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核心是什么61句精选

2023年09月1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佛教思想的核心

1、佛教思想内核

(1)、何为心?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2)、这是我见过的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最为精辟的表述。

(3)、再下来无住涅槃,这个概念是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大家想,佛教的出发点是“了生死,灭苦悲”,因此它的本源一定是小乘,也就是独善其身的、自我解脱的。但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儒家学说主张积极入世,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被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进入大乘状态。

(4)、因此,物理学家认为,“真空”和“场”互相起作用,是物质世界的根本来源。如果没有这个,就不会产生质子、中子等微粒,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也无从谈起。

(5)、因此,“集”表达的是苦难植根在贪婪和欲望的恶习,“集“还表达一种含义——苦难要素的集合。

(6)、我举一个例子,要进入这样一种叫“非想非非想“的状态。什么叫非想非非想,我们考虑问题是外部给一个信息我们才会动一个意念。戒是要把外部信息戒绝,然后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这叫非想。但是处在非想状态你就以为是定了吗?还没定,因为你还没有调动自己的心智在没有外部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去解悟世界的真谛,因此还得进入非非想的状态,就是不是没有任何想法的状态,这叫非想非非想。我这种表述请大家听听,“定”这个含义在佛学里所达到的深度。

(7)、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8)、找到了苦产生的根源,灭苦就是可能的。第一四一经《分别谛经》说:“渴欲的无余离灭、舍弃、舍离、解脱、无著,这被称为苦灭圣谛”。《正见经》是舍利弗所说,所以其中对苦灭的途径讲得较为详细。例如,经文中说:通过离贪而无余灭渴欲、舍弃渴欲、拒绝渴欲、从渴欲解脱、无执着于渴欲,这些便是所谓苦灭。而最直截了当的表述是上文提到的第一四五经《教诫富楼那经》,直接说“由于喜灭而有苦灭”。

(9)、“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10)、所谓“此有故彼有”就是任何一个业的缘起叫业缘,它所引起的事物现象是一个连锁反应,也就是说它绝不仅仅引起一个缘,而是引起一系列缘起的发生,从而带出系列性业力后果。

(11)、另一派则认为,物质微粒的分割必有一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没有更小的粒子了。

(12)、所谓大乘状态就是普度众生。佛陀已经圆寂,已经涅槃进入大空境,那么他怎样去普度众生呢,于是有了无住涅槃的概念。就是他不需要有肉身,他处在涅槃状态的空境中,仍然有普度众生的法力。

(13)、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14)、在他们看来,整个物质世界以极微而空,极微本身却不能空。因此,这种“空”并不彻底,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是法无我的一部分。

(15)、苦谛是什么含义,用佛教语言来表述极为复杂,我把它换成大众语言。

(16)、贪而不得,于是产生嗔,也就是怒怨之气。大家注意“chen“这个字有两个字,一个是口字边的嗔,指怒而口出恶言,一个是目字边的瞋,意思是怒而瞪圆眼睛。也就是完全坏掉了你的精神情绪系统,由此带来第三层,叫”痴“。

(17)、当然,这个道理相当甚深,要想真正通达它,研究中观空性十分重要。

(18)、若是没有文章的载体,以及创造这种载体的物质以及人,我们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若是没有生我们的父母,若是没有你生命中每一个相遇的人,你也不会在此时看到这篇文章,所以这种因缘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极其复杂的因缘聚合关系。

(19)、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很奇怪,“作业”、“功课”这些原本都是佛教词汇,居然今天变成中小学生搞的那个东西叫作业。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怎么转到那去的,而给中小学生派那么多的作业真正是作孽。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佛教对中国悄无声息的濡染以及在中国大地上佛教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大到何种程度。

(20)、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2、佛教思想核心是什么

(1)、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2)、那么大家还要注意,我们今天大家到寺庙里干什么去了,求财、求子、求色、求官,实现自己的贪欲去了,这简直是在佛陀面前公然作孽。

(3)、一切生灭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烦恼心皆是佛心

(4)、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等概念;

(5)、什么叫涅槃,我们中国人太难理解了,甚至你要找见一个恰当的文字翻译它都非常困难。涅槃是梵语的音译,中国找不到翻译的文字,中国人一旦理解涅槃就理解错了,把它理解为涅槃重生,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完全搞错了。

(6)、因此我认为理解佛教的关键,不在于理解佛教种种复杂的说法,而在于理解佛教的基本思想架构。

(7)、请注意什么叫涅槃,我换成一句大俗话来说——下辈子绝不做人,我这样讲不够深刻,我再往下讲,下辈子决不做任何生命,我这样讲还不够深刻,再往深讲一步,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叫进入大空境,叫涅槃。因此涅槃跟重生完全不搭调,涅槃是指绝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才叫涅槃。

(8)、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9)、你永远无法理解,也永远够不着。你的感知系统刚刚碰触外部信息,你就已经把它完全扭曲成一个你自己的主观规定系统所给出的自我规定表象,这就是康德“先验论”的合理之处,也就是你在经验以先,你的感知模式已经被规定。

(10)、这当然是我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表述不好,但你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当他讲这个要素的时候,就是追究苦难得以发生的逻辑根源的时候,他分的很细,至少要讲三毒三业。

(11)、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2)、“佛”这个词的概念是:凡是达到正觉者即为佛(觉悟的人即为佛)。

