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生平简介100字99句精选

2023年09月0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刘基生平简介

1、刘基生平简介百度百科

(1)、蔡元培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2)、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3)、    刘伯温,名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故事兼杂议性质的书,其中又以寓言故事为主。其中的许多寓言还教人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批评、讽刺错误的思想言行,充满生活的哲理。

(4)、(县第三届“弘扬刘基文化•传承国遗经典”听伯中学子讲刘基故事)

(5)、(13)胡星斗《刘伯温的谋略》,  《华夏文化》1997年第3期。

(6)、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7)、刘基父亲刘爚曾为遂昌县教谕。“教谕”是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8)、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

(9)、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10)、国内学术界对开展刘伯温传说的研究起步较晚, 成果主要集中在各种版本传说的搜集整理。温州市群艺馆、温州市民间文艺研究会征集,吴孟前、杨秉正选编的《刘伯温的传说》1984年10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周文峰主编的《智谋大师刘伯温传说》于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曾娓阳主编的《刘伯温传说》,甄录各种版本的刘伯温的传说165篇;周文峰于近期编著的《刘伯温传说集成》(1)一书,在其前期整理的基础上,收集到的“刘伯温传说”则达到了300个左右,上述几种著作即为资料汇编性质。

(11)、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着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12)、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13)、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14)、也正是基于拯民于水火的考虑,归隐一年后年刘基决定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入明后,刘基极力向朱元璋灌输宽仁爱民的思想理念,推动朝廷实施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对个人的功名利禄,刘基则始终淡泊处之,清廉自守,口不言功。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候者伯者二。在这张共计三十六人的功臣榜上,刘基仅被封诚意伯,列榜单之末,食禄仅二百四十石。对比刘基的功劳之大,他仅被封伯,食禄仅二百四十石,而列第一的李善长封韩国公,食禄四千石。差别之大,天上地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刘基固辞不受有关。自追随朱元璋之后,朱曾数次欲加刘基爵禄,但都被刘基婉言谢却。刘基不肯享有更高的爵位,除了有全身避祸的考虑外,也充分反映了他一生不计荣辱不图名利的高尚品节。

(15)、荣    誉:县优秀班主任、县学科带头人、浙江省语文学历提高测试优秀指导师、丽水市瓯江杯语文竞赛优秀指导师等;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县发表及获奖。

(16)、刘伯温认为想立国,必须得民,这样的民本思想对于德政有利于德政的实施。在德政下,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并且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

(17)、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18)、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19)、(12)郝兆矩《关于朱元璋及其辅臣的神话传说》,  《中州学刊》1996年第5期。

(20)、郁离老人与刘基半个鸡头一杯酒云山寺会朱元璋联对定乾坤

2、刘基生平简介100字

(1)、刘基,字伯温,他是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的第一谋士和开国功臣。

(2)、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3)、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4)、(14)毕英春《谈神化刘伯温》,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5)、《刘琏墓志碑》没提到刘基中毒。此碑又称《刘琏神道碑》,比《行状》大约早半年问世,作于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前后,作者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苏伯衡,金华人。刘琏于当年六月三十日,在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任上去世,“初六”是他的尸体下葬日。那时汪、胡两案尚在审理之中,案情还未公布。在这篇近两千字的文章里,仅提到刘琏死因是:“愤立本专姿致疾,奄至大故”“竟薨于位。”既没写到刘琏是被胡惟庸及其死d沈立本等下毒所害,亦没提到刘琏是“堕井死”的。刘琏之死,朱元璋追抚颇厚:“上闻之嗟悼不已,敕有司护丧返其里,亲为祭文,命国子生陆居敬致祭。”此文既未提到刘基死因,亦未留下有用线索,近在写到刘基奏设谈阳巡检司一事时,有“执政胡惟庸当国,以不关白,恨甚”之句,但这句话并非秘密,早就满朝皆知,刘基被软禁就是遭胡惟庸、吴云等人弹劾所致。若此时汪胡两案已大白于天下,那么刘璟、刘廌、苏伯衡等人,必定会在碑文中大书特书刘基死因。此文更加证实,在汪、胡案发前,世上无刘基中毒之说。

