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妻儿84句精选
史铁生有孩子吗
1、史铁生的妻子和孩子
(1)、她心中牵挂的是父母,是家庭,是自己的未来。她无法接受一个高考失利的自己。
(2)、母亲的好强有既变,又没有变。母亲不再为自己好强,母亲由过去自己的争强好胜,转变为对苦难命运的不屈服和为儿子的病抗争。
(3)、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第二次是推说不看。既然不敢去小院儿,为什么还来大院儿,这恰恰反映了不敢面对,但又无法忘记的复杂情感,特别重要的是,在大院里人们都把我当儿孙待。
(5)、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6)、有好几次,史铁生几乎走到了鬼门关上。可他命比铁还硬,连护士都说他,名字取的好。一次次挺过来后,他调侃自己:
(7)、那段时间,因为生病的缘故,史铁生变得暴怒无常。
(8)、但是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史铁生18岁那年,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自愿去了陕北农村插队。但是他刚刚去村里没几天,他发现身体总是会腰酸背痛,一开始他以为是自己每天运动太多了,也没有多加在意。
(9)、作者对“生”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以景物描写为主。一草一木间背后影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蜂儿如一琐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意见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0)、陈希米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爱笑,仿佛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她难过,她的笑容以及细心体贴一直陪到了史铁生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可以说,陈希米成了是史铁生的双脚,是她让史铁生这扇紧闭的房门打开了。
(11)、童心虽美却娇嫩得不可靠。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怕孩子长大失了质朴干脆就不让孩子长大的倾向,这是极糟糕的事。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企图以减欲来逃避痛苦者,是退一步去找和谐,但欲望若不能消灭干净便终不能逃脱痛苦,只好就一步步退下去直至虽生犹死,结果找到的不是和谐而是毁灭。中国上千年来的步步落后肯定与此有关,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譬如闭关自守,譬如倘爱情伴着痛苦便不如不要爱情而专门去制造孩子,倘世上有强xx犯便恨天下人何以不都是太监。世界上的另一种文化则主张进一步去找和谐,进一步而又进一步,于是遥遥地走在我们前头,而且每进一步便找到一步的和谐,永远进一步便永在和谐中。”我想这就是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12)、这时再回过头去看那原始艺术,才不至于蜂拥而去蛮荒之地以为时髦,才不至于卖弄风情般地将远古的遗物缀满全身,这时他们已亲身体会了祖先的梦想,接过来的与其说是一份遗产毋宁说是一个起点,然后上路登程,漂泊创造去了。
(13)、翻看史铁生的照片我们会发现,年轻时他很少有笑容,反而在轮椅和病床上经常灿烂地笑。
(14)、史铁生常说自己是不幸中最幸运的,因为爱情。
(15)、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我以前只把它当做鸡汤文。一位年轻人去找一位老人算命运,老人一一指出他手中的生命线、爱情线、智慧线、命运线,接着让他握紧了手,并问年轻人:你的命运在哪里?年轻人不以自主地回答:我手里握着啊。老人笑而不语,年轻人顿悟而去。以前总把它当做一篇鸡汤文来看,但日复一日,对这个故事的敬佩却越来越多。以后的我们,可能并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我们目前想象不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在短暂的情绪失控后坦然去面对。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总有一天是要回去的,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赚的,为什么不好好地再活一活,为什么不精彩地过呢?
(16)、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也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没有生命,梦想,成绩,都只是浮云。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中一定会有无数的挫折,而这些挫折,却不能成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而这些挫折,应该是激励你不断前进的动力,每一次挫折之后,你的灵魂都将得到一次升华,你将变得更加成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我们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只有经历挫折,才会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7)、史铁生的病情渐渐加重,他终日躺在床上,再也不能摇着轮椅去地坛了。
(18)、史铁生走出的第一步是发现,“我”虽然从“我们”中被剥离开来。但广义的来说,所有的人谁不是剥离开的呢?比如说残疾,史铁生发现一切事物对人的限制,广义上来说都是残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每个人实质上都是残疾人。
(19)、史铁生突然截瘫了,绝望不是一种情绪,却更像是一种自己会生长繁殖的病毒,侵入了人的思想。但是,史铁生始终有一个出路:这不是我的错,只是这个结果必须由我来承担罢了。
(20)、那段时间里,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把家里的东西砸碎。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秋天的怀念》)
2、史铁生的妻儿
(1)、有一次做着作业,我用小手吧玩具弄来弄去,妈妈看见了,对我说:“快点做作业。”我没有听妈妈,妈妈还是和蔼的对我说:“快点做作业吧!”我听了妈妈求我,就做作业了。突然,我有一道题不会做,妈妈砍了,就给我讲题,我听不懂,妈妈一直讲,讲到我明白为止。
