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怎么读146句精选

2023年10月0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柏拉图式

1、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无性

(1)、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柏拉图式恋爱才一直受到文人们的追捧,但其实我们也不该贬低正常的爱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相互依赖,相互扶持才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大可不必去追寻那缥缈的柏拉图,因为爱就在当下。我们不是圣人,也成不了圣人,我们只要做好一个普通人,那么我们的爱就已经足够的完美,不留遗憾,就是这么简单。

(2)、人如何才能再次见得这些真理,从而在下一世的轮回中恢复灵魂的羽翼,复返天外之境呢?这就要靠爱的迷狂中的灵魂回忆。

(3)、正如经常被评论的那样,柏拉图至少假设了以下三条因果规律:

(4)、柏拉图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亚里斯多克勒斯的意思是取名恰当的,后来因为他长得非常强壮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柏拉图的意思是“平坦、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就被沿用下来了。

(5)、摘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6卷第4期

(6)、柏拉图恋爱的实质应当以“美”为规范的恋情,做到精神上的结合进而忽略肉体的沟通交流。不考虑到性别作为第一因素由于那时候女性广泛受文化教育水平低,男子受文化教育水平高,因此二者没法开展逻辑思维沟通交流,达不上均衡,那样才导致了古埃及男子与男子交好的作风。

(7)、至此,关于爱若斯的赞颂以苏格拉底与阿伽通的对话基本结束。重述这些谈话之所以显得必要,是因为每个人的话恰恰构成了一段爱若斯的精神历程,从自然社会到道德伦理,从她的神话起源到完美特征。但所有这些还只是爱若斯的影像,苏格拉底最后指示了这样一条思路,即爱若斯之为爱若斯,就已经表明她自身并不是自足的,这与众人赞颂她的完美形成了一个对比。如果说前面的那些谈话是对爱若斯富有成效的探求的话,那么柏拉图也就暗示出了爱若斯应该位于完美和匮乏的中间状态,这也就为下面第俄提玛的教诲作了铺垫。

(8)、《会饮篇》中,参与阿伽通宴会的人被要求作一篇歌颂爱神的文章。苏格拉底的颂词给了爱神一个极有意思的出生:爱神是丰富神和贫乏神结合的孩子,所以她一面像她的母亲贫乏神一样丑陋、贫困、一无所有,一面又有着父亲丰富神的特质:勇敢、百折不挠地追求美的和善的东西。爱神其实不能算是一个神,因为神是完美无缺的,而她却贫乏得很;她是一个介乎人与神之间的大精灵,是人与神中间的传语者和翻译者。

(9)、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10)、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柏拉图需要理智(Intelligence)成为所有事物的原因,那将意味着所有好的(good)事物。理智是内在好的,因此就它作用于事物而言,它仅仅能够使得它们是好的。正如苏格拉底强调的(98a-b),把某物归因于一个理智的中介仅仅是(is)说为什么它应是它所是的那样才是最好的。这事实上是一个因果命题(thesis),在《理想国》第二卷(379b-c)中几乎明确地肯定(maintain)了该命题。(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论证到,因为神是内在好的,他并非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仅仅是好的事物的原因。理智总是朝向好(thegood)的,并且因此是因果有效的,仅当它顺利地让事情(affairs)产生一个好的状态的时候。(如果为什么理智应该被赦免作为它自己的遗漏、失败或者错误的原因是令人惊奇的,柏拉图的因果原则又一次介入并给出了答案。理智是好的并且本质上是朝向好的。它根本不以恰当的方式与一个坏的结果发生因果联系。在宇宙的规模上,这仅仅是对苏格拉底式悖论“无人自愿作恶”的发展,因为理智总是朝向好的事物并且因此绝不想要其坏的结果。(10)

(11)、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

(12)、学习革新我们的因果语言的前景不会是整体荒谬的,只要我们遵从柏拉图的限制。并且如果他能劝服我们说,所有真实的因果关系具有这样的透明性和直接性,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呢?它甚至可能帮助我们看到为什么在意外杀戮的案件中,我们根本不应该持有这个不幸的行凶者“负有责任”的看法:单纯地因为在行为人的性格和行为之间并没有恰当的因果联系,据此,当某个其他人的谋杀性格(murderouscharacter)成为一个谋杀行为原因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因果联系了。

(13)、我个人认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会让人上进的。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是空洞的,不丰富的,不上升的,那他也会和他所谓的灵魂伴侣渐行渐远。现代人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无论你和你的伴侣结识于相似的品味,还是类似的阅读类型,歌曲等等。你们可能不是相似的人,总该有些什么是有共鸣的,也可以继续深入交流下去的。

(14)、从前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阴阳人。所有人都是圆球,生有两幅面孔,两对眼睛,两对耳朵,两个鼻子两张嘴,身上长着四只手四只脚,走路的时候可以上下左右摇摆,前后游移。但是宙斯将三种人都一分为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15)、你的情人在受到过度的赞扬之后,就会变得傲慢和狂妄自大。在爱情问题上,所有的行家在没有赢得心上人之前都十分谨慎,不会对心上人滥加赞扬,因为他们担心事情最后的结果。

