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个什么人物75句精选

2023年10月2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胡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现在这年头也没什么正事,有些汉奸也有人给他们翻案,有些军统特务也有人赞美,有些国民d的战犯也有人树碑立传。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还有人编造历史,诋毁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

(2)、俄罗斯文学是宗教深处流出的声音,本身有斯拉夫文化的痛感之音,明暗飘忽不定里,有坚韧的东西。那些最美的诗文差不多都是在嘈杂、血色里喷射出来的。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俄国某些地方很像,压抑、单调、毁灭之意多多,只有穿越其间者,方有亮光的闪动。鲁迅是这样的穿越者,自己遍体鳞伤,样子是斗士型的,不免有地狱里的鬼气。

(3)、1913年二十三岁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4)、比如袁世凯和日寇签订“二十一条”,举国愤慨,连在美国的留学生们也不例外。但是,唯独胡适,对袁世凯的卖国勾当大加赞赏:

(5)、韦莲司是胡适一生中第一次从精神世界走出,走得与她自己非常非常贴近的女人,胡适说:“吾自识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由于韦莲司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为了“独立之女子”,也让她与胡适心灵相通了。

(6)、我对于胡适不怎么感冒,主要是以前把胡适当做反动派来对待了。现在对胡适也不怎么感冒,看过他的几本书,也没看出有多么高的造诣。

(7)、当时这个同盟以民间组织形象出现,胡适等人也曾参加,目的是推动中国民权的发展。

(8)、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9)、组织邀请各地的学者专家研究胡适的同时,我自己不断地思考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胡适会有众多的学生?相形之下,为什么中国其他的学者,或是外国的学者,没有这么多的学生?

(10)、还有一个因素不能不提。晚年的鲁迅思想靠近苏俄,胡适则一直在美国文明中游动。前者在俄苏文化里浸泡,观点自然偏左。后者以美国为师,避免社会暴力冲动,无法与鲁迅为伍则是自然之事。20世纪30年代后,左翼的旗手乃鲁迅,自由主义的代表是胡适。他们所思所想,各有自己的道理,其实也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中国的道路,是有不同的路向的。

(11)、虽同鲁迅不和,胡适同鲁迅弟弟周作人却有交往。胡适给他的信写道:“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卫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也就是说,胡适对周家兄弟保持尊敬心理。

(12)、就这样,胡适在“趣闻”里与江冬秀结婚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此,胡适在婚后私下里对友人直言相告: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又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可见,胡适是把坚守婚约看作是对母亲的回报,才不毁婚约,这中间多少一种殉道式的悲哀。

(13)、鲁迅(后排左)在仙台医科学校留学期间和朋友的黑白照合影。照片中鲁迅的胡子为房东之后用墨添上。

(14)、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d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15)、他同鲁迅其实也没有什么恩怨,至少没有当面的恩怨。

(16)、韦莲司是胡适1914年6月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结识的女友。要比胡适大6岁。1959年,74岁的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为胡适建立基金会。为此,她把一间车库改成了自己的家,一个人生活并照顾自己,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17)、1948北平解放前,江冬秀本想回到安徽旌德县江村老家悦心堂居住,但由于胡适执意要她同去美国,她只好随之离开大陆而出走。在纽约度过了十年的清淡寓居生活之后,1958年才回到台湾。看着丈夫和幼子的墓地,悲痛的江冬秀艰难地活了十多年时间,于是1975年85岁时去世,进了丈夫和幼子的墓地。

(18)、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与胡适的许多观点惊人地相似。比如对白话文的态度,对儒学的理解,对人道主义艺术的思考,都有逻辑的相似性。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呐喊》《彷徨》,都是开创新风之作,且白话文的使用都颇为自如,与旧的士大夫的遗产颇为隔膜了。在他们之后,文学与学术,都与晚清学人有了界限,剔去了陈腐的东西,融入了西洋的鲜活的思想。此后中国文学有了新的元素,新文学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行着。就贡献而言,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19)、胡适为了表明同信件无关,公开说说出自己看的真相,还说:“民权保障同盟不应当提出不加区别地释放一切政治犯、免予法律制裁的要求,如某些团体所提出的那样。……政治嫌疑犯必须同其他罪犯一样,按照法律处理。”

