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最好的二十首诗及译文105句精选

2023年09月10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韩愈最好的二十首诗

1、孟浩然最有名的十首诗

(1)、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晚年写的。

(3)、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4)、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5)、从韩愈诗文看韩愈其人,可说的太多,对集中所选诗文,孙先生自己有一个期待:“力求做到选篇适当,注释详明,评骘得当。”(37页),这评骘关乎韩愈其人和诗文的创作风格,二者在《韩愈集》中有同等重要地位。就像韩愈其人,这里不能尽说孙先生所说,而孙先生对韩愈诗文创作风格的评骘也难尽说。

(6)、韩愈的诗不仅在句子有重复,而且在有些字上也同样如此,比如他写了一首《南山》,我节录其中一段如下:

(7)、依循丛书体例,主要由选诗与选文构成的《韩愈集》前有“导读”,说韩愈其人、弘扬儒学、倡古文运动推动文体革新以及“以文为诗”为诗歌别开生面。这些关于韩愈的最基本问题,每一点说起来都有特别的意义。韩愈身后,历代评价其人其文者甚多,唯以苏轼《韩文公庙碑》的评价最为经典。苏轼曾在《跋退之送李愿序》即为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写的跋文中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欧阳修主持过苏轼的进士考,苏轼终生以师事之。但两人这话都说得有点大,崇此抑彼,见仁见智,终归是个人趣味,倒也无妨。苏轼这一赞誉,孙先生说“可谓达于极致”(226页)。但就韩愈的总体论,还是要归于《韩文公庙碑》里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没人想到韩愈能够如此,韩愈竟然就能如此。如他受命只身去镇州宣抚王廷凑兵乱时,宰相元稹认定他有去无回,上书说韩愈可惜;德宗皇帝担心他的安危,为他去而难返捏一把汗,派使者劝他慢行。韩愈凛然说“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竟驱马疾驰,以晓以利害,义正辞严的游说止乱而归,故得了“勇夺三军之帅”的美誉。

(8)、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9)、还有不少的评价都是说韩愈以文为诗,看来大家认定他是一位作文高手,把这种惯性也用到了作诗上。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则引经据典地讲述了在韩愈之前的佛经翻译就是以文为诗,但他同时说:“……退之虽不译经偈,而独运其天才,以文为诗,若持较华译佛偈,则退之之诗词旨声韵无不谐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不仅空前,恐亦绝后,决非效颦之辈所能企及者矣。”陈寅恪认为,韩愈的这种写法不仅好,而且空前绝后。

(10)、到了这时候,作为文学家,韩愈是真正有了信心。也就是,在韩愈三十四五岁的时候,经过了两次幕府,重新回到京洛的时候。无论他今后的政治生涯会怎样,在文学上,他已经“奠基”了。他的宗师地位,已经开启了。虽然让时代了解清楚这一切还需要点儿时间。但对他本人来说,已经笃定地察觉到了。即便现在死了,他那与众不同的鸣和,也已经奏起。而只要他没死,浩浩荡荡的怒潮就要滚滚而来。

(11)、这真是人生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表达自己的能力,可是有的人却把它失落了!陆机在《文赋》的序里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所谓“意不称物”就是说,你内心的感情与要写的对象并不相合。还有一个可忧虑的问题是“文不逮意”——你用来表达的言辞赶不上你的意思和感情,你无法把你内心产生的那种美好的情意完全表达出来。这当然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1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14)、    山里砍了一棵树,你要把它做成器具,如桌椅板凳,没有“梓匠轮舆”是不行的。“梓匠轮舆”来自于《孟子》,是指什么呢?就是木工活。如木工造车轮或木箱子,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斧子把它劈好,有刨把它刨好。

(15)、三十四岁的韩愈,写了篇《送李愿归盘谷序》。宋朝欧阳修说,整个晋朝没有文章,除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说,整个唐朝没有文章,除了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苏轼很想仿写,但屡屡罢笔,最后,他说,算了,就让韩愈当第一。

(1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17)、不是空洞的大场面,大制作。平常的场面,铿锵的节奏,扎扎实实,停停当当。这就是韩愈的诗。韩愈也写过“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的悱恻动人句子,但“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这种,是阳刚的。

