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巴金的简介50字127句精选
著名作家巴金的简介
1、巴金的简介与作品
(1)、▪ 看新闻学翻译|康辉Vlog第一季有哪些高能瞬间?
(2)、“文革”中,巴金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在“文革”期间还经常翻阅世界语书刊。“文革”结束后,1978年8月25日,巴金在上海锦江饭店会见以德田六郎为团长的日本“《中国报道》之友”访华团,刘火子、潘逖书、先锡嘉、许德基等世界语者参加了座谈会。在1979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上,巴金当选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会理事。
(3)、自巴金少年时代接触世界语起,他就与世界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在学习、应用、宣传世界语。巴金在《随想录》第四集“一篇序文”中描述了学习世界语的一些回忆,提到他于1920年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英语时,开始接触世界语。当时他还不到17岁,看到上海出版的一杂志上有宣传世界语的文章,很感兴趣,就写了一篇短文《世界语之特点》来宣传世界语,该短文发表在1921年5月成都出版的杂志《半月》第20号上。当时有一名叫高自性的朝鲜人在成都高等师范(四川大学前身)开办世界语讲习班,传授世界语,巴金曾向他学习过世界语。
(4)、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5)、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孙道临一起去上海访问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孙道临同志要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台湾同胞播送巴金的长篇名著《寒夜》,这次我们就请巴金同志谈谈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6)、回复“高考”(获得十年高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7)、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家》的续集,故事继续随之发展,讲述了三房的淑英在觉民、觉新、琴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家庭,逃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
(8)、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9)、巴:演《寒夜》也演的不错。香港的《寒夜》,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起其他都挺好,其他演员也不错。就是写中间纠纷,好像是婆婆和媳妇纠纷,就是没有举行正式结婚,婆婆看不起她。后来丈夫死了,妻子买了一个戒指到她丈夫坟上去,把戒指放在那里,刚好她婆婆也来了,两人见面了,妻子跟着婆婆回到乡下去了。我就说,我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和解了。香港又翻成国语,在国内演了好几场。
(10)、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 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 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11)、著名作家简介:巴金,(19025—20017),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2)、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3)、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想到马房里过的那些黄昏,想到门房里过的那些夜晚,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14)、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郑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15)、1929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后发表在了《小说月报》上。1931年,巴金创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时报》上连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16)、巴金先生对世界语执着的感情始终激励着我为世界语努力奋斗!
(17)、巴:演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个时候无所谓,不一定举行婚礼,这是无所谓的。主要吵架还是当时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太惨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18)、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19)、很高兴我在这儿和大家做一个关于巴金晚年理想主义的分享。这个题目是我取的,但是之后我也有点怀疑我自己能不能把它讲好,这只是我最近读巴金《随想录》产生的一点想法。
(20)、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吴仁民也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敏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他自己却遇难。
2、著名作家巴金的简介50字
(1)、孙: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厂的《寒夜》,您看了吧?
(2)、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我摔断了左腿,又受到所谓“最保守、最保险”方法的治疗。考验并未结束,我也没有能好好地过关。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以后怎样活下去?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3)、1981年12月6日,巴金同胡愈之、楚图南、夏衍、赵朴初、叶圣陶、冰心、叶籁士等发起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巴金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学习世界语的情况。他说:“将来有一天各民族都懂世界语,那么对于互相了解就很方便了。所以世界语的前途是无限的。”
(4)、1981年8月,在巴西举行的第6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巴金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名誉监护委员会委员。
