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品质118句精选

2023年09月2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

1、梭罗意思

(1)、大家开始渴望拥有更多,仿佛那样才能生活的更好。但物质欲望是一个填不满的沟壑,无尽的追求只会让自己迷失其中,失去生活的乐趣。就像梭罗所说,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大有妨碍。

(2)、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手写一些有趣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图书城西大街35号3幢一层(中关村创业大街内)

(4)、正所谓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好了,书读到这儿,我们的问题也出来了,不妨合上庄子《南华经》这一卷之后,可以思考一下您对物质极简精神至盈的理解吧。

(5)、他们的出发点也不同。一个是早期浪漫派,或者说是浪漫派的先驱,一个是美国早期纯朴世界的一部分。梭罗和早期美国融为一体,他与各处的印第安人打成一片,和他们相处极好。他在纯粹自然中的生存能力,远好过卢梭。而卢梭从本质上来说,是巴黎社交场合的一部份,虽然他生在日内瓦,而且终其一生都对他的故乡没有丝毫的抱怨过。但他的成名是在巴黎,而且他的交往圈子,也多在巴黎。但几乎从一开始,他就是个如此矛盾的结合体,他几乎与他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但又在巴黎拥有盛名,他有一颗太激荡的灵魂了。

(6)、爱默生在《梭罗小传》里介绍:“他不肯为了任何狭隘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一种更广阔的行业,生活的艺术。……他从不虚度光阴或自我放纵,需要金钱时,他更喜欢通过一些适合他的手艺活来赚取,如修小船、搭篱笆、种植、嫁接、勘测,或其他短工,而不愿长期受雇于他人。由于他吃苦耐劳,需求甚少,又精通木工,擅长算术,所以他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谋生。”(见王家新译《瓦尔登湖》)

(7)、但这些作品所反映的自然观因超越了他的时代而未受到同时代人的认可。

(8)、鹪鹩巢于深林,鹪鹩是一种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一枝,据说只要一根树枝就够了。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偃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就行了。归休乎君,所以,请你回去。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有什么用?庖人虽不治庖,说这厨子虽然不下厨。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而主祭祀的人却不应该因为这个厨子不下厨了,就超越职权,超越权限代行厨子的职务了。

(9)、梭罗在书中写道,在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10)、在那两年的时间里,梭罗在那在亲手搭建的木屋里生活,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两年之后,梭罗离开了那里。他不是隐士,只是想用那段经历去证明,生活和生命的本质,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是啊,当我们学会放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自由。

(11)、一国之主,四海之地,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做了君王,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了,是追求名利的极致。可是,这许由他不愿意。你以为许由多有钱啊?其实这个许由只是一个隐士,你可以说他物质上很穷,但是,他精神上是非常富有的人。想想看,一个连天下君王都看不上的人,内心是多么的充盈。

(12)、阅读难以为继,更大的障碍是心静不下来。就像徐迟在译者序一开头就提醒读者: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那就最好先安静下来,再打开它。

(13)、从百叶窗缝间涌入的光线,在百叶窗被完全去掉以后就不再被人记起来。

(14)、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5)、在精神世界里存在着大陆和海洋,每一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地峡或小湾,尚未被他自己探察过,但是,在政府的大船上,在五百个水手和仆役的协助之下,穿过寒冷、风暴和食人生番之地,航行数千英里,也比独自探察自己内心的海洋,内心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更为容易。

(16)、“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一句大实话。因为这是一本智慧的书,灵气逼人,需要全神贯注,就像梭罗的一生,专注于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阅读的书籍,交往的朋友,手头的工作,外出的旅行,以及各种生活细节都围绕一个主题:追求自然之光,发现生活之美。