(20)、我喜欢买书,到处买书。20世纪80年代,我多次到中国大陆,也到处逛书店,所购无多。1989年春夏,我在北大校外畅春园住了几个月,做点历史研究,看了几个著名的图书馆。我发现,但并不惊奇,有关胡适的专著,只有“批判”之类,渐渐地起了一个研究计划的意念。众所周知,胡适是留美的,在美国有不少关于他的史料,可以想法子去搜集,所以邀集了十余位学者专家,如余英时、张朋园、周明之、周质平,于1990年4月6日,借第42届亚洲学会年会,在芝加哥普尔梅饭店(HotelPalmer)正式宣布“胡适研究国际学会”(简称胡适研究会)的成立。

2、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1)、胡适的诗歌属于中国现代诗的开山之作,保留了现代诗草创时的模样和特点。关于诗歌的内涵,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写文章不无病呻吟的观点,将矛头指向了那些伤春悲秋、睹物伤情的诗歌,认为这些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这说明了胡适对那些代代相传且毫无新意、矫揉造作且无病呻吟的某些传统诗歌颇为不满,这也是被胡适所摈弃的。

(2)、“辱母案”于欢的防卫行为并未过当,其性质属于正当防卫

(3)、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诗中暗喻曹诚英为恋人。此后,两人书信不断,胡适缠绵于曹诚英的绵绵情意之中。不久,胡适到杭州养病,曹诚英以照顾胡适的生活起居的名义,与胡适同居三个月。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如同西湖中的荷花般悄悄绽放。离别时,胡适非常伤感,在日记中写道:

(4)、“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5)、短暂而幸福的相聚过后是,蜚短流长的传言以及江冬秀在胡适婚外恋中的闹腾。本来,胡适打算与江冬秀离婚,但江冬秀抓住胡适文人要面子、重名节的心理,并以孩子相逼,最终使胡适放弃了离婚的想法。对于曹诚英来说,胡适就像一杯美酒,让她沉醉,但她也明白,人生长河里卷起的浪花,都会稍纵即逝,最终都会变成流水一去还复返,而她也因为对胡适过于痴情,走过了孤单、凄凉、怅然的后半生。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6)、王利明教授:有关合同无效的几个重大问题|讲座全文

(7)、1961年1月19日,主持“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月,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8月27日,主持“中研院”评议会,选出院士候选人十人;11月6日,应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邀请,在东亚区科学教育会议开幕式上演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引发争议;同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8)、众所周知,鲁迅身边总是围着一群文艺青年,尤其是不太出名的作家。这些人很明白,只要文坛大师鲁迅愿意提拔他们一下,他们就会迅速得到名气,事业上会有很大帮忙。

(9)、记得我读初二那年的冬天,一天下午,我们有两堂相连的国文课,老师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那天天空很昏暗,好像随时会下雨。我们的教室斜对着校门,我们看到校门突然打开,两辆白色的军用吉普车开进来,上面跳下几个戴白色钢盔的宪兵,他们直接走进我们隔壁的教室,把一个正在上地理课的男老师带走了,我还记得那老师姓岳,下巴不论如何剃都泛着青色,是一个胡须很茂盛的人。被带走的岳老师在走廊高呼冤枉啊冤枉啊你们凭什么带人!宪兵面无表情不理他,他在路过我们教室的时候,朝我们的老师求救,指着我们老师大声说:“你们可以找他作证!”然后喊着我们老师的名字大叫:“你要帮帮我呀!”我们的老师瞥了他一眼,又拿起书大谈书里的圣贤之道,只是精神有些不太集中,后来就匆匆下课了。我们期盼他去阻止这一悲剧也许太过,但看到他对朋友呼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样子,就太让我们失望了。那个孑然一身满面青光的教地理的岳老师就那样给带走了,从此学校再也见不到他,而且事后也没人再谈起他的事,好像他在我们学校从来都不曾存在过似的。

(10)、当时“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出一个运动,就是“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理由是政治犯在监狱中遭到恶劣待遇,目的就是为了营救牛兰。

(11)、最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来。在实践方面,他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并最先用白话文翻译欧洲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都德、史特林堡等不同国籍的著名作家的作品