(13)、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

(14)、请大家注意我前面讲的一段话,我说生命是建立在获得外部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贪欲是实现这个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基础。换句话说,生物不携带贪欲就无法称之为生命,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贪欲的膨胀过程。我们把贪欲今天换成一个正面词汇叫进取心,请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有进取心社会还能进步吗。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本性。

(15)、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请大家想想。这个太阳系要发生任何重大变化需要100亿年的时间,今天太阳系进行了50亿年仍然相当稳定。40亿年以后这个太阳,我们的这个太阳系的恒星才逐步进入衰竭状态。可是我们在短短三千年文明史上,我们的宇宙观竟然发生6次重大改变——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开普勒的天体立法说、牛顿的绝对时空说、爱因斯坦相对论建立的现代宇宙论。

(16)、首先布施度,我们一般理解布施度就是我对外人有所施舍,这不叫布施度,请注意布施度的深层概念是指消灭一切贪欲,不但不从外面有所索取,反而从里面有所释放的状态叫布施度,这可不是小恩小惠的含义。

(17)、觉知,是无限的清醒明了;所觉,是时空初始的移动

(18)、摘录: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佛教空性观》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

(19)、由于我讲课是面向大众,我得改变佛经的语言方式,精确度受到限制,再加上佛教本身认为你在逻辑上不能探求佛家的真谛,你必须去修,请注意佛教的修又有好几个词汇,有修身、修为、修持、还不到,听最后一个词——修证。就是你只有通过拿你的生命去修你才能够得到佛教真谛的确证,因此佛教讲闻、思、修。所谓“闻“就是你先听佛家学说,所谓”思“就是在佛家学说上展开逻辑理解,这连佛教门都没入,第三层叫”修“,拿生命去修。

(20)、贪而不得是苦难,贪而获得仍然是苦难,因为任何一个贪欲的满足一定调来更大一个贪欲的发生。这种贪欲的叠加循环膨胀是生命的基本表达形态。因此“贪”得以成为一切苦难发生的根源。从我们今天的生物科学上讲,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根源。

3、佛教思想中的最为核心的理论?

(1)、所以当佛陀建立一个世界,告诉你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的业缘、业障的时候,他从最根本上消解了你原来所说的对这个世界的全面误解。

(2)、习气凝固觉知,觉知形成细腻境界,而成为想。

(3)、佛陀这一脉思想的表述极为深刻。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生命,它是无机物继续弱化的表达,我们知道有机分子是从无机分子中演化而来,然后演化出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极端弱化的存在,所有无机存在,它的结构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获得外部能量。而生命一旦存在它的存在方式竟然如此脆弱和艰危,它必须获得外部物质能量方得维系自身的结构,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

(4)、“〇中有 | ,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 | 在〇之当心。φ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〇。万象主,即 | 。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5)、然而遗憾的是,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定收获,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曾深有感触地说:“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震惊,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力学!”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缘起性空。

(6)、好,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例子并不确切)。因为我们大家在科学时代,接受科学信息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换成科学语言。我们一般人会认为在大冬天摄氏零度的时候,它空间已经非常冷了,这个空间中已经近乎没有能量了,那么实际上摄氏零度,并不表示这个空间的能量状态,这个空间里你如果把它的能量清零,它底下竟然还有215℃的能量,也就是说足以把一壶水烧开三次,可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剧烈的寒冷。

(7)、节选自《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序二《探径于》,作者段晴,著名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外国语大学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于阗语的无量寿经》(德文版)、《波你尼语法入门》、《于阗·佛教·古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等,主持翻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等。

(8)、我在前面讲课多次讲到,我说一个真正的高深思想系统,它的最终表述一定是一个极简单极简略的表述,然后具有普解性。

(9)、然后它讲业缘,按照佛教说法如果一个人不修佛,不修身,你所做的业天然表达为三毒的展现,也就是你做的都是恶业。“业”是分善业和恶业的。善业是要修为的。因此”业“这个字,跟中国古代另一个字发同一个音,叫“孽”。因此在不修为的状态下,作业就是作孽。而你说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你所说的世界是你的业所缘起的,是你的业缘所带来的,这叫虚像世界体系。

(10)、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都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来源。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11)、何为性?性随心现,心灭性空,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

(12)、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13)、觉性眯盹,错移生幻,幻牵眯盹,而生心灵觉知;觉知即妄念。

(14)、可是很奇怪佛教是东方宗教,而西方三大宗教全是环地中海宗教,可他们居然没有佛家学说的哲学厚度。为什么?

(15)、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16)、这个认识只有四个字,若能悟透这四个字,对整个宇宙人生也就有了从新的认识。

(17)、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18)、那么佛教讲所谓无余涅槃,是指一个高僧大德一生修持达到极高果位,圆寂以后达到涅槃境界。

(19)、你,是心灵相信世界的认知;世界,是心灵认知相信的确定

(20)、而且他所说的世界,不是任何动作缔造的,而是每一个人的业缘缔造了每一个人的世界,而他所说的世界——大空境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这叫“无动作”,没有创世论,没有神。

4、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七句话

(1)、第一佛陀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太有道理了。请注意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不用佛学语言讲,我换一个讲法,我们不同状态不同职业的人,它的世界模型展现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