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最经典十句话117句精选
中庸最经典的五大金句
1、中庸之道的精髓句子
(1)、(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2)、所谓开宗明义,四书五经的开篇,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书的主旨,足以称一书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无论对于读经典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都尤其值得重视。
(3)、“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4)、“修道之谓教”。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择善而秉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恢复本来的光明正大,这就叫做“教”。
(5)、《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础和终极,而乾卦居于开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分量,开篇四个字,已足以说明。
(6)、孔子每每回望那个圣王时代,老子也梦想回到曾经的结绳记事之时。有个词叫“人心不古”。不古的事情,其实已经太多太多。
(7)、君子得此大道与四德,元、亨、利、贞便正是人生成功的四个阶段——合于善,是最好的开始;集合美,路就亨通;讲究义,就能得利;保持这些,事业就能稳固。
(8)、本博信息有原创,也有的来源于网络收集,只做学习借鉴使用,不做其他用途,如你觉得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据此买卖后果自负!
(9)、(案语):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中庸》。君子所坚守的道,是在日常中体现的,虽然体现在日常中,但是往往人们察觉不到,因为君子之道是很精微的。所谓“费”,即日常所用。因为是日常所用,所以也是形容“道”的广大;因为隐不易察,所以也形容“道”的精微。《礼记·系辞上》中也有:“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同样的意思在《黄帝阴符经》表述为:“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这句话说得挺好的,人们都知道去教堂拜上帝,去寺庙拜佛,去道观拜神仙,这就是“人知其神而神”,人人都知道所拜的是“神”,但是人们却不知道自己这些日常所用而没有拜的其实也都是神,即“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常中的事物,无不蕴含着至道。《道德经》里讲:“道隐无名”,至道的隐藏的,甚至都没有名称来称呼它。《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我们来翻译一下:上等根器的人听到了道,就去努力奉行;中等根器的人听到了道,是将信将疑的,不确定道是否存在;下等根器的人听到了道,就哈哈大笑,很是嘲笑。如果不被下等根器的人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为“君子之道费而隐”)。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看不到洁白;最方正的东西,反而看不到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存在。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10)、(君子诚之为贵)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把诚实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11)、(言顾行,行顾言)出自《中庸》。意思是:说话时要顾虑到行为,行事时要顾虑到说话。
(12)、(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出自《中庸》。赞:帮助。化育:生长变化。意思是:能够帮助天地发挥对待事物生长变化的作用的人,就可以列于天地之间。
(13)、(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14)、(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出自《中庸》。位:地位。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财富,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名望,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寿命。
(15)、“故君子慎其独也”――由践仁到尽性的个人修养功夫
(16)、(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自《中庸》。意思是:“中”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是天下的永恒真理。
(17)、“诚”乃《中庸》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诚”有属性义和实体义两种解释。前者是“真实无妄”之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后者则释为真实无妄之诚体。
(18)、(案语)知,智慧。我们古代圣贤是很讲智慧的,也是爱智慧的。我们传统文化里谈的智慧,是通天达地、天人无间的。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所以行之者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段话就是著名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前者五伦,是君子所行在五伦之中,后者是君子所以行,是具体的要求,也有叫“性之德”,要在五伦中体现、展现。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好学就离智慧不远了,践行就离仁不远了,知耻就离勇敢不远了。懂得这三件事,就掌握了修身的关键。
(19)、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右第三十一章》。
(20)、(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出自《中庸》。拳拳:牢握不舍的意思。膺:胸。服膺:紧贴胸前,表示牢记的意思。意思是:得到一种好的道理,就牢牢地记在心上,而且永远不失掉它。
2、中庸最经典十句话
(1)、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你奔波千里而来,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孟子则开口就回答了这一句。简单的一句,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乃至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大命题——要仁义,还是利益?
