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卡夫卡的评价89句精选

2023年10月0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卡夫卡式的名言

1、卡夫卡 名言通

(1)、(91):他们变得话少了,心领神会地互相交换了个眼神,一致得出结论,很快就到了给他找个好对象的时候了。似乎是为了验证他们的想法似的,在旅途终点,女儿第一个站起身,舒展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卡夫卡《变形记》

(2)、“为你穿上合脚的高跟鞋,闻你做菜的味道。”这台词简直和所有畅销言情小说都有互文关系。那么且撇下文字选取的匠心不论——它算做一种信仰吗?建议它不算。因为如果这可以算作信仰,那么每一个欲望对象都能够堪称信仰,“信仰”和“沉沦”在词义上就等同起来了,随着语言的流动变化,必然要淘汰掉其中一个,想必那远非我们所愿。

(3)、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卡夫卡

(4)、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5)、你可以避开这个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6)、财富是猫的尾巴,只要勇往直前,财富就会悄悄跟在后面。王志东

(7)、妹妹忍受不下去了,提议弄走格里高尔,并向父母力证一只甲虫并不能代表他真实的亲爱的哥哥,否则那么孝顺懂事的哥哥是不会为难家人的。想想,他们早已习惯了格里高尔的奉献,从未想过他也需要他们的救助。父母起初感到为难,现在也有些松动了,他们矛盾的心理被数次提及,不过仍不免像一场心照不宣的敷衍。

(8)、周发问:“活着的最大意义不是活着本身吗?活着的方式和目的什么时候变成一定要向上。”看来周希文没读过尼采,否则不论愿不愿意,提问方式上至少要做修改,不至显得这样傻气。从那个来自瑙姆堡的幽灵横空出世后,漫长历史中一再被贬斥的肉体重绽光芒,大批年轻的信徒对肉体崇拜的同时,相信权力意志呼唤着世人都要向上,攫取现实中一切硕果,享受生命的原始欲求。迷醉的酒神或者上升的超人,都会回答周希文提出的这个在前现代就早已有之的提问:为什么活着要向上?“活着的东西,最希望的是迸发其力量,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善恶的彼岸》)在尼采看来,只有那些吹毛求疵的现代悲观主义者才会觉得生命是“讨厌的”。

(9)、“倘若我想在我俩之间不如意的关系中获得独立,就需要做点什么事情,而且这件事情与你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结婚是最大的一件事,它让我的独立最为可靠,但是同时,它与你的关系也最密切了。”

(10)、物质必须用精神进行加工。这是什么?这就是体验,不外乎体验和把握体验的东西。

(11)、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和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够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着纪念着他。

(12)、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13)、努力工作不会导致死亡!不过我不会用自己去证明。加菲猫

(14)、卡夫卡在密伦娜的情书中写道:我的本质就是恐惧。我就是由恐惧组成的,它也许是我身上最好的东西。“我一个人怀着全部忧虑和恐惧,它们活跃得像一条蛇,我一个人在不断地看着她们的内部,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它们的状况。”

(15)、我站在有轨电车出入口的平台上,关于我在这个世界、这个镇和这个家庭的位置,我是彻底一头雾水。就是让我大约地从某个方面合理地提出见解,我也提不出来。我很难为如下事实进行辩护:我正站在平台上,抓着扶带,让电车带着我前进,人们纷纷让开电车,或者静静地往前走,或者在商店橱窗前驻足。——不是说有人要我辩护,而是说要我辩护是不现实的。(《沉思录·乘客》)

(16)、归根结底,前者的人生是悖谬的,后者的人生是反讽的;前者虽恐惧却留连着此岸,故而选择了在此岸做美学的低回;而后者则将目光投向彼岸的“永恒幸福”,故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超越此岸的一切伦理羁绊,做一名反伦理反世俗的“信仰骑士”。

(17)、克尔凯郭尔在《法官之书》中有如下说法,这段也是卡夫卡尤其喜欢的段落:

(18)、“在这个形象面前我一筹莫展:她坐在桌边,看着桌面。我围绕着她转圈,感到被她扼住了脖子。第三个人在围着我转圈,感到被我扼住了脖子。第四个人在围绕着第三个人转圈,感到被他扼住了脖子。就这样一直延伸开去,直到星星的运动,以至更远。一切都感觉到颈部被扼。”

(19)、为什么要证明合理性呢?限于周希文的阅读量,他举了村上春树的《午夜汽笛》这个短篇中的意象。但是早在1913年,卡夫卡就对这种“恐惧与颤栗”有更出色的发挥:

(20)、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2、名家对卡夫卡的评价

(1)、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有位哲学家总是在孩子们玩耍的地方遛来遛去。一看到哪个男孩有陀螺,他便守在那里不走。陀螺刚刚转起来,哲学家就盯住它准备抓住它。孩子们大嚷大叫,竭力不让他碰他们的玩具,他可不理会他们。要是陀螺还在转的时候被他抓到了,他就会十分高兴,但只是高兴一小会儿,然后便将它扔到地上走开了。他认为,认识任何一件小东西,比如说一个旋转的陀螺,就足以获得普遍的认识。所以他从不花时间研究大问题,他觉得那样划不来。如果能真正认识这最小的玩意儿,那也就认识了一切,因此他的时间只花在旋转的陀螺上。只要有人做好准备转陀螺,他就希望能成功。于是,每当陀螺一转起来,他就跟着陀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的希望变成了确定的事。但是当他将那件无聊的木头玩意儿抓在手里时,就觉得厌恶。孩子们的叫嚷,他之前一直没有听到,此时却突然冲进他的耳朵里,将他赶走了。他摇摇晃晃地走了,那样子有如一鞭子抽下去但是抽鞭子的手法不高明时转动的陀螺。

(3)、Zauberer:DassichverbanntseiVonallerWahrheit,NurNarr!NurDichter!

(4)、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5)、(63):Productivityisbeingabletodothingsthatyouwereneverabletodobefore. 效率能够让你做到你以前不曾做到的事情。--弗兰兹·卡夫卡

(6)、我没有像克尔凯郭尔那样,被基督教沉沉垂下的双手所唤醒,也没有像犹太复国主义者那样,在长方形披巾飞去时,还抓住它最后的一角。我是终结或开端。

(7)、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8)、卡夫卡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至今也很少有人超越。人们对他的作品感兴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一种是他的作品跟他自身的关联,尤其是童年的创伤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9)、(76):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和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够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着纪念着他。--卡夫卡《变形记》

(10)、奇书一本阿Q传,广厦千间K字楼。天地古今诗刻划,乾坤昼夜酒漂浮。燕山易水歌红日,曲妇词夫惦楚囚。多谢群公问消息,尚留微命信天游。

(11)、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的樊笼中。

(12)、由于之前受伤,动作迟缓,他那细小的腿拖在后面,被妹妹过于匆忙的关门夹住,至严重受伤。(妹妹年轻气盛,能代表家里做出大胆的决定,使她自己感觉到不断增强成长为大人的力量,毕竟她才十七岁呵!)“他整个身子都觉得酸疼,不过疼痛也好像正在逐渐减轻,以后一定会完全不疼的。他背上的烂苹果和周围发炎的地方都蒙上了柔软的尘土,早就不太难过了。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敲响了半夜3点。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地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

(13)、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4)、法院不会向你要求什么。你来了,它接待你;你要走,它允许你离去。

(15)、对我们尘世生活短暂性的理由的一度的、永恒辩护哪怕只有半点相信,也要比死心塌地相信我们当前的负罪状况令人压抑得多。忍受前一种相信的力量是纯洁的,并完全包容了后者,只有这种力量才是信仰的尺度。

(16)、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比起人,动物离我们更近。这是铁栅栏。与动物攀亲比与人攀亲更容易。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意看见这一点。

(17)、即使是这样,卡夫卡并没有搬离父母的房子出去单过,去寻找自己宁静的空间。雅诺施在《卡夫卡口述》中写道:

(18)、目标是有的,道路却没有;我们说有路,不过是踌躇而已。

(19)、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

(20)、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奥地利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

3、卡夫卡biu

(1)、以下是阅读卡夫卡的散文和小说集时,我所作的几篇阅读随感。)

(2)、(70):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肚皮的高阜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下滑趋势,被子几乎不能将它盖得严实。和它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他的许多腿显得可怜的单薄、细小,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卡夫卡《变形记》

(3)、第布采法卢斯是从英雄辈出的历史中幸存下来的。在“当今社会秩序下”,没有让英雄存在的空间。只有英雄时代那些低级的或平凡的方面留存下来,像“用长矛刺中宴席对面的朋友的本事”——亚历山大对他的朋友克莱特就是这么干的——以及逃离马其顿(亚历山大的王国所在,这里一半用了暗喻手法)的愿望。这样的历史悲观主义主题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乡村医生》的末尾,医生置身于一片荒凉的雪地里,茕茕孑立,无人庇护:“赤身裸体,忍受着这个最不幸的时代的冰霜寒冻。”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到反映衰落的故事:《绝食表演者》中,那个拥有绝食艺术家的伟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狗做的研究》中,那些狗已经忘记了它们曾经熟悉的真实世界;《流放地见闻》写到一个军官回忆前任司令官统治下的辉煌过去。

(4)、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

(5)、(72):天意在人的理智的注目下,它时而显得崇高,值得大家爱,恰似克拉姆先生的备受爱戴,时而又受到带讥讽意味的批评,有明智的批评,也有愚蠢的批评。这个事实就是,上天有时甚至呈现出一种极其可鄙(那个文件保管室)、悲惨、混乱或放纵或乖戾(那两个助手)或庸俗、而始终都是难以捉摸的景象。--卡夫卡《城堡》

(6)、2013年7月3日,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诞辰130周年纪念。这位40岁即英年早逝的天才,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用美国诗人奥登的话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同时也是一位法律人,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显露无遗。

(7)、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8)、(94):K知道并没有真正的强制,他也不怕这种强制,在这儿就更不怕了,可是使人气馁的环境的威力,习惯于失望的威力,每时每刻察觉不到的影响的威力,这些倒使他害怕,但他必须敢于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卡夫卡《城堡》

