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好读吗67句精选

2023年08月2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1、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哪些

(1)、那时候,我深深渴望的惟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丑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寻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2)、嫉妒具有惊人的能力,能以强烈的光芒照亮惟一的一个人,而同时让众多的其他人滞留在一种彻底的黑暗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3)、托马斯将最后的生命用于追随特蕾莎而死,在他的一次又一次为了特蕾莎而放弃自我的行为中,我看出了这个男人骨子里诗意的温暖,无论如何,托马斯是个让我感动的男人。他对特蕾莎的爱便是他诗意的温暖张扬。

(4)、因此,《梦游人》中译本的出版,被视为中国近二十年来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

(5)、(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6)、昆德拉写政治,也同样是超乎政治的。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是法国最早介绍昆德拉小说的人,阿拉贡则给昆德拉的小说写过序,二人给予其小说很高的评价,但昆德拉似乎并不完全领情,其重要原因之就是他们把昆德拉的小说做了政治性的解读,而这恰恰违背了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初衷。他的小说涉及政治,也涉及历史,但对昆德拉来说,他可以“把历史用于小说创作,而不必遭遇沦为历史囚犯的危险”;他可以涉及政治,但并不沦为政治的俘虏。“正如他一贯所解释的那样,只有当一种历史情境能促使小说家考察人的生存、对抗(大卫和歌利亚的争战)与进退两难(顺从还是反抗?留下还是逃亡?)时,它才会令小说家感兴趣。”

(7)、让他们陶醉的城市景象之美事实上并非是个幻觉,只是在被践踏、侮辱和嘲弄之后,透过自身的衰败才隐约可见。——米兰昆德拉《无知》

(8)、如果仅仅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追究原因,恐怕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的作者,以昆德拉的精神诉求与身份认同为出发点,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原因。1989年“天鹅绒革命”之后,昆德拉没有迎合政治与制度的变化,也不顾捷克境内出版商和读者的要求,一直犹豫不决,不同意他那些用捷克语写的作品在捷克出版。捷克有著名导演想把他用捷克语创作的重要剧作《愚蠢》(Ptákovina)搬上舞台,也同样遭到了他的拒绝。至于那些用法语创作的作品,虽然捷克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希望能在捷克出版捷克语的翻译版,但昆德拉坚持他的作品唯有他自己有能力译成捷克语,不同意其他译者翻译他的作品。

(9)、慢慢迷途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0)、人物之间的显性复调和人物内部的隐性复调构成了表里统互动互补的复调系统,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主题的阐释。这种阐释的动力得自于每一复调系统内部各个声部并置交杂所产生的张力之上。

(11)、所谓“回归”,对于昆德拉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时间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昆德拉青年时代所走过的路。昆德拉在布里埃的笔下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12)、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

(13)、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

(14)、寻求意义的人生必然导致归罪的人生。因为所要寻求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的身体能够拥有的东西,难免成为捆束人身的道德绳索。道德归罪可以被分类为他人归罪与自我归罪。因为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所以他人归罪被取消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让他笔下的人物不断地进行自我归罪。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就是自我归罪的典型。超人思想和基督教传统伦理观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心中“我性”与“他性”的代表。在超人思想指导下,杀了高利贷老太婆是无罪的,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心安理得,反而越来越强的受到世俗伦理观的影响,“我性”受“他性”强烈干扰,两者之间不断进行对话和斗争,最终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用“他性”道德来审判自己,在自我归罪的深渊中痛苦的挣扎。

(15)、在这些爱情里,每个人心中都只有自己,自己在这份爱情里独自享受,不会考虑被爱的人,只是一味沉溺,而这所谓的爱情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当自以为抓住了这根稻草的时候,它已经改变了模样,你的自以为是,只会被嘲笑,被毁灭。

(16)、我很怕一下子把我和他之间突然形成的命运鸿沟点拨的太清楚我既想掩盖这一道鸿沟又担心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欲盖弥彰可是我又偏偏找不出一句能不把它挑明的话来只要涉及我们的生活每字每句都在表明我们如今已分道扬镳我们的前途未来各奔东西我们会被卷往相反的方向我竭力聊些日常琐事来掩饰我们彼此已成陌路人的状况但这更糟谈话中故意找鸡毛蒜皮的话题很容易暴露用意弄得十分尴尬——米兰·昆德拉《玩笑》