(2)、傅雷还会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来体会,比如,傅雷就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浪漫的作品可以温柔妩媚,但是不过分甜腻,不让人产生一种邪念或私欲;相应的,悲剧的作品可以感伤,但不显得过分哭哭啼啼,而是有一种古典的美。
(3)、《庄子》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思无邪”正是那种精诚之至,所以才那样动人。很多人以为这是艺术的,其实更是哲学的,因为它为我们指出了那个最核心的东西——诚。诚于自己,就是纯粹;诚于他人,就是真挚。自诚诚他,就是直道而行的真人。
(4)、(案语):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作用非常大,可以使天地不翻覆,乾坤不颠倒,各在其位;可以使万物得化育,物质得守恒。
(5)、(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6)、 《论语》里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和《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治学之道,但是在《中庸》里,把治学之道与至诚之道连接在一起,与追求真理连在一起。
(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8)、(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出自《中庸》。事亲:孝敬父母。意思是: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进行自身修养,想把自身修养好,就必须孝敬父母。
(9)、中庸之道的“发乎情,止于礼”也是很好的例子,人都有自己的兽性和动物本能,见到美女都想得到,但是又有礼数限制,让你做出合理的举动。不会让你遇到姑娘就疯狂追逐,把姑娘给吓跑,让别人以为你是神经病,而中庸之道就是徐徐图之,有礼数有章法的追求对方,更加容易成功。
(10)、(案语):中庸之道是大道、至道。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是最好的德行,但是人们很少能够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得也。”(孔子说:“天下国家都是可以治理的,官爵俸禄也是可以辞让的,锋利的刀刃也可以踏过,但是中庸之道却不容易做到。”)中庸,如此难以做到,然而,中庸却是可以从很平常的生活日用中开始,这就是本条经典金句要告诉大家的意思。“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比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如果要远行,但是也必须从近处开始;比如要登高山,也必须从低处起步。中庸之道,要从基础开始。《中庸》: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诗经》里说:“与妻儿亲近和美的生活,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和谐美好;兄弟之间紧密团结,和气快乐又融洽。这些都会让你的家庭美满,让你的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说:“父母也就逞心如意了。”)为什么子思在讲中庸之道的时候要引用这段《诗经》呢?因为中庸之道要从基础开始,治家之道的基础在于与妻儿和兄弟关系的处理。所谓“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父母。故仁人孝子欲顺亲,必先乎妻儿不失其好,兄弟不失气和。妻儿不好,兄弟不和,哪里还谈得上让父母顺心呢?所以,任何事情都要打下好的基础,中庸之道也是这样,从日常生活开始,从洒扫进退开始,从修身齐家开始。这就是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比如登高必自卑。”
(11)、..........................................................................................
(12)、乾卦文言传说:元,众善之首;亨,美的会合;利,义的体现;贞,做事的根本。元、亨、利、贞,是君子的四德。
(13)、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注解,分成三十三章,作成《中庸章句》一书。
(14)、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15)、(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中庸》。反:违背。意思是:君子能够顺常理处事,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
(16)、 最好的艺术,是既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又能让人体会到理性的节制。感情与理性平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也是最精妙的生活艺术。
(17)、(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出自《中庸》。素:索求。隐:隐僻之理。意思是: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18)、《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开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简单的编年纪事——鲁隐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后内涵却大有玄机,历来众说纷纭。
(19)、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从不停留,面对流逝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转而追求生命的厚度。
(20)、(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意思是: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3、大学中庸经典名句100句
(1)、(经典金句5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四书五经”的开篇,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提出的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命题,提供的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华所在。
