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句经典语录117句精选
道德经名句
1、道德经名句精选及感悟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求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4)、(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5)、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4)、第48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摘自《老子·道经·第八章》
(16)、译文: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
(17)、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8)、(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
(19)、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道德经名句经典语录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6)、译文: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
(7)、译文为:对别人所畏俱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对此有一颗敬畏之心。
(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0)、大意:不自我称赞,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与他相争的话,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2)、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3)、联系人生的体验可了解,如果心存私念,要做到“后其身”、“外其身”,一时一事或许可能,持久而为就做不到了。
(14)、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1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16)、(名句赏析):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8)、(名句赏析):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9)、(译文)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3、道德经名句感悟
(1)、(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译文为: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4)、——第三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6)、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9)、(解释)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1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1)、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13)、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14)、(名句赏析):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6)、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
(17)、(名句赏析):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18)、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9)、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0)、有得宠之时就有失宠之时,因为得与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4、道德经名句100句及翻译大全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3)、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
(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8)、译文:道永远什么都不做,但却无所不在。如果王侯能把握它,万物都会自然发展。
(9)、“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名句赏析):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
(1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16)、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19)、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
(20)、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5、道德经名句
(1)、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2)、(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弄。
(3)、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4)、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5)、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又被奉为道教鼻祖。
(6)、(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7)、(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8)、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1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3)、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6)、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1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19)、(名句赏析):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3)、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5)、(译文)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6)、(名句赏析):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7)、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9)、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的快……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是的,走在生活的风雨旅程中,当你羡慕别人住着高楼大厦时,也许瑟缩在墙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风的草屋;当你羡慕别人坐在豪华车里,而失意于自己在地上行走时,也许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还可以自由行走……——莫言
(10)、(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1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2)、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1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4)、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15)、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
(16)、(名句赏析):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17)、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