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的名字68句精选
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1、巴金为什么值钱
(1)、后来被押入牛棚,那时是最艰难的时期,巴金仍始终想着萧珊的话:“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人。”
(2)、《再思录》出版的时候,巴金已经可以坐起来了,身上穿了硬塑背心,我带了20本书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了。当时我请他签字,他也很开心。他拿着一直很粗的笔,架在手的虎口上,手在慢慢移动,笔跟着拖出字来。我们都很开心,就说,巴老您身体不错啊,精神也很好,你看,你不是又写了一本书了吗?你还可以写下去的。你们猜,巴金说了什么?他嘴里突然爆出三个字:“三思录。”这本书已经叫做《再思录》了,说明他心里真的还想写下去。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地说,您真的可以再写一本,一直写下去。可是,他真的躺倒了。那时正逢作协要开作代会,上面有指示,还要巴金当作协主席,所以作协就到上海来开主席团会议。那天巴老穿了硬塑背心,硬撑着到了西郊宾馆,他去了以后,说了两三句话就说不动了,把稿子交给身边的王蒙,由王蒙代读。当天晚上他就血压猛升,昏厥了好几天。又因为他是名人,看望他的人很多,过年了,各级领导都去看望,后来他就发烧了,气就透不过来。1999年春节,医生为了帮助他呼吸,就给他做气管切开手术。他本来一直很配合医生的,这次他坚决表示不愿意,他要放弃这个手术。他说,我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们就放弃治疗吧。但是怎么可能呢?就给他做工作。他去做手术的时候对周围的人说,我从今天开始,就为你们活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说不出话,在医院里面整整躺了6年。他晚年活得非常痛苦。
(3)、我去了达子营从文家,见到从文伉俪,非常亲热。他说:“这一年你过得不错嘛。”他不再主编《文艺》副刊,把它交给了萧乾,他自己只编辑《大公报》的《星期文艺》,每周出一个整版。他向我组稿,我一口答应,就在十四号的北屋里,每晚写到深夜,外面是严寒和静寂。北平显得十分陌生,大片乌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熟人都去了南方,我的笔拉不回两年前朋友们欢聚的日子,屋子里只有一炉火,我心里也在燃烧,我写,我要在暗夜里叫号。我重复着小说中人物的话:“我不怕……因为我有信仰。”
(4)、巴金青年时代去法国留学,那时已经接受了安那其主义。他是一个很热心的人,愿意接受新的思想。我有一次采访他,他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原来想多做一些实际工作,我作为一个作家是失败的。那我问他说,巴老,您的成就全部是写作,如果不写作,您还能做什么事情呢?他就笑了,他对我说,我想做实际的工作,我希望对人类更有帮助些。其实巴金这句话说到了他的根上,他实际上是一个搞社会运动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政治信仰,但是这已经失败了,他从法国回来以后就找不到了自己的阵营了,他原来的一些同志也都散掉了。当时上海江湾那边有一个自由书店,就是当时安那其主义者出钱办的,专门出版安那其的书籍,巴金就在里面当总编辑。但是很快,自由书店就破产了。有一段时间,巴金还不甘心,还想搞安那其运动,就跟他其他几个好朋友,有一个叫卫惠林,还有一个吴克刚,一共有十几个人,1930年,他们跑到杭州西湖租了一条船,开了一个会,要在中国重新搞安那其主义的革命运动。这个会开完后就散掉了,他们没有自己的组织,想编一个杂志,结果编了几期就失败了。从此以后中国就没有安那其运动了。巴金对安那其主义非常怀念,对他们在西湖开的那个会也非常怀念。他的失败感、绝望感,迫使他写小说。巴金是一个有天才的作家,他想做一个安那其主义革命家,没有做成,却无意中做了作家。他经常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只是心里有感情要宣泄,这个宣泄就成了他的职业,他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他写了很多小说《灭亡》《新生》都是写革命活动,后来这些书都被国民d政府禁掉了。他开始转向写自己家庭里的故事,也就是《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他就很有名了。巴金写作越有名,内心就越痛苦,因为他本来不想做这个事情,他越痛苦就越宣泄,越宣泄他就越有名,进入这样一个循环。他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的时候,作为一个安那其主义者的巴金,完全失败了。到了晚年,我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就直截了当说,我是一个失败者,我的专业不是要写作。但是就这样歪打正着,成就了一个大作家。
(5)、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却成长在新思潮涌起的年代。
(6)、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7)、从文兆和到前门车站送行。“你还再来吗?”从文微微一笑,紧紧握着我的手。
(8)、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年代,都有很多人因为异地而没办法坚持下去,更别说那个战火纷纷,只有书信的年代。烽火连天,人隔天涯,唯一牵系人心的信件,却几度失散,没有任何音讯。
