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的意思和读音102句精选

2024年02月23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小楷的意思

1、小楷的意思和造句

(1)、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2)、莫高窟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写出了小楷的速度感!

(3)、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4)、书写小楷转肩时,要富有篆籀意度,方有靈活婉转,圆劲古淡之致,试观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小楷真迹,便可悟其笔法,如转肩处皆成偏锋,则轻佻浮薄之弊立见,此不可不慎。

(5)、由上可知,发笔时用点法则方,尖锋侧入则露,钩趯处用侧锋则有棱角,而方露、棱角正是方笔的特点,因此所谓侧锋,即是方笔,是隶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6)、五代越州诸暨香严寺藏经记卷手稿,小楷写出了大楷气势!

(7)、所谓露锋,顾名思义,即发笔时锋芒外露,这种发笔在小楷中运用得最多,其法兼有侧锋,蘸墨舐笔时,使笔锋微向上翘,握管执笔时,使管微向右后倾斜,手腕挺起,随后尖锋入纸,顺势落笔,由于发笔时尖锋侧入,锋芒外曜,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精神抖擞、清劲秀拔的艺术感受,又由于其发笔时顺势落笔,可使点画间的笔势更加流畅。

(8)、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相传王羲之写小楷,于发笔处最深留意,可惜我们已看不到他的真迹了。用笔的精到,笔势的流动,点画的变化以及调锋等都于发笔处表现出来,故善于发笔者,必不拘泥于一法,而能矫变异常,文从理顺,操纵自如,所谓“造化在笔端”是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楷发笔的几种方法。­

(9)、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10)、一是在点画交际衔接处有意识地露出一个三角形的空隙,使其二笔若即若离,似粘似脱。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我们并不要求在每一交际衔接处都要机械地这样做,看古人遺墨亦常常可以发现有二笔完全吻合的,形虽合而意欲分,这样反见自然之趣。

(11)、三能产生笔势,收与缩的主要目的在于产生笔势,楷书书写笔断意连,势从内出,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书写小楷在收笔时要形成一种回顾之势,使其与下一笔的起笔遥相呼应,古人所谓“送脚如游鱼得水”。这就好比鱼在水中突然回转,十分悠然自得,这样才能流转无穷,凡字得势,则结构自然妥贴。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字须有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则结构自然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是也。”小楷虽以端庄静穆为主,但贵在静中寓有动势,其气韵方能生动,正如北宋黄庭坚《论书》中所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他所说的转即运转指挥之意,作真如草即是指这种静中生动的圆活笔法。­

(12)、楷在前男孩名字楷选 楷午 楷吟 楷晔 楷宝楷蓝 楷稷 楷飚 楷齐 楷马楷琯 楷散 楷共 楷晖 楷昮楷磊 楷裕 楷焘 楷图 楷棣楷竣 楷鸿 楷擎 楷町 楷曾

(13)、一是表现在点画起止处,凡钩趯、撇捺处出现棱角或露锋者,统谓之方,凡藏锋敛锷,灭迹隐端者,统谓之圆。

(14)、大楷3cm-5cm,《勤礼碑》,《神策军碑》等等都属于大楷。

(15)、唐朝经生小楷白居易《香山诗集》,字和内容都珍贵!

(16)、唐人小楷道德经长卷,灵动秀美,却差点被烧光!

(17)、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太一智慧书画艺术

(18)、唐人小楷道德经长卷,灵动秀美,却差点被烧光!

(19)、一九八〇年考入北京國際政治學院法語專業,時年十五歲,為同屆年齡最小,班上同學以法語“petit”稱呼,遂自取筆名“白砥”。

(20)、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2、小楷的意思和读音

(1)、小县城的书法家族,出了10位书法家,200年来把中国书法推向第三个高峰

(2)、造句:每个教室的门上,都贴着一张纸,上面用工楷写着每个学员的名字。

(3)、另一方面,逆入即转锋行笔,笔机不可停滞,以笔能摄墨,墨无旁渗为上。小楷的发笔,点画要清莹洁净,去其渣滓后,方可向浑厚一路写去。魏晋人小楷都喜用此法,试观钟繇的小楷《荐季直表》,发笔处存筋藏骨,点画圆浑质朴,古色古香,有一种渊懿淳茂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如三代钟鼎文字,令人不敢亵视,又如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发笔处不露芒铩,寓巧于拙,藏老于润,亦有一种古茂静穆,淡雅自然之气,扑人眉宇。­