(17)、米兰·昆德拉CatherineHélie-Gallimard/图

(18)、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在形式上不满足于传统的以对话关系为基础的话语复调,大胆向前迈进,从小说的结构切入提出文体的复调,并将之作为小说自身建设上的一次升华。复调概念源于音乐,“是指同时展开两个或若干个声部(旋律), 它们尽管完全合在一起, 但仍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3) (70)昆德拉借用音乐来对照小说,界定了米氏复调的两个必要条件:各线平等;整体不可分割。

(19)、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都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人类不可能幸福的原因,因为幸福是重复的渴望。——米兰昆德拉

(20)、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观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

2、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好读吗

(1)、此外,第三部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而“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我”(贝特兰德·米勒,哲学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

(2)、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赫年轻的时候曾到美国去考察棉花的种植;而他后半生就永远住在美国,再也没有回到欧洲了。到了美国之后,布洛赫就在爱因斯坦等人家里辗转居住逗留,通过各种津贴维持创作,维持生活。

(3)、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昆德拉不愿意再版他的诗歌作品,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昆德拉不愿意也不可能“回归”过去。

(4)、米兰·昆德拉则不然。他注重作者的统一意识对主人公意识的控制与制约。主人公被米兰·昆德拉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定义、评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心理分析大师完全不同的是,米兰·昆德拉给我们看的不是主人公脑袋里发生了什么,而是他自己的脑袋里发生了什么。《生活在别处》的第三章中有一段雅罗米尔的女朋友把头搭在他肩上的描写。米兰·昆德拉在这件小事上停住,并进行观察:“ 雅罗米尔所经历的最大幸福就是感到一个姑娘的头搭在自己肩上。”“一个姑娘的头对于他来说比姑娘的肉体更有吸引力;他不想占有一个姑娘的肉体;他想占有一个姑娘的脸,而这个脸, 把肉体作为爱情的证明赠于他。”( 5) (89)

(5)、宫白云,女,写诗、评论、小说等。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与选本,曾获2013《诗选刊》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5—2016)批评奖等。著有诗集《黑白纪》,评论集《宫白云诗歌评论选》、《归仓三卷》。现居辽宁丹东。

(6)、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7)、那是对一个女孩的责备:“你对我说,在爱情里只有肉欲。亲爱的,如果一个男人告诉你他想要的只是你的肉体,你准会逃跑的。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残忍的孤独感。”孤独。这个词反复出现。他试图用这种可怕的孤独前景来吓唬她们。为了让她们爱他,他像神甫一样对她们布道:一旦脱离了感情,肉欲便蔓延成无边的荒漠,人会在那里忧伤而死。——米兰昆德拉《无知》

(8)、近日,卡夫卡文学奖、国际文学奖获得者,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候选人,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中文电子版面世!让我们随本期书单,领略这位世界文坛大师的风采。

(9)、一张小小的明信片的三行字,就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生命的轨迹。然而被改变命运的又何止他一个人,身边每一个人都因为这一个无心的玩笑而掉进了命运的漩涡,都无还手之力,只能接受被毁灭,身体的毁灭、精神的毁灭、整个人生都陷入毁灭的深渊。

(10)、回到我们今天的重点——《梦游人》身上。这本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虽然是布洛赫的第一本小说,但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推动了小说形式革命的、采用复调叙事的哲理小说。据说米兰·昆德拉就是因为《梦游人》的影响而写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拉美文学代表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也深受其影响。

(11)、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套《梦游人》系列。

(12)、布洛赫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最初研究数学和哲学,但后来发现,要探究人的生活、人的存在,文学比哲学更能肩负这一使命,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

(13)、昆德拉为什么会警惕刻奇?因为他意识到,这种自我崇高化的倾向,容易导致对于苦难的消解。举个简单例子,在中国有个俗语叫忆苦思甜,什么苦难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都能够在事后的追缅中赋予它意义,这就是“刻奇”的一种表现。

