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是62句精选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什么
(1)、孟德斯鸠权力分立理论的实践根据,源于英格兰政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不过,在政治自由与公民关系问题上,他从自由的否定方面,也就是政治的奴役方面,较多地评论了中国的法律性质。
(2)、其次,思想犯、不慎言辞犯和讽刺文字犯。孟德斯鸠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思想人罪,认为法律只能够惩罚外部的行为,只有在准备犯罪行为、伴随犯罪行为或者追从犯罪行为时,言语才构成犯罪。文字比言语有恒久性,但是不为大逆罪作准备而写的话,不能够构成犯罪。民主国家不禁止讽刺文字,君主制禁止讽刺,贵族制对讽刺文字禁止最严。在此,孟德斯鸠没有提到中国,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腹诽罪一直存在,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文字狱在中国达到顶峰。不过,他说:“亚洲人把君主的侮辱当做是一种家长式的恩惠的施与。这是亚洲人的成见。”(71)“中国人夸耀他们的一个皇帝,说他像天一样地统治着,也就是说,以天为典范。”(72)
(3)、对于自由的论述经典的还是要看《独立宣言》:
(4)、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势成之反例,民不畏死----不可代天做司杀之事
(5)、 限于篇幅,笔者并不准备以长篇大论的理论来诠释孟德斯鸠的这一思想。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后来的哈耶克,都对人类道德的起源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他们的著作(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对此有极为深刻的阐述)。笔者希望做的,是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诠释孟德斯鸠的思想。希望每一个中国民众都能够从生活常识中领悟到,人的美德并不来自于教育或道德说教。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不但日复一日地印证着孟德斯鸠的思想,而且可以让我们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深刻地理解孟德斯鸠的思想。
(6)、1737年6月2日,孟德斯鸠在巴黎会见了传教士Assémani。此人是法国派往叙利亚的耶稣会士,曾到过中国。在这次谈话中,他向孟德斯鸠介绍了在华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一些情况。
(7)、其义务乃本于情义而自课者,初非外来强权之所加;是道德上之义务,非法律上之义务。各人站在自己立场则相争,彼此互为对方设想则相让。中国实吃亏在讲礼让,看对方重于自己,超过了“承认旁人”那句话,与起因在不顾旁人者适相反。近代西洋人既由相争而达于互相承认,两得其平,此时乃信有非中国之所及者。然其不及,原从有所超过而来,并不是因不及而不及的。
(8)、对父亲的敬重意味着父亲以关爱回报子女。与此同理,长者以关爱回报幼者,官员以关爱回报属下,皇帝以关爱回报臣民。所有这一切构成礼仪,礼仪则构成民族的普遍精神。
(9)、中国虽然具有这许多非专制政体的因素,但孟德斯鸠并不因此而改变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看法。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以对中国的某些做法表示肯定,但在政体的性质上始终毫不松动。
(10)、她啐的痰越多、讲话中蹦出的脏话越多,少年的心中是越发的高兴。
(1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12)、孟德斯鸠论中国法(——《论法的精神》与《法意》“复案”之比较研读)
(13)、这个为官之道,让我想起林肯讲的,政府如何自己无为而民有为,建立民有、民治、民享,(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的政府。
(14)、他认为,路易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已经由君主政体向专制政体蜕化,君主政体必不可少的基本法和“中间体”已不起作用,而专制政体的固有特征却日益在法国显露出来。所以,他在《波斯人信札》中极尽揶揄之能事,对当时法国的种种丑恶现象无情地予以揭露和抨击。
(15)、第孟德斯鸠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他理解的中国之礼,更倾向于是一种礼节和无需理解的直白行为方式,内容上间接包含了宗法的行为规范和利他主义的内在动力。孟德斯鸠把这种礼视为一种道德,因此他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与同时代的伏尔泰不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风俗礼仪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中国礼仪一成不变,而且中国人不讲信义。不过,中国之“礼”客观上又阻碍了专制主义,中国人的道德至上又使得中国的专制制度带有了贵族和民主的性质。
(16)、人们疯了一样的寻找东方,寻找去往东方的全新道路。
