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诗派有哪些87句精选

2023年11月02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林徽因的诗派

1、林徽因是什么诗派的代表人物

(1)、我们无缘途经她的绽放,却永远嗅闻着她的余香。

(2)、新中国成立时,林徽因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八宝山革命公墓等的设计工作,满怀激情地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行列。在这之后,林徽因继续为保护古建筑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甚至因保护不了而拒绝进食。

(3)、    既要意境高深,又要简明易懂。既要符合格律,又要突破束缚。别具一格新的诗词风格。

(4)、当林徽因遇到了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哲学家金岳霖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5)、徐志摩飞到天堂去了,文学风景留在大地,“新月”落下了,林徽因的文学之路还在月下行走。

(6)、她另有一种悲哀,是关于世间的无限和个人的有限,几乎可以上接陈子昂、李白,又不同于男诗人的金戈铁马为出路,她的出路是爱,并且不满足地追索爱的道理,最后给出了绝望的勇气。我以为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7)、每当她在风雨中无畏飞翔的时候,父亲就是远处那座巍峨的大山,是她永远的地标。

(8)、《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类诗歌在句式与韵式、字数与句式上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格律诗的继承和发展。这既受到新月诗派的影响, 又对其有所超越, 形式变化多样而又不失匀整与和谐。

(9)、林徽因在营造诗歌艺术的时候,同时开始了小说创作,《窘》也是发表在1931年9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月》上。说是小说,林徽因却是用了诗歌的心理结构方式,基本没有情节,只有几次从偶然到刻意的相遇,将一个成熟男人(维彬)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芝)爱慕、爱恋所表现出的窘态,以及少女在成熟男人面前的天真与宽厚,细致入微地传达了出来。初次的小说写作便有如此精到的对人物心理与性格的把握与描写,再次体现了林徽因不凡的文学天分,但随之也招来了对位阅读,再次引起猜度,指向的便是“传说”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剑桥故事”,作品中所体现的少女芝对成熟男人维彬教授的“宽容”与“宽厚”,本是一种少女身上的美德,不想令男主人过分尴尬,但也可能让人读出,那是留给男人继续想入非非的缺口。对作品的解读,原来有这样分野的!

(10)、选自《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年3月22日)

(11)、那天的林徽因,梳着两条小辫子,一双眼睛明亮而灵动,五官精致,气质出尘,活脱脱像诗中走出来的女子。

(12)、           清月  思绪  美文 

(1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微因众多诗歌中最具艺术高度的一首诗。诗歌融内容美与形式美于一体,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讲求格律的和谐美、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跳跃美。意象清新,感情自然。四月是春天中的盛季,一年中最美妙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序里,诗人写下了心中的爱,写下了一季的心情。诗人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倾诉的心语。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鹅黄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散发着白莲花般的美丽和爱的光辉。在诵读中能深切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爱、温暖和希望。

(14)、必须认清艺术家在人世苦难和肉身痛苦面前的无能为力。在给费慰梅的信中,林徽因说,“在读过托尔斯泰关于1805—1812年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人类活动的浩繁记录之后,我必须承认,在李庄或重庆,在昆明或北平或上海,从1922年到1943年期间的人类活动同《战争与和平》中所描写的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陌生的俄罗斯的事情是何等惊人地相似。因此为什么不干脆容忍这一切算了——我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和人……我们尝够了生活而且也受过它的冷酷艰辛的考验。我们已经丧失了我们的大部分健康但意志一点也没有衰退。我们现在确实知道享受生活和受苦是一回事”。艺术家不是嗜痂者,而是有能力去爱的人,唯有如此,他才得以在一次次重复且不可避免的苦难与痛苦面前创造出独独属于他自己的“形式的生命”(福西永语)。