(9)、巴金本名李尧棠,“巴金”是他的笔名,他用这一笔名,是在1928年。他之所以笔名用“巴金”,与两个他认为值得纪念的人有关。
(10)、因为这本《家》,有人抗婚逃婚以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有人背井离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去寻求自由和理想。那一年,他在文坛赫赫有名,是无数青年的偶像,每天都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甚至还有好些读者写信来说,愿意为了他去死。
(11)、当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当做礼物送给荒淫的冯乐山时,觉慧却因为工作忙而只是口头上应付了一下鸣凤。夜五更鸣凤最终走向她自己选的那条路,挂着凄凉的微笑,一步步的走向湖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叫出了“觉慧”,没错,是“觉慧”。
(12)、放学了,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13)、爱情总得有那么点信念的坚守:是生死契阔,是与子成说。
(14)、大家都认为鲁迅很孤独,其实错了,晚年鲁迅并不孤独,反而思想更成熟了。左联分离以后,他再也没有转向其他政治团体,而是独立在上海战斗。虽是独立但并不孤立,在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青年作家,那些人自认为是鲁迅的学生,实际上鲁迅把他们当成一个新的战斗团体来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风和巴金。胡风是左翼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对鲁迅精神理解得很深,并将这种理解渗透到文艺理论,创造性地形成了胡风的文艺思想。另有一批人是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为首的就是巴金。在鲁迅去世的时候,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抬棺人”,大概有十几个。我称这批作家是文学的新生代,他们在30年代掌握了多份文学杂志和出版社,像巴金、吴朗西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赵家璧参与的良友图书公司,像黎烈文主办的《中流》、黄源协助鲁迅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办的《作家》、靳以主办的《文季月刊》等等,还有胡风等左翼作家策划的小刊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市新媒体。有那么多的媒体都在鲁迅的无形掌控之下,那是很了不起的,所以鲁迅的声音从来就不孤独。
(15)、这一幕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很多年前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背后是高高挂起的灯笼,而四太太却一直徘徊在屋顶,她已经疯了,她认为屋顶是最接近天空的地方,渴望着自由。
(16)、双峰山的雾是有生命的雾。美丽的晨雾就像大山的女儿,亲吻着母亲的面颊。她仿佛得到了母亲的呵护,便把流动的美回报给游人。当你沉醉在她的神韵之中时,不知不觉一轮红日升起。此时此刻,太阳仿佛像一个黄中透红的大苹果,向人们展示出更加奇艳的风韵。
(17)、沈从文摄于青岛的寓所(叶公超摄),1932年巴金曾在这里住了一周
(18)、我张开口吐一个“我”字,声音就哑了,我多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们!我心里想:“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
(19)、今天来的听众,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斑斑白发。我们这一代人回忆30年以前,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当时,我们从文革这个阴影中走出来向前走一步,社会上都会引起强烈反响。我举个例子,有一本《当代电影》杂志,封底上用了一张照片,是英国电影《水晶鞋》的剧照,王子与灰姑娘拥抱。就这样一张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读者写信给有关部门,说这部电影杂志要取消。还有一部电影《望乡》,当时是作为中日友好纪念播放的一部片子。《望乡》讲的是日本妓女的故事,但不是一般的妓女。二次大战后,日本人失败了,这也是一种报应,他们自己组织很多日本妓女,送到美国基地去给美国大兵做性服务。这些妓女不是占领军抢去的,是日本人自己组织的。为什么呢?要赚外汇,战败国非常穷嘛。后来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批判这种行为。《望乡》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这样一部电影到中国来播放,还有引起中国人的抵制,很多人都在报纸上批评这部电影。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从为《望乡》辩护开始的。
(20)、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离世。接到沈夫人张兆和的电报后,巴金不相信这是事实,隔了一天,他才发出回电:
2、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的名字
(1)、http://www.jiangzuo.org
(2)、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3)、最近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是今天要讲的问题。《随想录》是反思“文革”,还是反映了80年代的思想文化斗争,这两个特点都是指巴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实,《随想录》的书写本身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巴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重新唤起他已经失落的理想主义的努力,这个过程也是巴金主观上不断提升、追求的过程。要比前面两层意义更不容易。巴金写《随想录》时,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通常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70岁是不容易的,尤其在苦难迫害中活到70多岁,更不容易。人生应该是满足的,但是70岁以后,还要去重新思考,还要提升自己,还要追求进步,这是很难的。我们活到70岁,对人生的领悟都已经定型了,剩下的就是考虑日子怎么过得更好而已。那个时候再想想我哪里做得不对,还要去追求完善,追求进步,这很困难。但是巴金还在追求,而且追求得非常痛苦。
(4)、来蓉20多年,对于巴金先生,却少有关注,只是停留在成名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雾·雨·电”,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意外发现,聚知斋却有这么多关于先生的藏书,仔细看了看,居然是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连书信,恋爱史,以及成名作,选集等,几乎都囊括了。
(5)、▲ 1939年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6)、鸣凤是一个很典型的就社会,就制度的牺牲品。她在很小的时便被卖到高公馆做丫鬟,在这七年中鸣凤过着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非人生活,鸣凤怕自己做错事而被责骂,她把一切都归结于命运。
(7)、2014年12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开机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馆长主持
(8)、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为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巴金关于爱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其善良意识。在巴金看来,善良意识是促使人向最完美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统摄人的情感和理智运动的心灵的力量。
(9)、克鲁泡特金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消灭私有制,废除国家,建立无政府社会,逃亡国外后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巴金正在阅读翻译他的著作,对克鲁泡特金斗争精神很是敬佩。
(10)、1972年6月,巴金挤出一点小假期从干校回家。迎接他的仍有萧珊的笑容,却变成了病床上的强颜欢笑。萧珊已经卧病在床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因为是“罪人”的家属,一直不允许入院正式治疗。
(11)、 巴金一生爱书,他一生都与书结缘,因书得爱,嗜书如命,然而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
(12)、今天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1904年11月25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巴金出生。
(13)、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李致,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的儿子。李尧枚去世时,李致只有一岁零四个月。长期报道巴金活动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在一篇采访中说:“在李致的心里,四爸巴金胜过亲生父亲;时常苦恼不被人理解的巴金,却多次说李致是比较了解他的。”巴金除了创作和翻译外,还写了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同样展示了巴金的内心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巴金曾表示要用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从一九五五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封,……尚存二百五十多封。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巴金说:“我本想留着它们,多么好的资料啊!终于决定请你自己保存。以后你替我整理材料,用得着它们。”本书收录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两百封,全部影印并附加印刷体,同时选入李致的部分书信,用印刷体排出,供读者了解巴金信件的背景。