(5)、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6)、巴:改过一次,改动不大。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说明我都同情。比如说主要人物汪文宣,有些人说他是窝囊废,我说他是个很善良的人。那个社会让这样善良的人,这样好的人,这样的老好人都活不下去,都这样子,说明那个社会应该崩溃了,应该改革了。我的意思就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写那个时代,来控诉旧社会。所以,我就说最初有些人,我自己也是这样看法,好像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我自己当时也有点看法,有点影响,但是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
(7)、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郑家的孙少爷郑国光,蕙的母亲与奶奶都不同意,但周伯涛(蕙的父亲)执意要把她嫁到那里去。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8)、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9)、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10)、行若溪流,原名杜春红,青海诗歌朗诵协会会员,全国暄言宝典永久学员,喜欢朗诵,希望在诗歌的海洋里体验文字带给我的真情和快乐,在朗诵中收获更多的人生感悟。《晓云听语》微刊特约主播。
(11)、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12)、本人原创作品+作者简介+作者近照一张及需要配的图片,文责自负,自行校对。
(13)、大家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和我们今天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倒退30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是来之不易的。没有宽松的文化,就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带动巨大的经济飞跃发展。这是一个有机的连锁。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一直到1986年,这8年,实际上完成了整个中国思想解放的转折。就像我们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非常真实的感觉。但是它好像讲到了1983年,后面因为胡耀邦下台了,就不能讲下去了,巴金《随想录》一直写到了198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8年。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斗争,反反复复,前进倒退,捉摸不定。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的争论,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等等,一系列的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在《随想录》里全部展现出来了。当时巴金74岁,过了8年,正好82岁,这个过程中,他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丰富的思考和表述,都包含在《随想录》里面。现在社会上流行所谓的怀旧,觉得80年代非常好,是一个黄金年代,后来文学也边缘化了,金钱位置越来越重要了,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差了,真是今不如昔。我是不这么认为的。我们今天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历史毫无问题是在进步的。如果我们倒退到80年代初,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是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因为有个接吻镜头就要吵着禁止,不让人笑掉大牙?同样,我们今天在读巴金《随想录》的时候,很多年轻人是不太能读懂的,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巴金当时还不能直截了当地把一些想法说出来,还要用一种很含蓄的比喻,才能说出来。今天的青年人可能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我很喜欢读《随想录》,我觉得里面讲了很多思想斗争的问题,保留了当时一些真实的信息。前不久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讲巴金的《随想录》实际上是80年代文化领域的百科全书,反映了非常丰富的80年代的思想状况。巴金始终是在场的。这是我第二个想法。
(14)、1982年11月11日,上海市世界语协会成立,巴金特写了“我的祝愿”表示祝贺,贺信的主要内容本文上面已提及。会上巴金当选为上海市世界语协会的名誉会长,刘火子任会长。
(15)、原来所谓回忆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做有许多好处:
(16)、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17)、巴:这几个人物我比较熟悉,生活也比较熟悉。
(18)、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19)、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20)、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3、著名作者巴金的资料
(1)、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读书方法,因为它是在没有书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上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听听巴金本人的介绍吧!
(2)、1996年7月18日巴金给第一届亚洲世界语大会的贺词
(3)、而他也能投身时代浪潮,随着时间的发展写出不同风格的著作,从而紧紧抓住时代精神屹立不倒,相比较很多在民国时出名几年、十几年就消散的作家,他的作品常青长驻,也许就像他所言:“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那般,将自己投身于写作之中,从而换来了大众对他的喜爱和“人民作家”称号的认可。他的一生,是用写作来展现时代给予的馈赠,再让时间把它流传下去,影响乃至教育后人。
(4)、回复“语文教资”(获得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5)、《寒夜》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重庆,这个家庭有四口人。汪文宣在大学教育系念书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反抗精神也很强。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和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随后,又怀着创办“乡村化、家庭化学堂”的远大抱负走上社会。然而,国民d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贫困,使他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破灭。当他和家人从江南辗转到重庆时,已经饱经沧桑,变成一个安分守已、忍辱偷安的小公务员了。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他抱病工作,可挣来的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更不用说求医治病了,一家人只能在贫病交困中勉强度日。可妻子曾树生却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想要另闯一条出路。靠着自己的姿色,她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不过是供人摆布的“花瓶”,以此来补贴家用,供儿子上“贵族学堂"。