(18)、而对于这种说法,卞孝宣在《韩愈评传》一书中替传主进行了辩护:“其实,碑、志是应死者家属或门生故吏请求而作,势必隐恶扬善,甚至无中生有地进行歌颂。一般作者如此,韩愈亦在所难免,不必为他辩解。”而后该评传中引用了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中的一段话:“因见近年……洛阳出土之唐代非士族之墓志等,其著者大致非当时高才文士,而其所用以著述之文体,骈文固已腐化,即散文亦极端公式化,实不胜叙写表达人情物态世法人事之职任。……则知非大事创革不可。是昌黎河东集中碑志传记之文所以多创造之杰作,而谀墓之金为应得之报酬也。”

(19)、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20)、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描写了龙宫滩一泻千里波涛壮阔的场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诗人遇赦北上时写的,其中蕴含着一股喜悦,还有急于返乡思乡之情。正在外乡的你,或许有些失意的你,读了是否有同感?诗歌原文:

2、韩愈最好的二十首诗及译文

(1)、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石榴子儿长成。可惜此地缺少王孙公子的车水马龙,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2)、新年到了,还没有见到盛开的鲜花,二月初时才能惊讶地见到初生的草芽。白雪嫌春光来得太晚,便故意像落花一样在庭中飞舞。

(3)、元好问举韩愈的《山石》,来说明“阳刚”,简直太好了。我们可以看看,《山石》里面,根本没有什么大词。整篇长诗就用了一个“大”,还是说芭蕉叶子大。但这就是阳刚:

(4)、至少林琴南认为,韩愈文章的特色不仅仅像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韩愈所作的祭文、墓志等文章,以及韵文诗,同样作得很好,可是这样的文体孟子从来没有写过。即此可证,韩文并非都本自孟子。林认为,韩文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汇集了许多古人不同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之后,林得出了结论,那就是:可以学习古人,但不可模仿古人的作品,否则这就是剽袭,而一旦有了剽袭的习气,这样的文章就没法看了。

(5)、正由于《古诗十九首》有这样的特色,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西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种叫作“新批评”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主。他们认为,作品里的形象、声音、韵律,都关系到作品的好坏,惟独作者却是不重要的。而后来流行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则是一种更新的文学理论,它进一步把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来了。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6)、《四部丛刊》影元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末附《长安慈恩塔题名》:“韩愈退之、李翱翔之、孟郊东野、柳宗元子厚、石洪浚川同登。”注云:“已下并方本所载。”今检方崧卿《韩集举正》,未见此帖。按此题名当出慈恩寺石刻,宋人曾摩拓为《唐贤雁塔题名》,编韩集者据以采据。此帖今存残卷,上述题名已无存。因题名无明确年代,后之各家年谱皆未考及。然据诸人行迹,可大致推知此为二人交往之最早记录。

(7)、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柳宗元作《天说》,首引韩愈说,认为天有其意志,“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应该能够祸福人间之善恶,而不应使“残民者昌,佑民者殃”。柳宗元驳其说,否认天有意志,认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刘禹锡继其说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说,认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这是唐代关于天人关系最系统深入讨论,治哲学史者更提升到唯物唯心的高度加以认识,对刘禹锡之说评价尤高。

(8)、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9)、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10)、永贞革新期间,韩愈在南方,对真相未必全有了解。他在阳山北行江陵途中所作诗,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云“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徙。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对新皇新政没有将自己召还,仅仅量移江陵,很是不满,矛头对准“使家”,即节度使对赦书的抑制。他归京后作《永贞行》,强烈表达对新政的谴责和丑诋,如前半篇:“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北军百万虎与貔,天子自将非他师。一朝夺印付私d,懔懔朝士何能为?狐鸣枭噪争署置,晱闪跳踉相妩媚。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公然白日受贿赂,火齐磊落堆金盘。元臣故老不敢语,昼卧涕泣何汍澜。董贤三公谁复惜,侯景九锡行可叹。国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许庸夫干。”今人都据以认为韩愈与刘、柳政见分歧,是新政的反对派。瞿蜕园撰《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中有许多诬枉之词,颂圣而“运用故实不无过甚”,将王叔文、韦执谊等比为董贤、侯景,有“天位未许庸夫干”,“谓王、韦将谋篡,其谁信之”。他的解读认为韩愈之所以过甚其词,是韩既要颂圣以让“君、相见此诗必深许其忠”,又要尽量撇清自己与刘、栁之同d关系。瞿认为,对韩诗,刘、栁皆未曾以为忤,也无怨韩之辞,虽二人与韩在政治取径上不同,“乃更望愈之仕途亨遂,早据要津,始有弹冠相庆之可冀”。似有些俗见,但也可能正是元和间三人升沉各异,始终没有“损及私交”的合理解答。

