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88句精选

2024年05月2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1、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示诸生》、《答人问良知》,《全集》卷第870-871页)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2)、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3)、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4)、如果你志在国学启蒙教育,有必要了解下王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据说他是继孔子后,最懂教育的圣贤。阳明先生一生创办或参与书院10余所,讲学足迹遍布各地,据说学生数量超过了孔子。末学愿追随先生,立志弘扬传统文化,近来读先生著作,整理如下。以供从事国学经典教育的老师们学习和参考。

(5)、并且发展了陆之命题,完全否认了待“明”之“理”的客体,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命题。

(6)、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7)、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8)、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9)、认为孝、弟、恻隐之心为人所固有,不假外求。

(10)、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1)、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就像草木开始萌芽,顺应它就发展,摧残它就衰萎。因而,他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地长进,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剥落,生意萧索。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比如树刚萌芽,只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12)、地址:柳州市解放南路1号3层3-1号(五星街中影星天地影城3楼)

(13)、王阳明的高弟钱德洪谈到阳明晚年万物一体思想时指出:“平生冒天下之非低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己。此孔、孟已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传习录》卷二小序)这一论断完全合乎《拔本塞源论》的思想,可见“流于功利机智”和“堕于夷狄禽兽”是王阳明对当时学术功利化和官德堕落的最突出的诊断,他所宣讲的万物一体说正是为了对治当时社会现实流弊的病症,认为当时社会文化“圣人之学日远日晦,功利之习愈趣趋下”。王阳明此文的核心思想就是反对功利主义。  梁啟超对拔本塞源此文曾有按語云:“王子此言,何其淋漓沉痛,一至于是!读之而不羞恶、怵惕、创艾、奋发者,必其已即于禽兽者也!其所谓称名借号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诚心实意乃以济其私而满其欲,吾辈不可不当下返观,严自鞫训曰:若某者,其能免于王子之所訶乎?若有一毫未能自信也,则吾之堕落,可计日而待也。”梁启超的按语写在1905年,他指的是那些嘴上高喊为国家为人民,实际上自私自利,假公济私,奉行功利思想的人:他提倡以王阳明拔本塞源论为镜,反省自我,以避免道德的堕落,而走向有健全道德的人生。事实上,“流于功利机智”也是我们当代社会人所共见的普遍病象。这说明,王阳明的这篇文字,对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建国实践,对当代干部官员的道德修身,以及对广大社会的人生提升,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文章为陈来教授在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内容,经速记整理校对,未经本人审阅)

(14)、(1)王守仁从心即理、心外无物观出发,在继承陆九渊发明本心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的教育目的。他认为良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良知与生俱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人所具有,不分贤愚;一手昏蔽,不会泯灭。另一方面,良知即是天理,是天地万物相通的本体,既是天理也是人性;良知即是情感。良知发出即是意念,良知处于未发状态或未被邪欲遮蔽即是善的,反之便是不善的。

(15)、(教招)数一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有哪些?

(16)、地址:河池市金城江金城中路369号(三医院门诊斜对面移动大厅三楼) 

(17)、一是重视德育教育;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即道德观念,使其减少蒙蔽。“致良知”、“明人伦”,这也是王守仁所追求的儿童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就应该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

(18)、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王阳明虽然与朱陆有差异,他也想折衷朱陆,会通佛老。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东西。我曾经在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探讨王阳明与道家文化的关系。也有学者研究王畿,说其“四无”说很大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我觉得很有道理。尽管王阳明折衷朱陆、会通佛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我觉得这种折衷会通的精神却是应当发扬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精神。

(19)、〔17〕〔18〕〔20〕〔22〕《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中,〔19〕〔21〕《传习录》下,

(20)、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2、王守仁的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

(1)、    第辨是非(智慧)。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2)、王守仁是中国古代集大成者,其思想包括()。

(3)、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阳明:《答聂文蔚二》,《全集》卷第95页)

(4)、一是良知本体论。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同上)“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王阳明:《答聂文蔚二》,同上卷,第95页)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5)、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6)、“吾心”不仅化生天地万物,即便六经学术,亦在“吾心”之中,“六经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同上)。

(7)、“格物”的目的在于“致良知”,他将孟子“良知”的观点大加发挥,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它“生天生地”,是“与物无对”的宇宙根源,“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便完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8)、四是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所谓言传身教,家长一定要起到典范作用,不可沾染恶习,给儿童造成不好的影响。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以全体社会人员为教育对象。王守仁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关乎社会治乱,而社会风俗的好坏又取决于社会的教育程度。因此想要改善社会风气。就必须重视社会教育。

(9)、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为“行良知”,因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黄宗羲对这种力行实践的精神解说得更明确,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