(6)、世界语月刊《绿光》是由上海世界语学会在1922年7月创办的,每月一期,直至1933年年底,共出版了10余年。当时,学会负责人胡愈之负责月刊的编辑、印刷和出版等事务。1932年7月起,巴金和王鲁彦等主编了《绿光》新版。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语月刊《绿光》对推动上海乃至中国世界语运动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上海世界语学会还将它与各国世界语刊物做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世界语运动的联系与交往,增进相互了解。
(7)、孙:这次中央台对台湾广播部让我来朗诵您的《寒夜》,我还是很愿意。
(8)、1927年1月中旬,巴金赴法国留学,在法国期间与国外世界语者通信。1928年,巴金首次与同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的胡愈之见面。1928年12月巴金从法国回上海,时任上海世界语学会理事索非介绍巴金加入上海世界语学会,并聘巴金为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由学会开办的)教员,之后巴金当选为上海世界语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在此期间,巴金和学会其他同志一起先后编辑学会的世界语月刊《绿光》(LaVerdaLumo)。巴金在《绿光》发表过许多文章,比如“EnlaMallumaNokto”(在黑暗中)(第5卷第10-12期合刊),《伏尔加,伏尔加》(第7卷第5期),《世界语创作文坛概况》(第7卷第1-2期合刊、第3期),《世界语文学论》(第7卷第9-10期合刊),《MiaFrateto》(我的小兄弟)(新1号)等。
(9)、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10)、此文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11)、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在眼泪中病死在医院,觉新极其痛苦。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人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12)、1980年5月11日,巴金与刘火子商谈成立上海市世界语协会有关事宜。同年8月,巴金率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65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并在会上代表中国致辞。回国后,巴金撰写了《随想录四十八》:《世界语》,后把文章作了少许修改,题目改为《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有感》,寄《中国报道》杂志社,该文刊登在《中国报道》1980年第12期上。他在文章中说:“经过九十三年的考验,波兰人柴门霍夫创造的Esperanto成了全世界人民所承认的唯一的“世界语”了。它已经活起来,不断地丰富、发展,成了活的语言”,“我常常想,要是人人都学世界语,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新形势、新局面!”文章最后说:“这些年我一直关心国际语问题,经过这次大会我对世界语的信念更加坚强了,世界语一定会成为全体人类公用的语言。”
(13)、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14)、巴金毕生热爱世界语,对世界语有很深的感情,支持世界语运动。数十年如一日,他献身世界语事业,为上海乃至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世界语界享有盛誉。陈原同志评价巴金是世界语理想和信念的化身。1982年11月,巴金在致上海市世界语协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写道:“从20年代开始,我就在上海从事世界语活动。在这里,我办过刊物,传达中国人民声音,增进海外读者对中国的了解和同情。我一直把世界语看作沟通人类思想感情的良好工具。我热爱世界语六七十年如一日。我所以热爱世界语,不仅仅是因为它科学、完美、易学、易懂,更由于许多立志学好世界语的人都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心。”
(15)、巴金的《随想录》出版近3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随想录》这部书一直产生着巨大的精神作用,这个作用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我写过好多篇关于《随想录》的文章,每次写心得都不一样。在80年代的时候,我的想法和很多读者是一样的,包括巴老自己,他都觉得这部书是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灾难形成的分析,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当然,这也是《随想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了若干年以后,到了1990年代后期,我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然要写到《随想录》,那时我的想法有些不一样了。《随想录》的主要思想,当然是对“文革”的反思,但是除了这一点,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巴老写《随想录》跨越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他从1978年12月1日开始写第一篇,一共写了150篇,最后一篇写完是在1986年8月20日,基本贯穿了中国在“文革”后最大的历史转变——拨乱反正,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坚持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
(16)、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17)、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18)、回复“教资”(获得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9)、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20)、《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4、巴金作者简介,原名