(11)、刘禹锡的诗题材广泛,涉及面广,他的山水诗半虚半实,他的仿民歌作品也是清新自然。

(12)、韩愈又是一个很坚执、很激烈的人。他“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视宗儒排佛老为使命。他在《原道》里数说儒学道统,激烈到要将佛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一介书生,怒发冲冠时会是如此。他与佛老相抗,甚至不顾及个人生死。当唐宪宗要迎佛骨到宫中供奉的时候,他上了《论佛骨表》,说佞佛,国运不久,人命不长,弄得唐宪宗大为光火,恨不得取了韩愈的性命。一时众人相劝,杀不得,就把他贬到潮州做了刺史,让韩愈受些活罪,反躬自省。孙先生说,《论佛骨表》确立了韩愈在文化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因为它是中唐反佛的一个标竿,没有谁能够像他这样奋不顾身,“论辩中表现出的旺盛斗志和强烈的道义感,造成一种大气磅礴的气概,给读者以很大感动”(《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第120页)。贬潮州是韩愈第二次大贬,第一次大贬阳山与排佛老无关,是因天旱人饥,他上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指责群臣导致百姓“寒馁道途,毙踣沟壑”,得罪了群臣,殊不知他那时历经多年求官,好不容易从藩镇幕僚做了监察御史,不管不顾,毫不留情地提了一回意见,就轻而易举地把官帽丢掉了。有人说他被贬阳山与反宫市有关,我看不是。韩愈在《顺宗实录》里有对宫市的批评是真,但那已是很晚的事,并非他初为京官之时。

(13)、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愈面前。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为什么“敲”字更好?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

(14)、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的早春,此时的韩愈已经56岁了,任吏部侍郎。这个时候可能是韩愈最惬意的时候,他刚刚协助平息了一场叛乱,皇帝调他为吏部侍郎。而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是行业内的大师。

(15)、《柳州罗池庙碑》是韩愈为柳宗元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写于韩愈死前一年,当时所立沈传师书碑之拓本也存留至今。此碑撰写缘起,据说是因柳州乡民感谢柳宗元为刺史,“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即生前教生民以礼法,死后数度显灵,足以福佑一方,因建庙祭祀之。碑云是应州民所请而作,显然他也很乐于推动将亡友造神之作为。碑末所附铭辞,其实是一篇迎享送神诗,是一篇楚辞体的佳作。录如下:“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湿兮高无干,秔稌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此写在南方荔熟蕉黄的氛围中,柳宗元的神灵驾船乘驹,飘然来归,不仅为山川增色,更能千秋万代地保佑地方,赐民福寿,风雨协和,岁岁丰羡。其中“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写柳侯之神春秋来归,鸟兽率舞相随,错综句法如此,宋人曾反复讨论。古代名人之造神,一般都在死后许多年,韩愈急切如此之为友人造神,故有州人所请的原因,更多应是他的好奇天性使然,更是对亡友最好的纪念。本师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特收此诗,认为“诗效《楚辞·九歌》体,作为祭祀中迎神、送神时歌唱之用”,视为韩愈最好的诗歌,诚为有识。

(16)、相貌特殊,生性孤僻,李贺为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但他却比任何人都清醒,知道自己骨子里有着一个非一般的“诗魂”。

(17)、杜甫晚年写诗,很随意了。韩愈晚年的诗和文章,也非常随意。但这种随意,是别人没有办法学习和模仿的。因为他们之前都经历过很多刻意。

(18)、韩愈为柳宗元写了三篇文章。最早的一篇是《祭柳子厚文》,除痛惜哀挽之意外,较特别的是中间一段:“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马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先用《庄子》常处于材于不材之间的议论,进而说柳因杰出的才华而遭致无妄之灾,再说柳遭贬黜后,所作文章更显瑰玮。继而感叹柳的善文,却没有得到用于当世,更没有得到掌纶草制的机会。痛惜柳一遭斥逐,再也未得重新起用的机会,而群小则各据要津。其中“大放厥辞”,是说随意驰骋文章,没有今日所说的贬意。而“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是说如柳宗元这样的大匠、巧匠,没有得到历练献艺的机会,包括自己在内的文士,不善斧斫,出尽洋相,这是韩愈行文特别的地方。

