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候的农谚及其物候知识68句精选

2024年03月2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

1、物候的农谚10句

(1)、物候知识:蜘蛛靠张网捕虫生活。刮风下雨天气,往往冲坏蜘蛛网,同时空气潮湿,蜘蛛网粘性差,往往不易捉到小虫。所以在风雨到来之前,它便躲避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当风止雨停,天气将要转晴好时,才又出来补网和张网,以便捕食小虫。

(2)、(物候知识):因为雨前必定闷热,而蝉闷热时候就会越叫越凶叫

(3)、思维发展与提升:科学文本自身的严谨性,决定了本课的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展逻辑思维;在读懂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质疑探究,在严谨性的基础上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4)、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5)、通览四篇课文,还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有趣联系:《大自然的语言》与《大雁归来》,都是讲气候和生物的关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与《时间的脚印》,也都讲到了地质年代与生物化石的关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在内容理解方面,要强化建立“联系”的思维训练。

(6)、①    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 和 事理说明文 。

(7)、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明白:(1)“物候”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决定它们的就是“气候”,因此,学生要在“物候”—“气候”之间,建立起本质的牢固的联系;(2)为什么那四个要素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学生不仅要看到“第一”“第二”“第三”的语言标志,更要基于地理学的背景知识,真正理解为什么这四个要素是“从主到次”。

(8)、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9)、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10)、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11)、小满(grain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12)、四篇课文,其实都是讲“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所暗示的科学规律。我们可以用一种思维方式把四篇课文贯通起来,那就是: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物候知识,而决定物候现象的乃是“气候”。物候与气候,构成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篇论证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的关系,第二篇由“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成因,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撞击说”。两篇短文,在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斯石英与外星撞击之间,建立了复杂的联系。《大雁归来》:大雁的生命活动变化与气候的时令推移,具有内在的联系。《时间的脚印》:在岩石特点与地质年代、地貌变化等现象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可以说:事理说明文,要讲“事理”,就一定离不开“联系”的思维。科学研究要发现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1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4)、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15)、A(翩然)B(簌簌)C(年年如是)D(悬殊)E(衰草连天)F(风雪载途)

(16)、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17)、“物候”中的“候”,是“时节”的义项,还是“事物变化”的义项?

(18)、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9)、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0)、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恰当、形象,透露出喜爱之情。)

2、关于物候的农谚及其物候知识

(1)、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3)、物候知识:青蛙的皮肤和器官对于天气的变化有敏感性。每当风雨天气来之前,它们成群在一处,叫声很大。特别是夏季雷雨天气到来之前,青蛙集中的更多,叫声更大更密。经反复观察证明,青蛙集中成群,并大声密叫的现象,总是出现在大雨到来之前,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天气。 (蒙格是彝语,是集会之意)

(4)、为什么“纬度”是首要因素?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纬度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首要因素;第二个因素“经度”,其实指的是海陆位置。只不过我国的地形是东部面海,所以海陆位置引起的气候变化,就表现为东西差异的“经度”。根据地理学常识,我们可以断言:经度本身,是从来不会影响气候的(经度,是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时间差异),因此,本文所说的第二个因素,准确说应该是“海陆位置”。从全球范围看,纬度决定每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气候特点(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海陆位置造成了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再到局部的高原和山区,海拔高下成为第三个因素;至于“此外”的“古今”因素,影响则微乎其微了,因为地理学的核心要素本来就是“空间”而非“时间”。

(5)、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6)、(介绍了物候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似之处,具体介绍了物候学五个方面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几个关键词语来进行概括五个方面的意义,提高学生抓住关键连词来提取信息能力。最后一个提到山区,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贫困的山区,也可以通过物候观测,农业生产得到改善。)

(7)、教材的写作专题中,写作知识短文,只是简单提出了三种顺序,又以建筑物的说明为例进行解说。写作实践给出的三道题目,前两题都是“事物说明文”,学生很难学习“说明事理”;其一“我的小天地”与其三“我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可能局限于“空间顺序”,教师应多加指导。“我周围的环境”的作文,应与“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进行整合设计:在学生查找资料、实地考察之后,在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资料储备,甚至开展了一些问题的讨论之后,才能分析事理、运用逻辑顺序,写好“事理说明文”。

(8)、那么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之间能不能调换位置?

