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景的古诗有哪几首143句精选
关于描写雨景的古诗有哪些
1、描写雨景的古诗大全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五代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下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接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莫,接天流。
(3)、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5)、⑬见罗念生编《朱湘书信集》,第26-27页,天津人生与文学社1936年版。
(6)、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了蝉翼般的白纱。
(7)、大滴大滴的雨水如子弹一般射来,打得树叶子哗哗地响,落到人身上也有些痛。
(8)、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宋·陈克《豆叶黄》)
(11)、唐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释义:夜间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风声显得缠绵柔美,像弦乐伴奏。可是,雨打风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该有多少呢?
(12)、《雨景》向来被称誉为中国现代“写景诗”的杰作之一。前面说过,“写景诗”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型,亦可将《雨景》置于“写景诗”的发展脉络里予以考察,其中关涉到自然(山水)、观看、物我关系等议题。按照日本理论家柄谷行人的说法,“风景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紧密联接在一起的……只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innerman)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⑱。当代诗人张默则认为:“咏景诗并不易写,并非一个作者把他所见到的景物一一铺陈在他的诗里就算了事……他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灵视进入到他所表现的风景之中,他所看到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不仅是各各地站在大自然栩栩如生,尤其要把它们很轻巧地移植到作者的心灵世界里去。使它们变成作者身上的一部分,与作者的精神层面紧紧结合在一起。”⑲这些表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雨景》中不同景致(四种“雨景”、“将雨时的天”、“鸟啼”)的意涵。此外,从《雨景》的主题层面,可看出朱湘勉力超越现实生活处境的另一向度——对于生命之“美”和“纯粹”的坚执,这应当是其“形式的政治”的延伸。或者说,此诗的形式与主题是互为表里的:以语词的锤炼和对“美感”的追寻,拒斥此前部分诗歌写作的“自白”式的粗放与狂乱。
(13)、至此可以看到,在第一个段落和第二个段落之间以及第二个段落内部,诗意是处于不断蓄积和递进的状态的。到全诗最后戛然而止时,“一声清脆的鸟啼”——最重要的事物出场了,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这一声鸟啼既打破了景致的静止格局,又改变了“无声”“期待”的心理状态。不妨将两个段落的景物转换及心理变化图示如下:
(14)、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描写雨景的古诗句篇6:五月十九日大雨朝代:明代
(15)、接下来的一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意思是说,就在苏轼准备躲雨的时候,忽热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刚刚还“乱入船”的暴雨都吹散了。这里的“卷地风”,正是暴雨过得快的原因。可见苏轼这里是如实描写,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就能够亲身体会到这样的一幅壮观的暴雨景象。
(16)、⑮罗念生编:《朱湘书信集》,天津:人生与文学社1936年版,第120页。
(17)、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8)、No.1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19)、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描写雨景的古诗句篇2:绮罗香·咏春雨朝代:宋代
(20)、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2、描写雨景的古诗有哪几首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听雨》
(3)、No.13几声隐约的雷声从天边传来。云儿们似乎听到了指令,都聚在一起,随之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就成了墨色。电闪和雷鸣也渐渐频繁起来,闪电一个比一个疾,雷声一声比一声响。
(4)、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5)、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7)、这里有一个疑问:内心焦灼的作者是否必然会创作表现剧烈冲撞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诚然,富有个性、甚至有一点“怪癖”的人,其思想习性、行为风格多少会影响其文字表达方式,使之或绵密纤细(如普鲁斯特)、或艰涩迂回(如克尔凯戈尔)。但这种“正向”的关联不是绝对的,因此“痛苦的作者写出的作品必然是痛苦的”这个推论或预设是需要商榷的。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追问:一个在生活中充满紧张感的作者,被要求非常从容地写作,或者希望他的作品是舒缓、流畅的,其难度是否会加倍?这个问题其实也不会有定论。之所以如此反复辨析,是为了指明,朱湘的性格、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张力”,是不应回避、值得考量的(显然也不必过分强调)。在很多评述里,朱湘的诗歌被比较笼统地视为具有唯美倾向⑩,倘若比照朱湘的性格和生活,就会感觉他的唯美追求确实非常鲜明——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翻译、评论上⑪。最终,他就如同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悼念爱尔兰诗人叶芝(W.B.Yeats)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靠耕耘一片诗田∕把诅咒变为葡萄园”⑫。