(19)、然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经历和阅读背景,因此对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它能够使千百年来各种不同的读者读过之后都有所感动,有所发现,有所共鸣。

(20)、韩愈不乐做史官,但《毛颖传》全学司马迁的史笔,写实的《张中丞传后叙》亦然。孙先生说《毛颖传》“运笔奇正相生,亦庄亦谐;叙事状人,极其真切”(344页)。在这亦庄亦谐中,韩愈化庄入谐,对毛笔的调侃,影射的是当下文人命运。与《毛颖传》相类的还有《送穷文》,拟“穷”为“五鬼”,那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无一不是韩愈自己的写照,或说他以此“五鬼”代己诉穷。《送穷文》源渊有自,前有扬雄的《逐贫赋》、班固的《答宾戏》,孙先生说它“以戏谑的笔法来表达‘君子固穷’的正大主题,也是作者典型的‘以文为戏’文字”(349页)。韩愈“以文为戏”这两篇文章最为显见,但读《韩愈集》,何止是它们,又如他的《答吕毉山人书》,孙先生说它“以戏谑之笔,明正大之意,体现‘以文为戏’的真正精神”(432页)。而韩愈的《进学解》也被视为《送穷文》的变体。韩愈固然心有忧苦,却不失为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并非呆板的冬烘先生。所以他为文还会翻空作奇,从无中生出有来。

3、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

(1)、一生“偏执”,追逐所爱。李贺虽然只活了27年,却让我们怀念了千年。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二十五岁写的。

(3)、全诗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幻想。诗文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产生令人心摇意骇、目眩神迷之效果。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5)、三四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历来为人称道。

(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7)、满腹才华并且有韩愈大咖大力举荐,李贺考取进士绝对没问题。可没想到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因为他父亲名字中有个“晋”字,与“进士”的“进”谐音,这就是犯了忌讳,终身不能考取进士!

(8)、           韩、柳在政治风云中的沉浮

(9)、   春天,没有夏的酷热和浮躁;没有秋的萧瑟和寂寥;没有冬的严寒和衰败。春是草长莺飞,欣欣向荣的,它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活力。所以,每到暮春时节,多情的文人墨客都会伤感,于是就有了"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和"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伤春之句,寄托诗人惜春的情思和情怀。

(10)、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11)、直至后来卧病在床,就整理诗篇,提炼字句,力求最好。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啊!你已经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呕心沥血”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李贺的故事。

(12)、这是韩愈第一次被贬时写下的诗。人生在遭遇挫折之后,心情总是悲伤的,鸟鸣花落,亦会感怀不已。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

(13)、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14)、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15)、二流以下的创作者,有代表作。一流的创作者没有代表作。代表作也代表不了他。拿作品之一二代表他,是根本无法呈现他的天才和成就的。只有他自己,才是他的代表作。

(16)、确如林琴南所言,韩愈在各种文体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比如他给柳宗元写的墓志铭,也成为了后世广泛传诵的名篇。再比如他所写的《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我引用该铭中的一个段落如下:

(17)、⑶、蝙蝠:哺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18)、《古诗十九首》说出了我们人类感情的一些“基型”和“共相”。比如,每个人都希望满足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愿望,但真正能够满足的又有几个人?就算他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了,在精神生活上也都能满足吗?有的人已经得到高官厚禄,但仍然有不满足的地方,何况那些贫贱之人呢?如果你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追求,也许最终会有满足的那一天,然而人的生命又有多么短暂,时间并不等待任何人,你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又比如,谁不愿意和自己所爱的人永远相守在一起?但天下又有谁没经历过生离或死别?当你们相聚的时候,并不能体会到离别的悲哀,因而也就不懂得这聚会的难得和可贵,可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懂得了它的珍贵,却又不得不承受失去它的悲哀!