(6)、郝兆矩与刘文锋合著的《刘伯温全传》中认为“以(刘伯温)这样的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 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 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高寿仙认为刘基确实精通天文星相之术, 自身也深信天人感应之说,加之官方史书和民间野史的神化, 使刘基逐渐走上神坛。 (18)但这些作品对刘伯温传说尚缺乏系统而有深度的综合研究, 且对口头流传的刘伯温传说重视不够。

(7)、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8)、刘伯温传说塑造着刘基形象, 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刘伯温形象, 这个刘伯温形象有别于历史上的刘基形象, 是民间的、 大众集体创作而成。 无论是历史上刘基形象还是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形象, 都共同构成刘基文化的重要内容。

(9)、刘伯温跟随老师学习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经。不同于其他的初学童生,只知道捧书诵读,刘伯温不仅可以默读两遍就背诵如流,还能够解其意,也就是根据文段的意思,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连老师都惊叹道:“此子必高公之门矣!”别人学一辈子都不懂的春秋经,刘伯温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完了。

(10)、(11)蒋星煜《朱明王朝神化刘伯温的历史过程——兼谈〈烧饼歌〉产生的几何轨迹》,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1)、关于村名,还有一说:话说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浙东受扰。家居处州竹洲的刘集为求得安居,到丽阳山神庙祈祷,当晚梦见在一片风光优美的田野里,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执羊头而挥舞。后来,旋游南田山,上岭至武阳,发现此处层峦叠翠、古木参天,不仅周围自然植被良好,山中有平原,原中水草鲜美,犹如世外桃源。随后又见一群山羊在田野里嬉戏斗闹,宛如梦境。问道:“此为何地?”当地人回答:“武阳。”听到“武阳”二字,刘集恍然大悟,原来“武阳”与“舞羊”谐音,梦中“舞羊”就是今天所见的“武阳”,认为:“舞羊之梦”是丽阳山神显灵,上天恩赐风水宝地之祥兆。不久,便举家迁至武阳,在此卜地肇基,繁衍生息。

(12)、老朱指使老胡下毒是臆测。老朱有杀刘基之明显动机,但未付诸行动。也许在“仕元”问题、斩杀李彬事件、谈阳“王气”等事件上,老朱可能都曾起过杀心,但最终他没杀刘基,主要是由于刘基在危机来临时,应对得法,将老朱的杀心销弥于无形,如几次的主动请求归隐、主动进京“软禁”,就是最好例子。

(13)、(15)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14)、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九日。谢恩,辞奉天殿,再于奉天殿御道东边面见。你每回去,行着好勾当,休污了父亲的好名。你休道父亲吃他每蛊了,他只是有分晓的,他每便忌着他。若是那等无分晓的呵,他每也不忌他里呢。到如今,我朝廷是有分晓在,终不亏他的好名。你每大的教着那小的,学着父亲每行去。

(15)、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16)、朱元璋曾问刘伯温,朝廷中谁最适合做宰相,初问杨宪如何,刘伯温答“杨宪有相才,但无相器”;再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答“比杨宪还不堪大用”;最后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答“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言外之意,胡惟庸最差劲,由他任宰相早晚要出事。

(17)、 伴随着舞龙队的欢呼声,从温州、景宁、青田、松阳赶来的上千名刘基后裔组成了巡游祭祀的队伍,身着古装、手持祀典大旗,沿村巡游。巡游结束后,按照传统礼仪,向祖先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祭拜。