(1)、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2)、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3)、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4)、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5)、巴: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主要写知识分子的遭遇,我这个小说,情节很简单,就写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6)、躺在病床上,无法拿笔,讲话无声,似乎前途渺茫。听着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想起他的话,他说过:“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欢乐,你就到人民中去吧,你会相信在苦难的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欢乐。”他讲得多好啊!我想到我的读者,这个时候,我要对他们说的,也就是这几句话。
(7)、日本作家秋田雨雀的三个独幕剧《骷髅的跳舞》和俄国阿·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
(8)、两年后的上海,吴仁民的妻子已经病死,陈真被汽车撞死。
(9)、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10)、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11)、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12)、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13)、http://www.jiangzuo.org
(14)、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15)、最近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是今天要讲的问题。《随想录》是反思“文革”,还是反映了80年代的思想文化斗争,这两个特点都是指巴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实,《随想录》的书写本身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巴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重新唤起他已经失落的理想主义的努力,这个过程也是巴金主观上不断提升、追求的过程。要比前面两层意义更不容易。巴金写《随想录》时,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通常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70岁是不容易的,尤其在苦难迫害中活到70多岁,更不容易。人生应该是满足的,但是70岁以后,还要去重新思考,还要提升自己,还要追求进步,这是很难的。我们活到70岁,对人生的领悟都已经定型了,剩下的就是考虑日子怎么过得更好而已。那个时候再想想我哪里做得不对,还要去追求完善,追求进步,这很困难。但是巴金还在追求,而且追求得非常痛苦。
(16)、回复“古诗3”(获得高中必背古诗文言文文档)
(17)、朗诵名家简介:陈醇,北京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中国五大名播之与天津的关山并称“南陈北关”。曾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现任中国播音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学会理事及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上海演讲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兼职教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8)、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19)、主页君按:1984年12月19日,孙道临为录制对台广播长篇小说《寒夜》采访了巴老,本文是访谈的文字实录。作者:雯佳。今天是巴老115周年诞辰,我们摘选了这篇珍贵的访谈笔录,一起缅怀巴老和道临老师。
(20)、巴金写完这么厚的书,总可以休息了,但是他还是继续在写作。他是写不动了,一篇文章要写好几个星期,断断续续地写。大概一直到1995年,差不多八九年时间,又写了一本书《再思录》,很薄的一本,基本上都是很短的一篇篇,长文章他已经没有力气写了。他的晚年主要工作是整理出版自己过去的作品。除了生病住院,他把自己过去的著作重新修订了一遍,出版了《巴金全集》,26卷,他自己看清样,每看完一本还写了后记,表达自己对这卷内容的感受。接着他又开始编《巴金译文集》,共十卷。每一卷也写了后记,除此以外他零零碎碎还写了很多文章。包括他的好朋友沈从文、曹禺去世了,他都写了一些文章。那个时候,巴老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5、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有哪些
(1)、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3)、从1928年到1951年,巴金从世界语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小说、诗歌、戏剧,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这是我国世界语者的骄傲。巴金通过世界语翻译的作品主要有俄国斯泰恩堡的史话《俄国左派社会革命d运动略史》、俄国革命家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与工团主义》、俄国导演家托戎斯基的民歌《伏尔加,伏尔加》、克鲁泡特金的论著《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意大利亚米契斯的剧本《过客之花》、日本作家秋田雨雀的三个独幕剧《骷髅的跳舞》《国境之夜》《首陀罗人的喷泉》,罗马尼亚小说家勃拉特斯古·伏奈斯蒂的《加斯多尔的死》、匈牙利世界语作家尤里·巴基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俄国阿·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保加利亚小说家DobriNemirov的《笑》等。
(4)、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5)、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6)、曾树生很同情丈夫,也并不甘心做“花瓶”,她几次想离开银行,和丈夫一起去搞教育工作,可又舍不得抛弃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也不愿儿子因贫困而低人一等。同时,家庭气氛的寂寞,尤其是婆母的冷言冷语使她不能忍受,她终于跟着她的上司陈主任——一个比她年轻、有权势的人到兰州去了。虽然她离开了家,可仍然惦念着丈夫和儿子,按时给家里寄钱。抗战一胜利,曾树生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没想到,丈夫已死于贫病,儿子也随婆母回了老家,自己在重庆的街上也不知道去向何方。
(7)、▪ 今年跨年怎么过?不如到法国城堡来一场世界语派对