(9)、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

(10)、(55):没有真实是不可能生活的,真实大约就是生活之道。--卡夫卡

(11)、(23):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卡夫卡

(12)、(6):我们唯一能够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卡夫卡

(13)、卡夫卡处理关系上的种种困难均记录于篇幅很长且往往显出他自我沉迷的信件和日记中,这些困难自然在后代人对他的印象中很突出。有人简单轻率地提出了一些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卡夫卡绝对是个同性恋。虽然这个说法的前提带有非常缺乏深思熟虑的性别角色观,但是毫无疑问,卡夫卡的想象里确实有同性爱的一面。生活中,他乐于参加的文学和娱乐聚会,其成员全是男性,包括他的朋友马克斯·布罗德和弗兰茨·魏菲尔(肥胖的布拉格德语文学奇才)。卡夫卡也晓得当时对男性健美的广泛推崇,这在“候鸟”运动里有突出的表现,该运动鼓励年轻人徒步穿行德国。“候鸟”运动的领导者汉斯·布鲁尔写的那本论男同性恋关系的书,卡夫卡读得颇有热情。1917年11月20日,他在给布罗德的信中愉快地写道:“如果我再补上一句:我前不久在梦里吻了魏菲尔,我马上就成了布鲁尔书里写的东西了。”在这个圈子里,男人之间是可以表达爱意的,至少可以用语言表达,而无须感到尴尬。因此,有好几封给布罗德的信中,卡夫卡说“吻你”以对布罗德送他礼物表示感谢。《失踪的人》的第一章中,就是一种同性恋般的友谊把卡尔·罗斯曼和司炉工联系了起来(卡夫卡对以《司炉》为题将这一章单独发表没有任何顾虑)。《在卡尔达铁路上》的残篇里,主人公孤独地待在俄国的中部,只有在监察员偶尔来访时情况才有改变。监察员来访时两人的拥抱就有同性恋意味。《城堡》高潮时的情景之一是K.做了个梦,梦里一个城堡秘书赤裸着身体,成了希腊神话中的神仙(“希腊”本身就是男同性恋的一个标准代码)。相反,卡夫卡的小说将异性间的性交描述得肮脏、吓人。在《失踪的人》里,凶猛的克莱拉带着想做爱的样子靠近卡尔,接着却用柔道手法把他摔在地上。《审判》中,动物般的莱妮手指交叉成网状勾引约瑟夫·K.,她把K.拖到地上后宣布:“现在你属于我了。”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城堡》中,K.和弗里达在酒吧间地板上的水洼间做爱。可是书中用了非常抒情的语言表现该场面,言外之意是:性虽然有其肮脏之处,但也能表达爱和自我迷失。卡夫卡曾对密伦娜说:他的性欲让他感觉自己像个“流浪的犹太人”:“糊里糊涂地被吸引,然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肮脏世界里糊里糊涂地流浪。”他还说性“有点像人类堕落前在乐园里呼吸的空气”。类似的段落表明:给卡夫卡的性想象贴上个标签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应当把他的以性为主题的作品反复阅读,去欣赏其情感的坦诚实在之处,因为正是这种坦诚实在,让卡夫卡把一些非常难以说清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14)、哲学家试图认识世界。世界上极小的东西足以让他认识整个世界。可是难就难在世界不是静止的,它就像陀螺一样时刻在运动,不会停下来等哲学家去仔细打量它。如果让世界停下来——就像哲学家让陀螺停下来那样,它就不再告诉我们什么。所以哲学家永远得不到他所要寻求的知识,结果被小孩们撵走了,而这些小孩们在玩闹叫嚷之时比他更接近时刻变化的生活。

(15)、我现在觉得,像李彦宏那样坚持独立发展是正确的。周鸿祎

(16)、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20字)

(17)、(81):无论我将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卡夫卡

(18)、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

(19)、(19):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卡夫卡《误入世界》

(20)、卡夫卡的文化偶像地位,就是根据上述材料以某种方式制造出来的。这个神话般的卡夫卡,在彼得·卡帕尔帝的短片《弗兰茨·卡夫卡的美好生活》(1994)中的病态隐士身上有典型体现。好不容易写出了《变形记》的第一行,结果这个“K.先生”被吸引到圣诞庆典中,变得非常平易近人,甚至让人家“就叫我F好了”。倍受折磨的卡夫卡之于20世纪(以及现在的21世纪),犹如那个忧郁的拜伦之于19世纪。“卡夫卡式风格”,和曾经的“拜伦式风格”一样,是个很有力的形容词。但是,拜伦的形象是个险恶而性感的贵族,他鄙弃社会和宗教禁忌。卡夫卡的形象则与此形成对照:他是个民主的形象。卡夫卡的凡俗生平本身证明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扎根于普通生活,因此经历过或者想象过惯常的恐惧、痛苦和绝望,且达到了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程度,这个程度即使和我们的实际经验不太相当,也和我们的种种忧虑乃至梦魇中的情形是相当的。

4、读懂卡夫卡

(1)、经典再造:《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铸金而成

(2)、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精神领袖,敢于摧毁一切阻碍他自由的事物,但是受时代的影响,金钱成为巴尔扎克的牢笼。或许在追求自由生活层面上,巴尔扎克更加潇洒。巴尔扎克离家出走,自力更生,靠稿费维持生活,虽然时常处于经济窘迫之中,偶尔会赶稿维持生计,也算是自由撰稿人。而卡夫卡更加隐忍,他本想学文学,但还是听从父亲安排,学了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上班,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虽然说这份工作并未影响他的创作,但也耗费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据卡夫卡的同事说,卡夫卡在工作时非常认真敬业,几乎没有出过差错。当卡夫卡说一切都在粉碎他之时,他的痛苦难以形容。卡夫卡被粉碎的不是肉体,而是他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他痛苦的源泉,他的自我世界与外在世界发生无法调和的冲突。