(17)、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反驳说:生活的标准不同!你难道想让我们回到野蛮人的那种简单生活吗?野蛮人固然有很容易就能盖起来的木皮尖屋,但在舒适与方便上,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房屋是不能比的。梭罗承认,“文明乃是人的生活条件的一种真正改进”这话是对的,但他也认为,以住房为例,在文明特别发达的大城市中,拥有房屋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都要拿钱来租房或贷款买房。也就是说,他要拿出他的一部分生命,不是立即付出,就是以后付出。文明人为自己设计了一套制度,本来是为了使种族的生活完美,却大大牺牲了个人的生活。也就是说,具体到个人,我们为此付出的牺牲和代价可能太大。人们由此就落入陷阱。他占有房屋的时候,房屋也占有了他。不是人在放牛,简直是牛在牧人。不是人在坐车,而是车在坐人。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18)、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变臭,而冻成冰以后就会永远保持新鲜呢?人们常说,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19)、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20)、《瓦尔登湖》记录的,是一场为期两年的个人生活实验。避开人群进入森林,过一种与鸟兽为伍和自然同行的生活。这是梭罗想要的日常吗?他走进了森林。两年后他走出林子,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这时候的梭罗,确认了生存的底线和生活的边界,彻底走进认识自然的专心致志的未来。

2、梭罗的品质

(1)、他在这房子里住了两年,后来写出了这本著名的《瓦尔登湖》。

(2)、不死的大地,永恒的生长,是梭罗认为的“春天”。在这个认知下,看众生平等,时光流逝,伤春悲秋也会从容。“人类的生命即使绝灭,也绝灭不了根,那根上仍能茁生绿色的草叶,至于永恒。”

(3)、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4)、徐迟先生是这么评说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我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孤独的书,心生喧闹者不宜入内。下面摘录一些精彩片段,以此来带你泛舟湖上。我想,读完你会为之神往的。

(5)、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6)、虽说永别了,但是这希望永不断绝,对这世人的爱意也永不断绝。说道别,仅仅因为他已经太老了。而梭罗是个极为简单的的人,无论从经历上还是思想上都很简单,他的爱情也很简单,正如那时的美国。他一生远没有卢梭那么多的经历,他所接触的最了不起的人物也许就是爱默生了。而卢梭的经历则太复杂了,那时的欧洲,是最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先后作过镂刻匠、家仆、收税人、官吏、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外交秘书、作曲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7)、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8)、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康科德镇,在当地一所中学教书。他讲授的科学和自然史,古典名著等科目,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徐迟的译者序里引用了一段资料,“梭罗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教室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也能听见。”

(9)、《身份的焦虑》|为什么我们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10)、他说,一个人的富足程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购买这些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亚当斯密倡导消费,梭罗希望把消费降到最低最简。

(11)、这期间,有两个好消息不得不提,一是在自家铅笔厂打工时,梭罗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一种特别的笔芯,靠这个专利,他的家人换了康科德镇的一所大房子。

(12)、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13)、他们两人都是热爱自然的人,但两人热爱的方式却并不相同。卢梭爱的是某种精神意义上的自然,对自然风光,他有一种精神上的狂喜,而且含有很强的自我解放意味和浪漫化的词句:

(14)、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插不上话。可是,谁又规定了我们必须按照作者设计的路径走下去呢?不必探究“为什么”。

(15)、也很巧,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告诉我,身边的人对她不结婚的想法表示不可思议,她说我安于独处,不需要他人陪伴,多一个人在身边反而是累赘。

(16)、问题是,有这样的人吗?有庄子《逍遥游》当中的许由就是这样的人。

(17)、通过主讲人的解读,呈现了文学作品和现实人生中的种种况味,同时也能让那些你没读过的书,尽量生动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18)、他的世界如此美好,兴致勃勃、充满生气,他和他的邻居们徜徉湖边,啄木鸟、小松鼠、鹧鸪、野兔、猫头鹰、丁香花、桦树、松树……这些飞禽走兽、草木花果和他并肩林中,看日出日落、云聚云散。

(19)、多年来的若即若离,到如今的如影随形,都找不到具体的理由。对这本书重新产生兴趣,很大的原因是我最近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中年人迷茫于生活目标,不知道算不算正常?梭罗可是大学一毕业就尝试自己想要的生活。

(20)、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3、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1)、2017年9月23日(本周六),曾翻译过《瓦尔登湖》的著名翻译家王家湘老师将作客听道沙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为《瓦尔登湖》王家湘译本的作序,是什么让人们在经济萧条、环境污染、自然破坏、消费主义横行之后,重新发现了《瓦尔登湖》的价值与魅力。