(8)、诗人也是懂得人们审美心理的。对于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雨景”所象征的美好的一切,人们固然充满了欣喜和热爱,更重要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趋新心理,又使人们不满足于已实现的一切,而在未知的期待中获得更大的美的享受与满足。那一种“无声的期待”中给人们多少辽远遐想的时间和空间!诗人在清贫中生活,他对生活美和感情美的期待感十分强烈。这里听到诗人追求人生无限的愿望,对于一切美的追求者,确实在阴晦中“启示”着无限的人生意义。为了这期待美的实现,每个人都有毕生求索的必要。
(9)、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10)、这首诗在朱湘诗中是挺拔独秀的。他没有如惯常地注意韵脚的整齐,而是采用无韵的自由体式,字数大体整齐而不押韵,更显得声随情转,潇洒自如。诗中注意了意境的创造,四种雨景似四幅印象派的小品,又在其中注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春雨梦回时窗前的淅沥,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都勾起人们深潜于心中的对古代诗词中意境的联想和呼唤。而全诗最后两行,更得之于“鸟鸣山更幽”的启示,在最宁静的氛围中写出了最清脆的声音,这声音,使人得到了一种生气,一种美感,一种在期待中出乎意料地获得的满足。色调的搭配,动静的协调,都表现了诗人艺术锤炼的匠心,而这匠心又不露一丝斧凿的痕迹。末尾的两行神来之笔,似信手拈来,却蕴藏着多少诗人艺术创造的苦心。(孙玉石)
(11)、《雨景》正是朱湘探索和实践的一个突出例子,尽管这首只有10行的小诗看起来语句清浅、诗意透明,似乎没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但分析仔细还是可以缕出不少东西的。这里,在细读这首诗之前,还需要稍微了解一下朱湘这个人。也许人们对这位英年早逝(1904-1933)的诗人的生平、求学、工作经历等并不陌生,流传最广的大概是他充满悲剧性而又颇具浪漫色彩的生命结局(据说他是在上海往南京的轮船上吟诵着海涅的诗歌跃入江中的)。他的诗歌成就毋庸置疑:一方面,他出版了《夏天》《草莽集》等多部诗集,是1920年代尝试和深化“新格律诗”的重要诗人;另一方面,他有很高的诗学理论素养,他的《中书集》里有多篇诗评,显示了他对新诗及诗人的独到眼光和精辟洞见;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诗人的作品。不过,我格外留意的是朱湘的其他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性格,孤僻、桀骜不驯、耿直甚至“急躁”,是人们对他性格的描述;另一个是他在工作、生活特别是家庭中的窘境,涉及人际关系、亲情、经济等诸种因素。这两方面对于全面了解朱湘这个人是不可或缺的。
(12)、宋 志南和尚: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义: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13)、前面进行的主要是《雨景》形式层面的分析,这种略显琐碎的分析意在表明,一首看似简单、“透明”的诗作也有繁复的内在“纹理”,需要仔细的辨察和适当的解读路径。不过到这里为止,我们没有对《雨景》一诗的主题进行阐释。谈到这首诗的主题,最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写“雨景”(既有“我心爱的雨景”,又有“我最爱”的“将雨时的天”——也是“雨景”的一部分),同时写“雨景”连接着的个人情绪。虽然这似乎仍然没有脱离“景语”“情语”和“寓情于景”的套路,但如前所述,此诗在写“景”抒“情”的方式上跟古诗大相径庭。倘若深究下去,就会发现有两个物象的意蕴主导着全诗的主题:一个“将雨时的天”,另一个是最后一行里的“鸟啼”。
(1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5)、下面笔者通过分析朱湘的一首短诗《雨景》,进一步阐明自己关于读现代诗的一点想法。全诗如下:
(16)、No.2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17)、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8)、最后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的则是暴雨过后的西湖美景。“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它是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暴雨过后,苏轼登上望湖楼,看见的是一幅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的美丽画面。
(19)、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20)、①本文基于一次研究生课堂实录,感谢胡玉蓥同学进行录音整理。
3、描写雨景的古诗55首
(1)、遥想周郎不顾。生憎利口喃喃。凭谁井塞泥缄。
(2)、2)外面刮起了大风,吹的树枝乱摆,描写下雨天的句子大全地上的灰尘乱飞,让人睁不开眼睛。
(3)、⑭巴赫金《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见《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第8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5)、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
(6)、元人贯云石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7)、有必要指出,像“呀”“了”这样的助词和虚词,在古典诗歌里是难以入诗成为诗语的,但在现代诗里得到了广泛运用,原因是它们在细化时态、增强语气、引申意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语气和语调是现代诗中必不可少的“调节器”,正如俄国文论家巴赫金(M.Bakhtin)所描述的:“生动的语调仿佛把话语引出了其语言界限之外”⑭,也就是语调能够激发语言的“弦外之音”。从“呀”“了”的使用也可以知晓,《雨景》中对词语的选用是十分讲究的。前面已经提到了“拂”“泼”“但”“蕴”等,还有一字或可一提,就是“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中的“飘”。“飘来了”其实是“传来了”之意,但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飘”字,更能传达“鸟啼”的飘逸、轻盈。
(8)、4)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方文山?