(18)、总的来说,   “刘伯温传说” 具有神奇性的特点, 其数量和种类极为丰富, 以至于形成了众多的传说圈, 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流传, 这在历代有关历史人物的神化传说中是不多见的; 其内容基于刘基生活与为官地的远近, 也呈现出虚构程度的不同; 而其传承之久远, 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在民间的地位以及老百姓的众多良好意愿。

(19)、徐世征将有关刘伯温的传说进行分类, 如 《五阳降生》 、  《石门洞得天书》、  《南田田土为何恁肥》以及《红米的故事》等传说反映了刘伯温传说具有山地文化的印记;  《严惩衙卒》和《高安县判案》等故事表达了老百姓惩恶扬善的意愿;  《火烧紫阳观》、  《严州城解围》、  《破丬山之战》、《应天鏖战》、  《智歼陈友谅》、  《帅船救主》等故事则反映了刘伯温才智和文武,体现了对其功业的赞颂;而《少年救乡父》、  《三试刘基》、  《智斗蛇与人》、  《智设“龙虎牌”》、  《救工匠》、  《智救徐达》、  《帅船救主》 等故事则蕴含了老百姓对刘基智慧的寄寓诸特点。 (9)周元雄和匡娜通过分析比对总结出有关刘伯温传说的特色, 认为: 在浙南、 江苏这两个地方的传说大都是刘基为官、建功、读书的传说,史实性较强。在其他地方,如福建、河南、陕西、北京、台湾等地,传说的虚构性就明显增强了。此外,刘基在全国也具有相对统一的形象,如作为算命、看相、风水、糖人担、香菇等行业的行业神传说, 作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的军师——智谋大师的传说; 还有清官形象的传说, 这说明了民间对刘基的认识既不同又相对统一。(10)

(20)、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神奇传说,刘伯温的名字与诸葛亮一起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当然传说与史实还是有所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刘基,虽说不如传说的那么神奇,但作为儒家士子,刘基在立德立功立言多方面皆有杰出建树,也备受后世赞誉与景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考察刘基的生平与作品,其清廉爱民的为官思想与实践,尤其值得我们发掘、借鉴与弘扬。

3、刘基生平简介资料

(1)、自《行状》《实录》问世之后,从官方编撰的正史、地方志到民间采编的各种野史,基本上都采用了胡惟庸毒死刘基这一观点,并且还成为主流观点。但随着时间推移,到民国刘德隅所编《明刘伯温公生平事迹拾遗》,则引经据典,将“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杀刘基”肯定为一个铁案,甚至,民间还有“刘基靠中柱吞金自杀”等传说。

(2)、刘基祖父刘庭魂,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3)、后人不断神化刘基为己所用, 正史野史时有创述, 如《明史纪事本末》、  《都公谭纂》、  《玉堂丛书》、  《剪竹丛编》等。虽然有的学者对“神化”进行了稽考,也很有说服力,但其影响却敌不过民间传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这也恰恰说明了刘基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以及对他的尊崇。(24)

(4)、刘伯温入仕只是想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他并不关注名利。明太祖朱元璋建朝之初,分封三十七位功臣,而刘伯温位列倒数第二。有好几次朱元璋都想加封刘伯温,

(5)、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6)、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7)、民间传说:一次刘伯温带着十几岁的太子朱标在宫外头散步,两人观看了一场十分血腥的“杀猪竞赛”。当时懵懂无知的朱标就问刘伯温老师:为什么这些猪一定要杀掉呢?不杀不行吗?

(8)、荣    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市优秀教师,市优质课一等奖,国家、省、市、县优秀指导师,县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县发表及获奖。

(9)、在学习中,研读诸子百家,尤其对天文,地理更加特别的爱好!