(14)、大家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和我们今天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倒退30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是来之不易的。没有宽松的文化,就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带动巨大的经济飞跃发展。这是一个有机的连锁。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一直到1986年,这8年,实际上完成了整个中国思想解放的转折。就像我们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非常真实的感觉。但是它好像讲到了1983年,后面因为胡耀邦下台了,就不能讲下去了,巴金《随想录》一直写到了198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8年。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斗争,反反复复,前进倒退,捉摸不定。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的争论,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等等,一系列的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在《随想录》里全部展现出来了。当时巴金74岁,过了8年,正好82岁,这个过程中,他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丰富的思考和表述,都包含在《随想录》里面。现在社会上流行所谓的怀旧,觉得80年代非常好,是一个黄金年代,后来文学也边缘化了,金钱位置越来越重要了,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差了,真是今不如昔。我是不这么认为的。我们今天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历史毫无问题是在进步的。如果我们倒退到80年代初,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是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因为有个接吻镜头就要吵着禁止,不让人笑掉大牙?同样,我们今天在读巴金《随想录》的时候,很多年轻人是不太能读懂的,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巴金当时还不能直截了当地把一些想法说出来,还要用一种很含蓄的比喻,才能说出来。今天的青年人可能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我很喜欢读《随想录》,我觉得里面讲了很多思想斗争的问题,保留了当时一些真实的信息。前不久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讲巴金的《随想录》实际上是80年代文化领域的百科全书,反映了非常丰富的80年代的思想状况。巴金始终是在场的。这是我第二个想法。
(15)、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16)、我们的文化一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粉饰死亡,可我们自己心里无比清楚,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
(17)、李:一九八二年我去和沈先生聊天时,他说你们在青岛、在北京常常爱辩论。我说是不是吵,他说不是吵,是辩论。
(18)、当时旧金山有位华侨,办了刊物《平等》,我供稿子,文章写多了,用一个名字不太好,就时常换名字,随时想起随时用,没有考虑什么用意。时间太久了,有些事一时记不起,看到文章就能回忆起来。
(19)、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任凭世界之大我只钟情于她。
(20)、1927年初,李尧棠赴法国留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时断时续创作中篇小说《灭亡》,至1928年8月才修改整理完稿,并写了序言。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为测试艺术效果,给住在隔壁学哲学的安徽籍同窗好友詹剑峰看了。詹剑峰本喜欢小说,认真阅读过后,给予了“写得精彩,好看”的好评,并称赞他有写作天赋。这使尧棠受到鼓舞,但还没有要在刊物上发表的勇气,决定先将书稿寄给上海开明书店的朋友索非,由自己出资排印两三百本,送给朋友家人。
3、巴金为什么叫巴金老人
(1)、那天卖完稿子以后,在书局门口分手时,沈从文约巴金到青岛去玩。这是初次见面的客套话也说不定,然而,一个多月后,巴金真的去了。
(2)、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3)、很高兴我在这儿和大家做一个关于巴金晚年理想主义的分享。这个题目是我取的,但是之后我也有点怀疑我自己能不能把它讲好,这只是我最近读巴金《随想录》产生的一点想法。
