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以及作品67句精选
巴金简介代表作品
1、巴金 简介
(1)、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2)、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3)、生卒: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4)、表现巴金是感情丰富的人 《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5)、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
(6)、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7)、(1)小说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二是以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觉醒、反抗和他们光明的前途。
(8)、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9)、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
(10)、有大师之实、坚辞大师之名的学界与文坛大家,驾鹤而游时几乎都有“遗言”传颂。这“遗言”,不是安排家事、后嗣的临终嘱咐,不是夕阳残照那闪亮的一抹——绝笔之作,甚至还属健在时的一二感慨或悟道,但一经发出,或如石破天惊的“启蒙”,或似如雷贯耳的警示,如钱学森先生安详辞世,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钱学森之问”遂成“世纪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巴金贯穿在他那沧桑之怀、苍老之手,一字一句写就的《随感录》,以凡42万言、150篇告诫文坛的“遗嘱”:“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11)、① 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12)、《家》描写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风、瑞珏三个女性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13)、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14)、《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15)、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16)、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7)、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18)、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为什么说《家》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20)、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2、巴金的资料以及作品
(1)、觉慧: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2)、《雾》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1931年首次出版。该作品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3)、是2013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巴金,本书是作者《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雾》中主人公周如水的朋友吴仁民的经历,描写了旧社会时期各种不同人的思想动态。
(4)、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5)、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6)、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7)、恰逢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全新汇编的《巴金译文集》(共十册)上市,由巴金故居策划、草鹭文化与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套书精选巴金一生翻译的经典译作,包括屠格涅夫《木木》、《普宁与巴布林》、《散文诗》,高尔基《草原故事》、《文学写照》,迦尔洵《红花集》,赫尔岑《家庭的戏剧》等作品。译文集根据巴金生前亲自校订的最后版本排印,并以“附录”形式在部分作品正文之后汇集巴金与译文相关的注述,每本书内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书影、插图以及作家手稿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8)、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9)、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但他却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
(10)、《雨》,巴金《爱情三部曲》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3年,出版社为:良友图书公司。主要讲述了《雾》中主人公周如云的朋友吴仁明的经历,描写了旧社会时期各种不同人的思想动态。
(11)、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12)、写到这里,笔者愿为“巴金”之名说几句真话。
(13)、周立民谈到,巴金在70年代末决定复出文坛,列出了12本写作计划,其中五本都是要翻译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在离家住院前,巴金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藏书,但是仍在书桌旁留下了屠格涅夫和赫尔岑全集。
(14)、家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最受欢迎的一本。
(15)、②在端公捉鬼时,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也跟着凑热闹;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不能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6)、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17)、早年俄罗斯文学传到中国,哪些作家是巴金最心灵相通的?“我觉得就是屠格涅夫、赫尔岑。”陈思和分析说,巴金的文笔很轻巧,你很难设想用巴金的文笔去翻译托尔斯泰,“他不是那种沉重型作家。屠格涅夫和赫尔岑长期生活在法国,都是贵族,尤其是屠格涅夫跟莫泊桑这帮人感情非常好,法语都是一流的。比起托尔斯泰的厚重复杂,屠格涅夫更多接近西欧文学,那种浪漫的、抒情的,诗一样的语言。这种语言恰恰跟巴金的教养、修养是吻合的。”
(18)、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学念了半年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19)、《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主要包括《雾》《雨》《电》,主要内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20)、田悦芳,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传播研究。著有《巴金小说形式研究》(2016年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3、巴金简介及代表作
