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15句精选

2024年01月12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道家思想基本内容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比较起来,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尊重、服从、歌颂自然的人天观和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是有其现实现代意义的。总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人居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易学变通方式对当代人有实用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道家文化与道教的现代社会应用指导价值,和其所蕰含的神人及社会自然与人的生存发展关系、和谐价值观再过万年人类都有实用和指导意义……。

(3)、在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肯定动与静是运动变化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蕴涵、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但对动与静何者为本、何者为主的问题却有不同看法。一般来说,道家主静,儒家主动。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王弼说:“动起于静。”认为静是动之本。王夫之的动静观是儒家动静观的最高成果。他说:“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认为动与静互相包含,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以动为本,把静视为动的一种形式,比较完备地解决了动与静的辨证关系。

(4)、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

(5)、  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由老子开创,《易经》中的“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在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

(7)、道家素以黄、老并称,自认它的学术渊源,是远绍黄帝,这就是表示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根据中国上古文化正统传承的观念,并非是故作玄虚的谎言。《谁南子·修务训》中说:“世俗之人,多贵古而贱今,故为道家,皆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汉代著《史记》的司马迁,生在淮南子以后,他比淮南子更了解这个思想,所以他在写道家方士的驺衍列传中,便说:“先序今而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这就是说明黄帝,是中国学术上共同所承认的文化共祖,岂但只是道家如此而已。

(8)、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

(9)、  由此看来,“道”的基本概念非常清楚。但如果仅仅把“道”的核心思想归结为天的生成之“始”就不够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更重要的还在于“道”的“天地之理”。即,“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呢?这似乎就更加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其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生成的。而西方哲学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这就与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完全一致。。

(10)、正像我们以上已经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不存在”之“无”,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也是我们应当给予揭示和分析的。同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空间意义上的“没有”“空着”之“无”,虽然亦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我们同样要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空间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11)、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12)、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13)、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14)、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15)、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16)、    道教的原始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相接通,从而建构新的科学殿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在道教中发现了与最新科学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解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当代科技的理论危机中,一些着名科学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构科学理论模式。

(17)、    道教生态伦理观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

(18)、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

(19)、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道”的概念;其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0)、而道家則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

2、2、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慧缘伯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继承古圣先贤存在并应用于现代中国社会当中,它还在活动,还在努力表现自我。为什么它还活着,还受到一些人的欣赏,因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人们感到还能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顽疾的妙方,它所应用指导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与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3)、《德道经》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说,建设道德社会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

(4)、由上可知,“道”代表的是“无”,是“一”,是“体”;而“德”代表的是“有”,是“多”,是“用”。大家注意了,这也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一名称的真正含义所在呢!所以,我会将老子的《道德经》又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的原因所在啊!换句话说,现在大家应该清楚地明白了吧,原来老子的《道德经》的“道德”这一概念并非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伦理道德的的“道德”(morals),而是探讨无与有的关系,一与多的关系,本体与作用的关系。而这重关系的具体展开,则又是通过老子另外两个范畴而得到实现的。一个范畴是“自然”,一个范畴是“无为”。所以说,要真正读懂老子的的“道”“无”以及整部《道德经》,那一定是要“说自然”和“说无为”的。

(5)、    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改造和沿伸来说,道教中的某些内容亦有其现代价值,且有与道家相通的地方。慧缘伯以为,道教文化的现代实用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6)、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

(7)、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8)、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9)、     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王者归来!   

(10)、“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11)、我们在本义上来把握“道”的意义,其目的是要找到道家老子所谓“道”与字源意义上的“道”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我们在本源意义上掌握了“道”字的含义,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是要找到或告诉人们,这一本义与我们要说的道家老子之“道”有什么样的内在的关系。

(12)、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13)、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最高的评价。

(14)、黄老之学主张一切自然,万物都要以自然为本。物我之间都要有自然,共同自在逍遥。同时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精力,一切从简,这种学派思想特别适合经历战乱后的国家。

