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关于教育的句子108句精选

2023年10月12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

1、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孔子之门徒,颂述宓义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虽及五霸,心贱薄之,是以儒家後世无欲传道之者。故曰臣未之闻也

(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解释)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6)、(饥者)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7)、出自先秦《孟子·告子上》。之,的。官,功能。则,就是。思,思考。得,收获。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收获。这是孟子的话,其意是强调人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独立的见解。

(8)、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9)、天下的根本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在于每个人本身。

(10)、(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1)、孟子说:“行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知这是什么道路,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

(13)、成年人时期包括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休妻”,讲离婚的事;第二个是“忧齐”,讲孟子在齐国的时候,齐王不用他,因而脸上有忧色,母亲开导他。

(1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15)、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16)、 (赏析)面对贫穷的折磨、暴力的威胁和富贵的引诱,孟子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17)、(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18)、(解释)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假如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希望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望拥有的;但假如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牺牲生命而坚持道义。

(19)、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20)、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徐谓

2、《孟子》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1)、廉者政之本矣,乃国之四维,立人之大节,仕者之大德。——孟子

(2)、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①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②畔:同“叛”。

(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6)、※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①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9)、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名言名句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4)、仁德可以战胜不仁德,这就犹如水可以战胜火一样。

(15)、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

(16)、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

(1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

(18)、《孟子》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20)、”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3、孟子有关教育

(1)、(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3)、(治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

(6)、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7)、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赫尔巴特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11)、(乐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2)、当代赣商,本着弘扬赣商精神,复兴江右商帮的使命;

(13)、(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4)、(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8)、孔子书院“千县万校”工程,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0)、释义:有德才的人便是能保持那种婴儿般天真纯朴之心的人。

4、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解释)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3)、(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赏析)孟子所说的“道”,是推行仁义、施行仁政之道。为了强调仁政指导的重大作用,孟子接连运用对比,直接点出了“得到”与“失道”在结果上的区别——“天下顺之”和“亲戚畔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句话也成了后世儒生用来游说君王的重要法宝。

(7)、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2)、认真地兴办学校,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开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13)、完全的去相信《书》,还不如不去依靠《书》。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6)、①倍蓰: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1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18)、 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9)、出自先秦《孟子·尽心下》。尽信,完全相信。书,指《尚书》。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那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是孟子关于如何读上古典籍《尚书》的观点。意在于强调读古人的书要学会分辨真伪是非,不可拘泥于书上的文字,更不可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一切。                                                                                      

(20)、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5、孟子说过的关于教育的名言

(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引导语: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孟子相关的励志名言。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①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②于虑,而后作;征③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域①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②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8)、单凭善的德行让别人服从,不可能使别人信服;要用善的德行去教育引导别人,才能使天下的百姓信服。

(9)、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50)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2)、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名言

(15)、(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1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8)、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9)、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0)、0029河南许昌分院  负责人:朱魁伟 马凤霞

(1)、①契: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2)、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著名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定依照规矩。”

(3)、(解释)拥有道义的人有很多人相助,失去道义的人又很少人帮助。有很少人帮助到了极点,连父母妻子兄弟都背叛他;有很多人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4)、译文: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6)、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

(7)、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8)、(1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