(12)、可是呢,时过一月,这位胡适先生马上就不一样了,居然主张和日本打了。

(13)、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4)、(附注:世界大同会,即世界同济会,共济会的分支组织。)

(15)、当然,他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上也比较自律。父亲过世后,胡适的童年成长环境对他并不友好。因为他的身边,充斥太多负面的东西。

(16)、造化弄人,俗话说“不孝有无后为大”,因为没生孩子,富家公子执意纳妾,曹诚英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于是离婚。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会议,休会期间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曹诚英。曹诚英在胡适与江冬秀婚礼上的那份美好情愫被点燃,相聚5天,她始终陪伴胡适左右,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17)、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18)、据台湾联经版《胡适日记全集》,1911年12月2日记:  

(19)、他们的不同,自己不能说清,我们这些后人要在理解的同时,替他们找到内在的原因。所以,我觉得鲁迅与胡适,在危难的时代,各自担当起民族重任,实乃良知的两种表现。我们现在纪念五四的前辈,对此不能不重新审视,将之看成现代文化的一种共振。在共振里,中心地带是宁静者的时候居多,而边缘之所则有撕裂式的痉挛,有久久的回音。

(20)、关于中国文人的日记,有文章《深藏心底的隐秘世界——晚清民初文人的日记写作》这样写到:

3、胡适的一生概括

(1)、前者选择的结果是革命,而后者的归宿乃改良、劝善。革命要大的磨难,历辛苦,受摧残,得烦恼;改良则是苦口婆心,屈尊俯首,如履薄冰。这都是大难之事。做不到这两点的如周作人,不幸落水,成了民族罪人;钱玄同、刘半农只能在象牙塔里无声地叹息。不过鲁迅所理解的革命与胡适不同,非斯大林主义者也。而胡适的改良被鲁迅视为奴性之举,其实也未必搔到痒处。

(2)、 1912 年二十二岁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研究会部干事。 

(3)、武昌砍头案嫌疑人胡某“持证杀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吗?

(4)、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5)、有意思的是,鲁迅30年代的历史却不太被人了解,社会上普通老百姓基本不知道。

(6)、1969年,曹诚英落户绩溪山城,原想找一处房前屋后能够耕作的住所,自筹资金建一个养猪场、气象台,但这些设想都一一落空。生活上十分清苦孤寂,她写有一首《临江仙》:“老病孤身难寄,南迁北驻迟疑,安排谁为决难题?哥哥长病废,质仰死无知。徒夸平生多友好,算来终日痴迷。于今除却d支持,亲朋休望靠,音信且疏稀。”绩溪杨林桥上停泊着她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但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

(7)、首先,大部分人认识胡适都是在语文课本里,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是胡适的作品似乎也就这一篇进入了教材,这是因为胡适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在文学性上,而是在理论性上。胡适曾经是北大的校长,他的文化程度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胡适比起创作文学,更喜欢推广文学,所以他才会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而我们如今的文化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也是跟胡适的努力分不开的。

(8)、晚年的胡适,整天周旋在“中研院”送往迎来的酬酢之间,再加上他的夫人江冬秀从美来归,报上盛传胡适惧内,对夫人沉迷牌局很头痛但不敢表达意见。后来又是他患心脏病的消息,据说心脏病患者为防止心脏麻痹,必随身准备一小瓶烈酒,必要时可作救命之用,胡适身上即带有一瓶,里面装着白兰地。他继续沉迷在他考据的癖好里,在病房里仍在比较版本,为他甲戌版的脂砚斋《红楼梦》写序……反正林林总总,不痛不痒,无关全局,整体上都是无聊的闲话。我读高中的时候,胡适应聘来台之后,我在《自由中国》上偶尔看到他没什么力气的文章,在报上也会看到一些他很不重要的消息,拿来与《胡适文存》里面那些直陈腐败,雄辩而意气风发的文章相比,才觉得他早年的意见才是意见呀,他的意见我不见得都赞成,但处处显示那是个充满自信的汉子所发的意见。人真的是不能老,而胡适怎么老得这么快呢!