(4)、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5)、古人说,大字难以结密,小字难以宽绰。小楷是小字,所以要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很不容易。为能做到”小中见大“,在技法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6)、方笔肇自隶法,六朝碑刻以方笔居多,迨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北碑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方笔为主要特点的楷法。

(7)、敦煌遗书:这卷隋人写经断卷,流落到了日本……

(8)、大楷。这个基本是指长度在3到5厘米之间的字。大楷在古代没那么多,比较典型的就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的《神策军碑》。

(9)、北朝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手稿,小楷自由洒脱!

(10)、(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年八十余,尚能作蝇头小楷。”

(11)、网址:www.jingcai-gallery.com

(12)、大楼炭经卷第六手稿,敦煌小行书长卷,随意潇洒!

(13)、敦煌遗书:莫高窟里,怎么这么多金刚经手卷?

(14)、曾翔:书法中的技术并不重要,但艺术创作不会用技术就白学了技术

(15)、很多初学爱好者以及小朋友,开始学书法时,很喜欢写大字(甚至有的外行人直接误以为毛笔字就是“写大字”)。写大字一般要悬肘悬臂,刚开始练习时,字体结构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握笔的功夫还不到家,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进入写大字状态,很容易养成一种不良习惯,以后很难改正。

(16)、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17)、张仲景穷诈辩惑论手稿,这卷小楷写经太珍贵了!

(18)、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19)、敦煌两种写经装在一起,这小字怎么看都漂亮!

(20)、敦煌最具争议的手卷现身,外行大骂“丑书”,高手却奉为“神作”……

3、小楷的意思

(1)、莫高窟这卷咸亨年的法华经手稿,小楷太美不敢看!

(2)、敦煌遗书:唐代经生的20米长卷手稿,得了颜真卿真传!

(3)、敦煌遗书:莫高窟里,怎么这么多金刚经手卷?

(4)、敦煌藏经洞大宝积经长卷,小楷写出正大气象!

(5)、收笔时亦用藏锋,在书法术语中双称为护尾。东汉蔡邕《九势》中说:“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收笔时只有锋藏画中,才能八面出锋,才能使点画完满圆足,而笔势灵活,无板刻浮薄之弊。小楷收笔,亦有出锋者,如挑撇、钩、悬针等,但必须注意,凡出锋之笔,锋应由中而出,端若引绳,方为得法。明冯班《钝吟书要》说“侧笔出锋,此大谬,出锋者,未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也’,侧则露锋在一面也。”­

(6)、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

(7)、转换法主要表现在点画交际、转折、连络、相接处,是纽络点画,组成结构的关键之处,转换得好,不但点画交待得清楚,同时可使字形结构惬当熨贴,给人以一种精严浑成,体势茂密的艺术感受。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转换中的几个具体方法。­

(8)、露锋尖笔是侧锋用笔的二大特点,作小楷时发笔尖锋侧入,顺势落笔经上法更为便捷,历观古代名贤墨迹,发笔处多微露锋芒,极有深意,神采焕发,笔势流转,发笔时虽带偏侧之势,但收笔时由偏转中,给人以一种浑厚之感。清梁巘《执笔论》中说:“余历观晋右军,唐欧虞,宋苏黄法帖及元明赵董二公真迹,未有不出锋者,特徐浩辈多折笔稍藏锋耳,而亦何尝不贵出锋乎?使字字皆成秃头,笔笔皆似刻成,木强机滞而神不存,又可书之足言。”故发笔时顺势利导,笔锋外出,笔肚着纸,方能指挥如意。­

(9)、大楼炭经卷第六手稿,敦煌小行书长卷,随意潇洒!

(10)、敦煌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手稿,这小字接地气!

