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115句精选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
1、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是
(1)、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2)、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在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后,让我印象深刻一句话就是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到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4)、用一位读者的话来说:给别人的作品打五星是一种褒奖和肯定,给鲁迅先生的作品打五星,是因为满分只有五星。
(5)、可是,100年后的今天,他的毒舌,依旧不过时。
(6)、人人都谈及幸福,但真正理解幸福的人少而又少。
(7)、内容详实,专业,由研究鲁迅30多年,现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的黄乔生精心编选。纸质、排版也非常舒服,完全不用担心看久了眼睛会吃力。
(8)、所有的爱都有肉体的成分,但母子之爱是洁净无罪的肉体之爱。《母与子》
(9)、知乎上有个问题: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他是不是被高估了?
(10)、当约翰·克利斯多夫洞察这个音响世界后,他就能够根据这个音响世界在自己的音乐中创造出无限丰富的音响效果。当然罗受·罗兰在这里使用了文学手法,根据现象学,这个音响世界的本质系统并不依赖于“教堂钟声”之类的经验事实,它在音乐家作曲的同时就已经无形地、“先天地”存在了。
(11)、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12)、心灵的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约翰·克利斯朵夫》
(13)、玩肥皂泡的孩子,总是贪恋肥皂泡的美丽,而甘愿忍受幻灭时的悲哀。
(14)、即使剧本失败,罗兰仍旧继续创作。不过他改变了创作形式,主要是写作他的《名人传》,所谓《名人传》,直译就是英雄传。在罗兰心目中,什么人是真正的英雄呢。罗兰说:“我所说的英雄,不是指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而取得胜利的人。我所说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所以罗兰要歌颂的英雄,不是凯撒,不是拿破仑,而是贝多芬、米盖朗琪罗、托尔斯泰。那么罗兰写《名人传》的主旨是什么呢?罗兰在《贝多芬传》中说:“周围的空气是窒息的。老旧的欧洲在沉重而汗浊的气氛中呻吟。缺乏宏伟业绩的物质主义压抑着思想,世界在斤斤计较和卖身投靠的利己主义中毁灭。世界已奄奄一息。要打开窗子。要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要呼吸英雄们的精神。”就是说,罗兰要用英雄们的伟大精神,来改造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的利己打算,用高尚的德操来拯救欧洲的堕落。
(15)、在女人眼里,男人的力遭摧折是特别令人感动的。
(16)、罗曼·罗兰从创造或创造者的角度来言说音乐的,他真正关心的不是音乐作品的外在形式,不是音乐在听众那里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是在音乐家心中促成音乐来临的创造性力,关心的是音乐从虚无中诞生的过程。罗曼·罗兰的音乐家传记和音乐小说比其他音乐小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纠缠于各种浪漫传奇故事,而是在作品中展示音乐创造的秘密。《约翰·克利斯多夫》说的是发生在音乐家灵魂之中的故事。约翰·克利斯多夫从每一次的经历中吸取音乐的灵感,从无数的欢乐和痛苦中痛饮音乐的美酒,逐渐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化为一阂宏伟的交响乐。如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直接地通向上帝,约翰·克利斯多夫作为最有人性者和创造的化身也被塑造为尘世的上帝。在约翰·克利斯多夫身上,罗曼·罗兰完成了对音乐的最高愈义的现象学还原。
(17)、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18)、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19)、人家说女人是半个男人,这话是不错的,因为结婚的男人只剩下半个男人了。
(20)、在世界各地都有罗曼・罗兰研究会。这些会除了增加会员以外,还积极促进对罗曼・罗兰其人、思想、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翻译、普及等推广活动。笔者从18岁至28岁的10年里也曾经是他的研究会会员之一。
2、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
(1)、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2)、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巴黎日常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那种荒淫无耻、庸俗透顶和出卖灵魂的文学。罗兰果然十分痛恨这种文学,但也无力与它去作有效的斗争。他觉得只有拿起自己一支秃笔作为武器,通过革命的历史题材,去创作一些寓有深意的剧本,在他设想的“人民剧院”上演,才能使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才能用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去激发法兰西民族的复兴,这就是罗兰创作剧本的宗旨。本着这种宗旨,罗兰在十年中写下了十二个剧本。这些剧本当时都没有出版,只有个别剧本在小剧院上演过。它们失败了。十年的青春年华尽付东流。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统治法国文坛的是一些庸俗低级的作品,观众也习惯了这类作品。罗兰的剧本中不但没有色情,而且都是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这当然无法满足颓废、消沉的法国一代观众的要求。