(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描写雨景的古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1)、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
(12)、雨过天晴,太阳露出了笑脸,一道艳丽的彩虹,在草原上空,搭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13)、我与雨有缘,因为好多奇思妙想皆在雨中萌发;我与雨有缘,还因为敏感的心路变幻出诸多精彩迭起的故事。
(14)、⑯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版,第25页。
(15)、译文:小麦随着南风的到来成熟,在阵阵雨水中梅子黄了。
(16)、④闻一多:《泰果尔批评》,《时事新报》副刊《文学》,1923年12月3日。
(17)、为了介绍《雨景》的相关背景,笔者在前面扩展开去讲了朱湘的性格、生活境况和他的诗学观念等,这样的迂回还是很有必要的。由此,我们进入这首诗的文本内部就有可以参考的坐标系了。那么,如何进入这首诗的文本?第一步当然是看标题——《雨景》,这个标题提示读者它应该是一首写景的诗。从题材类型来说,“写景”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是非常普遍的,每个人阅读视野里相关作品应该不少(“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不胜枚举),对于写景的诗如何写景、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可能会形成一个预期,总想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类,在古典诗歌里基本上形成了套路。可是,对于现代诗来说,如何写景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新诗的初期阶段,胡适《谈新诗》提出了“具体的写法”的主张,认为新诗要写一些具体可感的景和物,不过,他以及同时期康白情等写景、写物的诗都比较简单。而到了朱湘的《雨景》这里,新诗写景的面貌就开始出现变化了。此外,这首诗写的是“雨”之景,雨在诗里也是一个常见的书写对象。在古典诗歌里,大自然中的风霜雨雪、季节里的春夏秋冬,相关的诗作可谓不计其数,写雨的诗非常多。面对强大的古诗传统和显得“俗滥”的“雨”这个题材,新诗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并且显出“新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一步说,早期新诗写景、写物要是有了自己的特色,也是为新诗的立足乃至地位的稳固作出贡献。就此而言,《雨景》处在早期新诗写景的一个重要“节点”上。
(18)、No.10雨,下在大树上。大树昂首挺胸,准备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它好像在说:“让暴风雨来得更快一些吧!”在看看那些树叶,它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吮吸着夏天的甘露。
(19)、明 汤显祖: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释义:皇上您也应当知道,雨不下来,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税呀!当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20)、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描写雨景的古诗句有哪些
(1)、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4)、第一层,写“雨声”和它对人的心境的影响。薄暮降临,正应该是“人归家、鸟入林”的时分,偏偏这时又下起了雨,淅淅沥沥,这怎能不更牵动“流浪子”的情怀?所以诗人写道:这“雨声”不仅响在”檐前”,而且响在“倚门人的心上”。这“倚门人”便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流浪子”。因为外面下雨,他现在只好躲在客居的屋内,但又倚在门上——大约是观望天色,盼天睛再上路吧。
(5)、不过,说到朱湘诗歌的来源,实际上除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之外,还有中国古典诗词、民间文艺等。比如他的名作《采莲曲》,其标题就来自中国古代的乐府诗,诗篇中谣曲式的“一唱三叹”的韵律、活泼轻快的调子,也不是单纯取法于中或西诗歌的某一流派,而是博采众长(包括民歌的因子)、融会贯通,显得极为自如,从而拓展了1920年代“新格律诗”泛泛追求的词句的匀称和音节的和谐。可见,他对各种诗学资源的汲取是十分自主的,因此他诗歌的唯美倾向就不是单一的,至少还包含了古典诗歌的情致。
(6)、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汇成了一条条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
(7)、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8)、暴风骤雨、急风暴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淅淅沥沥、大雨淋漓、
(9)、陈梦家在《新月诗选》序中说,“朱湘诗,也是经过刻苦磨炼的”“《雨景》一首在阴晦中启示着他的意义”。《雨景》不仅被入选,且得到称赞,可见这首短诗在诗人陈梦家眼中的价值了。
(10)、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11)、7)马蹄声做了背景,是不是时间就可以加快,下雨天做了背景,是不是等一等就看到了彩虹,想念你做了背景,是不是一辈子就可以让我等待,亲爱,想你。
(12)、No.6雨,下在电线上,雨滴恰似在五线谱上整齐排列的音符,还似水滴在那里赛跑,又似珠子在那里游行。雨越大,水珠就越多,降落的速度自然也越快。
(1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ZD284)的阶段性成果。
