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典故出自哪个时期65句精选

2023年09月01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老马识途的典故

1、老马识途的典故100字

(1)、为了能尽快脱险,齐桓公赶忙命令手下搜索水源,而就在这时,隰朋却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对齐桓公说:“我听闻蚂蚁能够感知泉水,主公不如先派人寻找附近的蚁穴,然后再跟着蚂蚁一路行走,说不定能够找到水源。”

(2)、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孤竹国主和密卢被押到齐桓公面前后,齐桓公命人列数二人的几大罪状,包括荼毒百姓、掠夺中原等,之后便下令将二人推出宫外当众斩首。

(4)、从总体看,滦河是由西北流向东南,但从局部看,滦河在迷谷处却转了个弯,即由北而南流转为由西而东流。转弯处右岸(西岸)有几处山谷的谷口,由谷口沿谷内西行,随山势而渐升,蜿蜒且崎岖,沟壑多支叉,这些山谷通称为迷谷。历史上著名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5)、老马识途的传说是由秦皇岛卢龙县申报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成语典故的宝库里,“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卢龙。

(6)、(存老马)唐·杜甫:“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7)、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

(8)、此时,草木已经枯黄,不是原来的摸样了。齐国军队在山中转来转去,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9)、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10)、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11)、平日山戎为了掠夺粮草物资,经常会在各国的边境进行骚扰,之前齐僖公在位时,山戎就曾以大良、小良为将攻打过齐国。

(12)、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13)、齐军到达孤竹时,密卢已经进入城中,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将其都城团团包围,并切断了城中的粮草供应。

(14)、处理完善后工作,齐桓公又留下一支军马负责守城,然后便领着大军离开孤竹,往令支方向返回了。

(15)、管仲思索良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战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16)、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部队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17)、接着齐桓公又对城中的百姓进行了安抚,每家根据人数发放口粮,遭到军队破坏的房屋也得到了修缮,孤竹百姓无不感念齐桓公的恩德。

(18)、亦作“老识途”。清代诗人、史学家赵翼《稚存见题拙著》诗∶“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19)、“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20)、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2、老马识途的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1)、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识途老马)清·钱谦益:“攫食饥乌心未饱,识途老马足堪扪。”

(3)、齐桓公非常着急。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说:“我听说老马能够记住自己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妨令人挑选几匹老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或许可以找到出路。”

(4)、 山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在今河

(5)、驾轻就熟 (jiàqīngjiùshú)赶着轻载的车走在熟路上。后用以比喻对事情熟悉,做起来容易。

(6)、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翻译: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7)、齐桓公无奈之下,只得派探子前去找路,可一连派出几批都没能成功,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军队的储水也日渐减少,大军随时有困死于山中的危险。

(8)、管仲想了很久,对齐桓公说:“大王,狗离家很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我想老马也应该有这个认路的本领,不如让军中的老马在前面领路,带着大家走出山谷。”齐桓公一听,觉得有道理,立刻让人挑出几匹老马,解开套在老马身上的绳子,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9)、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不知所以、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10)、一次,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军救燕。

(11)、老马识途是一个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2)、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3)、等密卢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令支时,齐桓公已经率领大军追了上来,密卢自知令支难以坚守,只得再往孤竹方向跑去。

(14)、在讨伐山戎的同时又进攻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和令支国(今河北迁安、迁西、溧县北部)。

(15)、《老马识途》故事出自春秋时期《韩非子·说林上》。

(16)、齐桓公和管叔商量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带兵前往北方攻打入侵燕国的各个部落。这次征讨敌人,路途相当遥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次不寻常的远征。齐桓公为这次长征进行了十几年的充分准备,并亲自带兵前往,国相管仲和大夫隰(xí)朋随同出征。

(17)、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庄公之邀,率师北上,举行了救燕伐山戎之役。在降无终、剃令支两国之后,继而伐孤竹。孤竹城山戎首领答里呵,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城中兵民都逃往山中藏匿,从而引诱齐军中计,误入迷谷。当时地形地貌与现在不同,迷谷附近尽是沙碛之地,草木不生,人称旱海。是时又遇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四处茫然,咫尺不辨。此时桓公大惊:“似此绝境,如何得出?”管仲献计曰:“臣闻老马识途,可使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桓公依其言,择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齐桓公率军随老马走出旱海,复攻打孤竹城,消灭了孤竹城山戎守敌。这就是“老马识途”典故的始末。

(18)、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故事中的管仲和隰朋在遭遇困境之后,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利用动物特有的灵性来解决问题,后来人们将隰朋发现的那条水源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名龙泉山,之后又简称龙山,而在今天的河北滦县仍然保留着这一古井。

(19)、作者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0)、“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引导作用。明代小说家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臣闻老马识途,无须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代诗人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3、老马识途的典故简短20字

(1)、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2)、齐桓公带着部队进入令支国中,下令三军不得妄杀一人,不得侵犯百姓财产,对于投降的士兵一律从优对待,戎人大为感动,纷纷走出家门,夹道欢迎齐军。

(3)、齐桓公依言,命令士兵牵出几匹老马,解开他们的缰绳,将它们放在队伍前,军队紧随其后,果然顺利地走出险地。

(4)、燕庄公得知山戎解了围,便知道是齐国的援军到了,于是赶忙下令开城迎接,齐桓公领着众人入城之后,燕庄公即刻命人置备酒宴款待齐军,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5)、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6)、管仲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归途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放出老马,大队跟在后边,找到了道路。后以此典形容人富有经验,能解决难题。

(7)、那么鲁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齐桓公后来又是如何处理的?

(8)、(孤竹马)清·黄景仁:“识路漫夸孤竹马,问名久似辽东豕。”

(9)、于是齐桓公留下燕庄公镇守令支,又向山戎打听了前往孤竹的道路及其兵力等情况,然后便率领大军往孤竹进发,虎儿斑则奉命返回了无终。

(10)、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翻译: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11)、7点出发去医院,10点半才到堵车堵得人发慌

(12)、亦作“马老知道”。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枥中老马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

(13)、"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恒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14)、时间一长,军队的粮食越来越少了,相国管仲意识到如果再不找到出路,大家都会困死在山谷里,必须赶紧想出一个主意。

(15)、二人出了燕国都城之后,一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竟已走出燕国境外五十里远。

(16)、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17)、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18)、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19)、将近傍晚之时,管仲回到里岗向齐桓公汇报说:“我看此谷并没有虎将军说的那样险恶,主公只管放心向前,我自有破敌之策,虎将军若有顾虑,也可跟在大军的后方。”

(20)、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4、老马识途的典故出自哪里

(1)、齐国的军队出征的季节是明媚的春天,而班师凯旋时已是寒冷的冬天,加上白雪的覆盖,沿途的草木全都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回归的路。在大家不知所措时,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作我们的向导,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大喜,同意试试看。于是,管仲挑选了几匹老马,解开缰绳,卸下鞍具,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了山谷。

(2)、茅盾《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吧。”

(3)、齐桓公听了高兴的说:“此计甚好。”于是派隰朋带着大量金帛前往无终,无终国主得知了隰朋的来意后欣然答应,立即派大将虎儿斑率兵两千跟随隰朋回到了齐国。

(4)、上回说到,齐桓公正在与管仲商议下一步的战略规划,突然收到来自燕国的告急文书,请求齐桓公立刻出兵相助。

(5)、那么燕国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原来就在不久前,紧邻燕国的游牧民族山戎大举进犯燕国,燕庄公无力阻挡,只得向齐桓公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