(2)、还是让孩子长大吧,让他们怀着亘古的梦想走进异化的荒原中去吧,在劫难逃。真正的悟性的获得,得在他们靠了雄心勃勃的翅膀将他们捧上智力的天空翱翔之后重返人间之时。他们历经劫难不再沾沾自喜于气壮山河,知困苦之无边,知欢乐乃为无休止的超越,知目的即是过程,知幸福唯在自我的升华与完善,知物质无非为了精神的实现所设置,知不知者仍是无穷大唯心路可与之匹敌,那时他们就已长大,重归大地下凡人间了。他们虽已长大却童心不泯绝无沮丧,看似仍一如既往覆地翻天地追求追求追求,但神情已是泰然自若,步履已是信马由缰,到底猜透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他们在宇宙的大交响乐中隐形不见,只顾贪婪地吹响着他们的小号或拉着大提琴,高昂也是美哀伤也是美,在自然之神的指挥下他们挥汗如雨,如醉如痴直至葬身其中。这不再只是童心之美,这是成熟的人的智慧。
(3)、1969年史铁生18岁,上山下乡运动展开。
(4)、然而朋友们却说:“是你的爱,他才存活那么久。”
(5)、二是痛苦,合欢树开花了,而种合欢树的母亲已经永远不在了。
(6)、“竟”是一棵合欢树。一棵含羞小草,竟然是一棵树。这里面蕴藏着的生命的感悟,让母亲震惊。
(7)、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永远停止了心跳,面容安详平静。
(8)、“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9)、看到先生在文章中不断表达对母亲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紧迫感,看到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时。想想现在的母亲在我面前就像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一般,与我相处时太过小心翼翼,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泠。
(10)、“冬天一过,我又活了。看样子极可能活到下一个世纪。”
(11)、那接下来就好办了,因为不是我的错,我就不需要有压力,并且如果我居然战胜了绝望,我不就成为一个强者了么?
(12)、“整宿睁着眼……,我们手拉着手,仿佛担心又会在这黑夜里失散。”
(13)、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14)、如果用关系来梳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合欢树》的价值和意义。
(15)、在外界眼里,史铁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成功作家,可在陈希米那里,丈夫更是一个需要照顾和守护的病人。
(16)、在他在地坛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时,他的母亲依旧在烦恼,为了儿子的安全,她常常悄悄地去寻找儿子,有时甚至因此而迷了路。史铁生很幸运,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让他从生活的阴影里走出,重新振作起来。可以说,史铁生的转变,与地坛,和地坛中的一切,是密不可分的。
(17)、这个年轻的姑娘知道,她爱的不是享誉盛名的作家,而是一个可怜人。
(18)、史铁生最后一次看到母亲时,她大口大口吐着鲜血,艰难的呼吸着,就像她艰难地保护着自己的儿子.......
(19)、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20)、史铁生很少写自己恋爱的事,只是多年后,陈希米看到他为自己写的诗:
3、史铁生有子女
(1)、有人告诉她说:“是你的爱,他才存活那么久。”
(2)、后来,陈希米干脆辞退了保姆,自己承担下所有的家务。仅仅是为了,能够有两个人独处的时间,好抽抽烟,说说话。
(3)、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史铁生《合欢树》
(4)、或者在医院,你在屋檐下的阴凉里等候,她在烈日下、排在长长的挂号队伍中间,不断把一副无所谓的神气送过来……
(5)、原来,陈希米曾是《希望》杂志的一名编辑。1979年,史铁生的一篇小说发表在这本杂志上,两个相似的灵魂,由此遇见。
(6)、边城,「码头青年」主编,新闻从业十余年,坚持用新闻视角观察和思考世界。
(7)、我对合欢树的情感,非常复杂,其变化过程是:
(8)、母亲不聪明了,母亲变笨了,还差一点变疯了。母亲连医生的话也不相信,用各种土办法给我治病,把我熏成烫伤,差一点要了我的命。母亲变迟钝、甚至呆滞,说话絮絮叨叨的。
(9)、韩少功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10)、史铁生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除了写作就是忍受病痛的折磨,但陈希米的到来,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一束光。让他感受到了被人关怀的温暖以及爱情的美好。
(11)、母亲离世后,史铁生咀嚼苦痛、超越苦痛时,史铁生逐渐领悟到。
(12)、当我读到“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我觉得母亲真伟大,临死前还牵挂着她的儿子和女儿。我们的母亲不都是这样吗?记得有一次,我发烧的时候,妈妈的老毛病头痛又发作了。爸爸回来带我去吊针时,知道了此事,决定带妈妈去医院看病,可妈妈说:“不用理我了,女儿的病比我严重,你还是先带女儿去吊针吧。”第二天,妈妈依然头痛,但她还带着我去医院复诊,吊针。
(13)、这样的“幽默”听着心酸,但却也包含着对人生的理解。
(14)、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5)、那么,又是什么使史铁生重新感到生活的美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成为人见人夸的大作家呢?是伟大的母爱,世上最纯洁的爱。史铁生的母亲,患有肝癌,但是她只顾着照顾儿子,全然没想到自己。在史铁生最绝望时,是她用无私的母爱给了儿子生活的勇气、信心。在自己临死前,最忘不了的还是自己的孩子。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我们都有母亲,拥有母爱,我们是幸福的
(16)、1980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史铁生连正常排尿都是问题,从此只能插着尿管。
(17)、母亲依然爱花,爱美。含羞草和母亲极为相似,温柔但却坚强。带回含羞草,一是要给家里增添一点绿色的生气;二是母亲热爱生活,对苦难的坚忍。
(18)、18岁那年,史铁生响应号召,到一个叫“清平湾”的地方插队务农。
(19)、他在书里写:她是顺水漂来的孩子,但不是我捞起了她,是她捞起了我;不是用手,是用她一心一意的眼神,或是满心灿烂的欢笑。
(20)、②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体现.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4、史铁生有孩子吗
(1)、几年后,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又过了几年,他的小说获奖。
(2)、然后他轻轻地给她唱了一支歌,还没唱完,她已是泪水涟涟。