(4)、文头“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5)、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条天人合一之路。
(6)、万事万物、始终本末,无不以诚为本,诚涵泳全体,贯穿始终,故云:“诚者,物之始终。”沟水易涸,昙花易萎,推而至于道德、事功、文艺,苟出虚伪,终归泯灭。所以说:“不诚无物”。君子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
(7)、真诚,是天道的根本原则,而追求真诚,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
(8)、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就是学要广博,志要专注,问要切实,思不虚远。因为,学不广博,就会变得狭隘;志不专注,精神将涣散;问不切实,则泛问空谈而不切实际;思不近取,论证就会失据。程子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这是《论语》里给我们指出来的治学之道的四个方面。
(9)、(君子诚之为贵)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把诚实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10)、“率性之谓道”。因为人负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却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11)、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12)、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亦如此。我们不能执一面之词,也不能将错就错,糊里糊涂全都笼统接受。而是应该要有批判继承的科学精神,去其糟粕,继承那些对我们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因素。
(13)、《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庸常”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中”,‘发而皆中节’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德性。
(14)、 所谓“车同轨”,两轮之间的距离为轨,车轨相同则车辙也等宽,车同轨实际是道路标准化的一个措施,这其实也是古代交通在政治上的一种延续。“车”在当时是先进交通工具的代表,“车同轨”则是交通之政统一的代表,也可以泛指一切以交通为代表的政治上的统一。
(15)、将这种艺术性和哲学性融合的最好的四个字,正是“不忘初心”。而最终,我们的思都邪了,我们的人都假了。
(16)、译文: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1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8)、(案语):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礼记·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君子奉行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子奉行中庸,是时时刻刻按照中庸之道去做,而小人违反中庸,是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什么是“中庸”呢?“庸”即“用”,“中”即不偏不倚,考虑全面。只有关照到通盘整体,才能保证任何时候都“居中”,例如,如果无穷大的平面(即将一切应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全,不遗漏)来讲,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都是“中”,所以“中”的前提的“全”。《中庸》开篇就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作为君子,所担心的是不能看周全,不能听周全,君子谨慎于专而不周。有很多人把《中庸》里的“君子慎其独也”理解为“君子谨慎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可能不准确,将“独”解释为“专而不周”更符合“中庸”本义所想要讲的,“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对于独断专行是很警惕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兼听则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另外,“独”在经典里也确实有作为“专”的例子,《易·晋·象传》“独行正也”,孔颖达疏曰:“独,犹专也。”《庄子·人间世》“其行独”,陆德明释文引崔云:“独,自专也。”可见,“独”与“兼”、“全”有反义,可以成为一对待。
(19)、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无论我们是哪一种性格,都难以塑造丰满而亮眼的自我,一味自谦不免锋芒尽失,肆意张扬又显虚张声势,只有以中庸之道加以调和,以“我”为主,才能真正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20)、(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出自《中庸》。述:完成。孝顺就是能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4、中庸经典名句100句
(1)、清代学者胡文英说庄子:“开口就说没要紧的话,人往往竟当作没要紧看。”孔子,何尝不是这样。
(2)、希望今天你看到了之后,也把这份幸福快乐共享给朋友们,大家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出自《中庸》。豫:有准备。立:成功。废:失败。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好准备,有了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4)、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这种笔法又被称为——微言大义。
(5)、..........................................................................................