(3)、 第一时间想到了傅雷,他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最为出名。在四风五反时期又再次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花了三年时间已经译成)。再结合罗曼罗兰其他的作品,傅雷的选本当是有很大的深意的。(文化革命时期翻译巴尔扎克《幻灭》)。
(4)、价格也是超级划算,全套6册,原价399元,赶上十点限时特惠价:全套只要99元!节省300元~
(5)、那些你曾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情绪,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让你忍不住投去敬畏的目光。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7)、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把其余的心灵加速它们的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约翰·克里斯朵夫》
(8)、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唯一的爱情,两颗心的互相忠实。《母与子》
(9)、问题在于用事实证明有理,没有事实,有理也不值一文。
(10)、正如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11)、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篇2无论是对于整个欧洲,还是全世界,罗曼·罗兰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罗曼·罗兰终其一生,都在为其人道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12)、《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显然就是他的儿童时期,第二卷是少年和成长时期,第三卷是中年开阔时期,第四卷就是暮年的时期,四个乐章特别清晰。
(13)、一个人不怕自讨苦吃的时候,才是爱情最强的时候。《约翰·克里斯朵夫》
(14)、米开朗基罗传原序选自《三巨人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15)、往期贝多芬主题:那些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大师们丨20世纪贝多芬演奏的风格变化;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与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较;上帝问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必读丨贝多芬在我们中间;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埃利·奈伊与阿劳演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大家论乐”第四期|杜泰航谈贝多芬真的伟大吗?如何演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为钢琴演奏家的贝多芬丨崭新的钢琴,经贝多芬一弹,经常就成了一堆废铁!富特文格勒谈贝多芬丨“只有那些认为纯音乐不够用的人才会对贝多芬的音乐进行自然主义的解释。”如何演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如何演奏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月光”奏鸣曲》?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不能在45岁以前弹奏的三首作品”丨对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Op.109-110)的几点体会;钢琴上的《第九交响曲》丨浅析贝多芬《降B大调第29号“槌子键琴”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车尔尼心目中的贝多芬丨演奏贝多芬应掌握的要点。
(16)、原编者按:本文作者泷本裕造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贝多芬研究所所长,是日本西方音乐研究权威。他的文章与著作代表了日本西方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他的《伟大的贝多芬――一个普通的人》一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泷本裕造先生从20多岁开始,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从两个大人物的“粉丝”到独立研究他们,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17)、《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18)、●散文欣赏丨贾平凹《活得有趣,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19)、我曾经在很多论文中谈到过,我个人认为第三交响曲以前的作品绝不是停留在习作阶段,而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伟大作品。另外,波恩时代的作品也有很多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我对罗曼罗兰仅仅服从于已有的传统资料的传说很不满意。
(20)、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很多文学家和思想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比如中国的著名作家傅雷,在留学期间,因为受到浪漫派文学的影响,其情绪变得相当狂躁,而之后遇到罗曼·罗兰后,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贝多芬传》,是傅雷的`情绪得到了转移,他如获新生,被感动地嚎啕大哭,可见罗曼·罗兰的作品中,充满了积极的元素。罗曼·罗兰的影响还涉及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王元化就十分喜爱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乃至于在他去世前,还请人给他阅读这部著作。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篇3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那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呢?
