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书籍78句精选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1、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作品
(1)、《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2)、此后数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破坏严重,史铁生排尿都成问题,只能终日插着尿管。再接下来,由于长时间久坐,他的褥疮开始发作。
(3)、就这样,《我与地坛》这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正式面世了。然而,关于《我与地坛》的文体之辩并没有就此结束。
(4)、 秋天来了,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时母亲走进来,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母亲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6)、史铁生一度渴望死,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一命题,后来又觉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使得他不再那么害怕死亡。
(7)、韩少功也把《我与地坛》视为小说,他的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十年后的2002年,史铁生凭借《病隙碎笔》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记者对史铁生进行专访时,提及韩少功的这段话。
(8)、“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9)、以前的史铁生,很健康,壮得可以抬起一个装满水的水缸,还是清华附中的学霸,若不是1972年的一场暴雨,他早就是清华文理双全的男神。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本来只是着凉,没想到在陕西农村那种医疗条件缺乏的农村里,双腿竟然感染导致瘫痪。
(10)、“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时隔多年,史铁生的轮椅碾过每一片土地的声音依然飘荡在树林上方,却让地坛显得更加安静,而地坛如母亲般的呼唤也飘荡在他的心中。地坛早已存在于他的心底,静静的。
(11)、成为知名作家之后,作者感慨却是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虑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时候,妈妈痛苦的泪水;这句话真是总结得太好了,母爱真是伟大。
(12)、地坛对于那时候的史铁生而言,意义非常特殊。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月13日,他和众多知识青年一起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到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他曾和当地的老乡一同起早贪黑地劳作,挣工分,不久后身体出现腰腿疼的疾病,改为当饲养员。
(13)、在他还很小时生命便猛然对他开始了残酷的考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却也给了他独特的经历,与医院里的一位位病友的谈笑,在地坛公园的奇闻妙见,老家四合院内的那棵高大的合欢树……。他在苦难中学会了以微笑去面对,在逆境中学会了用双眼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与死神共舞间,他渐渐释然,不再沉浸于消沉悲观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对。
(14)、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史铁生《我与地坛》
(15)、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16)、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处于一部浩瀚的音乐中,难免恐惧。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着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总之,他既听见了那音乐的呼唤,又看见了社会美德的阴沉脸色。——史铁生《病隙碎笔》
(17)、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8)、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作品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他在作品中讲述了他的故事,展现了他的灵魂,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和理解史铁生,同时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认识和理解世界。
(19)、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面对死——这就像你在告别故乡的时候,是仍然怀念她,还是已经不想再来。——史铁生《灵魂的事》
(20)、读过《匆匆》,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不知道人的一生改怎样度过。只是再也不想这样过。死亡不可避免,离开世界前,最好留一点痕迹在人间。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2“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2、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书籍
(1)、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史铁生与地坛相遇了。地坛安静的环境让他逐渐安定了下来,精神的危机也逐渐得到缓解。
(2)、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连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飘渺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3)、在《我与地坛》之后,史铁生还写了一些与地坛密切相关的作品,如《想念地坛》和《地坛往事》。它们对于理解《我与地坛》,理解史铁生的人生和写作,理解史铁生思想的转变,都不可忽视。
(4)、有知识不能只是有对物的知识,而是得有对人的了悟。——史铁生《灵魂的事》
(5)、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他给与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生命真谛的探寻。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史铁生永远是广大读者心灵的朋友。
(6)、是啊,他们俩个都身残志坚,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他们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尽头一定会有彩虹。史铁生在死亡威胁下仍保持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海伦凯勒在命运面前仍不屈不挠地做着斗争。是的,他们都会用笑来面对苦难!