(15)、《黄帝内经》云:“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16)、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17)、道家内修要求性命双修,《心应妙经》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18)、学习国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都离不开对构成这一学术和文化主体的道家思想的探讨。我们这里不想争论或者说确认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排在哪一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以儒道佛三家哪一家为主干等问题。因为大家知道,道家曾在唐代一段时间里排在儒家和佛家之前而居三教之首,现代有的学者是将道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我们超越了这些争论以后,而是客观呈现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所起作用以及专注到对道家思想本身的定性和研究上,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自然能够得到最真实的体现。

(19)、古人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多个灵妙药方。

(20)、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3、道家思想的主要思想

(1)、    老子、庄子他们本身一开始和道教没什么关系,甚至和道家都没什么关系,他们从未自称过道家。 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是由春秋时期的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而形成的道德理论,对后世的哲学、文学、科技、艺术、宗教、养生等等领域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华文化基石。

(2)、第君子得其时就干,不得其时就不干(“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第做事要谦虚,做人要愚拙(“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第要去掉骄横之气,过多之欲,变态之色,邪淫之志(“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3)、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4)、除了顺天,道家也讲究应命。须知命运,自有当顺应之处,也有该抗争之时。对逆境,若无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够改变,当尽力扭转。对生活,既不能着意于精美奢华,也不可甘愿于清贫困苦。

(5)、他告诉人们,正气浩然,则修行得力。动静之间,把握平衡,则纲举目张。既持朴素觉性,又能应物恰好。能不迷于外,则精华聚于内。一念净意配命根,性命双修做新人。喧嚣尘寰能清静,于无声处听惊雷。真人度人真是苦口婆心啊。

(6)、而当我们表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时喜用“孔孟之道,老庄之学”这样一句话,老庄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大凡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或说“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清人纪晓岚直谓道家思想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更有现代人对道家之作用的经典概括。胡适先生有云:“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以下一些情况亦是应该知道的,通过了解即可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了。当然一个欲晓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更应该知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深入影响中国社会与人心的最重要的书有三本,一本是《周易》,一本是《论语》,一本就是《道德经》。林语堂的一句话最能体现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儒家及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实际上中国人灵魂是有两面的,而这两面又是靠儒道两家来提供的,因而,如欲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要深入中国人的灵魂,那一定要同时兼顾儒家与道家。

(7)、道家在诸子百家中,与法家、名家、阴阳家一样,通过其学派的名称就可直接认知到它的性质。具体说来,你无法从儒家之“儒”字来判定其思想的核心价值,同样你也无法从墨家之“墨”字来认识其思想的核心价值,而你却可从法家之“法”字来确认其思想的核心价值。我们说的道家同样具有这种特点,你可直接从道家之“道”字来体认其思想的核心价值。

(8)、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注重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外,太极拳更为注重的是“中气”。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其中即蕴含着生命本源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在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顺势扬气,至此把人的生理、心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

(9)、《德道经》第一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德他并不标榜自己有德,而德行差的人却往往带着有德的帽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为了评先进,行贿拉选票,这就是老子所批评的无德行为。

(10)、道家对德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五个要素,即仁、义、礼、智、信五德。要求逐项修养,缺一不可,最终全德归道。

(11)、“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2)、老子说: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3)、《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与生命过程合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

(14)、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15)、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2)

(16)、作为小宇宙的人和作为大宇宙的自然界,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流,这种交流一旦被人为破坏,失去和谐平衡,那么人是得不到安宁的。当代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以道教眼光看,实际上就是由于人忘记了自己与自然之母的生身关系,以为可以随意从母亲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顾及母亲身体所受的伤害。

(17)、    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功能作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对此熟视无睹。(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第479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的现实生活应用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道教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仅仅陈列起来让人参观的博物馆文化。

(18)、老子说: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19)、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之‘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形成之"理",即“天”、“人”、“社会”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意志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意志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20)、关于道家的学术思想,纪晓岚曾经从好的方面来看,评定它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正如天下事与物一样,都有正反,好坏的两面;道教学术思想,固然广博精微地综罗百代,但它流传久远,加上驳而不纯的结果,便变成“支离破碎,怪诚杂乱”,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抛弃一个传统文化,抛弃我们的炎黄文化。

4、道家主要思想及其内涵

(1)、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2)、天地万物是怎样演化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德道经》第五章)“道生一”,是指道在本根阶段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由一生便是由混沌状态分阴分阳。“三”的含义是什么呢?经中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三”指的是阴阳相交而形成的中和状态以及“万物含三”的深层次内部结构。现代科学已发现,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原子结构,莫不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二者互根,既对立又统一。这无疑是对老子学说的有力证明。

(3)、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忠孝节义,忠君,孝悌,君仁,民顺,天下大平。

(4)、武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以健身和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

(5)、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14)的价值观念.

