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10句经典名言127句精选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语录
1、荀子最经典的一句话
(1)、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
(2)、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即罢免,罪魁祸首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3)、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4)、道家,乃至儒家、法家,本质上其思想都来源于《周易》。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太极”,儒家则“中庸”,法家纯为术无关于道,但术亦是道之用。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7)、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儒效》——荀子经典语录
(8)、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9)、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议兵》
(10)、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11)、以小人尙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王霸》
(12)、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13)、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14)、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1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16)、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17)、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正论》
(1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19)、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20)、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2、《荀子》10句经典名言
(1)、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着述。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4)、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6)、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君道》
(7)、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8)、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臣道》
(9)、尧舜禹汤,甚至于文武周孔的时候,并无“儒道法”三家之分。若以思想论之,则显然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延生,而法家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之一派。
(1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1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14)、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15)、见《荀子·修身》。饶乐:富裕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7)、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修身》——荀子经典语录
(18)、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正论》
(19)、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2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3、《荀子》经典语录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儒效》
(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5)、「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盛宴最具人气的美学视觉冲击」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荀子是。“性恶论”者,他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所以主张~.认为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
(8)、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9)、参考译文:努力学习者未必都是为官者,但为官者一定要努力学习。
(10)、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11)、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12)、法家原本系出儒家,属于儒家中的实务论者。理念之儒、传统之儒主静,万事万物以一理惯之;实务之儒、法家之儒主动,然而万变未离其宗。儒法同源,礼教与法治原本可以并行不悖。何必偏听偏信,自存门户之见?
(1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4)、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15)、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1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荀子的名言名句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9)、天下从之(礼)者治,不从之者乱;从之者暗,不从之者危;从之者存,不从之者亡。——《礼论》
(2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荀子名言精选
(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4)、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6)、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7)、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8)、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10)、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11)、战国·荀况《荀子·修身》。非:批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阿谀奉承。赋:败坏.伤害。这几句天意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作为识人、择友、自我修养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鉴意义。
(12)、(译文)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
(13)、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君道》
(14)、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但事半功倍的,否则孟母又何须三迁?
(15)、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王霸》
(16)、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7)、(谓物先腐烂而后虫生,人必定先对某人有怀疑然后谗言才会被接纳。)
(18)、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9)、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
(20)、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5、荀子名句经典语录
(1)、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2)、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王制》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荀子经典语录
(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6)、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不苟》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8)、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臣道》
(9)、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10)、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君道》
(11)、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1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3)、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1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1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16)、释义:君子说话有界线,行为有标准,用心能专一。
(17)、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乐论》
(18)、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
(19)、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
(20)、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译文):君子不因为小人的气势汹汹的停止自己的作为。
(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5)、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6)、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7)、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9)、《中华诗文学习》主编、北京海淀区社区教育特约咨询顾问相京先生解读
(1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1)、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12)、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知(zhī志):同"智"。这两句大意是: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此条道出了人的资质聪明与虚心求教对于成才的辩证关系。人的成才是需要以聪明为条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条件。资质聪颖却不认真学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聪慧又不自恃,反而好学善问的人,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3)、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儒效》
(14)、然而,能不能做到也不是最重要的,人生在世,平安顺遂已是万幸。说了这么多,不过是希望诸君皆能积极乐观、快乐幸福的度过每一天。
(15)、家庭与工作环境亦是如此,因而,很多时候,环境或许不可更改,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选择良好的环境,自然能够拥有积极舒适的生活。
(1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9)、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20)、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称罪,不详莫大焉。——《正论》
(1)、不偏袒亦不冤枉子女,长此以往,亲子之间自然少生怨怼。同理,身为领导或是师长,亦该如此,公公正正断事,清清白白做人。
(2)、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4)、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参考译文: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先代圣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