(11)、书写小楷,在收笔处要留得笔住,不使其率然飘忽浮滑,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划如垂露、悬针、长撇、捺脚等,出锋时不可作虚尖飘忽之状。所谓要留得笔住,即是指收笔时要凝重,有沉着之态,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说:“笔行纸上,当以腕送之,不当但以指头挑剔,则自无燥烈浮薄之弊,用之既久,渐臻纯熟沉着,而笔墨间若有所以实其中者,谓之结心。

(12)、笔划不同,笔杆倾斜的方向也不同,一般常与行笔的方向相反,如写浮鹅钩时,笔杆可随势渐向左侧微斜,写心钩时,笔杆可随势渐向左上方微斜,写戈钩时笔杆可随势向前方微斜,写横画发笔时,笔杆可微向右下方倾斜,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一起一倒,自然富有变化,元刘有定《衍极注》说:“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异耳,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方矣。”一语道破了侧锋用笔的奥秘。

(13)、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14)、敦煌贤愚因缘经手稿,把小楷写成行书的样子,好看!

(15)、总之,书写小楷,在用笔上没有绝对的方,亦没有绝对的圆,过方则刚而不韵,过圆则弱而无骨,以方笔为主者,用笔要圆,以圆笔为主者,体裁要方,圆不能无遒劲峭刻之姿,方不能少灵动婉转之机,这样方能达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之妙。­

(16)、小楷用笔,以藏锋为主,收笔时藏锋敛锷,宜将锋收归画中为度,才能给人以一种圆融饱满的艺术感受。藏锋收笔,用“轻提、轻顿、疾收”。以横画为例,当收笔时,用腕法(即将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笔锋轻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轻轻轻向下顿挫一二下,再迅速向左反折而收之。可在写横画时,笔意向右上开拓,至收笔时,笔锋微向右上挑出,使其点画稍杂隶意。由于方法不同,产生的笔形也不同。再以竖画为例,亦用轻提、轻顿、疾收。即至收笔时,将锋向左上微提,然后向下顿挫一二下,再迅速向上反折收之。可中锋直下,至收笔时向下顿挫一下,使其墨精暗坠,然后向上反折收之,此即垂露法。在小楷中运用有古朴之态。­

(17)、小楷字形结构经常采用横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体上取得了“扁势”,造成一种“横放竖收”的宽绰的效果。小楷十分追求点画舒展和结构自然开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势后,凡横向之间的点画,就会显现出一种左舒右展的态势,就容易使字形产生一种虽小而见开阔,内紧而见外拓,既萧散疏朗而又见游刃有馀的感觉,达到了宽绰的效果。

(18)、柳公权金刚经唐拓孤本,藏在敦煌洞窟一千年!

(19)、小楷。从古人墨迹来看,小楷基本是长度在5厘米以下的楷书。如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唐代的《灵飞经》。唐以前能生产的纸比较小,而且多数只是用于写信札或抄书,所以写的字都比较小,就是小楷。

(20)、敦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长卷,这小楷写得痛快!

4、小楷的意思和拼音

(1)、还是让我们评说一下白砥小楷中的“变”—也就是他不怕这“麻烦”要“说”的“自家话”。《白砥小楷集》虽不能说篇篇珠玑件件精绝,但即使从技法角度来说,也确有不让古人之处,至少为我们成功地“变”出了不下七八种“面目”。这些不同的“面目”又都共同体现了一种雍容静穆高古雄奇的境界追求,这与白砥自家样式的行草书风完全是和谐贯通一脉相承的。许多年前白砥提过一个口号—“黑色主义”,大概他十分迷恋纸墨相映黑白相间的那种高古沉雄之气。他还写过一篇《金石气论》的文章,从中也可看出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正是一种“苍雄而柔润”的金石之气,他这样赞美心中的理想之境—“清逸与雄浑相结合为清雄。清雄为大顺的初级阶段,清雄再至极地,终得苍雄而柔润。苍雄而柔润者,正是金石气之本质。”而“金石气凝聚了优美范畴的柔和、清雅、细腻、圆润、舒缓、微妙等特征及崇高范畴的坚实、巨大、郁壮、拙朴、甚至丑陋。金石气宏壮的质体,同时又显出优美的姿态,看似极刚,又极其柔润,这是真正的大顺。” (白砥《金石气论》,载《书法研究》1991年第一期)白砥在其小楷创作中努力塑造出的“古、厚、朴、韧、刚、润、拙、逸、苍、健”的品质与特点,可以说从创作实践角度很好地印证了十几年前他自己关于“金石气”的艺术宣言。  