(9)、还有一个因素不能不提。晚年的鲁迅思想靠近苏俄,胡适则一直在美国文明中游动。前者在俄苏文化里浸泡,观点自然偏左。后者以美国为师,避免社会暴力冲动,无法与鲁迅为伍则是自然之事。20世纪30年代后,左翼的旗手乃鲁迅,自由主义的代表是胡适。他们所思所想,各有自己的道理,其实也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中国的道路,是有不同的路向的。

(10)、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作者:毛泽东)

(11)、胡适这个人是“慕洋犬”,他对中国各派势力的亲疏好恶,全看这些势力对洋人的立场。如果谁对洋人磕头作揖,那就是胡适要竭力颂扬的,如果谁对洋人横眉立目,那一定是胡适祖宗十八代般的仇人。

(12)、胡适去世时,韦莲司显然是没有及时收到消息,三年之后,她才把自己50年中胡适寄发的所有函件寄到台湾,并告诉江冬秀:“我无非是一个幸运的胡博士信件的接收者,而这些书信也生动地取代了日记。”当时,她已经80岁了,正在写自传。也许是为了能够得到某种安慰,江冬秀请求她能给自己寄来一份手写的自传,对胡适有更多的了解和怀念。1971年,86岁的韦莲司带着对爱人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她寄给江冬秀的自传,也是她对胡适一份痴情深重的爱。

(13)、从1931年开始喜欢胡适到1943年嫁给一位军人,徐芳单恋胡适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嫁人后虽说她把自己变成了一位家庭主妇,很少露面,但她却始终承认自己曾经的内心:单恋人的生命也许永远是冷静,可是,我不怨——绝不怨他的无情。又说:我有一个偏见——单恋的趣味多。

(14)、无借据却以要债为名将他人扣押并强行取财,是抢劫还是非法拘禁?

(15)、后来呢,胡适受命去美国做大使寻求“美援”。在大使任上做得如何?可见笔者另文《长河红阳:胡适在抗战中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被蒋介石中途“换马”?》。胡适在寻求“美援”上做的是一塌糊涂,蒋介石寄望的“千里驹”实则是一匹驽马!不过呢,为胡适洗地的文章偏偏无视史实,东拉西扯拿出一篇日本文章来证明胡适在美国作用奇大。比如本文提到的这个洗地的文章《七七事变后的胡适:我不是割地求和派》,写了这么一段话:

(16)、“八字”送来,算命先生说,江冬秀命带宜男,与胡适的生肖很合,不冲不克,还说江冬秀大胡适一岁亦无大碍,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冯顺弟很虔诚,将写在红纸上的“八字”折起来,放进摆在灶神爷面前的竹筒里。竹筒里还有她为儿子选中的其他几个女孩的“八字”,她把江冬秀的“八字”与那几个女孩的放在一起,请灶神爷安排。

(17)、一九六二年二月,胡适在一场“中研院”的酒会间病发而死了,那时正好还在放寒假,我在罗东姐姐家中得知这消息。对我周围大多数的人而言,胡适不是什么正面的人物,没人表示哀伤,我还听一个外省人说死得好,为什么到现在才死啊。当时不满意他甚至仇恨他的人其实是不少的,有些人把大陆“沦陷”看成是他的“罪状”,他的自由主义在当时的台湾也不得人心,那时的台湾还过分崇拜权威、迷信独断,这让我有些悲哀。我到中学老师禚梦庵先生家,他感慨地说,“五四”运动早已过去,但“五四”精神一直还在的,在胡适死了之后,“五四”精神就好像真正的结束了,我想也是。

(18)、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d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19)、总有人把胡适和鲁迅相比较,单从作品和文章的本身来讲,我更喜欢鲁迅。

(20)、周末推荐|央视张泉灵和县委书记陈行甲的辞职、告别信

4、胡适是什么立场

(1)、这一部分人的“分裂”,虽然仅仅是言论上的,但是在胡适眼里也是权威的话语,所以胡适这个“慕洋犬”,这个最倾向于美国的慕洋犬就要有样学样,把这样的言论复制到中国,抛出他的“割地求和”论。然而,美国掌握终极权柄的罗斯福政府,其态度是由要紧人物的态度所决定的,只要他们对民国政府也还没有完全“抛弃”,那么胡适的“割地求和”言论最终也是必要放弃。