(15)、别急,我们今天要提到一个从未在她的绯闻中出现的名字。

(16)、年轻诗人应该以情感抒发为主,并随着写作的深入尝试着把知性的东西带入诗歌。知性使你的诗歌显得深厚与冷凝。随着阅历的丰富,诗歌现场细节的累积,进入诗歌叙述层面也未尝不可。但不要心急,我觉得叙述性是中年写作的一个策略,年轻诗人不必要急于跟进。现在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从抒情诗开始,同时把握好情感和知性的微妙关系。大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多读经典的现代抒情诗,例如多多、昌耀、海子、朦胧诗派的几位:舒婷、北岛、顾城等;还有女诗人蓝蓝、池凌云等。说到女诗人,可以由你们赵娜老师讲讲女诗人的抒情诗。

(17)、Themindless,subtlefragrancedriftswithwind,

(18)、“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在送别你们的时候,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19)、前年我曾去西湖一游,见到了西湖畔的美女铜透雕像——林徽因。

(20)、问题十五:什么才是伟大的诗人?是要有家国情怀,还是诗主题的伟大?

2、林徽因的诗派有哪些

(1)、有人问我,读诗歌理论会不会束缚自己?我说,读诗歌理论非但不会束缚自己,只会使自己进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更能了解自己诗的未来。国外的艾略特、希尼、布罗茨基,国内的孙文波、臧棣、西渡、姜涛、哑石、王东东、胡桑、茱萸等,既是诗人,又是诗歌批评家。他们的读诗随笔、诗学文章,都可以看看。诗人多多说,诗人写的文章和诗有关系。正是因为是诗人写的,才能从中直接探索到诗歌发生的秘密。

(2)、    最后一节呼应开头,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节奏相同,以词句变格融入更多不得不离去的淡淡的哀愁,“轻轻的”外在行动,“悄悄的”内在心灵,将浓的化不开的感情于“轻轻”,“悄悄”中表现出来。

(3)、作为一个新月派诗人,林徽音的早期诗作大都有一定的格律形式可循,但都写得有流动感,决不生涩。《笑》的格式工整是很明显的。两个诗节的字句之间大致对应,也有一定的尾韵可寻,形成了一种轻松自如的节奏感。《笑》之所以被人们推崇的原因之一大概正在于它的格律美。在这首诗中,形式和内容一样,是唯美的。

(4)、林长民与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包办婚姻,何雪媛是小作坊主的女儿,虽然家境富裕,却性格古怪,文化程度不高。

(5)、她这一生,获得许多美名,也获得许多人的爱。

(6)、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原作刊于1936年2月《大公报·文艺副刊》)

(8)、“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没有她的合作与灵感的启发,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9)、   告别对象不是人,而是物。然而物即人,景即情。“轻轻”、“悄悄”、“沉默”,没有沉重感,而是一派飘逸。借以寄情的物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静态画面,色彩绚丽,给人美的享受;动态画面,富有立体感,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10)、或许第一次,在百年新诗的历史中,我们如是遭遇“爱与友谊”的并列。

(11)、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12)、如此冰雪聪明、坚韧勇敢、让许多男人都如痴如狂的林徽因,到底是如何长成的?

(13)、林徽因是名门之后,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后来随父出国留学多年,在此之间认识了父亲的学生、现代诗的杰出代表徐志摩,二人成为知己。与徐志摩的结识让林徽因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诗歌方面颇有成就。最重要的是,林徽因在伦敦游学时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要成为中国的女建筑师。

(14)、林长民深谙其道,所以在那个女子连家门都难以踏出的年代,将女儿带出了国门。

(15)、诗可以有人文关怀,诗也需要情感的留白,或者说是隐喻。这个需要你的阅历、阅读量和对问题的把握度。

(16)、陆小曼和林徽因一样,同是民国时期顶级的白富美,同是才华横溢之人。陆小曼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描得一手好画,对戏剧也深谙其道,可以说在个人才华方面不输林徽因分毫。而且陆小曼是上海滩最出名的交际花,据说出门就有十几个男人争着给她拎包,在当时的旧中国,说她是万人景仰的女神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