(2)、用最少的时间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梭罗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却更忙碌。在他四十五年的有限生命里,他留下了两本著作、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和书信,以及刊载于报刊的数篇文章。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陆续被后人整理成书,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

(3)、“村子”一章里记录了他到镇上补鞋的意外。1846年7月,他因为拒绝纳税,在镇上取补的鞋时被抓捕,关了一个晚上随即获释。

(4)、但他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5)、几年后,他把这次经历写成了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论公民的不服从》,提出“政府若是不正义,公民可以不服从”,这个观点据说后来成为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火种。

(6)、越来越减少对身外物的依赖,毅然丢弃许多代表回忆但不再使用的东西,弃绝所有华而不实只会召灰的装饰品,把橱里的东西扔掉,把橱外的东西塞进橱里,剩下空空的架子易于清理。不留恋身外之物,即使喜爱也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即使面临一场火灾,也没有什么非带走不可,只要我的思想还在,也许没有什么是不可失去的。若添置一件新物,先不怕失去它,若它坏了若它丢了若它被偷了,并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否则便只是负担,任何喜爱的东西都不能是负担。

(7)、这是她的心声,独身与否我们谁都作不了评论,但我羡慕她过得如此自我,明白自己的所需,为自己活而不是随波逐流。

(8)、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所以,命题小说虽然难做,以"窗口"命题倒还不失为一个补救办法,就像前不久有人试过的。我们在大街上闲逛,特别是新到一个地方,有时会对某些窗口发生好奇∶那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呢?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想来会和我们有些不同。有的窗口对这种好奇心是敞开和欢迎的,有的窗口则在黑黑的帷幕下摆出一幅莫测高深的面孔。  这是站在窗外,调换一下,站在某个临街的窗口里面,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凝视着某个我们感兴趣的面孔,她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我们更想知道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另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比方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这正是契诃夫魅力的一个秘密。也许,正是这一种渴望和好奇,提供了我们第一节提出的问题的部分答案。

(9)、越薄的书,越是难读,言简意赅不适合形容任何一本书。这本薄书,读来未必顺畅,尤其是第一次面对它的读者。

(10)、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11)、那时的梭罗,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本书会遭遇惨败,寄出书稿后,他全部精力投入到《瓦尔登湖》的写作中。很快,市场给了冷脸。

(12)、 “不须在山林的一些风景点坐上多久,便可以看见它的全体成员轮流出来展览它们自己。”梭罗展示他的邻里之间,我满足地看他展示的生活。

(13)、时间:2017年9月23日(周六)19:00-21:00

(14)、所以,梭罗就打算思考一下许多人烦恼的是些什么,有多少是必须忧虑的,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如何得到。梭罗也承认物欲是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他想考察丰裕富足、精致复杂的生活的另外一端,即一种简单自足的生活,想弄明白生活到底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人就能生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用品人就能过得相当不错。

(15)、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16)、但是这一次,我们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苗炜 带你深度剖析这部作品,带你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17)、梭罗的博物学知识在书里被精准地展示出来,我试图匹配上自己头脑里贫瘠的动植物知识,很挫败。可依然是美不可言啊,我掉进这些陷阱里不愿出来,且甘之如饴。冬去春来,野花晏晏,我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完成了一年的季节转换。

(18)、他是一个文明世界的疏离者,但这也正好是一个反省者的恰当位置。当现代文明携工业革命的雷霆万钧之力展开的时候,恰恰在美国这片似乎最适合,也最需要这一革命的地方,他却率先对这一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关于人们被文明和技术工具“异化”,关于文明也需要“荒野”、文明人也需要一点“野性”,关于“公民不服从”,都是由他在19世纪早期发出思想的先声。

(19)、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不了解自己的人,读一下梭罗的语录,就知道不了解自己的原因!文字如下:

(20)、他的世界如此美好,兴致勃勃,充满生气,他和他的邻居们徜徉湖边,啄木鸟,小松鼠,鹧鸪,野兔,猫头鹰,丁香花,桦树,松树……这些飞禽走兽、草木花果和他并肩林中,看日出日落云聚云散。