(6)、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所引《庄子》,只注篇名)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田子方》)与老子用“夷,希,微”混而为一(十四章)来形容颇为不同。

(7)、最后,归结起来说,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西方哲人分门别类、比较重视个别事物分析、比较重视微观研究的思维方式不同,我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开始整体合观天人关系,把自然社会、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把实现“天人合一”当作整合天人关系的最高理想境界。②哲学始终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变成神学的婢女。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原始宗教、多神教一直在民间存在;道教自东汉创立,佛教、基督教自西汉、明末先后传入中国,都成为了中国宗教的主导力量。但是,神学与反神学、宗教与反宗教、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一日也未停止过。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与主干,儒家哲学虽经秦火灾难性打击,以及魏晋隋唐道教、佛教两次高潮的冲击,但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底以及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最终创立宋明理学,实现援道入儒,援佛入儒,儒道佛三教合流。宗教神学,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始终都没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以伦理为本位的人道主义。西方的人道主义以个性自由为本位,中国的人道主义以社会伦理为本位。以伦理为本位是儒家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征。黑格尔曾经认为中国只有伦理学,没有思辨哲学。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如果说西方哲学发展所走的是本体论、认识论的路线,中国哲学发展所走的则是伦理学的路径。正是通过对伦理学的研究,儒家哲学促进中国思辨哲学达到它的巅峰,同时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以伦理为本位的人道主义精神。④知行统一的认识论。虽然,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古代哲学家所理解的知和行与现代认识论所讲的认识和实践,还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绝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都主张知行同都是可知论者,很少有西方那样的不可知论者。即使庄子,也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者。

(8)、老子指出,宇宙的本源是道。他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德道经》第六十九章)

(9)、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10)、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11)、以“天人合一”为主的人天观对太极养生文化影响颇深,古代养生专家将人体养生活动放置于一个系统环境中去认识,按照自然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有共同变化的规律,因而人的养生活动应注重“法则天地,象似日月”。道家有很多气功都很讲究时间性,而饮食养生和房中养生更讲究季节性。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人体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共同组成天人结构体系。

(12)、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3)、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家庭教育,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14)、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15)、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痛苦不斷增加。

(16)、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17)、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德道经》第十三章)

(18)、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19)、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在秦、汉以后,往往以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作为道家的宗祖。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但无论是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作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凡是笃信道家的,自然毫无疑义,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议百出,笑他是不经之谈。其实,笃信道教的,却也未必承认黄帝为道教的创始者呢!究竟黄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资历,又有何根据呢?一般引证古书,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黄帝《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除了在历史上,承认黄帝是我们上古民族创建国家,比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几乎无法证实他有可靠的学术思想流传下来。那么,说黄帝便是道家的宗祖,又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信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历史的观念,向来易于忽略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上古的学者,对于我们远古历史与文化的追导,要想上溯黄帝以前,除了传说的资料,值得存疑考据以外,实在缺乏文献上比较可靠的证据,为了学术上的谨慎忠实,所以便断定以黄帝为始祖。因此,凡是讲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渊源,便也都从黄帝讲起了。如果依照道家流传的,所谓值得存疑的资料来讲,我们的民族历史,便可高推到一百多万年前,至少也有十几万年的悠久。所以用史笔一判,便很客气地断定以黄帝为开始。

(20)、第六十六章说:“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5、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思

(1)、第七十七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3)、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现分宇宙论、人生观、社会理想和养生学等几个方面谈谈。