(1)、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2)、《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3)、再有就是自我欺骗、粉饰太平的人性特点。这一点在《随想录》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文革”时期,人们习惯了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似乎假话说得多了就会变成真的,假话说得多了中国的面貌也会随之变得焕然一新了一样。所谓的“破四旧”,把西方的名著译本也划归此列,似乎把外国的书都烧了,自己的书就永远是最厉害的了一样,非常滑稽可笑。但是就是这么可笑的事情,却造成了重大的灾难,毁了成千上万的书,害死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究其原因,就在于不止是一个人或者少数的几个人进行了所谓的“自我欺骗”,而是无数的人想要一起粉饰太平,并醉心于这种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中,这不得不值得我们警惕。
(4)、最新译文集出版后,周立民寄给了95岁高龄的作家黄永玉,“他女儿不久发条短信说,刚到家就看到爸爸捧着一本书头也不抬地看,就是你寄来的译文集中的《秋天里的春天》。”周立民感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代作家不少都是现代文学浇灌培养出来的,“但现代主义作品读多了以后,再重温巴金译笔下的古典著作,觉得有一种特别正的声音,这种正的声音带给我们生命境界的开阔和提升是不一样的。”
(5)、《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作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对「文革」的反思、对痛失的亲友之追忆、对自我的拷问等,质朴而直白地讲述出来。
(6)、《秋》,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著的《激流三部曲》之三。小说继续叙述了高公馆的故事。
(7)、请用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以及“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
(8)、《雾》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1931年首次出版。该作品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9)、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10)、《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1)、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5年。是既《雨》故事情节发展的延续。《电》写了许多人,许多事。
(12)、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3)、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波,近年来以极大热情创作了一批歌颂中华现当代优秀人物的水墨肖像画,有科学家、医学家、文学艺术家以及学术界、宗教界著名人士,形象传神,鲜明生动,并以诗词形式褒扬人物事迹,受到画主及亲属故旧、弟子传人、专家学者的喜爱。这些诗画佳作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东方笔墨之美,是向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本刊予以连载,本期续发之二十六。
(14)、周立民说,“每个作品可能都有他很多生命的小秘密。他(巴金)反复读的东西,必须自己把它译出来,变成自己的译作,喜欢的东西要长成自己的肌体。”
(15)、陈子善认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对巴金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创作是不完整的,他的翻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巴金曾翻译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秋天里的春天》,继而创作了《春天里的秋天》。
(16)、在屠格涅夫的笔下,男人大多软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女人热情而勇敢。陈思和提出,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和张若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屠格涅夫的启发。“软弱的周如水跳黄浦江自杀,巴金透露这是根据朋友的遭遇写的,但我觉得更大一部分是从屠格涅夫的著作里演变过来的。”
(17)、“巴金的翻译跟他的创作不是对抗的,而是一种融合的关系。通过他的翻译,读者可以重新认识更加完整的巴金。”
(18)、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发表诗歌《被虐者底哭声》12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以长篇小说成就最为声誉卓著。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后连续发表《雾》《雨》《家》《春》《秋》等长篇小说。出版大量译著,包括《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一个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处女地》(屠格涅夫著)等。1953年,出版反映抗美援朝的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19)、《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0)、《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d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12项纪录片大奖。
4、巴金简介及作品集
(1)、与学院派的专业译者不同,王宏图谈到,巴金、茅盾、鲁迅等作家的翻译不受学院化的思想束缚,而是按照个人的志趣和热情。虽然从技术角度可能不是最好的译本,但是他们的译作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进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外国文学,“翻译的句式融汇到了汉语当中,成为了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2)、陈思和甚至觉得,有时读巴金的小说,相当于是看巴金用中文写了一遍屠格涅夫的故事。比如,屠格涅夫小说里男人通常是不行的,女人一个个非常勇敢健壮,追求爱情也是勇敢扑上去的,热情似火,“男人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前夜》里,差不多都是一个男人跑到贵族家在客厅里跟女孩子讲革命,讲到后来女孩要跟他革命了,男人就逃走了。男人往往教别人的时候很厉害,但是你让他自己上,他就逃走了。”
(3)、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4)、他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又在浩瀚的文字中让人感悟人生,触摸到一个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心灵;但他直到晚年,仍在无情地解剖自我,拷问自我,审视自我……
(5)、在他看来,巴金的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拥有相同的创作动机,“巴金翻译的作品大多数都跟他的理想接近,通过翻译把他的信念传递给大家,读巴金的翻译与他的创作是完全一致的。”
(6)、你很难设想巴金的轻盈文笔,去翻译沉重型托尔斯泰
(7)、周立民介绍,首版《巴金译文选集》由巴金亲自主持并且参与校订,今年推出的《巴金译文集》已是第四个版本,新收录了《狱中记》《夜未央》等对巴金的人生具有重要启蒙作用的作品。虽然许多作品已经不是首译,但是巴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新的语言并进行重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