(17)、(作者简介)徐爱国,生于1965年11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西方法律思想史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法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法学会副会长。
(18)、宗教影响着法律,一个国家宗教约束越少,法律的约束就越多;宗教与法律发生冲突,那就是件危险的事。成吉思汗统治下的鞑靼人,把刀扔进火里、身靠鞭子、用缰绳打马、用骨头打碎骨头,都是罪恶或是大罪;而食言背信、抢劫财物、伤人杀人,却从来不是犯罪。在台湾人那里,该赤身裸体的季节不裸体、该穿丝衣而穿布衣、寻找牡蛎、不先占卜小鸟歌唱而采取行动,应该下地狱;而酗酒和荒淫则不是罪恶。印度人认为死亡是幸福的开始,法律和刑罚没有任何约束的作用。(138)孟德斯鸠说,宗教教义无所谓利与害,真与伪,但是,当它与社会原则合拍并适用得当的时候,会产生美好的结果,否则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孔教否认灵魂不死,孟德斯鸠认为这是恶劣的和不正确的,但它发生了美好的结果;道教和佛教相信灵魂不死,他认为这是神圣的,但它导致对生命的不珍惜。孟德斯鸠引用一位中国哲学家的话说,佛教教义认为身体不过是住宅,我们的灵魂寄住其中。但是,如果我们把父母的身体也当成一所宅子的话,我们岂不把父母视为泥土?岂不剥夺我们爱父母的美德?(139)
(19)、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界定孟德斯鸠的理论,那么可以说,他与这样几个“符号”联系在一起:“政治学和法学上的启蒙运动”“近代法学百科全书”“法律的历史”“社会和比较的研究”。
(20)、其结果,“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因为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不道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是诡谲巧妙到了极顶。”
2、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是
(1)、谁是真正的爱国者,谁能在最紧急的时期更为国家所需要——是那些尊重田地,保有田地上的森林、河流、土地以及地面物产的人?抑是那些热爱他们国家,而在整个广大领域里却没有寸土自豪的人?
(2)、再往前,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
(3)、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那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具体呢?我们能不能突破它的限制,又该如何突破?
(5)、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性质,也是孟德斯鸠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领土与面积的大小、气候、地势和气候因素,都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6)、政体性质、地理环境和气候都影响着宗教。宽和政体宜于基督教,专制政体宜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宜于君主国,耶酥新教宜于共和国;君主支持路德,老百姓和中产者支持加尔文教。(135)新教地区靠北,天主教地区靠南,因此新教地区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劳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区分,就在于气候的差异。(136)西方人受到基督教的恩惠,施政有政治法,战争有国际法;日本人源自鞑靼人,对庙宇没有感觉。铁木儿和成吉思汗蹂躏亚洲,日本无宗教教义,于是有苛刻的法律。(137)
(7)、欧洲人相信在遥远的东方,大汗统治下的国度文化昌明、物质丰沛,那里有着能吐丝的神奇小虫,有着翩翩起舞的歌姬和温柔似水的女子,有金银铸成的城池和遍地的香料,还有无数不信仰上帝的子民亟待他们去拯救……
(8)、他进一步推论说,欧洲国家如果有这样优越的条件,它们的历史肯定比中国更加悠久。至于中国何以长期维持统一局面,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孟德斯鸠认为主要也是地理原因。其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慓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其中国饥荒频繁,一省缺粮时,非他省救济难以继续生存,所以各省均有赖于他省,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统一局面之长久得以维持也受惠于此。
(9)、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转换,也不过是一段单相思诱发的情史。
(10)、唐比埃,《周游世界记》(G.Dampier,Nouveauxvoyagesautourdumonde,1711年)
(11)、司法独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狱无伦,以意为限。反对君主钳制刑狱。
