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有哪些书值得看70句精选

2023年10月0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杨绛作品有哪些

1、杨绛作品有哪些

(1)、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在逝去丈夫与女儿后,放下悲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2)、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从2001年起,杨绛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已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文字中,一个耄耋老人独自在生命的“边缘”,面对死亡,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思索人生价值和写尽的灵魂有无。

(4)、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把杨绛与季羡林、傅雷、郑敏一起归为学者文学家。他认为,杨绛的《洗澡》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小说”。他这样概括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作者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和人格特征,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考。

(5)、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6)、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把杨绛与季羡林、傅雷、郑敏一起归为学者文学家。他认为,杨绛的《洗澡》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小说”。他这样概括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作者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和人格特征,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考。

(7)、说老实话,我觉得与其骂人,宁可挨骂。因为骂人是自我表演,挨骂是看人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表演他们对我的心意,而无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寻味的。

(8)、1988年11月长篇小说《洗澡》在香港出版;12月长篇小说《洗澡》在北京出版。

(9)、倍根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

(10)、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9卷本《杨绛文集》,其中新收入的几首怀念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诗歌感人至深

(11)、1999年《“掺沙子”到流亡》于1月17日、18日、19日分三批发表;12月18日翻译完毕《斐多》。

(12)、抗战胜利的年代,杨绛先生翻译的一部《小癞子》轰动了全国,但这仅仅是她翻译作品的开端。

(13)、    《我们仨》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14)、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地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

(15)、《洗澡》,1988年首印,是一部了解解放后经历第一次思想改造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小说

(16)、“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将饮茶》包含了作者《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将饮茶》这本仅有一百七十几页的散文集,几乎略述涵盖了作者一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面临不同人生际遇是,怎样以睿智的心态度过真实的时而平淡,时而有风浪的人生。在杨绛先生的文字里,处处透露着淡然和豁达。人一辈子要经历很多,也有不少难过的时候,更需要我们面对生活时,不卑不亢,好好过日子。

(17)、杨绛是一位嗜书如命的先生,一直用淡雅的文字抒写人生,直至晚年,她仍笔耕不辍,用文笔雕琢岁月的痕迹。其实,在写作上杨绛要早于丈夫钱锺书成名。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在问“钱锺书”是谁,都答:杨绛的丈夫。

(18)、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103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2014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270多万字。

(19)、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20)、1997年5月写下了《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在《十月》杂志第5期发表;8月8日写下《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

2、杨绛有哪些书值得看

(1)、杨绛首次编写的戏剧《称心如意》上演,没想到一炮而红。第一部作品大获成功后,杨绛又接连完成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等佳作,一时间“杨绛创作”成为了上海戏剧界的金字招牌。

(2)、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3)、《干校六记》,1981年出版,描写知识分子于“文革”时期在“干校”劳动生活的散文集

(4)、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5)、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只是到了夕阳之年,作为一位“现象级”人物,才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以致年寿越高、名气愈炽。

(6)、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古往今来,自由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中,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走到人生边上》(杨绛 著 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

(8)、2003年4月7日《杨绛作品集》第六版出版;6月24日散文集《我们仨》由三联书店出版。

(9)、在评价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时,杨绛专门阐述了小说中这种拉开“时间的距离”所造成的“居高临下”效果的意义:“萨克雷就像这位时间老人似的对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点头叹息。”

(10)、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11)、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12)、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13)、?(活动预告)少儿馆端午节假期公益活动早知道

(14)、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15)、杨绛作品的魅力显然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种。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于慈江在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又报考了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富仁教授。他以杨绛作为研究对象,在《杨绛,走在小说边上》这部被称为“学界首部杨绛研究专著”的著述中,努力拉开与时兴的、八股式论说的距离,触及“隐身衣”、边缘人等话题,讨论当代作家的生活位置和写作态度。