(16)、NI*有很多优点。它看起来是一个显然而直观的真理。在《斐莱布》27a以及《大希皮亚斯》297c1-2处,它被明确地陈述为关于形成(becoming)原因的一个规律(law)。毕竟它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原则,柏拉图已经承认型式的因果作用(role):在《斐多》100c处,他大致承认型式F(F-ness)不是它自己为F(F-ness)的原因。为此他写到:“如果任一事物是美的,除了美自身,它是美的,不凭借别的原因,正是凭借它分有美的型式(Beautiful)这个原因。”(20)

(17)、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18)、Barnes,J.,1979:ThePresocraticPhilosophers,I,London:Routledege&KeganPaul.

(19)、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观。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在观念世界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正等待寻找着你。“雨中站岗”、“每日一花”那是种浪费奢侈。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双方都是平等的。

(20)、为了永恒的幸福,人类渴望繁衍和生育,生育有肉体和心灵两种。肉体的生育会产生官能世界的物体。心灵的生育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生育,它可以创作诗歌、谱写音乐。相对于生理繁衍,精神繁衍对人类更高尚且更有意义。

2、柏拉图式怎么读

(1)、Fine,G.,1984:“Separation,”OxfordStudiesofAncientPhilosophy2,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pp.31-

(2)、不要把恩惠赐予那些要求最强烈的人,而要赐予那些最能对我们感恩图报的人;

(3)、首先我们必须看一眼《斐多》(学术)自传段落中苏格拉底认为能接受为原因的种类,并且他认为虚假(原因)的种类。以下的表格列举了他在那个段落里讨论的主要例子,加上方括号里是关于他可能如何完成这个图表的一些猜测。

(4)、这种分析法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维尔法度·柏拉图"首创的。目的是把一大堆数据重组,排列成有意义的图表,从而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和优次关系,被称之为"柏拉图分析法"。

(5)、•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柏拉图语录

(6)、规范地说,柏拉图认为原因是事物本身,而非事实或者涉及到该事物的事件。这非常像在一个法律情境中,被认为对某项罪行“负责”或“有罪”(αἴτιος)的是某个人本身,而非涉及此人的事件。然而,偶尔在《斐多》篇的一个段落中,被提名作为原因的事物不是一个简单事物,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事件或者涉及到它的事实。文本显示,此复杂描述能与起重要作用的涉及该事物的简单物(asimplereference)互换使用(96e2-cf.101b4-98d-99a;100d3-8)。举个例子,如果10比8大是“因为多加了2”,那么就等于说10比8大是“因为2(by2)”或者“由于2”(因果性的与格)。

(7)、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

(8)、《斐多》68e:人们应该是节制的,因为不节制是“不可能的”(ἀδύνατον)。

(9)、要说清楚迷狂状态是什么,先得知道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将灵魂比作一对飞马和一个御车人。两匹马一匹顺服,象征意志,一匹顽劣,象征欲望,御车人象征理智。(这是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基本看法,《理想国》中,他将灵魂的这几种不同特质扩展到城邦中,对应着城邦居民的等级层次,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灵魂中几种性质的相互关系一样)

(10)、散落了一地的酒瓶,就像这世间散落的人们,想靠近,但又怕击碎对方。

(11)、柏拉图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在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校是中世纪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院培养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杰出的就是亚里士多德。

(12)、爱不是尽善尽美,爱神卡洛斯的性格和命运取决于的基因遗传。爱神是富翁与女乞丐的后代。由于母亲是乞丐,爱神是粗俗和贫乏的,卑微和低劣的,但由于父亲是富翁,爱神又是智慧和勇敢的,强壮和富有才华的。

(13)、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苏格拉底被神预言为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而他本人却说,这正是因为他一无所知。这不正像极了这个爱神的说法吗?如同苏格拉底一样,爱神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无所知却始终追寻着智慧的哲学家。

(14)、《理想国》第一卷335c-d:音乐家们应该由于他们的音乐让人们不懂音乐(unmusical),或者法官因为他们的正义让人们不正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ἀδύνατον)。

(15)、最终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对爱情的理解:

(16)、见我有些发怒,小胖拿起桌上新打开的王老吉放到我面前,笑呵呵地说道:“别生气,别生气,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嘛。”他顿了顿,严肃地问道:“那么我对她的这种行为……在你们眼里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达到柏拉图式爱情的高度?”