(17)、现实浪漫派: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鲁迅》,闻捷《苹果树下》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

(18)、    对三新诗派的宗旨目的风格和追求深信不疑,愿意宣传三新诗派的精神和作品,遵守三新诗派的游戏规则。愿为三新诗派发扬光大奉献。‍

(19)、这是林徽音早期诗歌中最能体现新月诗派风格的一首。

(20)、           紫竹 如歌 返璞归真  

3、林徽因的诗派是什么

(1)、人间四月,万物生长,百花吐蕊,百鸟鸣春。今天适逢林微因逝世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诵读其清雅柔媚的诗歌,以缅怀这位超凡脱俗的人间精灵与天堂精魂吧。

(2)、爱如四月天里的融暖缠绵。四月的景,看,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有“燕在梁间呢喃”;感,有布满空间的“暖”。那么,诗人再也走不出这爱的空间,因为,这里有她的“希望”,这里有爱的缠绵。此处抒情,与诗的第一节呼应,又道出赞颂爱的原因,真挚严谨,而又不留痕迹。

(3)、在一篇谈论中国建筑的文章里,林徽因曾拈出“适用、坚固和美观”,作为建筑的三要素,并指出中国古建筑的构架精神亦相通于西方现代建筑的钢架法。

(4)、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5)、也许她并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却如同春天枝头的第一朵桃花一般,开在了梁思成心里。

(6)、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7)、选自《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年1月5日)

(8)、她永远都记得,父亲娶了二姨太进门后,母亲日渐丢失的笑容,她怎么忍心,去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呢?

(9)、甚至在恩师梁启超怒斥他始乱终弃时,他说出了那句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爱情箴言:

(10)、索隐派企图通过各种细节的对应,去追踪和还原一首首诗背后的情事,这种刻舟求剑的方式无法抵达诗本身,甚至也无法真正认识感情。约翰·凯奇,那位懂得“沉默”的音乐家,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人说:艺术应该来自内心,这样它才会深邃。不过在我看来,艺术是去往内心的。”同样,好的抒情诗也并非来自某种特定感情的抒发表达,相反,它是引领我们走向那些不可讲述和无力表达的感情,就像那些曲折有形的回廊将我们引领至一个明暗交错的院落,在那里,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遇见沉默的言语。

(11)、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

(12)、马雁写过一篇关于林徽因的短文《高贵一种,有诗为证》:

(13)、           旭日 温州雨哥  连华

(14)、几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他们早已超越了爱情,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15)、这个名字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人们提起他,通常只会说那是林徽因的父亲。

(16)、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7)、而诗中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表现, 是传统格律诗所不具备的。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 “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 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18)、果然,离开燕南园8天之后,即19日,徐志摩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用英文做有关中国古建筑的报告。当天没有班机,他想方设法乘了一架运邮件的飞机。因雾太大,在鲁境失事,不幸遇难身亡。灵魂人物离去之后的不久,“新月社”随之也落下了帷幕。

(19)、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抒情诗。其实抒情诗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文体,荷马时期的史诗(以及随后的行吟诗人)就囊括了叙事、抒情、对话等多种文体的成分,只是抒情诗还没有作为独立的诗歌形式确立下来。经历了13世纪但丁,抒情性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8世纪的歌德,写出了很多抒情诗。直到浪漫主义的兴起,以济慈、雪莱、拜伦等人的诗歌为标志的抒情诗正式成为一种文体,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的:"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但后来的抒情诗太过娇情了,乃至于滥情,绚丽的语言,不加节制的情感抒发。人们后来意识到抒情诗的问题,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批判与颠覆。直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面世,成为现代抒情诗的开端。