(14)、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15)、其次是这首诗的音韵。作为“新格律诗”的实践者,朱湘非常重视诗的音韵。虽说朱湘自称《雨景》为非“自觉”的“无韵体”⑮,后来一些研究者也跟着说它没有用韵,但这首诗其实还是使用了脚韵的,并且它们还协助着诗意的进展。该诗的一个基本脚韵是“i”韵(“淅沥”“雨丝”“哪里”“鸟啼”),此外还有“in”韵(“声音”“透明”)、“ai”韵(“最爱”“期待”)。“i”韵在声音上的特点是趋于“闭合”,音质上比较纤弱、轻柔,不如“an”“ang”这样的韵敞亮、有力。由于“i”韵的闭合,它在情感的传达上比较收敛、抑制,不像“an”“ang”韵那么张扬、奔放。如果把这个用韵特点与前面分析过的诗句语气联系起来,就能够体味诗中情绪更细微的地方:一方面如上所述,“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这两句的语气所释放的情绪,应该是十分单纯而欣悦的;但另一方面,此诗的主要脚韵“i”韵,又给人一种收束、克制的感觉。这似乎暗示了,《雨景》里的情绪也许并非是一种纯然的欢快,而是夹杂了一点淡淡的忧郁的因子。这大概也是陈梦家曾指出《雨景》“在阴晦中启示着他的意义”⑯的缘由吧。不过,总体而言朱湘在诗里并未刻意渲染这种情绪,毋宁说他是借助“i”韵,避免了诗中的欢快之情流于夸饰甚至泛滥。
(1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7)、诗人在呈现不同“雨景”之后留下了一个悬念:接下来会写什么呢?第二个段落没有继续写雨景,而是忽然转入了“将雨时的天”。“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这句诗的首字是一个“但”,体现的是一种转折,是在上个段落“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中“多着呀”的基础上的转折和提升,这就使得上个段落的五行全部构成了一种铺垫,即它们是为“但……”的现身作准备的。一个“但”字,表明诗的重心和指向都要发生转变了,这一句的语调格外值得揣摩,从“我心爱”到“我最爱”,其中包含了一种程度的强调。紧接着的两句是对“将雨时的天”的说明:“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跟前面对雨景的描绘一样,前一句颇具画面感,令人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灰色而透明的天空下风雨欲来却宁静的景象,那应该是在生活中较常见的。这两行诗都用了“它……”的句式,看起来并列在一起很对称,但实际上它们不是对称的:前一句是有形的(“灰色”“透明”),后一句是无形、不可见的(“无声的期待”)。重要的是,“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蕴着”和“无声的期待”本身,预示了诗意进一步展开的可能,于是随后出现了两句:“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诗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18)、No.15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紧接着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打落下来,打得窗户啪啪直响。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一霎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
(19)、前面进行的主要是《雨景》形式层面的分析,这种略显琐碎的分析意在表明,一首看似简单、“透明”的诗作也有其繁复的内在“纹理”,需要仔细的辨察和适当的解读路径。不过到这里为止,我们没有对《雨景》一诗的主题进行阐释。谈到这首诗的主题,最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写“雨景”(既有“我心爱的雨景”,又有“我最爱”的“将雨时的天”——也是“雨景”的一部分),同时写“雨景”连接着的个人情绪。虽然这似乎仍然没有脱离“景语”“情语”和“寓情于景”的套路,但如前所述,此诗在写“景”抒“情”的方式上跟古诗大相径庭。倘若深究下去,就会发现有两个物象的意蕴主导着全诗的主题:一个“将雨时的天”,另一个是最后一行里的“鸟啼”。
(2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5、描写雨景的古诗20首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3)、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4)、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描写雨景的古诗句篇3: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朝代:宋代
(5)、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6)、以上是对《雨景》所做的层次分析,是一种整体结构上的把握。就形式而言,这首诗尽管外形是严整的,但各个句子结构又是变化的,每一行的句式都不一样。另外,它的形式特征还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一是语气,其二是音韵,其三是标点符号。
(7)、全诗共十行,总体上都是以一种快乐的调子写“心爱的雨景”的种种情态。从第二行至第五行的四行诗,每一句都描绘了一种美的“雨景”,诗人把四种雨景写得都与作者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使你读时感到,句句写雨景,又句句写人情:春夜梦醒时听见窗前细雨的淅沥,使人温暖,也引人遐思;夏天急骤的雨点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给人快慰,也催人奋起;那拂人脸庞的雾一样的雨丝有温柔而缠绵的情意,而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就叫人震悚,也激发人们产生一种心理的快感。诗人懂得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美学情趣。他以这种情趣加促了这种种雨景,实际上也在这雨景中暗示了种种人生的经脸,种种内心的情态。爱这雨景者才真正是生活的理解者与品尝者。太单调了,人生又有什么丰富的快乐可言呢?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9)、No.8雨更大了,房顶上,街道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这时一阵风猛刮过来,那白纱袅袅地飘去,雨点斜打在街面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