(4)、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后,鲁迅的精神被保留下来。我觉得不仅仅是我们官方教科书把鲁迅变成伟大的“革命家”,其实在胡风的身上,也体现了鲁迅这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巴金身上体现着很深刻的自我反省。但是后来,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胡风,那就是1955年的所谓反胡风运动,1957年“反右”运动中,鲁迅周围的年青人中冯雪峰、黄源等都被批判了,被打成右派,萧军等人又被重新揪出来“再批判”。黎烈文、孟十还等人在台湾,也被带上了“反动文人”的帽子。所以后来仔细想想,鲁迅身边的人不是“反革命”就是“右派”,都倒下去了,鲁迅也成为一面空洞的旗帜。
(5)、觉慧是一个向往自由,接受新思潮的叛逆者。这样的他不得不说是早就鸣凤悲剧的另一根导火线。觉慧起初对鸣凤够不上爱,最多不过是好玩罢了。他不要待在这个无可挽救的封建大家庭,他参加社会各种新潮运动,这样也就难免忘记了那个和他处于热恋的小丫鬟鸣凤。
(6)、相关评论:《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巴金的真诚无疑感动了她,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的名字,叫萧珊。
(7)、我不曾失信,不过我再来时已是十四年之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
(8)、成年后的巴金,除“巴金”之外,还用过“壬平”、“极乐”、“佩竿”、“黑浪”等笔名。后来,巴金曾回忆说:
(9)、故事梗概: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10)、1927年初,巴金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初期,他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这时候的巴金对文学是尝试性的,也不那么自信,先给同窗好友詹剑峰看。詹剑峰来自安徽,本是喜欢读小说之人。詹剑峰认真阅读过后,称赞巴金有写作天赋。从而,给了巴金极大的鼓舞。不过,他此时还是没有寄给杂志报刊去发表的勇气。故而,想先将书稿寄给上海开明书店一位叫索非的朋友,打算自己出资印刷两三百本的样子,送送朋友与家人。
(11)、巴:不发火。我和从文辩论,有时暗暗发笑,他还以为我发神经,今天骂这个,明天骂那个。我骂周作人,也骂朱光潜。
(12)、话语平淡,泪水和悲痛都埋在心底。“一百多天过去了。我一直在想从文的事情”,巴金身患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执笔困难,他花了三四个月,用颤抖的手写长文《怀念从文》。
(13)、这时候,巴金想起了,既然是小说,既然是文学作品,就要用像样的笔名。李尧棠,这个本名自然不如意,也表达不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学气氛,更不能表达自己的志向。
(14)、总有人劝巴金:再找个吧,这样异地恋多不靠谱啊。每次巴金都沉默不语,他坚信:战火可以炸毁一切,却毁不掉人心。
(15)、同时,巴金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很多人说他的社会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文学本身缺乏雕琢和创新。夏志清先生说:“尽管佳评潮涌,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却无法从他这一期的作品内,发现任何追求完美的企图。而这种努力,我们可以在茅盾、沈从文、张天翼身上找到……巴金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甚至可以说宗教狂热——的人,自称他对于理想的服务,胜过艺术。”
(16)、同时,巴金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很多人说他的社会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文学本身缺乏雕琢和创新。夏志清先生说:“尽管佳评潮涌,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却无法从他这一期的作品内,发现任何追求完美的企图。而这种努力,我们可以在茅盾、沈从文、张天翼身上找到……巴金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甚至可以说宗教狂热——的人,自称他对于理想的服务,胜过艺术。”
(17)、鲁迅与当年的文学新生代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亲密的同构关系,他们既是两代人,又同属一个团体,他们一方面批判国民d政府,另一方面又与当时的左联保持距离。这个团体一形成,最敏感的人就是左翼领导周扬,他一看鲁迅不仅不受他的领导,而且还把那批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对周扬显然构成威胁,当年的口号之争便是这样挑起来的。当然周扬他们不敢骂鲁迅,也不敢恨鲁迅,于是就恨鲁迅旁边的年轻人,第一恨的人是胡风,第二就是巴金和黄源,所以徐懋庸给鲁迅的信里就集中骂这几个人,而鲁迅则挺身出来保护巴金和胡风。周扬搞了一个文艺家协会,鲁迅不参加,他周围的人也都不参加。以巴金为首的作家们又起草了一份跟文艺家学会对立的宣言,叫《文艺工作者宣言》,表示他们也同样拥护抗日,追求进步。d内的冯雪峰一看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马上通过茅盾去动员大家在两个文件上都签字,既要团结鲁迅这批人,也要拉住左联的人,结果这件事就处理好了。而就在这个时候鲁迅去世了,从整个矛盾爆发到鲁迅去世大概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