(8)、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周老太太、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9)、有一年,我去看巴老,他拿了一支笔架在手上,他患帕金森氏症,手抖得厉害,拿着笔根本没办法写字。他说他很着急,脑子里想法很多,可是手不听指挥。他很想写下来,可是拿着笔却动不了。他用右手拿着笔,用左手去推右手,推一推,动一动,笔就架在纸上,慢慢画一点。大家想一想,这样写多么困难啊!他也不会用电脑,也不会口述录音,也没有助手,他就是一个人拿着一支笔,去把一个个字抖出来。我后来编了一本书,巴金《随想录》的手稿本,当我编这本书的时候,我去各个图书馆把他捐出去的手稿本借出来扫描,却是大失所望。为什么?好多纸上几乎一个字都看不清,几乎都是白纸。他实在没有力气,笔在纸上面划得很轻。那时候没有影印,一般写稿在纸下面衬一张蓝色的复写纸,再垫上白纸,上面写的字就透过复写纸印到底下的纸上了,可以用来留底。他捐给图书馆的是复写的,我拿到的可能是下面的复写,字迹基本上看不见。我拿到的是这样的手稿。有一个民营企业家那里有一种德国进口的字迹显形技术,把字迹重新显出来,这样才把手稿保存下来。可以想象,巴老写《随想录》写得非常辛苦。我们会问,既然那么痛苦,既然写不动,那么他为什么要去写?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稿费,也没有人强迫他写。他每次写出来都“惹是非”,因为他写的都是批评社会的内容,凡是被批评到的现象,涉及到有关人士,都不开心的,所以他的《随想录》起先也没在大陆报刊上发表,而是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在香港都受到压力,《大公报》也不能完整登载。他有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被《大公报》编辑删得一塌糊涂,巴金生气了,甚至决定停止《随想录》写作。后来《大公报》的朋友们去道歉,才恢复了专栏。他写了一篇《鹰之歌》,就是说这件事。这篇文章当时没有发表,后来收在集子里面,就是讲他的文章怎么被删掉的。
(10)、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1)、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12)、回复“中考”(获得十年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13)、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14)、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
(15)、可是我觉得这不是巴金最重要的动力,最重要的动力是他内心冲动,觉得自己内心不得不要把这些话说出来,才会一定要去做。不是因为社会上需要我说才去说的,重要的一点,是巴金心中有一个巨大的冲动,他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问题,用我今天就把它概括为理想主义。当然,这是指他晚年的理想主义。但是我们今天说理想主义的时候,有些概念我们是要区分的。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理想主义,还有一个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说理想的时候,内涵没有高低之分。所谓理想,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目标的设计。我小时候有一首歌:“我有一个理想,一个美好的理想,等我长大了,要把农民当。”当农民也是理想啊,所以理想没有高低之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是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目标。但是我们说理想主义,不是一般的理想了。理想主义的理想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某个人一生被精神层面的目标所制约,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指导你的行为,让你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认为是理想主义。我们在讨论理想主义的时候,不要把它和一般的理想混同起来。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想主义者,这个理想主义者,和理想主义又有不同。理想主义是指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对生活、行为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说,这个人是理想主义者,就是说,这个人的一生都在为某个精神追求去奋斗。巴金早年当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巴金晚年的理想主义。
(16)、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17)、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8)、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19)、巴:开始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外国人演不容易,穿中国人服装。
(20)、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1)、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2)、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3)、我今天想说的是,当我看到这些书,我好像看到巴老当时是怎么写文章的,一个老人在七八十岁的时候,整个生命的心血,都是通过这两本书留下来的。我在翻这本书的时候,对我来说,这不是书,是生命。一个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心血倾注在这部书里,成为凝聚起来的生命。巴老为什么要这么写?他就算一个字都不写,他也是巴金,他写过《家》《春》《秋》和很多小说,他的名誉、地位够高了,他是中国作协主席,在文学领域他是最高领导,他还需要什么?还得罪了很多人,引起很多争议。用我们今天市侩眼光来看是得不偿失。但是巴老就是这样坚持写作。当时有很多话,别人不敢说他就说出来了:而且别人即使敢说也没有用,发表不出去,巴老的话却封锁不了,能发表出去。譬如关于文革的书籍文章,现在都不能出版,可是巴金说,我们要办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句话现在大家一直在说着,谁也封杀不了。如果不是巴金,别的人可能都说不出来,可是巴金说出来了,他的威望在那里,人家不好阻止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想录》的价值非常大。80年代,《随想录》回应了各种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给80年代思想领域的进步留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记录,这也是别人做不到的。从客观上来说,从巴金和社会的关系来说,这些书都是很有必要的。
(4)、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5)、综合整理:学与写作文ID:yiqiwujiandao
(6)、汪母出身书香门第,原是昆明的“才女”,为了儿子,她甘愿让自己降到“二等老妈子”的地位,替儿子操持家务。矛盾在婆媳之间出现了:母亲觉得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于是总是挑媳妇的毛病,尤其看不惯媳妇当了“花瓶”后的生活方式,并且还以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来奚落儿媳。
(7)、以上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渠道,如侵犯了你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掉!