(16)、“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是剧作家夏衍生前对杨绛的善意调侃。杨绛毕生散淡却不忘以笔把脉人情世态、倾注人文关怀。有论者如此评价她的写作态度:“……她坚持写作是心灵的自由表达,既不诉诸个人功利,也没有文学启蒙的救世主情结,而是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与文学的时代潮流始终保持距离。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类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清高孤傲和明哲保身。他们往往鄙视功利创作行为,写作只为吐一己之快,以灵魂独立和心灵高洁为创作根本,有一种以文自娱或以文养身的贵族气。这类知识分子往往容易为主流话语所遮蔽。”

(17)、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

(18)、1938年,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国难当头。身在海外的钱钟书杨绛心系祖国,惦记家人,他们决定摒弃英国安逸的生活,一家三口回归祖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20)、杨绛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所谓“身处卑微”、与主流保持距离、在乎天真自然、注重鲜活的个体体验的人生与写作态度。

3、杨绛的最著名的作品

(1)、       记得杨绛说过:“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向来低调的杨绛,只得接受电视新闻镜头的闪光一照。

(4)、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5)、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6)、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20世纪80年代在课堂上讲杨绛先生的小说、散文,曾为学生读《干校六记》写“学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下放”五七干校出发情景的一个段落。当读到“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的时候,学生都笑了。“但似乎有某种苦涩袭来,大家顷刻又寂静下来。”情绪的这一转换,应该是学生体味到了杨绛接着写的感触:眼见俞平伯先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看着心中不忍”。洪教授当即发问:“这样节制、朴素平实、略带揶揄的文字究竟‘有什么好’?”这是他留给学生的问题,也是留给自己的问题。

(7)、1991年写下了《第一次下乡》及《顺姐的自由恋爱》。

(8)、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9)、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作“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

(10)、2001年9月7日设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学子完成学业。

(11)、杨绛在“读小说漫论”之一《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开篇即说:“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地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

(12)、知名学者 钱钟书的夫人 ,二人育有一女钱媛。

(13)、女儿钱瑗曾说,爸爸钱锺书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而妈妈杨绛的文字,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14)、该书谈的是生与死的同题,主要谈灵魂。可想而知,孤独的杨绛已看透生离,用文字表达哀痛。

(15)、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16)、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17)、       不刻意去取悦别人,用有限的时间去 丰富自己,活出自我。

(18)、如今,这位在满百之年彻底思考过神、鬼、人,灵与肉,命与天命等终极命题的老人,跨过人生的边缘驾鹤西去,她留给世人的,除了身为作家、翻译家、研究员的若干作品,更有“平凡人生”的爱与信仰,不趋时、不媚俗的文化品格。

(19)、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20)、那段历史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永远都不愿意再提起的。杨绛先生文笔细腻,又极平实。读她的散文,总像是在午后品茶,悠然自得,沁人心脾。但《干校六记》作为一杯茶来讲,绝对是极苦的,苦的人流出了泪,苦的人揪起了心。用淡然的笔触描绘苦难,总是比大声的哭喊更能戳中人心。

4、杨绛作品精选

(1)、?(活动预告)“我与作家面对面”——刘宜庆专场讲座、尼山书院端午节剪纸、“城市的记忆”——地方文献成果展

(2)、1979年10月《春泥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3)、?(活动预告)想知道歪果仁怎么看端午?想了解南北方端午节习俗差异?来报名吧!

(4)、谈及杨绛对自己的影响,王富仁教授记得中学时买过一本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它虽然与杨绛在自己的论文里翻译的同一本书的书名不尽相同,但在我的头脑中,菲尔丁这个英国小说家的名字却是与杨绛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他还长期订阅着一份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由于读了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并且颇感兴味,杨绛发表在《文学研究》上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不仅使我对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小说理论。”

(5)、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6)、其实,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莫过于安静地读读她的书,这样才能明白她的作品究竟“有什么好”。

(7)、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钟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8)、在评价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时,杨绛专门阐述了小说中这种拉开“时间的距离”所造成的“居高临下”效果的意义:“萨克雷就像这位时间老人似的对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点头叹息。”

(9)、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0)、    《倒影集》为短篇小说集,收杨绛解放前写的五个短篇:《“大笑话”》、《“玉人”》、《鬼》、《事业》、《璐璐,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