(10)、第二是人文精神。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11)、王守仁主张,我辈致知,只是个随人分限所及,这种教育主张体现()。

(12)、〔15〕潘菠主编《教育心理学》15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3)、下面我们正式进入这篇文章的文本。在《拔本塞源论》中,王阳明提出了对圣人之心、圣人之学、圣人之教的阐发,这也是本文全篇的宗旨。他说:

(14)、   (4)实施“随人分限”与“量其资禀”的教育。王守仁继承了孔孟以来因材施教的思想,用他的话说就是随人分限,如果说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那么具体的教学实施就必须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性,量力施教。

(15)、 王守仁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从他对“心”“物”的关系、“知`’“行”的关系和“致良知”的理解,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但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是很可宝贵的,迄今仍然有参考的价值.

(16)、“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宋代的程颢最先提出来的,用“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解释“仁”,发展了古典儒学对“仁”的理解。王阳明继承了这一点,并把这一点视为“圣人之心”的基本内涵,并作为“圣人之教”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圣人之教就是以这样的万物一体之仁,教导人们去克服个体私欲的蒙蔽,恢复心的本体,即心的本来状态。那么圣人之教的内容是什么?他又说:

(17)、“拔本塞源”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九年,宋代理学创立者程颐说过“夫辟邪说以明先王之道,非拔本塞源不能也”。程颐认为孟子深深了解趋利之弊,“只为后人趋者利便有弊,故孟子拔本塞源,不肯言利。”趋即追逐,可知“拔本塞源”在理学中是对于偏邪有害的思想而言,特别是追逐私利的思想。俗语云“水有源、树有根”,拔本寨源就是强调拔除这些思想的根基、堵塞这些思想的源头。就王阳明来说,他所说的拔本寨源,主要是就“私已之欲”“功利之毒”而发的,而正确的拔本寨源的方法在他看来就是诉诸于真正的、没有受到曲解的“圣人之学”。在他看来,如果不懂得圣人之学以拔本塞源为宗旨,这样的学术就会繁琐而艰难,天下追求圣人之学的人就会陷于这种假的圣人之学,离开道德义理越来越远。

(18)、   在本书解读之前,为了让大家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有个基本了解,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9)、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20)、他称“知行合一”不是凿空杜撰,说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人只是由于被私欲隔断而不知而已。

3、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到底是啥?

(1)、《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2)、循序渐进;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3)、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4)、〔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30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5)、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6)、地址:防城港市港口区桃花湾广场康晨小区A-10号

(7)、〔11〕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4页,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9)、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10)、最后是减轻学生的负担;王守仁提出“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力而行,少而精。在他看来,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则会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增加儿童的负担,还会影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上就是王守仁对儿童教育思想的主张。

(11)、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认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从而以一元论的“良知”说代替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天理”论。

(12)、王守仁也很丘视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体现在他的“考德”方面。他每天早晨进行训蒙考德。每日四问:一问“爱亲敬一长之心,得尤懈忽,未能真切否?”二问:“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三问:“往来街衡,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伤否?”四问:“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忘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叫改之,无则加勉。”(16)侮日四间,即可巩固加深道德观念,久之即能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由道德认知,变为道德行为。经反复实践养成道德习惯,这种教育方法,是符合德育心理学原理。

(13)、王阳明的思想很丰富,其中如“知行合一”等主张,被研究和宣讲得很多,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而他在晚年提出的拔本塞源论,虽然在当时的王门中颇受重视,但在当代受到的关注较少。所以,我们在这里对其拔本塞源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一些梳理,以促进对这一思想的研究。

(14)、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15)、地址:百色市龙翔路龙景名都商铺131号(百色新图书馆南门正对面)

(16)、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17)、(教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口诀汇总

(18)、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19)、把儿童当儿童一样看待,用儿童的标准要求儿童。2)注意儿童的道德教育。3)教育孩子的时候以正面教育为主。4)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5)因材施教,量力施教。

(20)、“拔本塞源论”虽然只是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部分,但与答顾东桥书的前面部分主要针对顾东桥的具体疑问相比,这最后的部分具有总论根本的意义,直指“什么是圣人之学”这一根本问题。从而也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正惟如此,王阳明死后其弟子后学把这段文字独立出来命名为《拔本塞源论》,这使得此篇在理学史和思想史上享有了特殊地位。明末大儒孙奇逢说:“拔本塞源之论,以宇宙为一家,天地为一身,真令人恻然悲,戚然痛,愤然起,是集中篇大文字,亦是世间一篇有数文字。”本文即专就拔本塞源论这段文字的思想加以讨论,不涉及答顾东桥书最后这段文字之前的内容。