(19)、孙先生多从文学创作方法和风格来评说韩愈诗文,这构成他解读《韩愈集》的重要特色。他在《韩愈散文艺术论》《唐代古文运动》里,对韩愈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文学语言有全面的评说,而在《韩愈集》的解读中,以一诗一解、一文一解,己解与他人之解,让人看到韩诗、韩文不同的文学风貌,好诗者不能不读韩诗,好文者不能不读韩文,正因为韩愈诗文呈现出的绚烂世界。只是韩愈的文名远胜于诗名,尽管他的诗与文同样在中唐别开生面。

(20)、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1)、其实,我说这两首诗真正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感情的真挚,它们真正的好处在于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中时,你该怎么办?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或绝望的时候,每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而《古诗十九首》就提出来很多这样的问题,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起你的感动和联想。晚清有一位诗学批评家叫陈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诗选》里有一段话对《古诗十九首》评论得非常好。现在我把这段话抄下来:

(2)、有风骨之人,永远是为不为可之事。韩愈即是如此,在诗中,他将自己想要为国为君的感悟写得凄楚恳切,十分动人。千百年来,无人不为韩愈的风骨而感动。

(3)、元和十年(815),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4)、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5)、陆游归隐田园后,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楚了,依然坚持在灯下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6)、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7)、    底下几句是出于父子之情写的,前面讲了一大堆道理,后面落到父子之情的叮咛上。“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城南这个地方到秋天了,又开始下雨了,天气很凉,该加衣服了。

(8)、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9)、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10)、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11)、可是细读却发现,他笔下的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鬼母因为儿子去世而哭泣,诗鬼唱着“长恨诗”诉苦。风格独特却情感饱满,让人们不禁惊叹,原来还有这种抒情方式!

(12)、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

(13)、    关于这首诗,有的人解得要么失之平淡,要么奇奇怪怪。听我解,你会觉得这首诗很简单,也很深刻。要是自己看,好多典故可能不见得一下子看得通。尤其是后两句,各种瞎解,你们来猜猜是什么意思?“恩义有相夺”,为什么突然冒出这句话?

(14)、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15)、军旅生活历经战火,还时常得转移驻扎营地,苦不堪言。原本身体底子就不好的李贺,彻底病重了,只能返乡。

(16)、与此看法类似的还有明代学者胡应麟。他在《诗薮》中曾评论这些诗,说它们“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兴象”两个字很简单,但却代表了心与物之间的很复杂的关系,既包括由心及物的“比”,也包括由物及心的“兴”。“玲珑”在这里有贯通、穿透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感发与它的意象之间都是能够贯穿、可以打通的。“意致深婉”的意思是说,那种感情的姿态,在诗中表现得不但很深厚,而且很婉转。因此胡应麟说,像《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不但人会被它感动,连天地和鬼神也会被它所感动。

(17)、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在我们中国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

(18)、时俗不好为人师,韩愈写了《师说》要为人师。这让韩愈的挚友、年轻时俊杰廉悍的柳宗元自愧不如。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又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说韩愈自以为蜀之日,我不可为越之雪,蜀少日、越少雪,蜀日之出与越雪之落,都会因怪异而遭致犬吠。况且我平日遭人非议无数,只缺为人师了,故师不足为,也不可为。当时,他被贬永州已有九年,“永贞革新”前的锐气消减,不想再招人非议。《师说》最能表现出韩愈的人生格局,他把孔子的人非生而知之演化为人皆有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这“师”既是别人,又是自己,“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得更通透了,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他还反唇相讥那些嘲笑为师的士大夫之族,说他们会变得更加愚昧。为师以传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是合一的。孙先生很称道韩愈,说他“好为人师”又“不耻相师”,“此为德日进、学而修的保证”(250页),诚然。韩愈为学养根俟实,加膏希光,提要钩玄,旁搜远绍以及“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进学解》),都可谓是读书人的榜样。

(19)、孟郊去了溧阳,也很失职,整天寄情山水,老是旷工。领导没办法,向上级汇报,另外找了个人代理县尉,孟郊工资扣发一半,因此更贫穷了。

(20)、这是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我们选取第一首。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其中千古名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至今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用在很多场合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春天的喜悦。还有对于初春时节小草的描写也是经典,遥看近却无,多么传神。诗歌原文:

5、韩愈古诗四句

(1)、元和十年(815),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2)、学和行本来是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3)、终于从开元大道驶出,上二广高速,行40公里从孟州站下,东行5公里,在高速路上就看到了韩愈陵园的公路牌。标识这么详尽者真是少见。前方看到了落驾头村的指示牌,我正在琢磨这个地名的含义,还没等醒过味儿来,前行百余米即到了韩庄。

(4)、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819)11月8日卒于柳州。致死的原因,可能是脚气病,两年多前曾突发此病,胁有石大如石,昏绝不省人事三日,得郑洵美告杉木汤方,得气通块散,暂得不死。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七引柳宗元佚文《救死三方》。此病很可能复发。加上他久居南方,气候既不适应,心情又一直不好,终至不起。

(5)、《明水赋》,是韩愈中进士的考卷。是临场发挥,命题作文。很多人学一辈子都写不到这地步,韩愈二十五岁即席就有这水平。

(6)、论史官。柳宗元作《与韩愈论史官书》,针对韩愈《与刘秀才书》中所述修史畏祸的议论,畅论史官之责任与担当,认为“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及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希望藉此保存历史真相,传续历史上史家秉笔直书的传统。所论议的背景是韩愈受诏修《顺宗实录》,涉及柳宗元当年曾参与其间,直接导致外贬的重大史事。韩愈身处其间,有许多不得已的难处。《顺宗实录》因南宋人附入韩集而得保存,因为前后都有删改,是否韩愈原本尚有争议。从存本看,其中对永贞革新缘起、新政的举措、反对者的作为,以及最终失败,都有详尽记录。如述宫市一节,已涉及宦官之横暴,可与白居易《卖炭翁》对读。再如云:“上疾久不瘳,内外皆欲上早定太子位,叔文默不发议。已立太子,天下喜,而叔文独有忧色。常吟杜甫《题诸葛亮庙》诗末句云:‘出师未用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流涕,闻者咸窃笑之。”(《顺宗实录》卷五)写出一位失败英雄的悲剧。末加“窃笑”云云,让反对者也能认可。当然有许多事情无法写出,如内禅过程中的阴谋,宦官之作用,乃至今人还有顺宗遇弒之猜想。倘能以同情的立场理解韩愈,他是尽了力的。

(7)、对于义海的这个论断,后世有不少人予以赞同,许顗称:“韩退之《听颖师琴》诗云‘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此泛声也,谓轻非丝,重非木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泛声中寄指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吟绎声也,‘失势一落千丈强’,顺下声也。仆不晓琴,闻之善琴者云,此数声最难工。”许顗的分析方式也是从琴理上入手,他说自己跟会弹琴的人探讨过这件事,对方也认为诗中所描绘的就是弹琴。而清代的薛雪也同样认为琵琶不可能演奏出这样的声调:“《听颖师弹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写入神,乃以‘昵昵’二语为似琵琶声,则‘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除却吟猱绰注,更无可以形容,琵琶中亦有此邪?”

(8)、话说回来,韩愈的以文为戏,言此意彼,何尚不是翻空出奇呢?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文字也给人这种感觉,如他在阳山写的《燕喜亭记》,张裕钊说他“叙山水多用排比,后借贬秩翻出意义,摩空取势,使人不一览而尽。”(《古文辞类纂诸家评议》)还有他的《送董邵南序》,明送暗留;《送孟东野序》说了不平则鸣,但希望孟郊不鸣个人不平,而鸣国家之盛。连他写的《圬者王承福传》也是寄托之文,平实中别有讥世的寓意。韩愈曾说他为文,人笑之则以为喜,人好之则以为忧,词必己出,不为不新之文,令人赞赏。

(9)、平台上有几株古树,很是粗壮,韩愈墓丘远超之前所看坟丘的规格,体量很是巨大,我先走到墓的正前方,向昌黎先生鞠了一躬,以此来表达我的敬意,然后继续在这一带拍照。可能是步步登高带来的疲累,我感觉到双腿有些酸胀,于是在墓旁静坐了几分钟。墓园内静极,无风声,亦无鸟鸣,我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脑神经在相互碰撞的声音。