4、梭罗是个怎样的人

(1)、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广交朋友,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如果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的人也没用。社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维护,如此昂贵的社交成本,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而且最后往往是一无所获。减少没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学会和自己独处,享受孤独,才是成人世界的必修课。

(2)、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3)、——再次回到梭罗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

(4)、但梭罗毕竟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在这自然之中。他在瓦尔登湖独居两年多的事情也引起了不少猜测和热议。所以,他说要写一写他在那里的生活和为什么这样做。梭罗心目中所悬的读者是哪些人?他说他肯定不是写给那些雄心大志、坚定无比直奔事业的人,也不是写给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居乐业的人,甚至也不是写给像他自己那样已经想清楚了怎样生活的人;而是写给那些自己觉得不安和不满,想改善自己生活的人。他的批评是激烈的,但他的态度始终是温和的。他认为许多人其实是生活在默默的绝望中,但他不奢求,更不会强求人们彻底改变自己的现有生活。他只是真实地描述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的想法。

(5)、梭罗一生中只出版过两本书,并非愉快的经历。1849年5月,在他走出瓦尔登湖两年后,自费出版了《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即《河上一周》),在书的最后一页上,刊登了即将出版《瓦尔登湖》的消息。

(6)、就是做什么都三分热度,过了,就没有兴趣。一直在换工作,工作一直都没有稳定,到现在还是最底层员工,每天混工资,随时都能走人。这样自然就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事业不好,赚不到钱,就会有这种心理。

(7)、第二年的2月,梭罗以《我的个人经历》为题,再次给乡亲们做了一场演讲,受到热烈欢迎,听众们甚至邀请他继续就这个话题再开一次讲座。

(8)、《庄子》007《逍遥游》07肩吾问连叔|如何理解“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和“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9)、慢慢儿的,他就学会了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他记录花开的瞬间,欣赏湖里的鱼跳出水面捕食飞蝇的精彩时刻。他观察雪地上留下动物的脚印,猜测他们出没的动向。森林里的小动物偶然闯进家中,他也以礼相待。他想,也许他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们是一样的吧。

(10)、在《瓦尔登湖》初次问世时,书的扉页上有梭罗的题词:“我不预备写一首沮丧的颂歌,我要像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那样,放声啼唱,即使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唤醒我的邻人罢了。”他的动机和目的,不言而喻。

(11)、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12)、《庄子》006《逍遥游》05名者,实之宾也,予无所用天下为&对话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人到中年,需要学会什么样的减法?

(13)、林清玄不是说嘛,越是内在芬芳,越是朴素单纯。是啊,所以学着不要去过分追求财物,学着断舍离,学着把生活变得简单,也许那一刻你会发现快乐的生活其实并不难。

(14)、自然的意义,在于生命;而生命的希望,源于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不曾出现这样的字句,梭罗从不定义大自然的含义,他只是把自己放进大自然里感受草木春秋鸟鸣兽奔的生命,那是全书的血脉。

(15)、人们常常问我:“你一个人住在那儿一定很孤独,很想见见人吧,特别是在雨雪天里。”

(16)、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17)、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18)、1845年7月4日,梭罗走进森林,开始瓦尔登湖畔两年的小木屋生活。

(19)、梭罗以此为题材写成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瓦尔登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20)、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5、梭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演讲,在梭罗随后几年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为此准备的演讲稿也成为《瓦尔登湖》内容的雏形。

(2)、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3)、《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多之后写成的一本散文集。从1845年春天开始,到1847年结束,短短两年的独居生活,彻底改变了梭罗的一生。

(4)、但梭罗认为,这样一来,人生就是在获取与享受、生产与消耗之间无限的循环。

(5)、梭罗此后终身没有从事一份固定的职业,行走自然,观察、记录成为他主要的工作,随身携带的物品包括一个日记簿,一只铅笔,一个显微镜、一把大折刀,一团麻线,一本可以采集植物标本的旧乐谱。有时也戴着草帽,但鞋子必须结实,裤子以深色为主,方便随时爬树查看松鼠或云雀的窝,也让他更容易翻过矮橡树。