(18)、就在沈从文写下《给某作家》的那个冬天,巴金又来北平了,又到了沈从文的家:
(19)、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
(20)、按照惯例,文学作品总要署名,他打算用笔名。李尧棠首先想到了一个“巴”字,是因为在法国相处数月的北方同学巴思波,前不久跳水自杀了。他为了纪念客死他乡的巴思波,所以用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
4、巴金为什么贵
(1)、1949年以后,大批左翼作家掌握了文艺工作的领导权,但对于巴金和老舍两个作家,共产d是保护的,因为他们在文坛有领头羊的作用。老舍在抗战时期是文艺家抗敌协会的实际领导人,领导着整个文艺界的抗战活动。老舍其实是个自由主义者,并不是左翼作家,早年写小说还骂过共产d,但是共产d团结他,老舍去美国之后,周恩来一次一次叫人带口信让老舍回来,之后他就真的回来了,还担任了北京市文联主席,当过模范。而巴金同样如此,我自己也问过巴金,问他为什么没有走?共产d有没有做过工作?他说有过,当年夏衍要佐临带口信给他,让他留下来不要走,所以巴金吃了定心丸,知道共产d不会对他怎么样。我觉得当时共产d政权对巴金、老舍是非常尊重的,他们都是d的统一战线的团结对象。而胡风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他本身是左翼作家,所以胡风没有料到将来自己会在政治上出现问题,并一直认为自己是鲁迅的传人、鲁迅最信任的人,鲁迅很多精神是通过他的努力实践体现出来,保持了鲁迅的先锋精神。而巴金则是把鲁迅那些先锋、前卫的思想通俗化、大众化。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的时候,最初讲的是每个人都会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意识到吃了人,所以要救救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但按照“五四”时期的一般人的认识水平,大家所能够理解《狂人日记》里的吃人问题就是封建礼教吃人,而拒绝承认自己也会吃人,老百姓接受的是通俗化的理解,封建礼教吃人,吃人的是一种叫“礼教”的东西,跟自己没有关系。而“礼教吃人”的观念传播者是巴金,巴金的《家》其实就是把鲁迅说的吃人变成了一个礼教吃人,把自我吃人变成礼教吃人,描写封建大家庭中一个一个美丽的女性被礼教吃掉了。
(2)、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申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但她却也有过些幻想,毕竟这样的她才十七岁,正是少女最爱幻想的时候。
(3)、巴金写完这么厚的书,总可以休息了,但是他还是继续在写作。他是写不动了,一篇文章要写好几个星期,断断续续地写。大概一直到1995年,差不多八九年时间,又写了一本书《再思录》,很薄的一本,基本上都是很短的一篇篇,长文章他已经没有力气写了。他的晚年主要工作是整理出版自己过去的作品。除了生病住院,他把自己过去的著作重新修订了一遍,出版了《巴金全集》,26卷,他自己看清样,每看完一本还写了后记,表达自己对这卷内容的感受。接着他又开始编《巴金译文集》,共十卷。每一卷也写了后记,除此以外他零零碎碎还写了很多文章。包括他的好朋友沈从文、曹禺去世了,他都写了一些文章。那个时候,巴老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4)、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说:“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
(5)、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写过一本书叫《鲁迅的抬棺人》,说的是当年为鲁迅抬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1949年以后都变成“反革命”和“右派”,这里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扬根本不能原谅30年代团结在鲁迅身边的这帮年青人。这批继承鲁迅特立独行风骨的人都被打倒了,唯一的侥幸者是巴金,既没有成为“反革命”,也没有成为“右派”,虽然在1958年拔“白旗”运动中受了一些批判,但没有影响他的政治待遇,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巴金14卷文集。那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周扬曾在一次文代会上一口气推出了中国五个语言大师,巴金就是其中一个,此外还有老舍、茅盾、曹禺和赵树理。
(6)、命运多舛的巴金,曾做好了一辈子孤身一人的打算。可遇见萧珊,重新燃起了他对婚姻的渴望。1944年,在桂林漓江东岸,有一间空荡荡的木板房,没有新添置的被子家具,这就是巴金的新婚房。经历了八年恋爱,两人真正走到了一起,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甜言蜜语,唯有两颗相爱的心。
(7)、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8)、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