3、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
(1)、爱人类的这个观念深深地震撼了罗曼·罗兰,所以他在写《巨人传》的过程中就萌生了要写一部伟大的小说的念头,一个形象在他脑海里诞生了,那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简单地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音乐家,这本小说就写了这个音乐家从他出生、成长,最终到他的死亡,这本书写得特别恢宏,有10卷,分了四个部分。
(2)、《米开朗基罗传》:讲述米开朗基罗是独一无二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师。其艺术杰作在四百多年来,令观众叹为观止。痛苦是他的快乐,痛苦是他的依靠。千丝万缕的欢乐也不会比千辛万苦更珍贵。他让我们更接近永恒。在赞美米开朗基罗的同时,也在描述着当时的悲剧。
(3)、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余华沉浸在鲁迅的作品,如痴如醉。
(4)、△1933年5月1日,鲁迅在上海,身上穿着伴侣许广平为他编织的毛衣
(5)、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6)、那一刻,才惊觉这个曾被自己嗤之以鼻的男人,早已在100年前,就把我们读懂、看透。
(7)、对于两人这次重逢的第一次见面,鲁迅是这么写的:
(8)、罗曼·罗兰出生的家庭特别普通,甚至说有些贫寒,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也不是特别高,觉得他以后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罗曼·罗兰从小受他母亲爱好音乐的影响,立志以后要研究文艺,所以在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考取了巴黎的高等师范学院,萨特、波伏娃,到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都是巴黎高师的,所以罗曼·罗兰能够考入巴黎高师就证明他的天分特别高。
(9)、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10)、在法国期间是友谊的主题。克利斯朵夫认识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叫奥里维,奥里维也是一个平民的孩子,是一个老师,他也不甘于自己的职业身份,他是一个诗人,特别擅于精神的思辨性,跟克利斯朵夫有一点野蛮的、躁动的灵魂形成一种互补。他们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罗曼·罗兰对欧洲文明的看法,克利斯朵夫代表了德国的哲学、沉思性的东西,法国人奥里维代表了优雅的东西、美的东西。第三阶段,克利斯朵夫来到生命的成熟时期,他开始大量的创作,他的声誉也起来了,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初心,他该表达自己的时候还会表达自己。后来又去了瑞士,最后陪伴他的女孩叫格拉齐阿,有特别真挚的感情,但他们两个人没有走在一起,格拉齐阿深爱着他,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不想跟他真正的结婚,一直远远的作为好朋友来照顾着他,最终在克利斯朵夫晚年的时候,格拉齐阿也死了,让克利斯朵夫整个人生都觉得特别的黯淡,失去了意义。
(11)、《哥拉·泼泥翁》定制版特别设计了书票,经许老家属授权,每张均有许老的名章,珍藏纪念。
(12)、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
(13)、长远看来也许悲观者是正确的,但乐观者在路上会过得更愉快一些。
(14)、(1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文学相册).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10-12)
(15)、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对于鲁迅的语言,余华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16)、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其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突出的优点。
(17)、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18)、尽管自己是蜚声海外的文坛泰斗,但对自己的儿子,他唯一的希望,却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这份父爱的温厚不能不令人动容。
(19)、而他让我们敬畏的,还不只是犀利、冷峻的笔锋,还有作为父亲的温厚、慈悲。
(20)、“哥拉·泼泥翁,勃艮第的老好人,做人随便,肚皮臃肿,年纪不轻,已经五十足岁,但是背还没驼,牙齿还咬得动,眼睛不花,耳朵不聋,头发虽然已经花白,还是紧紧地栽在头皮上,密密丛丛。”许老的译笔,活灵活现地将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4、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是什么
(1)、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2)、没有志向的青年,就像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丧失前程。
(3)、女人要能使男人失掉理智才觉得更有意思。《约翰·克利斯朵夫》
(4)、另外,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却并不是卡伦,也不是主人公安利柯,而是铁匠的儿子潘克希。这是因为潘克希虽然从小就没有母爱,而且由于父亲整日酗酒,家里经济条件也不乐观,但即使是在那样恶劣的学习环境中,他仍能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5)、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