(4)、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5)、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6)、综上所述,道家所谓“道”是最先的存在;道是生成一切的存在;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道是规律性存在;道是过程性存在。这也是“道”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全部内涵。然而,我们说老子的“道”的最终目的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而是要进入另一个层面,即“道”的境界论层面。换句话说,我们“说道”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出“道”在境界上对社会和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7)、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8)、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是超越了外在束缚而绝对自由的。真人无忧无虑,淡情寡欲,神态安详,超然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化。师于天而随于众,天人和而为一。他们对于成败、毁誉、是非、得失,都全然忘之,不为之所累。他们长生久视,智慧无限,德被万物,人道为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

(9)、《道家思想》自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道作为自然和谐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

(10)、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11)、(2)道是生成一切的存在。在老子看来,这一本始的“道”承担着生成宇宙一切万物的“任务”。老子说:“道生一”(42章),“道生之”(51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34章)。意思是说,包括太初的统一的元气在内的一切万物皆是依靠广泛普遍之“道”生长生存的,当然“道”却并不因此而去干涉万物。关于老子对生成之道的描述,倒与“道”的本义不存在什么关联性。

(12)、⊙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3)、(1)在宇宙生成论意义上说“无”。这个“无”是天地之始的“无”,是混然不分的“无”,是生成万有的“无”,是生成“一”的“无”。老子将此种状态以“无名”“无”“道”等范畴来形容和描述。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有生于无”(40章),“道生一”(42章)。具体来说,老子是用此“无”表示万物尚未判分前的元始混沌状态,即“空虚无形”的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老子又将此“无”说成“无物”“无形”,并以“渊兮”(深啊)“湛兮”(无形无象啊)“寂兮寥兮”(无声无形啊)等术语来形容它。此“无”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湛兮,似或存”(4章),“绵绵若存”(6章),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此“无”是对“道”作为最原始状态的一种指代和规定。正因为如此,此“无”绝对不能被理解成“没有”和“不存在”,而实际的意思恰恰表示的是一种“存在”。

(14)、庄子论道,深入浅出,读者易于从他的朴实的比喻中领悟到深奥的哲理。

(15)、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16)、第三十章对此画了一幅蓝图:“使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

(17)、(6)道有“利物”与“不争”的两大品格。道的品格首先表现在它的“利物”性上。而“利物”莫大于什么都依靠着它。也就是说,道对于宇宙万物都是表现为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具体说来就是,“道”是“生”一切的存在者;是“为”一切的存在者;是“长”一切的存在者;是“成”一切的存在者。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中的一段话最全面和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点。他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也就是说,道使万物生出,德使万物繁殖。道使万物成长,道使万物成熟,道对万物养护,道对万物保护。一句话,道生养着万物,万物归依着道。“道”正是这样一位“至上至高至大至善至伟”者!如此当然的决定了“道”的尊贵。然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道”并不因为它具有了上述的功能和地位,从而就表现出居功自傲的姿态。恰恰相反,“道”尽管做了那么多,但是它反复声称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干。老子说:“道常无为”(37章)。此乃“道”的境界,亦称为“道”的最深远的德性。具体说来,它不会因为自己生出了万物而就去占有,“生而不有”(51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为万物有所施为而就有所依仗,“为而不恃”(51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是万物的首长而就去充当主宰,“长而不宰”(51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功成业就而就傲慢,“功成而不居”(2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护养了万物而自以为主宰,同样也不会因为万物都归附于自己而自以为主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34章),此之谓也。

(18)、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家,主要专指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及其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认识到道家的作用。一般说来,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以“儒墨道法”四家文化为其主体,这其中有道家;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文化为其主体,这其中有道家。一般说来,就政治制度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表现出内法外儒,或说阴法阳儒的格局;而如就理论思想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表现出内道外儒,或说阴道阳儒的格局。我们又知道,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乃是反映在理论思想文化之中的。因为这关乎到价值取向、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等重大问题。而这其中又有了道家。古人直谓“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其中有道家;古人还有“三光丽天,亘万古而长耀”“三教如鼎,缺一不可”“青莲白藕红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之语,这其中有道家;古人有“儒是粮食,道是璧玉,佛是黄金”之比,这其中有道家;今人亦有“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儒家是百货店”之喻,这其中有道家。而对于包括道家在内的三教的功用问题论述较为完备的当推南宋孝宗皇帝。他制《原道辨》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诚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一之不治——则三教岂容有一之不立。无尽居士作《护法论》曰:‘儒疗皮肤,道疗血脉,佛疗骨髓。’诚知皮肤也血脉也骨髓也,不容有一之不疗也。如是则三教岂容有一之不行焉。”当然,在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对上述许多古人所论不能仅从“迹”上来认知,也就是说,不宜将古人对儒道佛三家各自的功能定位做机械化的理解,而是注重审视包括道家在内的儒道佛三教在“化成天下”,即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成就道德、完善人格、成长生命这一总的表征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巨大作用。当然,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表现的形式是有其独特性的。