(3)、实笃爱情能够、也应该有间歇;可是母亲的欢乐却不会衰退,反倒会随着孩子的需要而与日俱增,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它既是一种激情,也是一项需要;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项义务;既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幸福。

(4)、我们知道,波兰籍犹太作家布鲁诺·苏尔茨写过短篇小说《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极像卡夫卡巜变形记》的姊妹篇。不过结局更魔幻,由于对恐惧、厌恶和不能忍受,母亲把变成螃蟹的父亲煮熟了端在饭桌上。

(5)、“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无数的办公室忙于互相监督,结果什么实际工作也没有做。”

(6)、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式」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7)、但究其根源,从头到尾,《变形记》一直笼罩在家庭困窘、一日不复一日的哀伤气氛中,尽管格里高尔的父亲复出工作去银行做了杂役,母亲替人揽活做针线,妹妹当了小售货员,他们家仍一直挣扎在苦苦的营生表面。

(8)、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9)、见习结束后,卡夫卡于1907年10月到布拉格的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任职,但没干多久,他便辞职不干了。原因之一是公司工作时间太长,使他难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此外,卡夫卡在1919年11月写的《致父亲的信》中,还谈到了他辞职的另一个原因:“我在那儿向经理提出辞呈,理由是他这样骂人我受不了,而其实这跟我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我这个理由并非完全是真情,不过却也并不完全是捏造;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从在家里时起就有了。”显然,卡夫卡从公司经理身上看到了与父亲赫尔曼相似的“专制暴君式”的特征。

(10)、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坎贝尔。

(11)、(8):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卡夫卡

(12)、顾及家人的生存与感受,格里高尔从未过份为自己着想,一再退让和牺牲,甚至拼命挤压身体至流血以适应那逼仄空间的容量,若把与家人的情感代入甲虫,能深深感受到格里高尔努力配合父亲意愿的互动,只是他爬虫类单枪匹马的奋斗,作为人类的家人自然是不懂的——一切是惘然失语的表达。

(13)、一个是天才作家,一个则是“思想家的思想家”。后者比前者恰好大上七十岁。然而两者的相似之处却比比皆是:一样的孱弱、内向、敏感、聪慧、孤独;一样的内心充满恐惧、焦虑、颤栗、罪感和渴望;一样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爱畸变,母爱残缺;一样的对个体存在独特性的强调,对大众人群保持回避和疏离;一样的对伦理—人际关系的反叛;一样的终生未婚(两人都定过婚又主动解除了婚约);一样的隐遁于艺术创作的精神时空,将写作作为救赎与祈祷的“私人宗教”……

(14)、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卡曾斯。

(15)、“难道他斗争得不够吗?在他工作的时候,他便已经成为了失败者。这点他是知道的,他坦率地说:只要我停止工作,我就完了。那么他开始工作是个错误?几乎谈不上。”

(16)、对于这样一个很明显已经走入歧途、我们只能为之惋惜、却不能给他提供任何帮助的人,我还能给他写些什么呢?

(17)、《变形记》里的社会现状是:每个人辛苦劳动、竭尽全力也难以求得生存的满意,当初的格里高尔是,父母和妹妹也是,社会对劳动力的压榨,对人的异化是所有问题实质的根源。格里高尔苦苦哀求经理手下仁慈不要解雇他却反遭威胁,而父母找不到更好的别的渠道,最后寄望找个富有的女婿改变生活,由于劳动得不到公平对等的报酬,这种转移为其它不太光明的、取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羞于出口的私欲和贪婪,看得让人流泪、羞耻又愤懑。

(18)、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19)、由此可见卡夫卡对外界的排斥到了一定的地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学世界,他与家里人只做最简单的问候,有时候连这种千篇一律的问候都省去。