(17)、Chang,K.C.,1995:“TheRoleoftheTimaeusintheDevelopmentofPlato’sTheoryofForms,”DoctoralDissert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18)、在柏拉图这里,爱与美是密不可分的,讨论爱情,总会涉及到对美的探讨。在阿伽通的颂词中,爱即是美与善,苏格拉底则直接否定掉了这个看法,因为爱情既然是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事物的欲望,美与善就还不是爱本身所具有的。苏格拉底认为爱情的对象是善,美则是爱情产生的动力和方式。

(19)、上述那种爱的方式不恰恰是无爱吗?柏拉图认为这种奴役和征服性的爱是非常可怕的,它亵渎了爱神。“应当得到恩惠的是有爱情的人,而不是没有爱情的人”。所以爱情的双方要有一个明确的爱的目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普遍的形式,正如蒂里希所言,“爱就是被分离者对重新团聚的渴望。它是对一切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普遍的爱⋯⋯无形式的爱空耗着爱者,虐待着被爱者。”对于爱情,人们有两种要遵循的主导原则,“一种是旨在追求快乐的天生的欲望;另一种是旨在追求至善的后天获得的判断力⋯⋯当我们在判断力的理性指导下追求至善时,我们有了一种指导,称作节制;但当欲望拉着我们不合理地趋向快乐并统治我们时,这种统治的名称就是奢侈。”Ll4只有至善是爱的目的时,爱欲的力量才会最强,反过来说,只有善或美的东西才能增进自身的力量。在爱的现象中,完美与纯粹的美色无关,完美的概念总会是一个预先就有的前提,我们甚至会在美色上附加一些外表所不能包含的品性。因为,美色的欲望毕竟总是局限在单个的个体身上,它还受限于感官的美。美被附加在一种物上体验,物的衰亡和消失就是美的幻灭,这种欲望愈强烈,对美的幻灭感也就愈是刻骨铭心,其实质在于没有达到对美的自觉意识。而一个明智的人就不再会停留在这种奢侈的享乐之中,他会有更高的欲望,即要求一个“美”或“善”的全体,探求美之为美的根本原因。《法律篇》中,柏拉图进一步把爱区分为肉欲的爱、情欲的爱(前者并非总能看到互惠性,后者始终具有互惠性),第三种爱是“作为一个注重贞洁、勇敢、伟大、智慧的人,一个敬畏与崇拜神的人,他会追求一种在身体和灵魂两方面都始终纯洁的生活。”这样,爱欲终于导向了善的目的,并且也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一切爱同时也是对智慧的爱。“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于美的有秩序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正确的爱与纵情任性泾渭分明。真正的爱者与被爱者决不与淫荡之徒同其臭味。”

(20)、“也就是说,柏拉图式的爱情应该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你想的那种,纯精神上的、排斥性欲的爱情;更不是你这样没有原则地对她好,互相之间应该是美的吸引!至于为什么柏拉图式的爱情会演变成这样,那是因为经过了意大利哲学家费奇诺以柏拉图式的爱情来形容人对上帝无欲无求的敬爱之情。最后被你们这些所谓的文艺小青年拿来乱用!”

3、柏拉图式恋爱是指无性恋爱吗

(1)、他概括了柏拉图式爱情的具体含义,指的就是一种精神恋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慕,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是一种更加纯洁的爱情。

(2)、柏拉图是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的人,他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3)、我无法理解,也学不来,但小胖觉得很好,或者说小胖并为觉得这么做有何不妥。我也问过一些过来人——长者们的反应与我大致相同——无法理解。

(4)、除了休谟的疑问,一个柏拉图式的进路允诺把我们从挑选原因的任务通常看起来会带来的纯粹武断或者主观中拯救出来。什么导致了我的死亡?是你吗?是你的行为吗?是你的枪,还是你开枪?或者是我内心的狂喜,正如一个喜欢辩论的科学家可能声称的那样?或者,再一次,是我这边的鲁莽挑衅,是你被剥夺的童年,是你冷酷无情地追求你自己的目的,是电视的影响,还是不同部分的利益可能挑选出授予“原因”称号的一千种别的事物中的任意一个事物吗?柏拉图式的因果关系一下子根除了所有这些冒充者。(8)

(5)、御车人驾驭着两匹马在天外之境飞行,这天外之境中存在的正是绝对的真实体,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只有凭借理智方可到达,所以这时就要看御车人的本事了。好的御车人在周游中能够全然看见真实体,如其本然地看见正义、美德和真知;御车人本事不够的,便会受到劣马的牵引,时升时降,只得瞧见本体的局部;还有的对于上界真是有心无力,只得困于下界熙攘中,与真知无缘。灵魂天然长着羽翼,完美的灵魂会一直向上飞升,到达天外的神境,成就不朽;若是中途失了羽翼,还未见着全部真理便坠入凡尘,套上肉体的躯壳,便成为可朽者——人。所以人天然是在前世窥见过上界的,他此生的境遇便是取决于前世探见了多少真理。

(6)、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

(7)、相反者之间逻辑上排斥的(abhorrent)相互作用的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联结是如何的密切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简单问题。但是有理由认为柏拉图将把副词的例子“F的非F”(“F-lyun-F”)视为与因果例子“非-F因为F”(un-FbecauseofF)在实质上是可互换的。无论如何,在《普罗泰戈拉》332b-c处,苏格拉底赞成以F的方式做了某事与“由于F-ness”(outofF-ness)(因果性的与格)而做了某事是直接等价的。比如说,做了蠢事就是(is)由于愚蠢而做了事情。所以覆盖在“慢的快”及其类似词组之上的谜题甚至可能还原为覆盖在“快因为慢”的因果性说法(version)之上的谜题。或者并且更貌似有理地是,两者都可能还原为关于快究竟是如何能被慢刻画这样的谜题。