(6)、“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哪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7)、这是一本非大众读物的书。至少在我的周围,喜欢读书的一些朋友里,它不那么受欢迎。我曾刻意做过一个小调查,结果发现有四分之三的朋友拒绝亲近它,有的朋友礼貌地表达了对它的高山仰止,有的则干脆说自己不喜欢,不值一读。

(8)、我的“读过”略等于翻过。陆续读过两次,一次就像到某地旅游,仿佛为了完成“我到过某地”的任务;另一次作为睡前读物,翻了“湖”那一章。

(9)、(智慧人生)停止批评,学会赞美(你的所说,也许真的没有人在意)

(10)、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11)、用梭罗自己的话说,他在瓦尔登湖边建起来的是一个郊外的小小的避难所。

(12)、在1853年10月28日的笔记里,梭罗谈到4年前自费出版的1000册书:“书寄过来,今天送到了,装了满满一车,总共706册……另外290余册里面,有75册是赠书,其他的都已卖掉。现在我拥有一座藏书近900册的图书馆啦,而且其中有700多册是我自己写的。”

(13)、而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两年时间里他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梭罗在瓦尔登湖过着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原始DIY(Do It Yourself的简写,意为凡事皆可自己动手的生活态度)的实验: 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并由此感受到了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

(14)、你以为他是个怪咖,美国人却说:他教会我们如何度过这一生。

(15)、春天播下种子,从湖里取水灌溉,看植物发芽,等它慢慢儿长大。秋收之后,它会把粮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卖掉维持生计,另外一部分留下自己吃。闲暇的时候在湖畔看朝霞与夕阳,静下来的时候就在书桌前阅读写作。

(16)、他谈孩子,谈家庭生活,谈消费主义,谈“不能宣之于口”的欲望,也谈五官对自然的感受能力、人生中“咸鱼般”的静置状态、人的恶意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17)、全书共八章,结构看似无序,实则环环相扣。从春天伊始,到夏天、秋天、冬天,最后以生生不息的春天收尾,一幅完整的生命轮回,在梭罗的用心编排下,汇成一曲歌唱生命的欢乐颂。

(18)、梭罗洞察到了现代人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他们的欲望,即追求主要是由物质财富构成的幸福的欲望。这种物欲席卷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也是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欲望是否变得过分?梭罗说,他到处都看到人们仿佛像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上万种惊人的苦役。他们在生命道上爬动,推动他们前面的一个大谷仓,还有上百英亩土地。而那些没有继承产业的人,也为了他们的血肉之躯,也许还有获得一点产业的卑微愿望,而委屈地生活,拼命地劳作。他们满载着无穷的忧虑,忙着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及时采集生命的美果。他们今天还一笔账,明天又还一笔账,直到死去为止。

(19)、疫情无情。玉兰花开了,这是春天,却在孤芳自赏中流逝。

(20)、少而精致的圈子,让索罗的生活回归了朴素,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虚情假意,更没有攀比的观念。在平淡如水的交流中,索罗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情谊。

(1)、梭罗其实也绝不仅是在一旁观察和反省,他还行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他不积聚任何财产,甚至不耐固定的职业,喜欢做像土地测量这样的短工,认为这是最独立不羁的谋生方式。他的这些短期工作本就在自然中,但这还不够,他还希望通过极其简单的生活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在荒野、山林和湖泊间徜徉。他之所以能够闲暇最多,是因为他需求很少。

(2)、把“春天”放在最后一章,写春天到来前的各种琐事,河与湖的解冻,万物复苏的欣喜和生气、愉悦。梭罗用生物学解剖图一样的精准,记录下泥沙流下铁路陡坡的景象,他说那是比春天更春天的诗歌:这是一片有机的土地,仍然继续生长。

(3)、“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4)、对于卢梭来说,自然仅仅是一个梦,或者说仅仅是一个阿卡迪亚,即使在他最安宁的时候,他的灵魂依然是激荡不安的。而对于梭罗来说,自然是确切存在的,而且是如此贴切的和他融为一体的。我不敢说卢梭要是处在梭罗的环境下是否会感到幸福,但他们是不相同的人。卢梭要求的太多了,他要求的是被世人所爱,他本人也太爱这世人了。即使当他垂暮之时,他依然能写下这样的词句:

(5)、"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6)、在邮局中,在客栈里,在黑夜的篝火旁,我们到处相逢。我们挤在一起,互相妨碍,彼此设障,长此以往,怎能做到相敬如宾?