(9)、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0)、本单元的写作专题就是“说明顺序”,因此,各篇课文的教学要突出“说明顺序”的梳理。四篇课文的说明顺序,简单说,依次为逻辑的、逻辑的、时间的、逻辑的。其实,事理说明文,基本上都要采用逻辑顺序。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种顺序,而是要深入探究“具体是哪种逻辑顺序、为什么是这种顺序”。

(11)、方法指导:寻找中心句、寻找设问句、寻找关键词

(12)、物候能够反映生物的生长发育节律。聪慧的远古祖先依据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活动的变化节律进行生产活动,并编制出相应的时间制度,“物候历”由此而来。漫长的原始社会,“物候历”被广泛应用于渔猎活动和早期的农业生产之中。居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族人,以桃花期和布谷鸟求偶期为标志来安排春耕春播活动,早熟小米在桃花将开时播种,晚熟小米和玉米在桃花盛开时下种等等。

(13)、文中哪些用词科学准确?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

(14)、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15)、《大自然的语言》全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包括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第四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其中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这篇文章前后照应,结构非常完整、严谨,浑然一体。(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结构的梳理。)

(16)、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17)、古代五天一候,全年七十二候,现在气象学上仍沿用:候温。

(18)、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19)、(豆蝇云形容云很小,遮不住猛烈的阳光,晒得地上人们快要热死。)

(20)、首先是纬度。(“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中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根据纬度因素分析气候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纬度对物候现象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关于物候的农谚谚语大全

(1)、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构成了初中三年六册教材里仅有的两个说明文单元。根据比较,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再重复“抓特征”“讲方法”“品语言”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理清顺序”“读懂事理”“分析推理、质疑问难”方面。

(2)、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3)、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4)、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5)、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些自然现象”看似直接指代“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其实不然,综合看第二自然段,应该指那些同气候有密切关系,可以预报农时的自然现象。)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农谚和物候关系密切,“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很多与物候规律有关,但不是所有都包含物候知识,“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介绍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介绍物候学的研究内容:记录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6)、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在农诊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秋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被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旧时以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因此祭车神成为了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相传,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的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之意。

(7)、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8)、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9)、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10)、(四个因素各有不同,前三个是空间,最后是时间,它们是逻辑顺序。体现了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教学中要引发学生思考:顺序能够颠倒?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显著词语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科普文叙述的逻辑严谨性。)

(11)、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2)、(物候知识):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谷子就会大丰收,谷子多的都没地方储存了,家家户户需要建新的谷囤。

(1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2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3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4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5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立春后的模样。四字词语概括了四季特点和变化。词语具有概括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14)、(豆蝇云形容云很小,遮不住猛烈的阳光,晒得地上人们快要热死。)

(15)、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融化萌发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6)、物候知识:月亮“撑红伞”,是指无云或少云的夜晚,月亮戴有一明显的红色光轮,叫“月亮撑红伞”。此种现象表明大气不稳定,水汽、尘埃显著增多,而且质点较大,这是造成下大雨的有利条件,所以月亮“撑红伞”是下大雨的征兆。

(17)、从结果到原因  从次要到主要  从部分到整体  

(18)、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  )

(19)、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0)、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生物这种“活的仪器”的优越性。)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说明物候观测数据的反映内容。)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交代其数据应用在农事活动中的简便、易掌握的特点。)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里”指代前面四句话,正因为物候观测的“仪器”与其数据应用都有优越性,物候对于农业才重要。)下面是一个例子。

4、关于物候的农谚大全

(1)、总之,理解“物候”概念的关键,是“气候”“动植物”“农事”。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到:课文反反复复出现多次的“气候”一词,从而建立“物候”与“气候”的本质联系。

(2)、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与物候学。那么,究竟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细读课文第一部分(前3段),用科学的语言准确说出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

(5)、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6)、(注)中秋看不到月亮,元宵节就会下雪,清明时必然一直下雨。

(7)、   此外,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8)、关于文章的说明顺序,小学老师可能已经跟学生说过“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辨认这三种顺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时间、空间很好辨认,剩下的就是逻辑了)。难点在于:逻辑顺序具体包括哪些逻辑顺序?课文第三部分(物候现象来信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就是“从主要到次要”?凭什么说“纬度”是首要因素,而“经度”只能“第二”?对此仍然不求甚解,满足于找到“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的语言标志,是教学浅陋而无效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