的哲学出发点。不同之处在于,培根的经验论从外在的感觉经验出发,通过人的感官来感受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笛卡儿的唯理论则从内在的经验出发,即自我反省,包括对内在的心理活动、情感、欲望等进行反省。

(13)、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4)、唯理论肇始于欧洲大陆,那里的哲学家们从经院哲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喜欢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习惯于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这导致他们走上了一条与英国人相反的求知道路。

(15)、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16)、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确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过去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培根只强调感性认识,而对理性认识完全忽视,事实并非如此。

(17)、培根所说的完整的一句话则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显然,后面这句话才是培根要重点强调的,这也和他的哲学思想相吻合。

(18)、人们一旦接纳某种观点就会生拉硬拽地找到其他一切可能的东西来支撑这种观点,即便有更多的、更有分量的相反证据摆在面前也会被忽略。为了说清楚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培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教堂看画,画中是一些因祈祷神保佑船只安全而生还的人。身边的人问他是否相信了神的威力,他反问道,“那些祈祷后仍被淹死的人又在哪儿呢?”

(19)、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恩格斯)

(20)、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5、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包含着什么的人地关系思想

(1)、这两大学派以怀疑和经验为基础各自建立起哲学体系后,很快分道扬镳。

(2)、归纳-演绎法:观察→归纳→假说→演绎→命题→观察→开放性的结论

(3)、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4)、出狱后,培根远离政治,不再为国王服务,转而为真理服务。他埋头科学实验,撰写哲学著作。他发现人类的思想世界一片混乱,要建构一个新的求知体系。他全情地投入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因在一次冷冻实验中受了风寒,他不治身亡,终年65岁。

(5)、古希腊哲学家对知识大多持“学以致知”的态度,也就是为了求知而求知,这种超功利的求知态度造就了希腊哲学史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中世纪神学也是一种学以致知,不同的是,它混杂了人生得救的热望,最终走向了狂热与虚幻。16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实用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培根吐出六个字——知识就是力量,惊醒众人!知识终于从天国重返人间,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6)、另一种反思在于,知识作为一种力量是否已被滥用?

(7)、唯理论,走上了运用演绎法获得真知的道路。与归纳法刚好相反,演绎法从一般的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具体的结论。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8)、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9)、如今人们在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常常会问,学它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把知识当成了工具。当求知被赋予了明显的功利色彩,以至于求知过程变得枯燥和煎熬之时,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洞穴,结束坐井观天的状态,唤醒求知最原始的价值内涵——求知不仅为了有用,还因为求知本身就是目的,求知的过程就是快乐的、愉悦的。

(10)、由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所说,出自培根的《沉思录》。知识能够增长人的见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也是一种力量。

(11)、值得一提的是,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幻象学说”并不是批判人类固有偏见的源头,我们还可以向上追溯到13世纪的罗吉尔·培根。罗吉尔提出人类认识真理有四个主要障碍,包括:迷信脆弱且不恰当的权威;长久的习俗;无知民众的意见;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12)、要从信仰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中走出来,需要借助某种与信仰相反的力量,这就是怀疑。怀疑,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工具,首先要摧毁旧的形而上学,才能重建新的知识论大厦,正所谓不破不立。无论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还是以笛卡儿为先导的欧洲大陆“唯理论”,都举起了“怀疑”这把铁榔头,一锤锤砸向经院哲学的铜墙铁壁,砸开了大豁口。

(13)、这句话一般都用来鼓励人好好学习、多读书,或者用来称赞某人读书多,做出较好的成果。既可以是鼓励他人的经典语录,也可以用来称赞他人。

(14)、(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罗吉尔·培根像,维基百科图片)

(15)、创造美好生活,需要靠人类自己努力追求,发现真知,运用真知。培根坚持认为,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知。也就是说,探求真知不再专属于某个天才群体,如哲学家、科学家。这个主张成为科学平等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未来人类寻求政治平等开辟了道路。

(16)、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17)、除了《新工具》,培根还有一本书名叫《新大西岛》,这是一本当时的科幻小说,描绘了借助新工具,人类将要生活于其中的新社会,里面的很多大胆设想早已成为现实,如植物的嫁接、高倍望远镜、精密显微镜、水下航行的船只、远程攻击性武器等。

(18)、拿英语举个例子,可能很多人平常背单词的时候都是滚瓜烂熟,但是一等到考试,面对一串又一串长长的句子的时候,就立刻提笔忘词,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或是不知道该填哪个词才是正确的,要是遇到听力考试,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和听天书一样。

(19)、友谊的主要效用之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

(20)、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1)、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困扰着我: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什么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2)、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3)、市场幻象,是人们通过彼此交往和彼此联系形成的,犹如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做买卖。由于交往要通过言语,而语言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就会造成理解障碍,甚至混淆试听,将人们引入歧途,引入无数空洞的争论和无聊的空想之中。市场幻象不仅针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还针对经院哲学对概念的滥用混淆人的思维。

(4)、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5)、培根(Bacon),是个能唤起食欲的姓氏,英文是“熏猪肉”的意思,培根的祖先会不会是做熏猪肉生意的呢?有这种可能性。可以确认的是,培根家族并没有世世代代靠熏猪肉为生,后代中出了大思想家,还不止一位,有本文男主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以及《奥卡姆的威廉篇》中提到过的方济各修会“三杰”之一的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1214-1293)。两位培根都是英国人,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极为相近。

(6)、剧场幻象,更明确地针对经院哲学的各种教条和某些错误的论证方法。培根认为,这些教条和方法已经渗透人心。而一切对所谓的权威、教条和传统哲学体系的盲目崇信,就好像我们盲目崇信舞台上上演的戏剧一样。请不要忘记,那只不过是演戏而已,“是按照虚幻的舞台布景样式创造出来的世界”。

(7)、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上万年,敬畏自然的历史漫长而悠久。近代以前,人类敬畏自然,以谦卑和恐惧的心态面对自然;数百年来,人类看到并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它如此强悍,使人类自我膨胀,要求控制、利用、指挥自然;面对日益恶化、枯竭的自然资源,也许未来终有一天,膨胀的人类终会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并非是一种可以无节制、无底线滥用的力量。尽管我们还在不断掌握知识这种力量,但如何运用好这种力量,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人类拥有更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