(2)、“许多人”、“有人”就指胡适、陶希圣等人。既然胡适能托陈布雷把意见送达“天听”,蒋介石对他的这些“高见”的敲打自然他也能知道,这对胡适绝对是个震慑。蒋介石这么说话不是代表他不卖国,“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恰恰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但是,他还想着有自己能做主的一块地,为了“这一块地”他不是不肯彻底就范于日寇,而是日寇的野心已经让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块地”保不住了。所以对于能影响他“这一块地”的既得利益的言论,他会适时、适当的敲打,这个倒与汪精卫光棍式的不管不顾有些不一样。受了这样敲打的胡适,不有所触动,是绝无可能。

(3)、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4)、偶然看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老师这篇讨论鲁迅和胡适的演讲文章,在这样短的篇幅里,客观而清晰地从时代背景以及两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思想进路来分析、比较两位的殊同,并将两者平等看待,看后很受启发,分享给各位。

(5)、韦莲司,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的女儿。在与胡适相识后48年的岁月中,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6)、胡适知道野性存在的重要,但更顾及江山社稷之业,遂以民间身份参政议政,在政治中不忘民间的价值。但因为不得不与蒋介石应酬,思路就难免有非民间的因素,闻人的表演自不能免。他自己虽保持立场不变,但方式就与传统文人有了重叠的地方。外人未必看到苦衷,遭到鲁迅的讽刺是必然的。鲁迅在破中立,胡适在立中破。鲁迅悲苦,峻急里有寒光闪闪;胡适在曲中有直,以改良的方式温和地告别旧路。

(7)、关键是鲁迅要求罢课甚至解散女师大,胡适却不认可。胡适认为这10年学生在四处搞运动,搞得大学一片混乱,连基本的教学都难以开展。

(8)、“安土重迁”者,固然不乏其人;喜好海阔天空者,也大有人在。否则哪有庄子之说,哪有“空灵”之论,哪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之路,哪有古代航海史,哪有中西交通史,哪有当今的留学潮、移民热!空间之美,华夏知识分子早就发现,早就心向往之,只是碍于现实,只能当作一种理想、一种梦想。海禁开放以后,国人因祸得福,能够到海外去打工、去发财,去留学、去求知。其中的心酸和屈辱,只有亲历者知道,却不愿张扬。为什么?为的是面子,为的是生存。

(9)、主号再次被封,为防失联,请点击上方关注本号。

(10)、他们所思所想,各有自己的道理,其实也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中国的道路,是有不同的路向的。

(11)、问题在于那路途如何去走。鲁迅选择了战士的路,胡适则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做政府的诤友。这两个选择,其实都很难,都要做常人难忍之事。鲁迅冒风险而解救他人于苦海,自己则孤苦无援。胡适以学问的姿态和良知的表达,规劝蒋氏王朝改邪归正,自己则成了不受欢迎的异己者。

(12)、后者则认为,要建立民主、自由制度,空而论道殊为可笑,不妨加入政府或帮助政府做事,所谓“好政府主义”的主张就是这样来的。鲁迅讥笑胡适与政府的暧昧关系,自有其道理。但社会进化也少不了胡适这类人。好在胡适还能进退自由,基本保持了人格的独立。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只是择术不同罢了。

(13)、胡适帮我点出迷津之所在,我心中满怀感慨又满怀感激。向他指点的方向看过去,我发现中国确是一个破了又腐烂掉的东西,尽管我还没有能力用全面的知识方式去接触它、检视它。我所看到的其实是一堆极为表面的东西,不过当我听到有人在高呼,要我们赶快连根拔除它,扔掉它,心里也不由得赞成。当时的我手中并没有什么东西可甩,前面也没有东西可拔除,但我发誓当我一旦发现它,绝不正眼看它一眼。

(14)、周末推荐|美国社会的自信:为什么普通老百姓见到权贵从不点头哈腰?

(15)、剧中前期胡适温文尔雅的气质,新文化运动急先锋的形象,以及陈独秀给他的极高评价,难免会心生好感。然而,在演到五四运动这里胡适此时属于本性初显。后来,李大钊和陈独秀后来成为创始人,胡适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反对马克思主义,坚决拥护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