(6)、托尔斯泰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庭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出生于而过最黑暗的时期。托尔斯泰曾获得过多次成功。他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一切。他真正的走入了广大的俄国下层人民中去进行写作。他认为只有召赴俄国下层人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久,他为俄国下层人民做的三部曲出版了,这给俄国下层的那些受苦受累的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最终,俄国下层人民战胜了沙皇,托尔斯泰也实现了人世的价值。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要去帮助那些受苦受累的人。
(7)、我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森林里的人,极端愤恨着,因为是迷失了,到处乱跑不能自止,虽然明白多跑一分钟,便更加迷失的厉害......《名人传》
(8)、罗曼・罗兰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短篇传记《贝多芬传》读者较为熟悉。《贝多芬传》能使人认真地思考人生,是一部非常有号召力的名作。
(9)、 在翡冷翠的国家美术馆中,有一座为米开朗琪罗称为《胜利者》的白石雕像.这是一个裸露的青年,生成美丽的躯体,低低的额上垂覆着鬈曲的头发.昂昂地站着,他的膝盖踞曲在一个胡髭满面的囚人背上,囚人蜷伏着,头伸向前面,如一匹牛.可是胜利者并不注视他.即在他的拳头将要击下去的一刹那,他停住了,满是沉郁之感的嘴巴和犹豫的目光转向别处去了.手臂折转去向着肩头:身子往后仰着;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10)、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
(11)、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12)、这个回答,我是很有共鸣的。上学的时候,我也很反感鲁迅。直到——
(13)、工作几年后,回到出生的小镇,看到儿时的玩伴,有的初中毕业就被家里安排嫁了人,有的外出钻了矿,有的重复父辈的人生做了砖瓦工。再打招呼时,竟发现彼此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
(14)、《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15)、人们烦恼,迷惑,实因看的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16)、而所有那些你知道的杂文,小说,也全部单独收录成册,让你一次性看得过瘾!
(17)、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宗教感情。罗曼·罗兰思想的三个重点,那就是宗教意识、真理的追求和博爱精神,简单说,就是“神”、“真”、“爱”三个字。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但也有主次之分。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他认为是“神”,也就是“上帝”。神的“灵光”无往而不在。宇宙万物,无非神灵显现。神的灵光反映在个人良心中,出现一个“爱”字.凡此种种,罗曼·罗兰皆深信不疑。作为艺术家,罗曼·罗兰从未单独提到一个“美”字舀他认为美是真和善的结晶。美是爱的反映;真是神的化身,文学艺术作品都应当以“真”为灵魂,“爱”为血肉,才能够有动人心魄的精神感召力。艺术不是单纯的形式美,不是单纯的技巧。在罗曼·罗兰回忆录《内心旅程》中有一段话发挥他的唯爱论:“对于天生是音乐家的我来说,毕生的努力在于将生命各种相反的因素,以及他们的规律,组成嘹亮的综合曲调。有两条原则:真理……对自己要真诚;除开自己认为真诚的东西之外,不多说一个字,该说的也不少说一个字……爱,人类爱;爱……共同的欢乐,共同的痛苦……同情的规律。我把这股奔腾的流水,合并在同一条河床里:爱与真理的合流。”
(18)、罗曼罗兰的名言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19)、(8)坚持独立思考的文化巨人——纪念罗曼·罗兰逝世六十周年.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4-10-12)
(20)、罗曼·罗兰采取了他最擅长的音乐交响乐的结构,分为四个乐章,对应于人生的四个阶段,同时这本小说里面还有一个意象反复出现,就是长河的意象,也像一段音乐的旋律一样,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隐喻,生命像大河一样流淌,变成音乐的旋律、结构,重新再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特别的震撼。
5、罗曼罗兰最著名的作品有
(1)、精心给儿子起名“海婴”,寓意上海的孩子。但又怕儿子不喜欢,转身告诉妻子和友人:“如果孩子长大,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2)、《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时代的千变万化,充满机遇,人们渴望成功,但却不想奋斗,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人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跻身不朽者之列。《名人传》也许会让人们清醒一些。
(3)、《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
(4)、主要作品有:《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致词摘句:“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5)、罗曼·罗兰一生贯穿人道主义思想。前期受托尔斯泰影响较深,主张全人类抽象的“爱”、以“英雄精神”对抗社会沦丧,文化堕落,提倡艺术为普通人服务。