(8)、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9)、“在柏拉图的所以著作中,集中讨论爱情的,在《理想国》的《会饮篇》中,可以代表柏拉图对爱情的观点。在《会饮篇》中,与会的主角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看法,诚然,你说的精神式恋爱在文中是有论述的。”

(10)、除了讲述爱情的“真相”,柏拉图也给当时的雅典青年提出了一些谈恋爱的建议:

(11)、“所以……”小胖顿了顿,问道:“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12)、为了阐释这个图表的全部范围,让我编造一个例子。想象在第一列里,问题“夏天里炎热的原因是什么?”,天文学家可能给出一个假的原因(第二列)而回答“太阳在黄道的运动”。对此,反对的理由(第三列)可能会是所谓相同的原因正好起作用而使得冬天冷。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理智的原因放置在第四列中,它可能会是宇宙的努斯(cosmicnous),它规制一切,包括夏天的高温(heat),是为了最好的秩序。接着,“安全的”原因可能相当简单地是“热”(hotness)。并且如果最终寻求一个“微妙的”原因的话,它可能就是自太阳而来的火。这火是不可剥夺地热并且因此必然伴随它而带来高温。

(13)、关键词:柏拉图;原因;《斐多》;《巴门尼德》

(14)、只好空手而归咯!”   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15)、(9)在Sedley(1989)和Sedley(1995)中,我已经论证过,为了理解《斐多》中的目的论工程(teleologicalprogramme),我们必须把柏拉图自己作为作者的声音与他(创造)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声音区别开来。

(16)、(1)原因(aitiai)加上解释这个公式几乎在柏拉图的阐释和亚里士多德阐释中变得一样流行了。它代表了我和JuliaAnnas极少分歧中的一条。见Annas(1982),同时参考Vlastos(1969)。一个更为细微的解释来自Fine(1987),她带来了原因和解释可能重叠的解释方式。

(17)、多年以前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当同性恋或者同性婚姻不被世俗所容忍时,这当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结婚。

(18)、Keywords:Plato;cause;Phaedo;Parmenides

(19)、不要选择达到了目的就向外界夸耀的人,而要选择顾全体面、守口如瓶的人;

(20)、不幸的是,有一个关于自己生孩子的截止日期,至少对女性而言。最终陷入柏拉图婚姻的人可能只想建立一个家庭而他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他们爱上的人。

4、柏拉图式恋爱

(1)、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D.,1995:“TheDramatisPersonaeofPlato’sPhaedo,”inT.J.Smiley(ed.),PhilosophicalDialogues:Plato,HumeandWittgenstei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pp.3-

(3)、•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柏拉图名句

(4)、爱情中的诸多不如意,原因便是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不像自己理想的神那样美好,那样值得崇拜。之前看过一本剖析爱情心理的书,克里斯托弗·孟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大概意思是,爱情中的愤怒源于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还未结痂的伤疤,总之,源于自己不完美。所以我们应当竭力让自己完善,而不是将期望寄于爱人之中。这样看,本质上,爱,还是源于缺乏,对美与善的向往与自身缺乏的落差迫使我们将其投射于爱人身上。如果我们已经足够完善,事实上,爱情也便无关紧要了,它从激情变成了平淡,从努力向上变成了普通的陪伴。

(5)、不要选择情欲满足就恩将仇报的人,而要选择在你年老色衰时仍旧对你忠心耿耿的人。

(6)、•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人是愚蠢的。

(7)、(1)柏拉图,刘小枫译.柏拉图的《会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61,68,81,

(8)、•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9)、第俄提玛对爱若斯奥秘的启示是:爱若斯是一个介于有知与无知、美好和丑坏、不死与死的、神和人之间的大精灵,她的出身既富裕(勇敢、爱智慧)又贫穷(无知)。爱若斯是爱者,而非被爱的对象。爱若斯之所以欲求美的东西,就是要让它们成为自身的部分,这样的爱者才会幸福和善。世间的爱大多与具体的东西相关,根本就配不上爱若斯这个名称,“只有整个儿热情投入(美和幸福)的人,才得到所有这些名称:爱欲、爱恋以及有情人。”爱若斯欲求的是永远拥有美好的东西,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美中孕育、生产(孩子),凭身体,也凭灵魂。”̈男女两性的结合、受孕、生育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因为它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永恒的形式,爱欲本质上就是欲求不死。最后是爱的阶梯,即从单个身体的美开始到所有身体的美,然后才会发现美的普遍性,由此上升到灵魂之美,进而就会热爱关于美的知识,经过这段道路,最终就会发现美本身。

(10)、如果按照柏拉图有关著作中的描述和阐发,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指的是成年男子之间的爱情。一方面当时整个希腊风气风尚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柏拉图作为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思考的过程中,也有推崇理性,排斥感性,排斥肉欲的一种思想倾向。