(10)、多神奇的春雨呀。它是朦胧的,又是清晰的。它给万物披上一件缥缈的纱衣,它又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亮。
(11)、你知道有哪些描写雨景的古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转眼间,美丽的春天又到了,春雨时不时淅沥沥的落下来,朦胧的雨景是那么的迷人。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些描写雨景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眼中的.雨景之美吧。描写雨景的古诗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2)、③徐志摩:《诗刊放假》,《晨报副刊·诗镌》11号,1926年6月10日。
(13)、No.4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14)、第三层,诗人以劝慰的口吻和“流浪子”对话,劝他停止流浪,并在设想中为他绘出一幅“仿佛归了家”的“雨景”:“撑开旧时的油纸伞……一件风尘的薄衫,沾染几处的雨点”。油纸伞是“旧时”的,却能“撑开”许多亲切的回忆;落满风尘的衣衫是“薄”的,又”沾染几处的雨点”,却渗透着故土的温热。这些,都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流浪子”所盼望而又无法得到的。但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去表现”流浪子”的内心所想,而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为他绘制一幅设想的图画,这就更加耐人寻味。它的妙处在于:诗人给予读者的是“未定点”,但读者又能在分析判断中把握诗的意蕴,感到像在咀嚼橄榄……第四层,照应开头,收束全诗。“他”的确漂泊得太久了:“早听惯了异乡的雨声”;“他”在下雨时又有“倚门”看天的习惯:也早“看厌了西天的晚云”。也就是说,“他”早就厌倦了流浪生活,想回家了。当然,这里的三行诗似乎更应作如下理解,即:把“他”和“倚门人”看作两个人,“他”在异乡“倚门”观天听雨的时候,另有一个“倚门人”在遥远的故乡也在观看“西天的晚云”,当然,她不是为了出发,而是在盼归人……
(15)、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16)、⑧有人认为朱湘属于“新月派”,有人否认。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可参阅郝梦迪:《朱湘与新月诗派的关系考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年1期。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8)、5)下雨天特别要注意前后的车辆,最好穿黄色的雨衣、雨鞋、雨伞等雨具,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打雨伞时,雨伞不要挡住视线。更不能把雨伞当作对攻的玩具,以免刺伤人。
(19)、*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ZD284)的阶段性成果。
(20)、No.12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的一样,看那空中的雨真像一面大瀑布!一阵风吹来,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豆大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那水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喷泉。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4)、今天再为大家推荐杨万里另一遍写雨名篇,也就他的这首《小雨》,这也是一首经典之作,整首诗同样是生动细腻,把现实生活中普通的小雨描写得很唯美,这样的作品也是令人百读不厌。雨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一年四季都会下雨,然而雨又是没有情感,但是杨万里的诗又是情感细腻,正是由于诗人富于了雨情感,让原本普通的雨有了灵魂。
(5)、(王瀛)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张宁)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林洪)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6)、寒假书单 | 期末试卷分析 | 作业检查 | 作文 | 阅读 | 写字 | 拼音口诀 | 看图说话 | 名言名句 | 古诗 | 成语大全 | 书籍推荐 | 背诵 | 学习习惯 | 数学公式 | 数学思维导读 | 必考题型 | 提分技巧 | 心算方法 | 错题本 | 应用题 | 奥数 | 英语词汇 | 小学学习规划 | 考场发挥
(7)、有人深感当下诗歌比较小众并正在走向没落,就此请教余光中。先生认为,当前的阅读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大趋势,而诗歌是指向心灵的艺术,只要人们在精神层面有需要,它便永远不会落寞。
(8)、从首句中的“黑云”到次句中的“白雨”,从第三句中的“卷地风”到最后一句中的“水如天”,对照的无比鲜明,足见苏轼写这首诗时巧妙的构思。如果去追寻苏轼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那么一定是从暗淡到明亮。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留给人的便是令人心清气爽、豁然开朗的西湖美景。
(9)、第二层,进一步写“倚门人”的心境:“他是怅悯了,像送走一个远游客,又像在等候着谁。”送走远游客,留下的自然是离愁;等候着的人而久久不至,令人心焦失望。诗人在这里使用两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流浪子”怅然若失的心情。是啊,漂泊得太久了,谁能不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温暖,思念天伦之乐?
