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 成语故事139句精选

2023年09月22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关于诚信的成语的故事大全

1、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5个简短

(1)、言过其实(马谡):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3)、(7)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4)、子张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复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受儒教祭祀。

(5)、江郎才尽(江淹):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6)、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7)、宋朝的大儒们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是富有,不过和富有也差不多了。”似乎听来很有道理。因为“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所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等于说,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不过,不同于财物的富有而已。

(8)、(10)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资治通鉴

(9)、从集市回来后给他杀猪吃。孩子的父亲知道此事后就把家里的猪给杀了。

(10)、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11)、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12)、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13)、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14)、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15)、最后孔子引用《诗经》中的一段话特别让人感到不解,他说:“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这是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最后两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16)、暗渡陈仓(韩信):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17)、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丘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

(18)、刮目相看(吕蒙):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9)、(举例造句):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20)、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2、关于诚信的 成语故事

(1)、一饭千金(韩信):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爱之欲其生”和“恶之欲其死”单独也是成语,都是形容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3)、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取信于民 信誓旦旦 信守不渝

(4)、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5)、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6)、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华盛顿:“是谁砍倒了我的树?”

(7)、狗尾续貂(司马伦):续:连接。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8)、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

(9)、萧规曹随(萧何、曹参):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10)、这里的“忠”是直心直肠,心境很直,对人对事绝没有歪曲。另一层含义就是忠诚,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为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私事,都绝对尽心尽力。“信”,就是自信、信人。对自己要有自信,而对别人要厚道,因此才可以建立一个“言而有信”的关系。而“义”就是指公正、合情合理而应该做的事。所以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见崇高,坚守忠实和诚信,而且不断的将自己的思想行为更加合乎于义,就可以提高品德修养的水平了。

(11)、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於大行,又谓重也肥。”

(1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13)、凿壁偷光(匡衡):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14)、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15)、千金买骨(郭隗):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16)、故事: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7)、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18)、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19)、才高八斗(曹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20)、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关于诚信成语的故事简短

(1)、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一诺千金 赤诚相待 背信弃义 信口开河 威信扫地

(3)、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所以我们做人做事,不要受自己的蒙蔽,头脑要保持清醒,不让过于激动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头脑,这就是“辨惑”。

(5)、东山再起(谢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7)、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

(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9)、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株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10)、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11)、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辨别什么是惑呢?孔子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喜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12)、约法三章(刘邦):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13)、鞠躬尽瘁(诸葛亮):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14)、出自《伊索寓言》: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15)、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6)、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17)、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供大家参考!

(18)、(9)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

(19)、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20)、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华盛顿可高兴啦!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小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来吧,小华盛顿,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华盛顿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只听“咯嚓”一声,小树成了两截,躺倒在地上。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根,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4、几个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1)、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2)、画龙点睛(张僧繇):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4)、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5)、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6)、《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7)、投笔从戎(班超):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8)、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齐桓公,要齐桓公返还鲁国因战败答应割让给齐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归还。

(9)、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0)、单刀赴会(关羽):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11)、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12)、一鼓作气(曹刿):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3)、七擒七纵(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4)、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15)、草木皆兵(苻坚):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6)、美国开国大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是个诚实的孩子。他跟父亲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17)、“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大的缺点,最大的愚蠢。

(18)、宝刀不老(黄忠):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19)、手不释卷(刘秀):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0)、惊弓之鸟(更羸):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5、关于诚信的成语的故事大全50字

(1)、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示例此事君亲见之,惟季路一言,无他言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伯言》)诚信的成语故事篇3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郭重仆,见二子,曰:“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

(3)、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4)、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5)、闻鸡起舞(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6)、(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季布十分仗义,凡答应的事情一定办到。西汉建立后,刘邦对季布十分痛恨,下令捉拿未成功,经汝阴侯夏侯婴劝解,刘邦启用季布为官。势力小人曹邱生恭维季布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7)、望梅止渴(曹操):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8)、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9)、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10)、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11)、杀妻求将(吴起):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12)、说一不二 一言为定 徙木为信 海枯石烂 指天誓日

(13)、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14)、(英文):apromisethatwillbekept

(15)、妻子回家后见把猪杀了很不高兴,这节不节的杀的哪家的猪,父亲跟自巳的婆娘说,即然你答应给儿子杀猪吃,为什么我就不能杀呢?我们教育孩子作人要诚信,就得给

(16)、《论语.颜渊》谓子路无宿诺,足见季路之诚信素着,故射宁与子路相约,而不欲与鲁盟誓。"后以"季路一言"指可以凭信的话。

(17)、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18)、入木三分(王羲之):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9)、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注:宋濂,明初文学家)

(20)、讳疾忌医(蔡桓公):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1)、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2)、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3)、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4)、(8)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宋·苏轼

(5)、十面埋伏(项羽):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6)、(11)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 ——斯宾诺莎

(7)、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8)、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9)、有一个国王因为没有孩子,就想找一位诚实的孩子做王子。他对前来应招的孩子们说:“今天给你们一粒种子,三个月后,看谁能给我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是王子了。”三个月过去了,聪明的或伶俐的孩子们捧着一盆盆五彩的花儿,前来参加最后的竞争。只有一位小孩盆中空空、泪眼涟涟:“尊敬的国王,我每天辛勤的浇水,细心的施肥,即使睡觉,也把花盆搂在怀里,但是,我却什么也没种出来??”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诚实的王子呀,你不会种出任何的花草,因为我给你们的,都是炒熟的种子呀!”

(10)、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11)、背水一战(韩信):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12)、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13)、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体会。比如父母对孩子,疼孩子的时候,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而生气的时候,就是往“死”里打。对孩子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状态就是“惑”。再比如夫妻,爱的时候,对方的一切都是美的,连缺点都是那样迷人,而一旦缘分走到尽头,爱的梦想破灭,此时恨不得对方立即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吵架、打骂、互相伤害等,这都是典型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其实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即使能够注意,也总会在不经意时出现问题。

(14)、焚书坑儒(秦始皇):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15)、破釜沉舟(项羽):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6)、子张的性格开朗,为人豁达,且善于广交朋友。他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17)、事后,齐桓公并没有因为曹沫采取不正当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约,真的把鲁国割让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其实以齐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给他,鲁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可齐桓公讲诚信,如约交还了土地,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18)、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

(19)、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0)、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1)、(6)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2)、一次,子张问孔子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对于子张的第一个问题,孔子很直接的回答他:“以忠信为主,唯义是从,这样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了。”

(3)、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四面楚歌(项羽):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论语·颜渊》:“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6)、(3)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7)、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8)、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9)、言而有信 拾金不昧 路不拾遗 驷马难追 驷不及舌

(10)、穷图匕见(荆轲):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12)、马革裹尸(马援):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3)、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4)、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15)、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16)、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17)、乐不思蜀(刘禅):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18)、(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9)、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