(11)、(摘要)“柏拉图式的爱”不是空洞的精神爱恋,“爱”以超越感官的绝对形式出现,恰恰是为了确立真正的美和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深层含义:超越性、人格性和善的目的性。爱的本质就是创造自己不死的能力(生命)以及与生活世界中不变的东西的结合(存在)。

(12)、“那样的话,另一个大的型式将会出现,在大自身和分有大自身的事物之上,另一个大的型式产生出来了。此外,再进一步,对于所有的这些事物而言,一个新的大的型式又出现了,因为它们全体的事物(ᾧ)将是大的。你将不能再让每一个型式为一个了,而是在数量上无限。”

(13)、“柏拉图对爱情的观点我倒是略知一只是不知道与你这个柏拉图式恋爱一不一样。”我拿起桌上的肥牛就要往锅里倒。

(14)、我怀疑,这是因为大是一个我们都被期待知道(14)的型式,柏拉图不断地调用它来阐释形式的因果关系。这不仅仅在《斐多》中是真的,而且,正如我现在就将要论证的那样,在《巴门尼德》的经典段落“第三人论证”(theThirdManArgument)(132a-b)中它也是真的。

(15)、卡洛斯是娇嫩的。不在地上行走,也不在头脑上行走,却在最柔软的心上行走,而且只在心态软的人心上行走,所以有爱的人总是心肠太软。

(16)、柏拉图分析法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维尔法度·柏拉图"首创的一种分析方法。柏拉图在解决问题流程时提出,在完成鱼骨图分析及资料搜集后,要使用次数分布技术,区分"少数重点因素"和"大量微细因素"。

(17)、“拉”的基本含义为割,用刀把东西切开一道缝或切断,如手上拉了一个口子;引申含义为闲谈,如拉话、拉家常。

(18)、美帮助人进入爱的迷狂,通过灵魂回忆到达理念世界。

(19)、北大哲学系教授先刚也提出:柏拉图在谈论爱情时,如果不是全部,那也绝大多数都是指同性恋,尤其是指成年男子与少年男子之间的爱情。

(20)、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5、柏拉图式恋爱怎么读

(1)、(20)技术上,他的意思可能是:它是它自己美的原因,尽管并没有通过“分有”它自身(而美);但是正如我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评论的那样,在紧接着的下文中,他断言这个“分有”关系的本质对他的因果论题并不重要,他简化以至于省略了它(分有关系):“因为美的型式(theBeautiful),美的事物是美的。”

(2)、直到有一天,女神因为男朋友出差提前回来而爽约,所以这顿火锅就便宜了我。酒过三巡,照例要聊到他与女神的未来。

(3)、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与苏格拉底式爱情是同义词。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

(4)、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以及同性恋为什么更好,此段描述可参见柏拉图的《会饮篇》。

(5)、《泰阿泰德》199d:知识应该导致(cause)无知,无知导致知识,或者失明导致观看(seeing),这都是一个巨大的矛盾(illogicality)(πολλὴἀλογιά)。

(6)、“拿你和你女神来说,首先你爱她,一开始你是爱她身上你没有的东西,可能是美貌、自信、聪明或者智慧,你对这种美的追求驱使你去爱她。但是当你爱到她以后,也就是你获得了这种美以后,就会致使你和她产生繁衍的想法,因为在美之后,剩下的问题是将这种美延续下去,所以生育就是必须的。”

(7)、美是触发爱的迷狂的契机。一个人看见美的形体,便会对它虔敬如神,当他凝视美的爱人,那美发散出美的放射体——滋润干枯的情波,使那久经闭塞的羽翼重新复活。新生的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如同新生的鸟儿,昂首向高处凝望,将下界的一切置之度外,这就是迷狂状态。正是在这种迷狂中,尘世的美成为触发回忆本体之美的契机。

(8)、“说说,给我这恋爱小白科普科普,愿闻胖兄高论。”

(9)、双鱼座的人一向就是喜欢精神恋爱的主儿,他们擅长幻想,人还没有见面,在他们的思维中,就已经与对方似乎生活在一起好久了。双鱼座的人也喜欢柏拉图式的恋爱,因为他们往往扛不起来现实中的种种打击,与其被现实打击得恋爱失败,没有办法实现他们想像中的浪漫唯美,还不如就这样进行精神恋爱呢。

(10)、“你他娘卖什么关子?再装逼自己给钱!”小胖怒道。

(11)、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

(12)、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最终,也只能是两条在远处守候的圆弧,留下回忆中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13)、型式有这个因果功能,事实上通过因果的与格,这在TMA中被明确地提出过两次。这因果的与格对于《斐多》的读者来说应该是熟悉的。它是柏拉图表示原因的标准惯用语,也是(表示)一个形式原因的那个(the)标准惯用语(像在τῷκαλῷπάντατὰκαλὰκαλὰ中,《斐多》100e等)。确实,相同的因果的与格在巴门尼德之前的论证中有特定的作用。那个论证是关于使得某物相对小的谬论——也就是大的型式或者相等的型式的一部分——(是)一个感性物大或者相等的原因(131c-d)。如果我们从注意这个简单的有关术语的观点开始,它就将有一个巨大的不同。(17)根据TMA,一个型式,大的型式的发现,导致大的型式1的加入(addition),“因为它(ᾧ)”,大的型式和别的大的事物是大的;依次而为,同样(的情况)导致了大的型式2的加入,“因为它”,大的型式1和别的大的事物是大的。