(2)、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3)、也有不少人因为一开始就喜欢小楷(比如一上手就抄经),或者是因为以前学过钢笔字,于是一提毛笔就倾向于写小楷,这也是想当然的,并不合理。因为小楷过于精细和强调神韵,没有足够的功底是非常难掌握的,不大适合初学。

(4)、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5)、敦煌北魏道行般若经卷手稿,这小字一点不魏碑!

(6)、中楷是介于大楷和小楷之间的字体,笔画相对比较挺拔。它是平时练习最好的书体,既要求有细致的笔法,也要对笔力的沉着得到锤炼。在古代的碑刻中,最常见的就是中楷,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铭》《虞恭公墓志》《姚恭公墓志》《遗教经》等。

(7)、或者又叫斗书,古称“署书”、“擘窠大字”,这些都是几十公分以上的大字,牌匾标语常用。扩展资料: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8)、有了小孩儿之后,就不再觉得附近幼儿园大清早的儿歌是噪声了,反而感到几分亲切今日偶见青年书家刘建的小楷《儿歌三百首》,看着熟悉是歌词,便不由得想起同样熟悉的旋律,感觉很有意思,小楷也写得确实不错,古朴雅致,一丝不苟,更难得的是那一颗成年人的童心~

(9)、莫高窟妙法莲华经卷第九手稿,这小楷有调调儿!

(10)、收笔亦是小楷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收笔不但意味着一画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下一笔的开始,收束得好,不但能使点画形态完满,同时也能使整个字气完神足,在书写实践中,人们往往留意发笔,忽视收笔,只知起笔藏锋之不易,而不知收笔出锋更难。,故明倪苏门《书法论》谓:“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出也、收也、转也、放也。”其中就有四处涉及到收笔。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收笔的基本法则:­

(11)、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12)、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13)、二是表现在转折上,凡转角时出现棱角,如划金剖玉,干净明利者谓之方。而转角时圆转丰美、似纯钢之柔,婉融遒润者谓之圆。方笔雄强,有阳刚之美,圆笔秀媚,具阴柔之美。历代小楷,在用笔上极尽方圆变化之能事。如钟繇的小楷,体裁稍扁,微杂隶意,而用笔却方圆并用。

(14)、敦煌贤愚因缘经手稿,把小楷写成行书的样子,好看!

(15)、敦煌遗书:莫高窟18米草书手稿曝光,果然不俗!

(16)、释义: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

(17)、莫高窟的道教小行楷写经,方寸之间,挥洒自如!

(18)、二寸见方左右,5~6公分上下。《颜勤礼碑》,《神策军碑》等就属于有名的大楷作品。

(19)、一九八七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研究生班,導師為沙孟海、劉江、章祖安教授。

(20)、二是能产生笔力,结尾处用收缩和发笔时用逆势一样,都是一种反作用的力。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抽挚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抽挚”即是抢法,好比拳击一样,必须先将拳头收缩,这一拳打出去才能迅猛有力一样。

5、小楷的意思解释词语

(1)、经常采用“以点代画”的手法,缩小了点画自身的形态,从而加大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留白,使作品在整体感觉上达到一种宽绰的效果。小楷用笔仅靠锋尖运行,但在运笔过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顿挫”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不过,小楷的笔法一般都以简为主,它常常采用“点法起笔”、“尖锋入纸”等手法,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上,拿它与大楷相比,小楷书法更显得富有个性,更显得婀娜多姿,更显得楚楚动人。

(2)、“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3)、总之,凡事当慎终于始,收笔处尤不可苟且,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故作小楷,笔笔要有活趣,字字须求生动,点画之间,顾盼有情,起承转合,一气贯注,自然得势。­