(7)、苗炜,人称苗师傅,《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8)、听完这段话之后,许由说,您治理天下都好多年了,而且治理的这么好,现在要我来代替您,这是您的想法,可是我来代替您,我图个什么中?图名吗?名都是外来的宾客,实才是内在的主人,你要是要让我扮演有名无实的虚假宾客吗?这林木虽然多,可是桃雀只巢一枝,河水虽然多,偃鼠只饮满腹。所以,天下这东西给了我也没有用,所以大王,请您回去休息吧。炊事员罢工了,神职人员也不至于下厨房啊。

(9)、除了热爱自然之外,他们都热爱自由。在任何时代,对自由的珍视,始终是极为少数人的特权,能够感觉到自由的人,在每个时代,总是不同寻常的。但他们热爱的方式又丝毫不同。卢梭一开始就说,人生来自由,但却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契约论》是部经过深思熟虑的著作,虽然在写作上卢梭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10)、有人这样总结:徒劳地梦想一处荒原,远离尘嚣,从来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的头脑和内脏,含有一泓水湾,大自然原始的精气萦绕其间。

(11)、多年来,他的工作内容大多与读书有关,他还出版过多本随笔、小说。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使他的文学体验更加独特,对人生和世界的洞悉也更深刻。

(12)、教师的生活没有中断梭罗的探寻。和他在同一所学校任教的哥哥约翰,也是梭罗探索自然的伙伴。1839年,22岁的梭罗和24岁的约翰驾着他们自己造的船,在8月的夏季,沿着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做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航行。

(13)、现在的我还有很多世俗的东西存在,内心也远远不够强大,不像梭罗有勇气可以冲破世俗和阻力,不需要任何的物质金钱就可以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只能说,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试着做回自己,至少我会觉得,世间有那么多好书要读,世间有那么多好文字可写,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才能需要挖掘,这都需要时间和自由,而做这些并不需要花多少金钱。自己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14)、所以整个这一段连起来说的意思是说尧帝是一位古时候的好帝王,在位多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他虽然是帝王,但是,对人却很谦和,又去俯察民意,听说民间有个贤士叫许由,隐居在箕山上。于是便派人去请许由来,准备当面把帝位移让给许由。

(15)、但是,这是不是太自私了呢?为什么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他人谋福利呢?梭罗承认他很少从事慈善事业。他说他有一种对自己的责任感,使他放弃了许多快乐,包括慈善。但他认为慈善像其他任何事业一样,必须有天赋的才能,就像他说“漫步者”也是天生造就的一样。他也讨厌别人对他做善事。在他看来,那个把时间和金钱在穷人身上花得最多的人,说不定正是在用他那种生活方式引发最多贫困与不幸,而现在这个人却在徒然努力于挽救之道。他说他只要求公平,对一切有利于人类的生命与工作应一视同仁。比起关心穷人来——按他自己的生活标准看来,这样的穷人也没有多少——他说他更想要的是人中的花与果,他更希望向上看,希望在与他们相互的交流中得到那传送的芬芳。当然,他也始终告诫自己要慷慨惠施,只是不想将之作为自己的一个事业。他希望用植物的、磁力的或自然的方式来恢复人类:首先有一些人过简单而安宁的生活,也许就能成为一种示范。

(16)、美国的十九世纪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潮尤其令人注意,爱默森的《美国学者》的讲演被人称为是"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17)、大道至简,一个人生活最好的状态,也许就是物质极简精神至盈。一个人精神层次越高,才会越懂得生命的真谛,所追求的也才会越少。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18)、梭罗在去瓦尔登湖边生活之前,内心充满了焦虑。那一年28岁的他刚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感到迷茫。当他摒弃了各种杂念,只关注于生活的一草一木时,生活奇迹般的发生了改变,以前为之焦虑的想法都不见了。他开始关心粮食和水、天气和收成,这些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儿。当生活慢慢儿充实起来,烦恼自然就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