(20)、如果说,徐志摩的爱犹如熊熊燃烧的大火,激烈而短暂;那么梁思成的爱就是涓涓细流,无声而持久。

4、林徽因诗派别

(1)、不是什么题材都可以写。故乡就难写,年轻人不主张写故乡。要写,也要从小的方面去挖掘。秦三澍有一首《低空》很漂亮。由年少时对病的感受进入诗歌。王清平也很赞赏这首诗。这首诗的成熟度和完成度都高。题材不一定要大,要追求最后诗的完成。

(2)、除此之外,林徽因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操持家务。

(3)、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4)、   自由的天性,时代的精神。诗人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有一种和谐的感应,康桥是作者心灵的憩园,与“西天的云彩”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愿做“一条水草”。

(5)、中国现代抒情诗始于新文化运动,以胡适、刘半农、闻一多、李金发等为代表的诗人从欧美诗歌翻译中进入汉语现代抒情诗写作试验,得获了第一批诗歌文本,1940年代的穆旦的写作与翻译又让抒情诗趋于纯正与成熟。而90年代日常叙述的引进,诗歌的现场感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诗歌现象。总而言之,现代抒情诗经历两百年的今天,抒情性因知性的渗透而演化为“冷抒情”;因叙述元素的掺合而趋于驳杂与复合。

(6)、梁思成化身贴心的“小护士”,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妻子,直到她离世。

(7)、她早从父亲口中得知,徐志摩早已娶妻生子,她的良知与尊严,不允许她破坏别人的家庭。

(8)、《山中一个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本书主要收录作者的全部诗歌作品,十馀篇散文,包括书信,以及文学性较强的《平郊建筑杂录》等。她的诗玲珑剔透,情感纯真炽热,意象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真挚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细、微妙的艺术感受,具有明丽

(9)、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

(10)、“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一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11)、梁思成说:“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而不是金岳霖)”林徽因只是低着头想着,思考良久才告诉梁思成:“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陪伴就是最好的告白!

(12)、九叶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13)、抒情诗的内涵是纯粹的情感。情感的高贵纯粹由精粹的语言呈现出来。纯粹的情感是内容,精粹的语言是形式。多多、蓝蓝、池凌云等诗人的诗歌语言就显得十分高雅。另外,就是形式短,一般20行左右。

(14)、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徐志摩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着生命力的文学少女。

(15)、这是在谈中国古典建筑,却也暗暗呼应着崇尚真实、简约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对新古典主义浮华装饰风的反驳。如果把这里的“建筑”换成“诗歌”,恐怕也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林徽因特有的中西兼顾的诗学,这里面有一个对建筑学来讲比较特别的词——“诚实”,联系起她早年为《大公报》文艺副刊编《文艺丛刊小说选》所作题记里的话,“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我们于是目睹一种先于美学而存在的伦理学,如同有形的建筑内部流荡的无形的光影和气息,贯穿在林徽因全部的作品中。

(16)、问题五:有人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不需要技巧,也有人说,诗是技巧完成后的巧夺天工。那到底需要技巧吗,完成一首诗的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17)、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18)、作者林徽因,是一名建筑学家,她将建筑艺术与诗歌创作相结合, 其诗充分体现了建筑美的艺术特色。诗中女性的细腻与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使得林徽因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也独具风格。

(19)、民国三年(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

(20)、Whosesmileisit?Itbuiltthishundredstorytower

5、林徽因的流派

(1)、他到英国讲学,便将女儿也带去英国读书,让她在自由的空气中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2)、《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

(3)、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积极参加国内新文化运动,和国内的大政治家、大学者,也是他一生最知心的朋友—胡适,创建了《新月社》,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个人才华,释放爱国之情,并且尝试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4)、其他作品:《惟其是脆嫩》、《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蛛丝和梅花》、《九十九度中》、《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窗子以外》、《城楼上》、《红叶里的信念》。

(5)、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6)、只可惜命运对他们开了一个玩笑,那天之后没多久,林徽因便去了英国,还未萌芽的爱恋,被按下了暂停键。

(7)、Withunknownbirdsflyingaround?Whose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