(4)、转用提锋暗转,此法从篆书中来,所谓暗转,即暗中取势,转换笔心,用腕法在转折处,运气提锋,轻轻挫动笔锋,再加上腕力的配合,使其保持中锋行笔。­

(5)、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6)、古人作小楷,从不排除偏锋,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妍,用笔极圆极活,四面八方,笔意俱到,特别是以方笔为主的小楷,岂能拘拘守定中锋为一定成法。故明丰坊《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侧锋居篆则一毫不可侧也。“可知古人作小楷不废侧锋,兼用侧锋的目的有三:一是取势,二是取妍,三是求变化。中锋与侧锋构成了书法用笔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一阴一阳,一明一晦,从而可以产生神奇般的变化,那么什么是侧锋呢?它和偏锋的区别何在呢?下面我们先来谈谈侧锋的几个特点:

(7)、所谓藏锋即起笔时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这种方法就是(传)王羲之《书论》中所说的:“用尖笔须落笔浑成,无使豪露浮怯”。藏锋的发笔,能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沉着的美感。藏锋起笔,可用“逆入平出”,即与行笔方向相反,先轻轻逆入,作一圆点状,然后反折行笔,逆入的目的是为了藏锋铺毫,中锋行笔,如一次不能将锋调中,可往复二次,这是书写篆书的方法,故又称为篆法。书写小楷时,虽可借用此法,但亦有所区别,由于小楷点画细小,故逆入的动作,极轻极细,有时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而已,绝不可作圆头如蒸饼之状,又要富有变化,以不露痕迹为上。

(8)、对于他的说法,我们只有保留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翔的确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时代需要这样的人。魏晋时期,人们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只能是沿着前人的思路写下去,但随着“前卫”意识的指导下,出现了张芝、索靖、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名家,他们创立了新的书体及写法,不然何来五体书法呢?面对曾翔的探索精神,我们可以去冷静地对待,也可以思考他的探索精神在哪里?等等,毕竟,那是人家的事情。你觉得呢?

(9)、写小楷,点画要峻利,字里行间要洁净,线条不允许臃肿,也不允许墨渣渗出。下笔时的动作一定要稳建,要轻而简捷。写小楷,行笔时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样,杖子柱稳了才能挪步走路。所以,笔笔要坚实有力。点画之间既要顾盼呼应,又要笔笔交代明白。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处处显现大字的技巧和功力。这些都是小楷书法的难点。

(10)、一九九六年復入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全國第一屆美術學書法理論博士學位,師承章祖安先生。

(11)、精彩画廊成立于二〇〇三年,主要代理当代书画名家的精品,发掘推荐实力新秀。画廊以“坚韧执着、追求品质、树立口碑、诚实守信、承诺是金、务实感恩”的经营理念,保真销售名家书画原迹,如出现赝品,按购买价的二倍进行赔偿。

(12)、敦煌遗书:这卷隋人写经断卷,流落到了日本……

(13)、对应的笔扩展资料: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14)、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15)、莫高窟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好秀气的小楷!

(16)、莫高窟里的古代医药文献手稿,书法价值也很高!

(17)、正如倪苏门《书法论》中所说的:“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要笔笔合得浑。”要做到能清能浑,其法有二:

(18)、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

(19)、逆势切入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急需调锋,使其笔锋由偏转中这是书写小楷发笔最关键的地方。调锋时,可用腕法微微带动笔锋作一至两个提按和衄挫相复合的螺旋形的调锋动作,迅速将笔锋揉入画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于纸上,即蹲伏纸上矣。欲除此弊,无它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书写小楷时,这种调锋动作是微乎其微,在极短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完全是凭手腕中的一种感觉。

(20)、敦煌遗书:唐代经生的20米长卷手稿,得了颜真卿真传!

(1)、是指字体小于5cm的就属于小楷,比如过去几毛钱硬笔大小那种,《灵飞经》《乐毅论》等就是这样的尺寸。

(2)、总之,发笔是用笔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此一关键之处,又在于调锋。不论何种发笔,都贵用逆,或虚逆,或实逆,逆入的动作要轻快,逆入的轨迹要承上笔势。发笔时,动作要干净明利,既不可犹豫不决,笔机凝滞,又不可忽遽剽急,怯弱浮露。以上三种发笔法,在书写小楷时可以参插运用,时方时圆,时藏时露,方能极尽变化之美,但当以一种笔调为主,才能保持整幅作品风格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