(14)、(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158,171,151,156,1

(15)、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6)、Makin,S.,1990-1991:“AnAncientPrincipleaboutCausation,”ProceedingsoftheAristotelianSociety91,NewJersy:Wiley,pp.135-1

(17)、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所以,他的著作《理想国》就是希望人们能够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18)、“但是大自身和别的大的事物又如何呢?如果你用你的灵魂以相同的方式面向它们全体,难道一个单独的大的型式不是又一次出现了,因为所有的这些大的事物(ᾧ)都呈现出大?”

(19)、(10)苏格拉底坐在监狱里(98e)的目的论解释是“因为(a)对于雅典人来说似乎更好地是谴责我,由于这个理由(b)对我来说似乎更好地是坐在这里并且更多的只是待着和面对他们强加的无论什么样的惩罚”。在这里我假设我们可能接受:坏的情况(a)是理智(这次是人的理智)的某种失败,道德好的行为(b)是理智的成功,因为它总是向好(thegood)的。

(20)、(6)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5

(1)、要理解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就不得不提当时希腊的同性恋风俗。在当时的希腊社会里,同性恋盛行。柏拉图的对话中对此有许多描述。例如《吕西斯篇》里,他描述了那些雅典的青年,甚至在参加公共集会的时候,都聚在一起大肆谈论他们在恋爱。吕西斯有了新的爱人,当他见到爱人时,就张口结舌、情绪激动,说不出话来。

(2)、当然,这种哲学化的阐释似乎让我们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本不是人间真正能够具有的爱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作更加生活化的理解。在我看来,爱情本身是一种崇拜,我从幼时便隐约觉得如此,至今反而更坚定些了。我所说的这种崇拜本质上与柏拉图所说的是一致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神,拥有着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品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将其投射到理想的爱人身上。崇拜向来产生于对方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东西,只有当对方足够优秀,能够引起我们的崇敬,我们才会放下周围世界,沉迷于爱情的迷狂中,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完善。在爱情中,我们“一方面尽力模仿那神,一方面督导爱人,使他在行为和风采上都和那神相似。”所以,真正的爱情是让人成长的,这个过程不是轻易的,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在对方面前一无是处的痛苦,但正是从这里,我们获得了成为更完善的个体的机会。如诗人雪莱所说:

(3)、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4)、柏拉图在此将因果性陈述精简为“由于F,F事物是F”。这被宣布为绝对“安全”——不可错的。在他的对话录中,这种形式的命题经常被视为自明的真理:比如因为智慧,智慧的事物是智慧的,因为节制,节制的事物是节制的。(iv)此外,绝不仅仅柏拉图一人在这些段落中如此处理因果关系。本质相同的原则,比如同性相生(likecauseslike),能被上溯到阿那克萨哥拉(B10),并且下溯到亚里士多德(尤其是《形而上学》Z9)(v)和希腊化时期的争论中。

(5)、它们能。知道日落因为美而美,而非因为它的颜色,这是有巨大价值的。仅当你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原因,你才确实知道你必须要调查的是什么。如果你希望理解什么东西使得日落美,就不要转移话题去调查颜色的本质。调查美是什么,换句话说,寻求通过一个定义来建立美的本质。同样的,如果你更有野心地希望理解世界的好(goodness),忘记空气、以太和类似的东西并且查明什么是好,那么你将能够从好(theGood)的本质那里追踪到一个因果链条,通过神圣的理智的内在好,下降到世界个体特征的好。但是只有抓住了柏拉图式的因果原则的人才有希望完成这个任务。

(6)、“这也太过于高深了,举个例子说说。”小胖说道。

(7)、《巴门尼德》131c-d:如果型式(Forms)是可分割的,所以导致大的事物大的原因的事物是大的型式(Largeness)的一个相对小的部分,这将是无逻辑的(ἄλογον)。

(8)、非同一性(Non-identity)(NI):“没有F事物是和型式F同一的”

(9)、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10)、•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11)、你知道,当你听到有两个人发誓要结婚时,如果他们在35岁时仍然单身呢?那些交易确实存在。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几部浪漫喜剧。

(12)、关于离婚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认为你讨厌你的前任。但那些结束婚姻的人往往可以保持朋友关系。就像那些决定结婚的人也可以成为朋友一样。

(13)、Frede,D.,1978:“TheFinalProofoftheImmortalityoftheSoulinPlato’sPhaedo102a-107a,”Phronesis23,Boston:Brill,pp.24-