(10)、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朝,奉天门再面见。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d,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每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这起反臣,都乞我废了,坟墓发掘了。

(11)、(3)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三联书店2008年版。

(12)、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13)、各种版本的刘伯温传说在刘基在世之时就已经产生, 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时间。此外,刘伯温传说的流传渠道也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文本记载,也有民间百姓的口头流传, 还有以传统风俗为载体的流传。

(14)、提举、行省考试官,43岁任行省都事,47岁任行省枢密院经历,48岁任行事郎中,期间数遭投劾。刘基50岁时复出辅助朱元璋,成就帝业。明洪武三年被授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成”。明武宗誉基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15)、(5)雾满拦江《〈烧饼歌〉中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6)、(1)周文锋主编《刘伯温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18)高寿仙《刘基与术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8)、刘基是刘氏家族里被神话的一代。刘基自幼聪慧过人,14岁入郡庠(府学),不但学通了《春秋》,而且遍涉《诗》、《书》、《易》、《礼》等。19岁中进士,任江西高安县丞,不久调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在任上看到官场腐败,上书论御史失职反遭抨击,一怒之下辞职还乡。后师从铁冠道人,在青田县石门洞专研天文、术数、兵法诸学,并在家乡撰写了《郁离子》一书,提出了他的盛世文明的社会理想,为后来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008年6月,   “刘伯温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深化刘基研究的一个契机。  “刘伯温传说”是以青田、文成等浙南地区为核心流传地, 并流布浙东辐射全国的关于历史人物刘基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刘基生平家世、 聪颖好学、 神机妙算、 除暴安良及其家乡的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其内容健康、丰富、全面,流传地区广泛,雅俗共赏,对了解、 研究刘基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刘基,字伯温,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23岁中进士,26岁任高安县丞,38岁任江浙行省儒学副

4、刘基生平简介50字

(1)、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2)、刘基晚年是一个体弱之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就晚年病情有过诸多描述,早在1368年冬,就写过一首《老病叹》诗:

(3)、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4)、刘伯温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元朝官场黑暗的不满。

(5)、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6)、后来刘基回到南京,朱元璋向刘基咨询宰相人选,询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怎么样?刘基坦言自己的看法,认为都不行,但是把朱元璋气到了,虽然事实证明刘基是正确的。刘基就是这样一个人,正人君子,刚直不阿,总是从大局出发,不求名利。但是这样的人最易收到攻击。

(7)、刘基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韬略渊谋。一度因恶时世,隐居深山,纵情山水。后经朱元璋盛情之邀,毅然出山,陈时务十八策,佐明帝西讨陈友谅,东征张仕诚,北伐中原,取得龙江之役、鄱阳湖大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翦灭群雄,开辟了强盛的大明王朝。《时务十八策》虽未见史籍记载,至今无人能窥堂奥,但后人均将之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相互媲美。现存署名刘基的军事著作众多,其中首推《百战奇略》。

(8)、再说,老朱当时想杀谁,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就没有他杀不了的,也不需要找很多理由。他既然要刘基死,尽可采取名正言顺方式,何必要指使老胡搞暗杀?他与老胡可是强强联手,即使有一百个老刘也不够他们俩杀。假如老朱真有非杀老刘这个“活死人”不可的理由,又不得不用暗杀手段不可的话,当然是越快越早把老刘杀掉越好,最快的方案是直接让老胡送去一杯毒酒,老刘也不得不喝,或者随便制造一起普通的强盗“打劫”或“沉船”等意外,都可轻轻松松要了老刘的命,何必采用上门投毒这种最容易暴露的手段?最重要的还是使用慢性毒药杀人,不怕夜长梦多么?

(9)、其次刘基被朱元璋害死。这个只是推论,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派人下药毒死刘基,但是刘基在南京养病的时候已经是快不行了,要知道刘基的年龄很大,他他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的年龄段大概已经是50岁到58岁,之后在最后生命的最后一年已经得了风寒,但是据《故诚意伯行状》记载,胡惟庸带医生看望刘基,刘基喝药觉得不舒服之后,曾经向朱元璋上奏过这件事,但是朱元璋没有在意。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害死刘伯温,其实朱元璋没有必要,假如是朱元璋要毒死刘基,刘基又何必向朱元璋上奏胡惟庸要加害自己的事情呢?这完全说不通。