(3)、他将平日里的情感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写在了他的作品《我与地坛》中,而这部作品发表获奖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情感的细腻以及对于母亲的思念感动了无数的读者。由于史铁生长年都坐在轮椅上,并且双脚麻痹。
(4)、透析期间,他在轮椅上、病床上用了4年时间,写出了著名的《病隙碎笔》。
(5)、对命运之谜的破译,平息了史铁生的愤愤不平。于是史铁生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赋予他的不幸,并担当起悲剧英雄的使命。
(6)、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轮椅上,要么是重回儿时重品历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来重新生机勃勃。这么说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过去或不着边际地设计下辈子。比如在《好运设计》中,他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在顶尖大学当博士生的卡尔。刘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这篇《好运设计》是他自我点醒的一个过程,因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个完美的系统肯定会崩坏,学会接纳自己的劣势,这便是病痛教给史铁生先生的。
(7)、在《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等作品中,他思考着生命与死亡、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等人生课题,告诉了我们他如何在被摧残的命运面前活出人生的意义。
(8)、史铁生,你的遭遇我们都很同情,但也许,你的家人比你更加的担心,担心你想不开,但你最后的觉悟还是对的。
(9)、照片里,他和妻子大笑着,露着大白牙。好像世间的烦恼,都离他们很远。
(10)、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我与她本不是亲戚,而我母亲称她为奶奶,她帮着外婆照顾孩提时的母亲。几年前,母亲带我去看她,那时候我开始记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的眼泪一发不可收拾。她被儿子儿媳厌弃,自己一个人住在小屋子里,没有地砖没有电器,只有一张床,一个炉灶,一张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旧是豁达的,我看着她脸上的沟壑,那是八十六年风雨留下的痕迹。她笑的很明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无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铁生一样,也会在桑榆之时想自己活着的意义,想自己的悲哀与困苦,她也想过放弃,可是她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听闻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许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坚信,历经风雨后的顽强与坚韧会让她依旧豁达地走完人生。
(11)、母亲不年轻了,年龄的增加,儿子病痛对母亲的折磨,使得母亲多出了很多白发,还有母亲好絮叨。
(12)、这个过程,是对母爱的认识过程,也是对母亲苦难的理解过程,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过程。
(13)、可命运中有些错误,只能犯一次,没有改正的机会。
(14)、她想过无数次,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还是无法接受。
(15)、我认为史铁生先生的创作灵感以及他写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病痛。他终年被禁锢在轮椅上,行万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读万卷书;无法使自己的物质世界变得富饶,那就让自己的心灵花园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心灵在天地间挟飞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审视世间万物,向另一个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宁静中回忆白昼的.喧嚣,在死亡的归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欢离合。
(16)、(主要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湖南高考文科第一名何润琪:带着妈妈遗照来清华报到》、蓝橡树《寒门子弟高考707分:寒门难出贵子,是最大的谎言》、常德日报《考出687+20分的常德文科生何润琪:想想父亲就觉得高三不辛苦》、常德晚报《许家桥中学5位教师资助困难毕业生》)
(17)、直到现在,铁凝依旧记得多年前到史铁生家里做客的情景:一个不足70平米的小房子里,陈希米亲手和面团、烤面包,“这个充满面包香的家,整洁、朴素、温暖,那样的有尊严,他们过的每一天,都那么有情有义。”
(18)、当史铁生最初的愤怒与绝望逐渐为理解宽容所取代,于是生命意义的思索与人生价值的寻求随之而来。
(19)、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20)、又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转眼史铁生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但他用生命书写的作品,他不屈的灵魂,还将继续照亮无数生命,永恒不息。
5、史铁生和余华什么关系
(1)、2013年6月22日,高考成绩公布。四川崇州一个叫杨媛的考生,在知道成绩后自杀,没抢救过来,死了。
(2)、一是震惊,合欢树居然真的开花了,母亲的念叨终于实现了。
(3)、故事从爱情的本原写起,描述了流落到人间后,亚当与夏娃互相寻找的过程。该书责任编辑说,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作家,对于情与爱,因其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作着一种最孤独和最冷静的思考,并将这些都浓缩在《我的丁一之旅》之中,小说诗性的语言十分洁净,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4)、他一直希望自己死后把有用器官捐赠出来,“让他们替我好好的看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