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中的20个名句61句精选
朱光潜关于美的名言
1、朱光潜谈美的好句
(1)、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培根
(2)、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无言之美》)
(3)、莎士比亚有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能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能是害人之物。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
(4)、听说在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
(5)、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
(6)、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7)、一是没有仔细挑选,只要是相关的都会拿来读。我此前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我觉得书不管好坏,多读总是好的,而且读多了才会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朱老却说:”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这让我颇受震动,读不好的书其实的是在浪费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8)、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赤裸裸的结果,不如说是研究;如果离开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
(9)、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于美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排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关于这些,谷鲁斯(K·Groos)在《艺术起源》里讲得很详细,较易得到的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也可以参看。
(10)、任何人在“忘我”状态下都是美的,像那些天真的孩子、人定的高僧、疯狂的恋人、竞技中的运动员和全神贯注的科学家。——原野
(11)、内容转自高中实战语文,贵在学习分享,如有不妥,请联系后台删除!
(12)、一个好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老师的错误,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为正是这些错误对他有所裨益,使他走上大道。屠格涅夫
(13)、劳动人民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14)、金银的审美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富丽排场、炫耀之类需要的天然材料。能说马克思肯定了这些事物就是客观的美吗?
(15)、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立意,要辩证看待缺陷与美的关系,事物因残缺而显得真实而完美,缺陷为趋向于完美提供了空间和希望。
(16)、当你打算放弃梦想时,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
(17)、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18)、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19)、“审美范畴”这场纠纷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对外文的知识。上例就说明了不懂德文ästhetischen这个词的意义,就导致把它误认为和schön(美)同义,从而认为具有“审美属性”的东西就具有“美”的客观属性。从此可见,不懂德文,就很难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而不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就会歪曲原义,以讹传讹,害人不浅。生在现代,学任何科学都不能闭关自守,坐井观天,必须透过外文去掌握现代世界的最新的乃至最重大的资料。
(20)、真正的幸福和愉快,包容于为社会、为民众、为人类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之中。
2、朱光潜谈美中的20个名句
(1)、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研究悲剧,抛弃了西方学者用命运来解释希腊悲剧的传统看法。黑格尔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他还认为,悲剧冲突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
(2)、冯友兰先生说目的是为了让书为我所用,而不是相反。他有一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他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是真正到家了。”
(3)、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作者说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这个道理确实令人感同身受。
(4)、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
(5)、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
(6)、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7)、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8)、生活中,有的门紧紧关闭,有的门半虚半掩,有的门全然敞开。在人的一生中,开门是人生意味颇为深长的动作,有的门适宜推开,有的门适宜敲开,还有一些门适宜砸开……
(9)、本文选自《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朱光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才能……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培根
(11)、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12)、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Keats)、雪莱(Shelly)、考老芮基(Coleridge)、白朗宁(Browning)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Sophocles)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Shakespeare:Hamlet)、《李耳王》(KingLear)和《奥塞罗》(Othello)、歌德的《浮士德》(Goethe:Fasuts),易卜生(Ibsen)的戏剧集、屠格涅夫(Turgenef)的《新土地》(VirginSoil)和《父与子》(FathersandChildren)、杜斯退益夫斯基的《罪与罚》(Dostoyevsky:CrimeandPunishment)、福洛伯的《布华里夫人》(Flaubert:MadameBovary)、莫泊桑(Maupassant)的小说集、小泉八云(LafcadioHearn)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13)、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根据经验把四周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
(14)、第三个方面的内容,纪老师依然总结出对山大草木文化之美的审美要点。具体分道德和情怀两个主题,阐释了山大草木的文化之美。中国的草木文化源远流长,草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带有审美情感,山大草木文化的内涵就在其中。譬如,儒家思想和审美传统中的“比德”之说;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召公甘棠的官民互爱故事;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对人格道德的象征,等等。纪老师结合山大草木,标新出山大草木文化内涵和文化审美草木的新范式。
(15)、“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分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虽然飞机有些地方弹痕多,但它却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那些弹痕部位并不是飞机的要害;有些地方看上去没有弹痕,可是一旦中弹就会机毁人亡,根本没有返航的机会。由此可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16)、美有如夏天的水果,容易腐烂且不持久。——培根
(17)、时间抓起来说是金子,抓不住就是流水。——谚语
(18)、人生来就好动,生而不能动,便是苦恼。疾病、老朽、幽囚都是人所厌恶的,就是他们夺去动的可能。动愈自由即愈使人快意,所以人常厌恶有限而追求无限。
(19)、要增强生机,就要医治生机贫弱化的病根,而这个病根正是“坐井观天”,“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20)、梦想如北极星,在满天繁星的夜晚,如此闪亮,夺目,为人们指引前行的路。人没有了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人都应有自己所追求的,所热爱的。正值青年,以学问为兴趣,可以让我们变得更优秀,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成就梦想。鲤鱼因为有梦想,有热爱,才能跃过龙门,成为那一条耀眼的巨龙;小草因为有梦想,有热爱,才在春悄然而至时染绿大地;大鹏因为有梦想,有热爱,才能乘风飞至九万里高空去向南溟。君可见,正值年少,我们是否也应怀揣梦想,以学问为趣,奋力前行呢?
3、朱光潜谈美名句摘抄
(1)、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布雷默
(2)、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
(3)、创造时必定使用想象,要在心里唤起意象。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那就需要分想作用把某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氛围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一切移情作用都起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
(4)、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苏格拉底
(5)、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有大国担当精神。
(6)、在读书上,我们应该记得朱老的建议“别的事都可以赶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赶时髦“。当然这不是说新书就不值得读,而是提醒我们读书这件事没必要跟风。反思我读的书,大多是当下流行的,迎合一时社会心理的书,经典则读的很少,这里我要反思。
(7)、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象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
(8)、第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9)、作文要求考生在综合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不能脱离现实,要有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在班会上交流考生自己的思考,这一要求明确了写作的场景,已经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的对象是同班同学,活动场景是班级讨论。
(10)、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11)、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
(12)、美貌和智慧很少能结合在一起。——佩特罗尼乌斯
(13)、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14)、从鸭的角度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
(15)、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
(16)、(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17)、扬帆的航船,全副武装的男人和腹部隆起的孕妇,是世上最美的三种景象。詹豪厄尔
(18)、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虞有澄
(19)、美的世界要靠我们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我们劳动的汗水来浇灌。
(20)、每本书都读上三四遍:第一遍只求粗通大义;第二遍就要求透懂,抱着字典,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词义和语法都要弄通,这一遍费力最多,收效也较大;第三遍通读就侧重全书的布局和首尾呼应的脉络以及叙事状物的一些巧妙手法,多少从文学角度去看它。较爱好的《母亲》还读过四遍。无论是哪本书,我有时还选出几段来反复朗诵,到能背诵的程度。这些工作都是在课余抓时间做的,做了两年之后,我也可以捧着一部字典去翻译俄文书了。可惜“文革”中耽搁了十多年,学到手的已大半忘掉了。
4、朱光潜关于美的名言有哪些
(1)、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