(10)、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初七日。见奏。闻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d,只是老子说不倒,圣旨,你父兄做一世好人,都停停当当的了。你父亲吃胡家下了蛊药,哥也吃他害了。你老子虽然吃些苦么,你如今恰光荣。

(11)、荣    誉:“丽水市优秀教师”、“丽水市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县发表及获奖。

(12)、从古至今,人们对刘伯温的评价都是褒扬积极的——立功、立德、立言。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他的性格特征去认识他。

(13)、倘若追溯起刘基生平,刘氏家族成员便不得不提。刘基出生于世代儒家。刘集之子刘濠为刘基的曾祖父,南宋末年官任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曾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14)、第一次辞官,刘伯温是和幕府官僚意见有了分歧,从而被人从中作梗,被迫辞职回乡。

(15)、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16)、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17)、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18)、(2)何向荣主编《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作为以“伯温”的名字命名且拥有深厚的刘基文化底蕴的学校,对于学习和传承刘基文化自然是每一位伯中学子的责任。这不,今天下午青田之家公益基金会就在我校举行了《刘基故事连环画》赠书仪式,现场为我校捐赠了《刘基故事连环画》300多册。

(20)、刘伯温是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然而在这时候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频发,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各支起义军又各树一帜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当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5、刘基的生平

(1)、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提出实行的卫所制度,朱元璋采纳了,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增强了皇帝对于军权的控制力,还有利于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刘伯温和李善长,一人是浙东d的核心人物,一人是淮西派的领头羊,两派之家争权夺利,还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对方。朱元璋明明很清楚,却表现出一副不管不问的样子,任由两派互相斗争。后来刘伯温和李善长先后失宠,二人便推出各自发言人出场,即杨宪和胡惟庸,但杨宪很快便失势了。

(3)、用“毒”杀人成功率不高。老胡(或受老朱委派或指使)挟医往视刘基,寻机下毒或开给药方。老刘事后病情加重兼肚长硬块,直至死亡,约有三月时间,先莫论有无此慢性毒药,姑且当有,老刘肯定会找其他御医或高明医生诊治,毒案岂不很快被拆穿?若是朱胡强强联手,会干出这么容易就暴露的蠢事么?那又何必搞暗杀?

(4)、综上所述, 刘伯温传说在整理资料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进一步展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其内容特色、 成因以及价值上也有了不少的探索。 成因上主要集中于外在因素探索, 包括当权者由于政治需要、 文人在小说里推动以及民间集体心理取向等方面的探索, 虽然也涉及刘伯温自身因素探索,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从本人多年资料积累看来,刘伯温传说形成最实质的因素在于刘基自身的传奇人生。他天资颖异(十行俱下、过目不忘、读文得旨要)、博通经史、精通象纬之学、四落五起的传奇人生、当政廉洁,为民伸冤,有“刘青天”之美名;既能协助一介平民朱元璋走向皇帝之殿堂, 是帝师王佐; 又能在惊天动地的战役中出谋划策谋取节节胜利, 一副神奇军师的模样;在百姓眼里,其人生本有神异的光环;而最后促使刘基走上神坛位置恐怕不得不从他“至诚” 品质上找原因, 是其至诚赢得了民间集体心理的认同,是“至诚”能和天地相感应,   “至诚如神”。当然,刘伯温传说形成在自身原因上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

(5)、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6)、对于故里的记忆,有文可以作证。当年刘基曾为家乡作《题富好礼所畜村乐图》一文,文中写道:“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清溪幽。山颠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家家种田耻商贩,有足懒踏县与州。西风八月淋潦尽,稻穗栉比无蝗蟊。黄鸡长大白鸭重,瓦瓮琥珀香新篘。芋魁如拳栗壳赤,献罢地主还相酬。山花野叶插巾帽,竹筯漆碗兼瓷瓯。酒酣大笑杂语话,跪拜交错礼上数稠。或起顿足舞侏儒,或坐拍手歌瓯篓。倾盆倒榼混醯酱,烂熳沾渍方未休。儿童跳跃助喧噪,执遁逐走同俘囚。出门不记舍前路,颠倒扶掖迷去留。朝阳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简少所求……”文中刘基将家乡描写得犹如画卷,宛若桃源。