(14)、更重要的是,他人(主人公)意识——不管是作者之外的,还是作者自身人格分裂而产生的,与作者意识之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甚至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钟爱的基督教思想在与其他思想激烈交锋时,也只能始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把心完全交给上帝,选择上帝只是他无法忍受超人思想重压的退路。即使在按索尼亚要求跪下去吻了被他玷污的大地后,拉斯科尔尼科夫仍旧是矛盾的,仍旧没有决定要不要去自首。这也是作者信仰上矛盾心理的反映。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人意识不是作为客体,作为凝固不动的物来进行观察分析,而是与之进行对话,实现了蕴含在话语意识中的对话潜能。

(15)、总体上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通过大体上紧密联系的一组人物故事的整体线性叙述而发展,符合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同时又充分挖掘话语的对话性,  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力度和深度实现了蕴涵在话语中的对话潜能,话语的内在对话性。

(16)、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7)、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18)、《玩笑》实际上是以政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路德维克及其友人的爱情经历和人生旅程,揭示出历史的荒谬,试图探寻什么是“玩笑”和“忘却”,这是“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19)、在托马斯的的生命中,他可以那么轻松随意地与任何女人上床。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这并不是托马斯的人生态度,他的声色犬马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他的灵魂深处是严肃而执着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特蕾莎的一往情深却又不动声色的追逐中。他不和任何女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却收留了偶然闯进他生活的这位乡村女招待特蕾莎,并和她结婚。他觉得,特蕾莎就像是一个被弃在篮子中的孩子,顺流漂到他的床榻之岸。于是,他不仅收留了她,而且毫无理由地爱上了她。在特蕾莎不辞而别后,托马斯的魂魄仿佛也被勾走。以至于他不仅能够不顾一切地放弃一切,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追随特蕾莎坦然地去过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以至于最后在乡村的车祸中和特蕾莎双双罹难。

(20)、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米兰·昆德拉《无知》

3、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人公是

(1)、我一向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直相信这两个世界是和谐的。这只是个假相。我已经在其中一个世界里被大家丢在一边。现实的世界没我的份,只剩下了另一个,幻想世界。——米兰·昆德拉《玩笑》

(2)、与昆德拉的作品一样,这本《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也向我抛出了问题。阅读此书,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对昆德拉的理解到底有多深,我意识到,也许我既有的理解只是冰山一角。在卡夫卡式的城堡里,持续的怀疑推动着我一次次地重建认知,又一次次地陷入下一个问题。自然,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至少在我这里,这本传记已经达到了它想要的效果。

(3)、她想象有一天就这样失去让-马克。对他一无所知,只能凭空去想象一切。她甚至都不能自杀,因为自杀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不愿意再等待下去,完全失去耐心。她将会一辈子都生活在一种无尽头的可怕之中。——米兰·昆德拉《身份》

(4)、值得一提的是,《梦游人》中译本的诞生与米兰·昆德拉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梦游人》的启发下,米兰·昆德拉写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正是在昆德拉的作品中,19岁的中国文学青年流畅第一次了解到布洛赫及其作品,并立志“攀登”《梦游人》这座“高山”。如今,这个曾以卖衣为生的小镇文学青年,终于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将这部经典作品展现在中文读者面前。

(5)、赫尔曼·布洛赫属于伟大的20世纪小说家之列,他们以几乎超出认知的方式改变了19世纪这一经典的艺术形式。

(6)、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意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说起来,昆德拉很希望自己被当做一位文学家去对待,去用美学的价值来解读他的作品。但是他的书在西方出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政治是解读他文学作品的第一标杆。

(8)、再来谈“不可能的回归”、“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这两个短语都包含某种悖论,因其逻辑上的矛盾性,呈现出一种反讽的意味。(而反讽,正是昆德拉小说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昆德拉承认,移居国外是其个人生涯中最具决定性的事件。这件事从头到尾,其实并没有什么悲壮感,至少表面看来如此。1975年,昆德拉接受了法国雷恩第二大学的聘任邀请,“与妻子薇拉一起完全合法地离开捷克斯洛伐克”。1981年,他被正式授予法国国籍,对此他表示:“法国已经成为我的书的祖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追随了我的书的道路。”历史并非一成不变,2019年,昆德拉又重获了捷克公民身份。从某种程度上说,昆德拉“回归”了,至少在政治身份上是如此。但从文学角度讲,昆德拉的“回归”并不是同步的,或许将来也不会同步。他拒绝把自己用法语写的书翻译回捷克语。布里埃说,这一举动“在捷克共和国往往被看作任性,或者某种傲慢的表示,有损于他的形象。众人被辜负的仰慕往往会被一种强烈的怨恨所取代”。昆德拉为何不愿意“文学回归”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9)、昆德拉的作品是反浪漫主义的,是对于崇高的一种消解。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很多文学作品喜欢挂上昆德拉的旗号,当时中国文学的一个潮流就是反崇高、反浪漫,比如像王朔的作品,但是他跟昆德拉很不一样,昆德拉是更知识分子式的那种反思崇高,王朔更像是大院子弟那种,有点痞气有点傲。