(1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13)、近代中国人处于对清朝的厌恶,对本国历史的不自信,基本只接受了西方人的负面评价,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历史、数学、科学、哲学等。总之,一句话,好东西都是西方人创造的,中国人只有一些低级的拿不出手的东西。
(14)、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15)、中西思想家在关注“自由”这个焦点时,围绕大大小小的话题进行讨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发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自由度的影响。
(16)、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17)、其实,即使是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也不一样。
(18)、法国王家科学院秘书德梅朗(deMairan)是孟德斯鸠的老朋友,早在1721年,两人就有通信和往来。德梅朗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学者一样,非常关心中国。他与来华的传教士经常通信。《耶稣会士书简集》中收入了在华传教士Parennin(汉名巴多明)在1730—1740年间写给他的信件,信中介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历史和现状,谈到了中国的一些弊病。孟德斯鸠与德梅朗经常讨论中国,直到1755年即孟德斯鸠逝世那一年,他们还因谈论中国时意见相左而激烈争论。事后孟德斯鸠深感不妥,写信给他的另一位挚友古阿斯戈(Guasco),托其代他向德梅朗致歉,勿使这次争论影响他们的友谊。
(19)、一个善于反省与纠错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这样考虑,黑格尔关于民族诚信、信仰、荣誉的那些话倒成为一剂苦药。想一想,眼下中国,嚣嚣红尘,“朋友欺诈朋友”的事有没有?欺诈了“不觉得可耻”的事有没有?想一想,当下神州信仰体系维修是否迫在眉睫?是不是有人什么都不信,只拜财神爷,竞相逐利,欺诈成风。想一想黑格尔说的那个“荣誉心”,至今“发达”了没有?多的不说,单提中国人出国出丑域外的事,就足以让人脸红心跳。
(20)、《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3、孟德斯鸠谈论中国
(1)、C.Visdelou(汉名刘应),《鞑靼史》(HistoiregénéraledesTartares)
(2)、他曾先后与弗莱雷和富尔蒙合作,编纂有关中国语文的书籍,兼事翻译。孟德斯鸠认识黄某后,曾与他长谈。这次谈话内容丰富,广泛涉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刑罚、礼仪、语文、科举、政治、历史等方面;谈话过程中,黄某还为孟德斯鸠唱了一首中国民歌。
(3)、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4)、为了防止专横的政治对政治自由的侵犯,政治权力必须分割开来,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制衡,达到政治的自由。以权力分立来保障政治的民主,是法律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的特征。这样一种政治和法律的制度设计,既是西方现代各民主国家的基本制度,也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一直追求的目标。西方人现在很少引注孟德斯鸠了,现代人引注孟德斯鸠的地方,基本上也都集中于孟德斯鸠权力分立理论。中国近代启蒙学者所受孟德斯鸠的影响,也基本上着眼于此。
(5)、这部游记对孟德斯鸠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安逊的这部游记初版于1749年,那时,不仅《波斯人信札》已出版二十余载,《论法的精神》也已问世一年。这就是说,孟德斯鸠在写作这两部名著时并未利用安逊提供的材料;换言之,安逊的游记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形成没有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早在安逊的游记出版前就已基本形成。
(6)、这个“他者”的形象必须是充裕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充裕,因为这能体现理性管理社会的巨大好处。
(7)、这门课从“中国”的“诞生”开始讲述,带你看中国的疆域、人口,乃至政治、军事、文化是怎么经历变化、成为今天这样子的。
(8)、有趣的是,孟德斯鸠“发现”了铭刻在中国人心灵和精神中礼教的原因:其中国文字复杂,学文字就要读书,而书里面全是礼教的内容,其礼教里没有精神性的东西,只有生活的规则,所以不需要智力上的理解,容易打动人心(123)。在我们看来,孟德斯鸠似乎游离于“以刑治国”与“以刑弼教”之间,但他不相信刑杀能够树立起道德来。
(9)、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大多通过来华传教士的译作和著述了解中国。孟德斯鸠当然也不例外。根据他本人的记述和其他材料,他读过的有关中国的书籍至少有以下几种:
(10)、实施好民法典,要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工作,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抓住机会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提升公民法律素养,要宣传好法典条文、阐释好法律精神、运用好法律实践,明确社会主体权、责、利的边界,坚决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能力,让民法典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普法惠民。
(11)、宋朝最值钱的假货当属假钞,宋代发明交子、会子等纸钞的同时,也给了假钞贩子很大的便利,以前需要铜料和铸造设备才能自己铸钱,现在一套印刷机就行了。
(12)、西方人都是带着目的就考古,拿着《荷马史诗》《圣经》来考古,一点也不科学严谨,发现乱坟岗就被当成亚里士多德墓,发现石头墙就被当成特洛伊古城,里面只“发现”十几个人骨、兽骨和几十上百件金银器、青铜器。西方人还收藏了很多来历不明的“纸草书”“羊皮卷”,上面写满了公式、文字。
(13)、在国内政治法方面,孟德斯鸠说,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如果刑法的每一种刑罚都是由犯罪的特殊性质去规定,都是源于事物的本性,而非立法者的一时意念,那么刑法就是自由的胜利,刑罚就不是对人类的暴行为此,他把邪术和异端罪、男色罪、大逆罪、亵读神圣罪、思想和文字犯罪当作是一种政治的奴役。在这里,孟德斯鸠比较了东方与西方,(68)并特别地提到了中国。
(14)、自由是一种理念,产生于西洋历史,曾被认为自明之理,俨若神圣而不可犯。伦理是另一种理念,产生于中国历史,其若为自明与神圣亦同。中国正为先有这种理念起来,所以那种理念便起不来。虽起不来,而中国人未尝不自由。害就害在这“未尝不自由”上,从此便难得有明确之自由。再例如一个人在中国只许有义务观念,而不许有权利观念,乃起因于伦理尊重对方,反而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虽亦不免于被压抑被抹杀,但其压抑抹杀之者,是“理”而非“法”。
(15)、 如果你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你不是带着偏见或有色眼镜去观察那里的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你一定会发现,三百年“无情的”商业竞争或市场经济在创造了富裕文明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具备了美德。可以说,写在中国古书中的那些美德,在西方社会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被人们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当然,那里的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但这并非商业竞争或市场经济之过,而恰恰是由于人们不能深刻理解市场经济而犯下的诸多错误所导致的。例如高社会福利政策导致的文明与美德的衰退。
(16)、黑格尔: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到孔子时,指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论语》中只有一些“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17)、《复活》〔俄〕托尔斯泰《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城堡》〔奥〕卡夫卡
(18)、中国发现了先秦时期的文物几百万件,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文物则只有少的可怜,还充满了造假。这说明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基本上只有野蛮人,是文明的荒漠。第既然西方人在古代既有科学,又有哲学、历史等一切东西,为什么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几千年默默无闻?假如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有非常先进的科学、哲学、历史、数学、罗马法、民主自由等,他们的文明高度就会远远高于周边民族,完全可以对其他民族进行降维打击。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建立强大的国家,存续几千年到现在呢?也没有像近代西方人一样,发展出近代文明呢?
(19)、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20)、而后来的西方人为了贬损这个形象,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说他停滞就好了。
4、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
(1)、孟德斯鸠在意大利旅行期间遇见了传教士Fouquet(汉名傅圣泽)。傅圣泽是法国人,1699年到中国传教,在江西、福建等地居留二十年。1720年,他受教会派遣回欧洲,在罗马与孟德斯鸠相遇则在1729年。孟德斯鸠在罗马逗留期间,多次会见傅圣泽,据他在《意大利游记》中说,傅圣泽是他在罗马时晤谈最多的人之一。《随笔》记录了他们1729年2月1日的一次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和伦理道德观念等。
(2)、比希罗多德还早了两个世纪的齐相管仲及其弟子,已经在书中阐明了比较系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