(10)、孟郊,也建立了时代的标准。孟郊的诗,和韩愈的文章,并称“孟诗韩笔”。只是可惜,韩笔不仅是时代的标准,还会晋升为历史的标准,而孟诗则止步于时代的标准。今天提到唐朝诗人,孟郊是不能算进前五的。而提到唐朝文人,韩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11)、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头角稍相疏。

(12)、送别序,在当时属于是个文人都要写的体裁。但韩愈把它写到了独步。如果单说文学宗师的技术,韩愈这时已经完全够了。不过,韩愈的声望还不够,影响力还不够。韩愈只是一个混在京洛之间,等待吏部铨选的小人物。文学上是大宗师,政治上是小人物,很正常。孟郊的诗,也戛戛独造。也是小人物。之前的杜甫,就更不用说了。

(13)、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14)、韩愈为李贺辩,李贺要考进士,与李贺争名的人站出来说不行,当避其父“晋肃”的讳。李贺好诗,后人把他和王维、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王维为“诗佛”、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李贺为“诗鬼”。李贺不中进士难入仕途,想考进士却有避讳这道坎。韩愈作《讳辩》,引经据典,说二名不偏讳,不讳嫌名,意为李贺父亲名“晋肃”,两字只避一字即可,“晋”与“进”同音是无须避讳的。孙先生点评《讳辩》,说韩愈爱护后进不遗余力,“师资道合,于本文见之”(314页)。清人沈德潜则说韩愈之论:“先引律,次引经,次引国家之典,层层诘辨。一结笔墨夭矫,如神龙舒卷于绛霄。”(《唐宋八家古文读本》)他说韩愈的文章写得好,有层次,有力道,用笔自如。这是韩愈的本事,但他终不是时俗的对手,好为人师固然掀起了古文热潮,有张籍、皇甫湜、李翱等人相随,但那个时代并不是纯粹的古文时代,骈文与辞赋同样流行,韩愈的老师陆贽就以浅近的骈文名世,他在《送孟东野序》提到古文家李观,没有提及老师陆贽。而辞赋则有李程、王起擅名一时。孙先生曾在《唐代古文运动通论》里说,韩愈提倡新文体,有理论也有实践;他为领袖,又有群众基础,俨然倡古文成为一个“运动”。尽管如此,韩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唐文坛的风习。

(15)、李贺十八岁那年,听闻拥有百万粉丝的韩愈大咖来洛阳城开一场民间征稿会。李贺立马投去自己最得意的一首诗。

(16)、而中国古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古人所追求的标准乃是“温柔敦厚”。《古诗十九首》的感情就是如此,它是温厚缠绵而且含蓄不尽的。我们常说,某人的感情是“百转柔肠”,这种人他不能够把感情一下子切断。因为有的时候,他的理性明明知道这件事不会成功,应该放弃了,他的感情却没有办法放弃。一个人被他所爱的人抛弃了,如果干脆从此断绝关系,那么就不会再有相思怀念了,但他偏偏不肯,心里总是在猜想:对方一定不会如此绝情吧?我们最终还是要相见的吧?因此才会产生相思怀念,才不由自主地要用诗歌把这些感情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如此温厚缠绵,所以它表现的姿态也十分委婉曲折。它的语言表面上含蓄不尽,实际上却把人的内心之中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了。

(17)、读书就像与圣贤对话,虽然不是同一个时代,却神交相许。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18)、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谓是夜气灭,望舒霣其团。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惊起出户视,倚楹久丸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19)、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20)、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1)、走出长安城,李贺悲痛地喊道:“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上天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衰老吧。更别说李贺了,几乎一夜白头。家人都安慰他:李白、孟浩然不也当官不成吗?后来隐居山林,吃吃喝喝快活似神仙呀!

(2)、而韩愈所作的《嗟哉董生行》,陆、冯认为这首诗“完全是散文的格式”。对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诟病,比如惠洪在《冷斋夜话》卷二有这样一段话:“沈存中、吕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在馆中夜谈诗。存中曰:‘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而《后山诗话》中录有黄庭坚的评价:“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故不工尔。”

(3)、这孩子平日里呆滞的眼神此刻却闪着光:写诗!

(4)、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

(5)、这是韩愈第一次被贬时写下的诗。人生在遭遇挫折之后,心情总是悲伤的,鸟鸣花落,亦会感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