(7)、此外, 刘伯温传说还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丰富的材料。 在今天的浙南文成、丽水、青田以及武义俞源三地,刘基作为一个旅游的“金名片”已经打响,其中,刘基作为一个传说人物的许多传闻轶事,尤为吸引人,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8)、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9)、(20)陈胜华《刘伯温传说的新解读》,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刘伯温研究》2003年3月。

(10)、刘刚在《刘基之神化》一文中指出, 其幼小就有超人的智力, 其料事出奇,以及一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如“诞生奇闻”、  “白猿洞得兵书”、  “预言抗战必胜”等后人的附会是刘基被神化的原因。(17)

(11)、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12)、据村人介绍,过去施茶亭东侧梢间设有神龛供祭祀,西侧次间设厨房、小戏台。逢集市时,有木偶戏在此演出。茶亭左右厢房为两间,厢房下设马厩,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投宿的地方。古道从过廊内经过,出入口为石拱门,一侧廊有靠背式座位,作为行人休憩之用。如今廊内尚存碑刻两块,一为重修武阳施茶亭记,立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碑为青石质地;一为武阳堂碑,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碑为花岗岩质地。

(13)、。在朱元璋发布的诏书中,经常引用相关语言,并刻意突出刘基的“先见之明”,说他是当代的诸葛亮,表面看,二人已是如胶似漆。

(14)、刘基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去世六百多年后,人们对他仍津津乐道,其后裔对他的丰功伟绩更是感到自豪。武阳因是刘基故里也成为人们景仰的一个地方。

(15)、主要是弘扬刘伯温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弘扬传统文化福泽大众心田,以刘伯温智慧与文化产业广开财路,以利字为剑气,聚文场之力以明心见性,定精气神以开启幸福之源。

(16)、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听闻了刘伯温的大名,但是自己是粗人出身,刘伯温是有才学的人,于是便请手下的去邀请他出山。刘伯温心里仍有抱负,但是还是有所顾虑,他母亲得知后,也劝他出山:“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哪能获得万全之计呢?”于是答应了,再次出山。他上书陈述治国十八策,备受朱元璋的重用。他还参与谋划平定张土诚、陈友谅的北伐。刘伯温让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己建立一个国家,以“大明”为国号来建国,让百姓们对他大明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招揽民心。刘博言在军事上体现出了他过人之处,朱元璋都夸赞道:"吾之子房也。"而后,刘伯温都在尽心尽力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为明朝的巩固和强大出谋划策。

(17)、(21)陈松林《刘伯温传说生成原因和衍生过程探析》,温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8)、刘伯温传说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伯温传说数量之多, 流传之广在民俗文化中是非常突出的,  目前研究人员收集的刘伯温传说近300个,本文从刘伯温传说特点、成因以及现代价值三方面作一探讨。

(19)、刘伯温的传说具有神奇性的特点。 陈文新认为在中国文化史上, 无论是作为谋略家, 还是文学家, 刘基的成就都是卓著的, 排除民间对其业绩的夸张、 神化部分, 他仍是一位第一流的人物。 在文人笔记中对刘基的神化屡见不鲜。 至于民间的种种传闻及白话小说, 其渲染更是匪夷所思。 而作为读者,一般不会深信这些故事,但在感觉中却会自然地把刘基与“神奇”二字联系在一起, 这不利于对刘基的真正了解。 就其基本倾向而言, 刘基思想属于儒家范畴,刘基对天神相助之类的说法采取的是排斥态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