(6)、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傅雷的少年经历及感染浪漫派文学,对他的情绪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但是,傅雷的这种情绪很快就被罗曼·罗兰转移。留法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傅雷读到了罗曼·罗兰写的一本小书《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由此可见,这本小书的产生,是作家受到贝多芬精神影响的结果。罗曼·罗兰当时的状况,与此时的傅雷颇为相似,故此,傅雷便如“神光烛照”,感动得“不禁嚎啕大哭”了。
(7)、既适合当作礼物送人,自己做收藏摆放在书架也是十分养眼。
(8)、最终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一片迷蒙的雾气当中,他感觉仿佛来到了大江的尽头,看到了海天之间无限的东西,他就想象来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又想起童年的时候,他刚出生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回响应和。这个小说的题记是这样写的:
(9)、生硬的拽下的青涩之果,你尝到的肯定不是甜蜜的滋味。
(10)、这本书跟中国文化核心也是特别契合,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就像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学问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学问,就是一个生命如何去完成自己的学问,《约翰·克利斯朵夫》正好是以小说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人应该怎么样来完善自我,它跟儒家对于生命的展开想法高度一致,所以在中国的知识阶层里面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11)、罗曼·罗兰所热衷的是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以主人公人生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是他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诚如中国著名学者罗大冈所说,“伟大的心”和“真诚的艺术”是贯穿罗曼·罗兰创作道路始终的原则精神。尽管《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两部长篇巨著都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广阔画面,但占着中心位置的都是主人公的情感律动和思想态势,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存在于主人公的意识里面并内化成他们精神日臻完善的动力,社会生活背景又总是随着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张弛起伏而时显时隐。是人们惯常把这两部巨著统称为“思想小说”。
(12)、为什么我的罗曼・罗兰研究的热情变得冷漠了呢?到底他在哪些方面使我失望了呢?还有他对贝多芬的研究在哪些地方不够完善呢?闸述说明如下:
(1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道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而且,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阶级之中,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个人身上,人道主义的表现也不免大同小异,各有千秋。罗曼·罗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他同时期的资产阶级官僚、政客、商人、资本家,以及为帝国主义效劳的文人、记者的伪善的人道主义,也有深刻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虽然从思想体系上说,他们的人道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范畴。
(14)、有时别人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约翰·克里斯多夫》
(15)、●经典散文:池莉《阅读,让生命高贵而优雅》
(16)、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
(17)、除了内容本身的权威,详实,这个版本的装帧,也真的是十点君最爱。
(18)、从表面上看,裁判是以贝多芬获胜而告终,但实际上到贝多芬死之前十年左右,争执也并未平息,最后卡尔还是背叛了贝多芬。其结果以贝多芬的失败而告结束。根据费耶的资料来看,虽然他极力标榜自己的描写是如何如何忠实与客观,但我认为他明显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而把卡尔做为对立面来写的。我认为如果从卡尔的立场来看的话,应该说卡尔是一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因此,对于费耶来说客观的描写是非常困难的。而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贝多芬则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像崇拜上帝一样,罗曼・罗兰不会去真实、客观地看待卡尔这一事件。庆幸的是,罗曼・罗兰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卡尔事件就去世了。