(14)、“中听!这话不错,我追寻的是美!”小胖明显有些高兴了。

(15)、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

(16)、这话是不是很熟悉?现代网红情感博主翻来覆去讲述的甲乙丙丁的故事,故作高深阐释的道理,很多不过是拾人牙慧,类似的话,柏拉图早就说过了。

(17)、邀你一起开启人类智慧奥秘,探索神奇西方哲学。

(18)、在灵魂马车的比喻中,好马爱好荣誉、节制与谦逊;劣马则象征着放肆的情欲。在遇到爱情的对象时,好马知羞知耻,懂得克制自己;劣马就会不顾驾车人的驱策,撒着欢像那爱人跑去。所以好马代表的是以节制为基础的爱情,劣马代表着肉体的情欲。当良马的节制与驯服占了上风,他们就会过着“有纪律而且有哲学意味的生活”,他们在世的时候就会终生协和快乐,死后举翼升天。

(19)、《斐多》100a-b:某人是高大的,因为矮小的事物是“怪异的”(τέρας)。

(20)、“喝酒!”小胖打断了我,拿起桌上的二锅头仰头就喝。

(1)、Vlastos(15)为了能对第三人论证(TMA)进行讨论,通过隔离两个有争议的前提来设定术语(terms)。剥离修饰,它们是:

(2)、几十年与配偶在一起的人最终都是柏拉图式的关系,而不是浪漫关系。但是他们在一起因为他们仍然彼此相爱,就像他们刚结婚时所做的那样。

(3)、按照《会饮篇》的理论而言,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是指成年男子与美少年之间的爱情,而这个也和当时希腊风气相关。希腊学者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异性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建构。而现今柏拉图式爱情已经扭曲成精神爱情,基本上是断章取义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恋,这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

(4)、有很多人感到有压力要结婚。他们认为,当他们达到三十岁时,他们应该安定下来找一个伙伴。如果两个人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可能会同意相互结婚,并开始放慢速度并作为已婚夫妇安顿下来。

(5)、有爱情的人一旦追求的对象到手,就会反悔以前付出的恩惠。而没有爱情的人在给予恩惠的时候是不受爱情的约束的,他们是自由的,他们会量力而行,同时也会顾及自身的利益。

(6)、有时你的婚姻可以开始充满爱。你真的爱上了你的配偶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消失了。并非所有的爱情婚姻都会保持这种状态。

(7)、我已经论证过,柏拉图把不论是在什么样情景中最适合被归责的事物(thing)视为一个给定结果的原因。柏拉图怎么决定什么样的事物(item)具备这样的资格呢?评论家们已经极为经常地屈服于凭借必要或者充足条件来架设他们的答案这样一种诱惑,但是对我来说这似乎并不能公平地对待柏拉图的进路(approach)。苏格拉底有骨头和肌腱被说成是他在监狱里坐着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这显然不是他在监狱里坐着的原因。相反,苏格拉底决定最好待在监狱里并且面对死刑明显地是他坐在监狱里的原因,但是这不能是他这样做的充分条件,或者他的骨头和肌腱,如其所是,不能被说成是构成了一个更进一步的必要条件。这些考虑至少表明了柏拉图式的原因与必要条件或者充分条件并不直接地同一。但是这里需要加上一个更为基础的考虑,即能显示它们根本不能是“条件”的考虑。如果原因本质上是事物(things),并且这些事物包括了简单事物,比如“美”或者“理智”与事情的状态、事件等等相区别,这在谈到必要或者充分条件时就变得不令人满意,因为没有因果理论能够一致地描述这样一个事物(thing)。作为如此这般的事物区别于关于事物的某些事实,比如它呈现在屏幕上,作为如此这般的事物组成任意类型“条件”。你刺穿了我的心脏可能是导致我死亡的一个充分条件,但是很难把你称为导致我死亡的一个充分条件。

(8)、Sedley,D.,1989:“TeleologyandMythinthePhaedo,”ProceedingsoftheBostonAreaColloquiuminAncientPhilosophy5,Boston:Brill,pp.359-3

(9)、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10)、人们歌颂爱,是为了给永久占有幸福寻求理由。

(11)、“爱”在生活中几乎是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在文学作品中,在流行歌曲中,在舞蹈动作中,在口头表白中,在一切以语言或类似语言甚至非语言(如沉默的爱)的表达形式中,人们不由分说地把它当作一种高尚之举,一种值得冒险的行为。但正因为这种“普遍的运用”,反倒使它成了生活中最难懂的词,也几乎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词。人们往往把爱当作一种恩惠,于是有“惠,爱也”的说法,甚至将简单的对某一人、物的喜爱之情也看作爱。可这都是些主观意义上的情感需求,还根本没有涉及到爱本身,因为只要爱的基础是建立在诸如形体、物质、荣誉或主观易变的感情上,那么被爱的对象自身即是匮乏的,需要别人的恩惠,或者自身显得力量过剩,把施舍或怜悯当作“爱”。即使在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人身上,我们也很少看到那种能体现自身内在力量的爱。这就如同在《斐德罗篇》一开始吕西亚斯对世俗爱情的看法,即认为有爱情的人表现出来的恰恰是自私、欲望、占有、嫉妒和背叛,没有爱情的人倒是有智慧和值得宠爱的。这并不是说吕西亚斯的经验观察不对,他的错误毋宁说在于以社会经验的个别素材证明“爱情”这类超经验事物的存在。