(19)、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20)、道家学说认为,宇宙万物莫不有道也莫不遵道,“道”是指天理,也就是自然规律,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整体观是太极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之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的认识。古人认为,人处在天地间,生活与自然环境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适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约束,遵循着一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1)、    近代以来,对道教和道家的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慧缘伯认为,道教的来源虽然驳杂,但发展到成熟时期,它的思想理论尤其是玄学方面几乎全部来自于道家,道教借助于黄老思想现代人所说的风水算命命理学应用功能来补充自己。

(2)、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5)、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6)、杨朱派主张自我利益和自我天性的保护,反对侵害个体的行为。这种学派认为人的个体性很重要,要保全自己,懂得趋利避害,珍重自己的生命。既要保护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希望在个体完善中达到社会的和谐。

(7)、“道”的这种“利而不害”的德性,老子又形象地通过对“水”性的描述而得到加强。换句话说,老子以“水”来喻“道”。在他看来,“道”的所有功能和品格,“水”都具备。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如此歌颂“水”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意思是说,上善者如若水一样。水善于利养滋润万物而不与它们争高下,它甘于居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通过他的“七善论”盛赞了“水”的功用及其德性。它是那样深广、仁慈、诚信、平治、干练、适时地利养着万物,泽及着万物,但它却又是那样处下不争,默默无闻。水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水,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没有水更没有人类的存在。由此可见,“水”的这一“利万物而不争”的德性不正是与“道”的先于物、生物、养物、为物、成物而居后、不有、不恃、不宰、不主等的德性完全相契互合吗?

(8)、《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的重要经典,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称为《灵枢》。专家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内容收集了黄帝流传下来的多种零散医学资料,可能也吸收了当时的一些医学经验。

(9)、    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0)、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1)、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篡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12)、东晋以后的玄学,一方面与佛教合流,逐步变为佛教哲学的附庸;一方面本身向神秘化的方向发展,变为神仙道教。这一过程反映了东晋以后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腐化与日趋没落。

(13)、老子《道德经》第11章集中讨论了这一意义上的“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凑聚在一个轮毂的间隙处,于是就有了车子拉物的功用;用泥土制成的陶器,是因为有了陶器的空腔处,于是就有了器皿的盛物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是因为有了门窗的空间处,于是就有了房子居住的功用。所以,实体的存在是价值的凭借,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着的地方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车子、器皿、房子这些“有”的价值和功用的体现和发挥正是因为有了空间意义的“无”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14)、(4)道是规律性存在。其实在“道”充当了万物所以然,即道是万物成为那个样子的根据和事物之理的角色中我们即可体会出“道”表示的是一种规律性存在。老子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章),所谓“道纪”的意思就是道的规律。他所说的“行于大道”(53章)“以道蒞天下”(60章),都在规律的意义上对“道”的规定和高扬。另外,在老子那里,经常运用的“天道”“天之道”“人道”“人之道”皆是表示天地自然的规律和社会人间的规律。为世人最为熟习的老子名言“道法自然”正是要向人们昭示“道”的最本质的属性即在它的自然性。所谓“自然性”也就是整个宇宙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性。所以,“道法自然”简单的意思就是效法自然规律,按照自然本性而为。老子突显大道的规律性,是要让人们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心智去破坏和改变客观事物的本性和规律。被称为“规律”的存在,那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决定所有事物存在的内在本质,是一种事物成为一种事物的个体性存在。它不能增减,不可损益。它是自然具足的唯一者。依顺了它,事物之真性即可呈现矣。由上可知,关于老子对“道”规律性的描述,与“一达”之“道”表示的乃是一种唯一正确之道也,即“规律”性的本义倒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15)、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