(19)、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20)、它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初恋故事。罗曼·罗兰描写得特别诗意,说萨皮纳永远在克利斯朵夫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无论生命的洪流怎样的奔涌,不会把它的色彩冲淡。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失去萨皮纳之后变得特别叛逆,他对既定的音乐的一些原则都觉得特别不满,他开始抨击他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和灵魂,一个少年的觉醒往往就是从叛逆开始。所以宫廷的大官也开始不喜欢他了。在一场骚乱之中,他不小心把军官打死了,不得不跑到法国去。罗曼·罗兰通过第二卷把克利斯朵夫拉回到他所熟悉的法国了。
(1)、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另一个人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牺牲品,也没有权利将自己的灵魂,给另一个人做牺牲品,否则是一种罪行。
(2)、《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3)、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母与子》
(4)、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5)、(11)1944年12月30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逝世.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10-12)
(6)、罗曼·罗兰特别地关注人本身,《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把人的生命觉醒过程以及发展过程描写得特别的生动,所以它就是一部生命的史诗,生命的觉醒可以说是这本书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题。在这个核心之下,他写了很多的爱情。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遇到很多很多女人,各种各样类型的女人,他对她们都有不同的恋情,但是他跟她们的恋情对于今天我们的来说是特别的纯洁,特别的美好。我记得克利斯朵夫的初恋叫米娜,是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孩,他跟她有一些好感,但很快被米娜的父母亲发现了,因为当时人们的等级观念是很强的,米娜的母亲发现他们之间有感情的时候就迅速带着米娜离开了那个地方,这对于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是一个特别心高气傲的人,他是特别蔑视权贵的人,这种性格是来自于贝多芬的原型。
(7)、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
(8)、一个懂了爱情的人,看不见爱人的真面目。《约翰·克利斯朵夫》
(9)、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10)、一个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个体虽然死亡,但是他来到上帝的怀抱里面,他生生不息了。
(11)、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利斯朵夫》
(12)、在正面性格的结构形式上,罗曼·罗兰的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二十个不同的人”(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罗曼、罗兰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就数量言,克利斯朵夫身上的缺点几乎不少于优点,“我毫不隐藏地暴露了他的缺点与德行”。他鲁莽、笨拙、轻信和有些自鸣清高,脾气乖僻易怒,遇事手忙脚乱,思想不够灵活,生活不拘小节,还跟好些女性有过风流瓜葛。在安乃德身上,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女性的本能要求,她情怀炽热,容易钟情,先后爱上过好几个男人;她献犊情深,为子的成长时喜时忧,对儿子的少年任性不胜痛心,儿子参与冒险行为后她不止一次地从梦中哭醒。
(13)、按照上面的文字,音乐的世界恰恰存在于抽象的语言文字之外:语言结束之后,音乐方才开始。确实,语言作为经验的结晶总是擅长言说一般之物,直接的经验却总是特殊的、具体的、新鲜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而后者正是艺术尤其是音乐的领域。如果一般的、日常的语言能够表达音乐之所表达,能够如实对等地翻译音乐,那么音乐可能就不再存在了。语言必定早已取音乐而代之。因为音乐相对来说只是少数专家精通的工具,而语言人人会说,语言对于广泛地交流的经验显然更加方便。退一步说,即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音乐的表现效果,这种传达肯定也达不到完美无缺的地步,那么把这拙劣的替代品拿来作甚?不能流动的水只是一潭死水。
(14)、仅一句话,便让孔乙己格格不入的社会身份突显了出来。
(15)、罗曼·罗兰十分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意识。因为他认为个人意识是神灵在个人心中的显现。个人意识的崇高目标是对“爱”与“真”的无休止的追求。这就是罗兰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紧密结合的原由。正和他的人道主义不能和资产阶级统治势力,也就是说上层资产阶级伪善阴险的人道主义相提并论一样,他的个人主义也不能和市侩式的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相提并论。他的个人主义目的不在于个人享受,不论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他反对文学艺术上的唯美主义,认为那是一种供精神享受的奢侈品。罗曼·罗兰的个人主义强调依靠个人力量促进人类泛爱的实现,他的个人主义是他的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思想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