(12)、很奇怪,看起来乐观无边的双子们,其实对于感情,藏起了很多的多愁善感,你侬我侬。或者在双子的意识中,对于男女之情,纯粹的友情会让他们更加地自在,他们对于异性也更多抱着这种观念相处。于是乎,对于心中的最爱的人,大概也就是男神或者女神了,而男神女神,也就只能够用幻想来达到自己与之恋爱的目的,因为男神女神,都有是高冷的存在嘛。

(13)、因为苏格拉底坦承他对如此这般的原因不能发现一个充足的解释,我们不应该期待从他自己非正式的思想概要中学到很多关于它们如何能内在一致地被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柏拉图承认宇宙学不是一门他的导师曾做出过任何直接贡献的学科。但是同样清楚的是柏拉图自己(9)把目的论的宇宙学视为一个恰当的哲学课题(project)。于是他自己如何面对此类的原因呢?特别是,理智的或者目的论的原因甚至如何能遵从柏拉图自己严格的因果原则呢?比如,如果理智(Intelligence)是一切事物的原因,那么它是不是相反结果的原因呢(无视因果规律3)——夏天里的热和冬天里的冷,白天的光亮和夜晚的黑暗?

(14)、在浊世之中,心灵留出一方净土,让纯纯的柏拉图式爱情扎根,多一些简单,多一些幻想,便会多一些美好!如果你愿意,不妨泡上一杯咖啡,在阳光下继续写柏拉图式爱情的文字!

(15)、–––,G.,1993:OnIdea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16)、柏拉图认为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中,其实是为了传承品德及追求智慧,在这个意义下古希腊的同性爱是一种教育安排。年长者是爱者,他追求漂亮年轻的被爱者,并激励被爱者追求德性和智慧,即成长为城邦的合格公民。而当被爱者长大成人后,他也会效仿他的爱者去追求他的被爱者。

(17)、其实,就和《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一样,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后人在读了柏拉图的相关言论以后总结而来的。十五世纪,意大利哲学家MarsilioFicino提出了这个名词。

(18)、 阿尔刻提斯是一位国王的妻子,她的国王丈夫患了不治之症。于是,他们就去求神治疗国王的疾病。阿波罗神请命运女神告诉他们,可以让别人代替这位国王死。阿尔刻提斯知道后,自觉自愿替夫而死。希腊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了以后要下地狱,阿尔刻提斯也不例外。但她替丈夫赴死的精神感动了希腊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就把她从死神那里救了出来,回到阳间和丈夫团聚。

(19)、柏拉图式爱情认为如果双方是因为原始欲望的需要而相互结合的恋爱,其本身是不纯洁的。而双方只有在灵魂的契合,在精神层面互相交流的恋爱才是恒古不变的。

(20)、提到柏拉图,我们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中国人认为柏拉图式的爱情其实就是“精神恋爱”,而美国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至于究竟是什么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

(1)、这种分析法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维尔法度·柏拉图"首创的。目的是把一大堆数据重组,排列成有意义的图表,从而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和优次关系,被称之为"柏拉图分析法"。

(2)、(1)αἴτιον/αἰτία:“原因”/“因果关系”(i)

(3)、这有时候就是事实。人们为爱而结婚并不总是正确的。有时,当共同利益扩大化时,那可真的算是很诱人。

(4)、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

(5)、他们的嘴唇从来不碰到一起,双手总是拥抱着一无所有的空间,思想是云雾朦胧的一片。

(6)、或者,解释(explanation)(1)可能——并且经常——被怀疑是激发柏拉图的统治性概念——他要求这样一种描述,在该描述之下,讨论中的原因将显示对其结果的最大解释力。根据此要求,让我们采用一个来自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来说明:称呼对我的房子负责的那个人为“建筑工”而不是“业余的长号手”要更具有解释力,尽管这可能并不更真实。但是,对于我来说似乎清楚地是,这种类型的解释性(explanatoriness)并非是柏拉图所寻求的。苏格拉底绝不用一个相同事物(item)的重新描述来替换一个不合格的原因,比如他拒斥了骨头和肌腱作为他坐着的原因。而是他每次用一个十分不同的事物(item)来替代一个涉及物(areference)。这个不同的事物是苏格拉底在该情景里判断为最好的那个东西。无论如何,苏格拉底假定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原因必须能在这样的重新描述里依然成立(survive)。它至少需要在以下的案例中成立:他排除了一颗头颅是某人高大(largeness)的原因,其理由是,一颗头颅是一个很小的东西,这个因果解释将确保小的事物是大(largeness)的原因(101a-b)。于是那个因果的上下文看起来是指涉通透的(referentiallytransparent),并且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描述之下,因果探究的目标是为了确定需要负责的事物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