(6)、(经典金句5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傅雷认为,艺术表现最看重的是“化”。因为化,所以能忘记自我,与艺术作品合与观众或听众合一。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9)、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结,国家统和平安宁始终是中国人最深的愿望。这一切的源头,就在《春秋》开篇的六个字里。
(10)、这是一道难度极大的选择题,以至于几千年来,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选好。所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轮回才不断上演。老子的那句话如同预言也如同注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12)、(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出自《中庸》。好:喜欢。自用:自作聪明。意思是:天性愚蠢的人总喜欢自作聪明,地位低下的人总喜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生长在当今的时代却想恢复古代的法令,这样的人会有灾祸降身。
(13)、道德的贫困比知识的贫乏更为可怕,读懂一本品性良知的“无字之书”比汲取“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更为困难。
(14)、外教养,内修养。有修养的人发之于外,就是言行举止的教养;言行举止往有教养上靠,熏陶的就是自己的修养。
(1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人之能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出自《中庸》。意思是:别人只用一分气力就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气力去做;别人用十分气力做到的,我就用一千分的气力去做。
(17)、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对重要概念,孔子就非常重视讲论“君子”与“小人”,《论语》里有“君子”一百零七处,“小人”二十四处。现在大家常常讲的是引申义,“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无道德的人,但是在孔子的语言中,或者先秦时代,似乎还不能就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无道德的人。例如,《论语·子路篇》中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段讲的是:樊迟想学种庄稼,孔子说这是“小人”。可见,把“君子”与“小人”用道德上作区别是不确切的,即便是有道德上的差别也是引申出来的说法。“君子”与“小人”,如果讲社会地位上的不同,我觉得更准确。从管仲开始(春秋早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士”属于君子,“农工商”属于小人。甚至在孔子那里与子贡谈论“士”的三种类型、三个档次的时候,第三档次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篇》)。如果看《汉书·董仲舒传》里的这句:“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更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最直接义是社会地位的区别,“小人”未必是坏人,不过是眼界小些,思想肤浅些,更关心生计,更容易被艰难困苦的生活束缚而已。“君子”与“小人”在道德意义上的差别,越到后来越强,发展到最后,“小人”成了可耻和缺德之人的代名词,“君子”成为高尚和有道德之人的代名词,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似乎还不全是现在这样的,在那个时代,好人坏人是用“人”与“禽兽”来区分的,有道德的好人的代名词是“人”,缺德坏人的代名词是“禽兽”。“人”有礼义廉耻,“禽兽”没有礼义廉耻。
(18)、在生活之中的例子更好理解,比如吃饭这件事,你吃少了吃不饱,会饿,营养不良,身体会出问题;而吃多了之后,会撑,营养过剩,身体照样会出现“三高”等问题;这时候“中庸”就是让你吃的不多不少,刚刚好能让自己吃饱,恰到好处。
(19)、海宁兄为《经典金句》刻印,本印图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20)、傅雷有个学生叫吴尚宗,曾经跟着傅雷学习美术。吴尚宗喜欢画佛教主题的油画,但是他的作品总是得不到认可,在很多美术展览上落选了。傅雷看到他的画,感觉画上的佛像人物既不庄严、也不脱俗,用的色彩也是既不鲜艳、又不含蓄,让人看不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傅雷就问吴尚宗:“你是不是真的有宗教感情或佛教思想?”吴尚宗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宗教情绪,只是喜欢富丽的色彩,所以画宗教画。”傅雷就批评说,必须是先有宗教的思想和情感,然后想到用相应的色彩去表达,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思想感情,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也就是说,没有真诚的情感做根基,硬要追求一种高远的境界是不可能办到的。
5、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1)、接下来,双方应该如何相处?傅雷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看法,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能够互相包容和忍让。世界上很少有热情如火的情人成为白头偕老的夫妇的,只有温和、平静的感情才能持久。伴侣到后来应该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终身伴侣”。
(2)、(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意思是: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3)、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于新时期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4)、编者按:传播祖先经典是我们的责任。(经典金句)里的这些句子,是上千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那些人们反复读过的;是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们反复读过的。何为“道”?前人反复走过的路,就是道。所谓不离道,沿着道走,就是这个意思。
(5)、“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6)、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心灵纯洁得像明镜一样,才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才能有动人的艺术表现。
(7)、这需要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去做。《礼记》开篇九个字,给出的则是大方向。
(8)、 “中和”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作为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最本征的至道,在时空的任何一处,“中和”都不会改变它的根本性和通用性。因此,天地稳住,各在其位;万物繁育,生生不息。动静刚柔之象在其中。对于“中和”,不能从某一地、某一时来体察。要放在更加广大的空间和更加漫长的时间里来体察。经过几千年历史检验的传统文化,更接近于“中和”。