(10)、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12)、次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即眨眼间,暴雨就像是一颗颗跳动的珍珠一样,纷纷打到船上来。“白雨”,指的是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而用“跳珠”来形容雨点,便说明雨点大而猛,且杂乱无序。可见苏轼这里对暴雨的特点,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
(1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4)、No.9雨从空中洒向各个角落,雨滴很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好看极了。雨滴从屋檐、墙头、树叶上跌下,就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最后连在一起,形成水柱。
(15)、⑪需要指出,朱湘的唯美追求与从戈蒂耶(G.Gautier)到王尔德(O.Wilde)的唯美主义潮流的关联并不明显(虽然他评述过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而更多地源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1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17)、乱箭似的急雨打在窗玻璃上,从上到下流出了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水痕。
(18)、3)六月的天空,雨是不可缺少的。消失的下雨天,我好想再淋一遍。在雨中我无法掩饰什么,坚强只是脆弱的面具。我不知道六月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六月没有眼泪,只有心在下雨,雨未停。
(19)、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20)、No.8雨更大了,房顶上,街道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这时一阵风猛刮过来,那白纱袅袅地飘去,雨点斜打在街面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
(1)、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①本文基于一次研究生课堂实录,感谢胡玉蓥同学进行录音整理。
(4)、“名著导读”:“导”的真内涵在哪里?
(5)、10)下雨天,小明在操场上摔了个仰面朝天。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7)、张桃州,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著。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等。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9)、这首《雨景》被认为是朱湘的代表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在朱湘诗作以至1920年代新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众所周知,1920年代仍然属于新诗的草创期,新诗自诞生之初直至1920年代中期,一直遭受着“浅白”、“不定形”等指责;不过随着徐志摩、闻一多、朱湘、冯至等的出现,新诗创作及其形象发生了很大改观,一个显著的体现是语言趋于纯熟、形式上也逐渐“成型”。这是新诗寻求“艺术”的结果,诗人们在语言的锤炼、形式的锻造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极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让现代汉语显出自身的特性和美感。也就是说,1920年代中期以后,新诗创作中开始出现周作人在1920年代初所期待的“美文”的苗头了——他当时引入并倡导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想呼唤现代汉语的书写能力。朱湘的诗也汇入了那股寻求“艺术”的潮流中。
(10)、⑯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第25页,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版。
(11)、⑲张默《谈咏景诗》,转引自叶维廉《五官来一次紧急集合——略谈张默的旅游诗》,见张默《独钓空濛》,第364页,九歌出版社2007年版。
(1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13)、《雨景》写得情景交融,颇有韵味。读完全诗,我们不知“他”从哪里来,但却可以猜想出“他”为什么流浪:在黑暗年代的旧中国,有多少人为生活所迫面背井离乡?
(14)、⑨朱湘后期诗歌(收录于他身后出版的《石门集》《永言集》)中尚有一些激愤的讽喻之作,如《一个省城》《误解》《人性》《收魂》《四行》《三叠令》《回环调》《巴俚曲》《兜儿》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主题上趋于繁复,较朱湘以往的诗有很大不同,其中的一部分在借鉴外国诗体(triolet、ballade、rondel)方面有独特的价值,这些都需要专门讨论。
(15)、⑰孙玉石《美的追求与期待——读朱湘的〈雨景〉》,见孙玉石主编《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第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的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蓝天中倾泻下来。
(17)、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18)、最沉重的莫过于冬雨。她是如此冷峻,如此愀然,在咚咚的阵雨中追溯往昔,将勾起你逝去的惆怅,还有依恋的良宵。
(19)、13)下雨天,我一个悲伤着,雨水落在我的脸上,像泪滴一样滑过、于是,我笑了。
(20)、⑫奥登《悼念叶芝》,见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第16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倾盆大的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⑱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