(8)、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一个可憎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制独裁的家庭暴君,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专横、衰老和腐朽的具象化。他反对一切新事物,以风雅自命,他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9)、今天来的听众,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斑斑白发。我们这一代人回忆30年以前,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当时,我们从文革这个阴影中走出来向前走一步,社会上都会引起强烈反响。我举个例子,有一本《当代电影》杂志,封底上用了一张照片,是英国电影《水晶鞋》的剧照,王子与灰姑娘拥抱。就这样一张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读者写信给有关部门,说这部电影杂志要取消。还有一部电影《望乡》,当时是作为中日友好纪念播放的一部片子。《望乡》讲的是日本妓女的故事,但不是一般的妓女。二次大战后,日本人失败了,这也是一种报应,他们自己组织很多日本妓女,送到美国基地去给美国大兵做性服务。这些妓女不是占领军抢去的,是日本人自己组织的。为什么呢?要赚外汇,战败国非常穷嘛。后来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批判这种行为。《望乡》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这样一部电影到中国来播放,还有引起中国人的抵制,很多人都在报纸上批评这部电影。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从为《望乡》辩护开始的。
(10)、巴:就是有一点,因为电影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小的地方,我觉得缺少一点婆婆和媳妇和解的镜头。
(11)、回复“古诗2”(获得初中必背古诗文言文文档)
(12)、1994年11月《中国报道》杂志社记者徐森荣和刘思功来上海采访巴金,并拍摄一组生活照。
(13)、《再思录》出版的时候,巴金已经可以坐起来了,身上穿了硬塑背心,我带了20本书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了。当时我请他签字,他也很开心。他拿着一直很粗的笔,架在手的虎口上,手在慢慢移动,笔跟着拖出字来。我们都很开心,就说,巴老您身体不错啊,精神也很好,你看,你不是又写了一本书了吗?你还可以写下去的。你们猜,巴金说了什么?他嘴里突然爆出三个字:“三思录。”这本书已经叫做《再思录》了,说明他心里真的还想写下去。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地说,您真的可以再写一本,一直写下去。可是,他真的躺倒了。那时正逢作协要开作代会,上面有指示,还要巴金当作协主席,所以作协就到上海来开主席团会议。那天巴老穿了硬塑背心,硬撑着到了西郊宾馆,他去了以后,说了两三句话就说不动了,把稿子交给身边的王蒙,由王蒙代读。当天晚上他就血压猛升,昏厥了好几天。又因为他是名人,看望他的人很多,过年了,各级领导都去看望,后来他就发烧了,气就透不过来。1999年春节,医生为了帮助他呼吸,就给他做气管切开手术。他本来一直很配合医生的,这次他坚决表示不愿意,他要放弃这个手术。他说,我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们就放弃治疗吧。但是怎么可能呢?就给他做工作。他去做手术的时候对周围的人说,我从今天开始,就为你们活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说不出话,在医院里面整整躺了6年。他晚年活得非常痛苦。
(14)、巴金撰写的世界语文章和从世界语翻译的作品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所作。上海是我国最早传入世界语的城市之上海的世界语运动开展得比较早,发展也比较快。中国世界语界称上海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源地和摇篮。上海世界语学会在1908年成立,是我国最早的世界语团体。1925年上海世界语学会建立上海世界语图书馆,开设上海世界语书店,给当时学习世界语的各界人士很大的帮助。1926年上海世界语学会举办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胡愈之、巴金、索非、陈兆瑛等先后在函校任教。当时全国各地许多青年出自爱国热情,希望通过世界语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以振兴中国,函校为我国各地培养了许多世界语者。以后在中国共产d影响和领导下,中国世界语运动走上了同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解放事业相结合的道路。中国世界语者不仅是以推广世界语为宗旨和追求社会进步人士,而且也是爱国主义者,有的甚至是革命者。
(15)、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在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被誉为“世纪老人”。
(16)、《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17)、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18)、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19)、此时张若兰已经嫁给一个大学教授,周如水又爱上了另一个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李佩珠。吴仁民对周冷嘲热讽,但自己很快也坠入情网。恋上他从前帮助过的女学生熊智君。但吴仁民很快发现熊智君的好友就是自己从前的恋人玉雯,她因为爱慕荣华富贵而抛弃过他,现在又因为孤独想与他重续旧好,吴仁民痛苦地拒绝了她。
(20)、1996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亚洲世界语大会期间,巴金和陈原担任大会名誉委员会的名誉主席
(1)、《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巴金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2)、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4)、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5)、1924年,巴金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念书,每天一小时学习世界语课本。他读完课本,又向上海一家“世界语书店”购买国外出版的世界语书籍,书店有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仍然每天一小时(或者多一些时间)学习世界语,遇到生字就求助于《世界语英语小字典》,一个字也不放过。他先后读完柴门霍夫的《基础文选》《波兰作品选》《安徒生童话集》《柴门霍夫传》等。不到一年,巴金就自如地使用世界语,也能用世界语写信作文了。
(6)、《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主要包括《雾》《雨》《电》,表现巴金是感情丰富的人
(7)、刘老和巴金老是一对有共同理想、心心相印的挚友。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老的诗歌作品就被巴金老收入其在香港主编的刊物《烽火》上。他们两人都为上海的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