(7)、正是它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cqxqz.com)。
(8)、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9)、秋天的怀念,好运设计,合欢树,我与地坛,黄土地情歌,散文三篇,随笔记忆与印象,相逢何必曾相识,文革记愧
(10)、《务虚笔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11)、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2)、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
(13)、他孤独、绝望而又倔强地走着,想着。想着人为什么要活,后来,他开始写作,他将他与地坛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叙述中去,深沉浓郁,每一句话都像是用尽了所有沉积在内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与地坛》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朴实的语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让人为之动容。
(14)、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5)、2010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的节日。他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长久等在门外的死神对他说:嘿,走吧。对这不由分说的召唤,他没有犹豫。
(16)、从人的本性来看,并无任何“奇怪”可言,就人的欲望来说,一切都是正当。所谓奇怪或不正当,只是在这个现实世界的各种规矩的衬照下才有的一种恐惧。
(17)、●散文欣赏丨贾平凹《活得有趣,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18)、我对文章中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这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动精辟。
(19)、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这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0)、《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3、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什么
(1)、还有文字里蕴含着的,足以对抗绝望的力量……
(2)、《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3)、1990年12月,姚育明和史铁生又见面了。她赶到史铁生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左右。虽然有约稿任务在身,但是这次见面,姚育明和史铁生主要是闲聊。直到临别时,姚育明才问了一句:“最近在搞什么呀?”史铁生似乎有话想说,迟疑了一下,最终说道:“嗯,算了,以后再说。”
(4)、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5)、史铁生以开玩笑的口吻回应说:“韩少功这句话快成了我这篇东西的广告语了。他这话比我的作品传播得还广。”这是后话。
(6)、主要作品《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放下与执着》《山顶上的传说》《死国幻记》《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老人》《小说三篇》等。
(7)、《史铁生作品全编》共十卷,其中小说五卷、散文一卷、评论及书信一卷、作品集两卷、剧本及对话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因与此前的人文版《史铁生作品系列》相联系,所以命名为“全编”。除了在作品收集整理编排编校方面做出的努力,“全编”还附录了《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和《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将史铁生生平、作品和研究方面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和研究者。
(8)、地坛存在的意义,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那儿不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还是一颗绝望的心的疗养之处,它让史铁生看透了死,让他忆起了母亲的爱,让他想出了自己写作的目的,让他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生命的轮回。
(9)、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神童,树林里的上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白色的纸帆,夏天的玫瑰,第一人称,两个故事
(10)、这一倡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最终却没有成为现实。这或许是一种遗憾,所幸的是,经由凝结着思与诗的文字,史铁生早已与地坛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对于众多的读者来说,《我与地坛》将永远充满魅力。201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文集,题为“永远的史铁生”。史铁生永远在他的文字当中,也永远在读者的心灵世界中。
(11)、《往事:史铁生作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2)、●散文欣赏|毕淑敏《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
(13)、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写道:
(14)、《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15)、《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6)、2007年,史铁生甚至完成了一个题为“地坛与往事”的“准剧本”。“不久前,有位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把我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把一篇散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改编,这也是非比寻常的写作——《地坛与往事》主要由引文连缀而成,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至此,史铁生作品的文体就变得更加难以辨认了。
(17)、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18)、《奶奶的星星》是201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铁生。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19)、很多杂志对每年第一期的稿子都会相当重视,考虑到这期的小说分量还不够,缺少重点稿,周介人曾提议把《我与地坛》当小说来发表。他认为,《我与地坛》内涵很丰富,结构也不单作为小说来发是成立的。
(20)、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史铁生《我与地坛》
4、史铁生写的散文有哪些?
(1)、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史铁生《病隙碎笔》
(2)、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史铁生《灵魂的事》
(3)、《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4)、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5)、《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6)、《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7)、后来,随着史铁生写作的进一步展开,这种文体上的问题,他不再那么重视了。史铁生甚至认为,他的作品不属于“文学”而只是“写作”。如何有效地勘探存在,如何抵达存在,如何追问存在的疑难,日渐成为史铁生首先考虑的问题。
(8)、燃烧半个世纪的爱情||杨开慧写给丈夫毛泽东的一封家书
(9)、史铁生走了,他留下的大善大爱、充满智慧、哲理和真情的文字,依旧被千千万万读者反复阅读回味,从中获取心灵的滋养。
(10)、2010年12月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逝世。此后一些天,不少读者自发地在各地举办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缅怀、思念和敬意。
(11)、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又是卓越的散文家。他的长篇散文《病隙随笔》同时也可以当作哲理小说来读。他的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前几年我买过一本,早已先睹为快了。这次重读,小(开本)书内文的字虽不如我买的那大开本的大,可墨色却仿佛更加黑重密实了,同样的文字,读起来似乎有了不同的感受。
(12)、我害怕忘记,我害怕那两个冷漠的字,“忘记”这两个字能使一切珍贵的东西消灭,仿佛不管什么原本都一钱不值。
(13)、《天涯》杂志在2011年第2期杂志刊出《关于在北京地坛公园塑造史铁生铜像的倡议书》,倡议“由全国作家与读者自愿捐款,在北京地坛公园塑造一座史铁生铜质雕像,以凝定我们共同的敬重与景仰,供所有思念他的人与他日后相逢。”“史铁生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众多作品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他已与北京地坛公园血肉相连,成为地坛的一部分,堪称地坛的当代之魂。”
(14)、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这些重要的思想命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表达。
(15)、在史铁生二十一岁那一年,他的双腿因为病魔而成为了残疾,这给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之后的史铁生变得焦虑和颓废,因为他找不到工作,生活无法自理,而母亲始终在莫莫的照顾着他,鼓励着他,但由于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他变得心志消沉,也无法理解母亲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在母亲的长期陪伴和鼓励下,他长期呆在地坛,逐渐的,他从地坛的风雨四百年历史中看到了顽强,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于是开始励志,决定在文学领域做出点儿成绩来,经过了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可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这种情景,母亲没有能够看到儿子成功的一天,史铁生表示遗憾。
(16)、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儿红红的,看着我。
(17)、《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8)、《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