(20)、和后来的福柯一样,卡夫卡敏锐的嗅到这股臭味不仅弥漫在集中营、监狱、疯人院,也同样扩散在医院、学校乃至家庭。前者的面貌本已经污秽,但是后者却戴着光鲜明媚的花环出现在现代世界大花园,卡夫卡的家庭经历让他获得这个先天优势,得以拿自己的家庭做模板,更明晰透彻地了解社会机构,揭露压迫与服从的若干模式。故而在本文开头那段话中他说:我大力吸取了我们这个时代消极的一面,弱点倒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5、卡夫卡it

(1)、我生活在这个世上,仿佛确信会有来生,有点像我为了安慰自己没能去巴黎,就会想,下次争取去一趟。

(2)、同样地,对卡夫卡笔下人物的名字也有颇多猜测。卡夫卡自己曾注意到,“本德曼”名字的前一部分本德(Bende-)和萨姆莎(Samsa)的元、辅音组合模式与卡夫卡的名字(Kafka)相同。考虑到卡夫卡的捷克语程度,很容易让人将Samsa跟捷克语的sám(自身)联系起来,将《城堡》中的克拉姆(Klamm)跟捷克语的klam(错觉)联系起来,将雷斯曼的名字(Lasemann)跟lázen(洗澡)联系起来,不过这些意思只是增强了文中已有的意义。有的名字取自经典(如莫摩斯),或取自《圣经》(如城堡官员的名字加拉特,出自圣徒保罗给加拉太人的书信),这些名字鼓励人们做了一些精心的解读,当然这些解读没有定论。有些可能只是游戏而已。莫摩斯是希腊的快乐之神,但是当卡夫卡笔下的莫摩斯庄严地宣布自己的姓名时,“所有的人一下子变得非常严肃”。当然,《审判》里还有个低级点的玩笑,即布尔斯特纳小姐这个称呼,它翻译成英语就是“刷洗工小姐”。

(3)、卡夫卡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创伤,挖掘创伤的来源和本质,找出治愈创伤的办法。我们读过卡夫卡先后的作品不难看出这种轨迹。终其一生,卡夫卡都在治疗童年创伤,但终身都未治愈。造成他童年创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时代,种族,家庭以及他本身。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卡夫卡岁时还说:因为我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反对父亲的斗争中失败了,但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使自己离开这个战场,虽然他仍然在那里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我。所以“当卡夫卡的父亲把他叫做小虫时,他非但没有反驳,反而刻画了一个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其一生就是由人变成小虫的过程。”

(4)、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5)、基本上讲,卡夫卡更是个好读不倦的人,并通过订阅当时的主要文学期刊《新评论》,随时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新评论》的品味温和而保守,同卡夫卡的相似。那些年轻的表现主义作家们吵吵嚷嚷的样子,他不喜欢。他赞赏的是准确、简约和曲笔,尤其是彼得·艾腾贝格和罗伯特·瓦尔泽的短篇随笔以及契诃夫和托马斯·曼的早期短篇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风格。他也喜欢狄更斯,这可能让人感到惊讶,但是其中纯粹、饱满的活力给他印象很深——尤其因为他感到这正是他不足的地方。他最喜欢的书包括儿童历险故事,这在《夏弗斯坦小绿皮书》系列里面就有,其中包括的故事有的是一个德国种糖人讲述的,还有的是一个目睹了拿破仑俄国战争的士兵讲述的。他还非常爱看电影,喜欢看的有一部西部片子(《金子的奴隶》)、一部讲卖淫的惊险片子(《白人奴隶》)和一个催人泪下的片子(《小罗洛蒂》)。在1924年1月的一封信里,卡夫卡提到了卓别林的《小孩》,该片当时正在柏林上映,这不禁让人联想却又不敢肯定:卡夫卡是否对这个善于板着脸不笑的滑稽大师有直接了解?毕竟人们经常把卓别林的作品和卡夫卡的作品相提并论。

(6)、青年充满阳光和爱。青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看到美。这种能力一旦失去,毫无慰籍的老年就开始了,衰落和不幸就开始了。谁能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

(7)、它们(报纸)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这是很自然的。图画技术越完善,我们的眼睛就越弱。

(8)、家庭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是在这儿开始的。

(9)、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