(9)、退休后要牢记这九九口诀表,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心情也越来越愉悦!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10)、“与天地参矣”与“唯天下至诚为能也”――《中庸》物与人的整体性思想
(11)、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只有庸庸碌碌的人才会没有波澜,生活像死水一样。只要高峰时不过分亢奋,低谷时不过分颓废,追求一个相对的平衡,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了。
(12)、中庸思想源于史前传说时期。《中庸》一书包括本体论、宇宙观和功夫论三方面,通过性、命、人、天贯穿始终。牟宗三先生将其称为本体宇宙论。笔者将重点从宇宙观和方法论两方面来深度诠释《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
(13)、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回到源头去寻找,注定要回到先贤所安立的起点,重新抉择。
(14)、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因为这平实的几句话所承载的,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真正修养。人的自我超越与世间修行,都要以此为基本。
(15)、怎样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万不能做艺术工匠。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6)、(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出自《中庸》。赞:帮助。化育:生长变化。意思是:能够帮助天地发挥对待事物生长变化的作用的人,就可以列于天地之间。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也不简单,关键在“不知”二字上。可以理解为无心——冒犯和伤害如果是无心的,便不必生气,这是宽容;也可以理解为无知——世间种种人的不堪,说到底都是因为不明大道,智慧和境界不够,自己也受着其中的苦,其实都是可怜的,若生气只能说明自己也是这样的层次,真正的君子只会悲悯,这是慈悲。
(18)、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9)、.........................................................................................
(20)、《易经》开篇是乾卦,乾卦卦辞是“元亨利贞”。对中国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贞”则同时包含大道至德。
(1)、《诗经》开篇便是《关雎》,写的是男女之情,充满了真挚和纯粹。真挚和纯粹则正是整部《诗经》最重要和珍贵的东西,无论所写所唱的是何种情愫。所以《论语》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中庸》。意思是:诚信是天道的本来原则,而要做到诚信,这也是人世间本来的原则。
(4)、自我真诚,可以称之为天性。自我明达而真诚,称之为教化。真诚就会变得明达,而明达也可以变得真诚。
(5)、 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艺术鉴赏贵在通,艺术表现贵在化。
(6)、(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出自《中庸》。陵:通“凌”,欺凌。意思是:在上级的人不欺负自己的下级,在下级的人不去巴结上级。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既是讲学习之道——经常温习、反复琢磨、嚼烂吃透,是学有所得、内化于心的不二法门。延伸到做人则就是经常自省和反思,正是不可或缺的修养之法,乃慎独的基本功夫。
(8)、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亲近他的。所以说他是可以与天匹配的。
(9)、(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出自《中庸》。均:平定治理。蹈:踩。意思是: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官位和丰厚的俸禄是可以辞去的,刀刃是可以用脚去踩的,但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10)、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余年的形成、发展、积淀,在如此宏大深邃的文化体系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实现“舍”与“得”便成为了中华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实践中才能出真知。
(11)、(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1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3)、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傅雷认为,需要区分“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总的来说,“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闷呢?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这种苦闷是最伤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闷呢?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出自《中庸》。好:喜欢。自用:自作聪明。意思是:天性愚蠢的人总喜欢自作聪明,地位低下的人总喜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生长在当今的时代却想恢复古代的法令,这样的人会有灾祸降身。
(1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中庸》。致:达到。中和:不偏不倚。意思是:如果达到理想境界中的不偏不倚,中和状态,那么天地间的位置就会安排的很恰当,世上的万物就会顺利地生长发育了。
(16)、“亲民”通“新民”,意为不断改故向新、自我求新,在修身就是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是“明明德”的方式。人要通过更新自我、刷新成就,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17)、 在《中庸》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的治学方法是随着“诚”提出来的。读书人的治学之道就是读书人的至诚之道。《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我们翻译一下,就是:“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地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要择善并执著追求。广博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如果我们换个说法来讲,即:天道就是真理,人要做的就是追求真理。圣人是追求真理的楷模。追求真理的人,择善并坚持。为此,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应该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