4、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及当代价值

(1)、王守仁的思想为心学,主要内容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

(2)、〔2〕《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下,《国学草本丛书》商务印书馆出版。

(3)、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是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做得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

(4)、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5)、本来,心理学原属哲学,从哲学中分菜出火也仅仅百多年。哲学家而有心理学思想的人,他的心理学观点往往受其哲学观点的影响。王守仁是我国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所以他的心理学思想深受其主观唯心主义,并发展为唯我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必须承认王守仁是一位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家。外}醉合理学史上,也不少这样的人物。如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心理现象理解为灵魂,尚被誉为心理学家。而且他们有些观点比王守住的观点还落后些。例如:王守仁认为能影响客观事物的精灵,在人活着时起作明,人死了,精灵扰游散了。而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作物质的,便可以领悟一个理想世界,在肉体死后还能继续生存”。(7)就从这方面比较,都属干唯心主义范畴内,王守仁的人死精灵散比灵魂永存说略高一筹。柏拉图等能在外}外合理学史上被列为古代心理学恩想家,中国的王守仁为什么只能称哲学家而不能称为古代心理学巴想家呢?总的说来,王守仁谈到了心和身、心和物的关系,但是他又混淆了颠倒了身和心,心和物的关系。从他的理沦分析,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唯心主义心理学思想家。

(6)、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本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简体版)》序言节选。

(7)、陆九渊、王阳明基于发明本心的心学立场,认为儒家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不过是我心的注脚罢了。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发明本心,不能拘泥于书本章句之学。六经的作用无非是帮助人明白和发展心中的理。所以王守仁认为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东西,六经皆史而已。要想获得其中的真谛就只有发明本心,遵从先天德性,弘扬个体自由意志,并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8)、   王守仁虽然为效忠明王朝,一生从事政治军争生活。但他自三十四岁起,讲学二十三年。他在长日时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符台儿童心理学和教护才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9)、第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我曾经策划了“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研讨会”,将会议论文集题目定为《从民本走向民主》。我们应当承认,儒学的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黄宗羲的“君为民害”论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既批判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时确立了“民为主宰(主体),君为客卿(客体)”的民主启蒙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需要强调人性解放与思想解放,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作用,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道路。毫无疑问,王阳明、黄宗羲的“亲民”、“民主”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仁政爱民、发展民主的政治改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我在当代儒学创新问题上提出了“民主仁学”论,主张建立“以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的新体用论,其思想的源头之一就是从孔孟的仁学仁政、王阳明的“致良知”、黄宗羲的“行良知”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而来的。

(10)、黄宗羲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

(11)、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语录三》,《全集》卷第109-110页)

(12)、  他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荫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19)这是非常生动而有现实意义的比喻。现在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高中课下放到初中,把大学的教材塞进高中教材。以填肥鸭的方式提高教学质最,这是违背教育心理学原则的。王守仁还有些极精辟的教学和学习心理学r琴想如:“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民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20)他既注意到少而精为原则,也注意学生有不同的天资,又很重视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兴趣。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就能体会到学有心得的愉快.所以王守仁主张启发学生自觉的解决问题。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21)意恩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彻底了解的问题,一通百通(即举一反三的意思),如学生一窍不通,多指点一也无用。

(13)、〔16)《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中《教约》。

(14)、第阳明学知行合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与“行”完全脱节,其结果是失去民众信任,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行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以提升干部队伍的道德人文素质。

(15)、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推而衍之,便为孝、弟、忠、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由哲学到伦理学的逻辑论证,树立了封建道德的绝对权威。

(16)、(教招)分清这些“元素”,教招复习省几步!

(17)、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18)、(答案)ABC。解析: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D选项出自《苟子•懦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没听见不如听见,听见不如看见,看见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故此题选ABC。

(19)、他称此为“学问大头脑”、“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20)、他服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以为简易直接,有以接孟子之传。

5、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意义

(1)、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3)、既然“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所以他主张“知行合一并进”,认为学、问、思、辨、行五者,“合其事而言一而已”。

(4)、关于“致知格物”之法,王守仁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门四句教。

(5)、(教招)西方古代四大教育家是谁?干了什么?

(6)、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

(7)、(教招)速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 学习过程中,王守仁要求学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袖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舒)其心意,久则义礼侠洽,聪明日开矣。”〔22〕这段话灼意思,要求读书时,必须注意力集中。一面诵读,一面积极思维,一字一句,都反复闸述其含义。在明读时,要抑扬顿挫,音节和谐,能使心情舒畅。久之便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于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在礼义道德和智慧方面得到发展。他主张对学生不是“责其检束”,主要是“诱导”,诱之歌诗,导之习礼。可见王守仁的心理学巴想中,包括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和美育心理巴想,不愧为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