(10)、布洛赫的《梦游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被誉为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梦游人》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11)、随着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出版,尘封的档案被打开。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仿佛一位资深拼图玩家,从一手访谈到对史料线索抽丝剥茧的整理,一幅进入昆德拉隐秘世界的地图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寻找米兰·昆德拉》中文版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如同该书腰封所言,“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12)、书籍简介:《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13)、  又是一个细雨绵绵的夜晚,雨丝缠着初夏的风,没有一丝的停歇。在屋里昏黄的灯光下,我终于把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再一次看完,合上书,我轻轻地吁了口气,来到窗前,推开窗,嗅到的是一丝潮湿的温暖。

(14)、该作讲述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

(15)、布洛赫对乔伊斯尤其推崇,认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多方面认知的一部伟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响下,布洛赫就开始创作《梦游人》三部曲,并终于在1931年发表。

(16)、每当我想到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无法不激起某种怀旧情绪。说是怀旧,其实也许还是一种渴望,渴望体会那时候历史进程那种甜美的缓慢。古埃及文化延续了好几千年,古代希腊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从这一点来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历史:一开始,它沉湎于一种纹丝不动的缓慢中,然后,渐渐地,它加快了速度,后来,越来越快。——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17)、宫白云:给部分诗人诗集写的封底语、推荐语及授奖词

(18)、《星星·诗歌理论》2018-1期|宫白云:翟永明的诗语特征论

(19)、昆德拉的小说《搭车游戏》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实都存在力脱思特情境。而中国读者熟知的电影《牯岭街杀人事件》结尾,何尝不是一个力脱思特的体现。如今回看,昆德拉是一位洞察权力机制和人类幽暗心灵的作家,在描写威权社会下文人心态的作家里,昆德拉是很准确的一个,他的小说对于知识分子、流亡者和女性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但昆德拉的小说也有明显局限,我以为,昆德拉过于表现聪明才智的腔调,反而使小说有时候太具象、太有目的性了,昆德拉很聪明,但这种聪明容易折损留白之美。这可能是他跟卡夫卡的一个本质区别。如果说卡夫卡的写作会走向混沌,昆德拉的写作则会表现出一个明亮的晶体,一个在崇高价值瓦解之后的那个竖立在迷雾之中的标杆。但无论如何,在当下重读昆德拉,依然会具有现实感,这说明他的作品仍未过时,它与我们所处的情境息息有关。

(20)、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

4、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排名

(1)、《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是国内引进的首部昆德拉传记。昆德拉很少接受采访,他最后一次在电视上露面是1984年,从那以后,他又出版了若干作品,但其个人生活却如一个深邃的谜,始终覆盖着厚厚的面纱。因此,为昆德拉写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布里埃迎难而上,创造了传记的奇迹。

(2)、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米兰·昆德拉

(3)、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米兰·昆德拉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5)、绝对真理没有了,有的只是形形色色可以被人选择利用的相对真理。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与虚无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可以在《一个荒唐人的梦》中得以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篇幻想短篇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文化历史命运的总理解。小说的主人公——荒唐人在梦中到了一颗远离地球的行星上。上面居住着“太阳的儿女”。他们纯朴天真,相貌美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从没有体验过怨恨和痛苦的滋味。由于同异己的荒唐人的接触,这个行星上的居民失去了自己原始的天性,他们那种欢乐的童稚般的生活永远被毁掉了。不过荒唐人由于自己的荒淫无度而毁掉另一个星球上的纯洁与和谐后,从此就把这一理想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心间。他永远也无法忘记这种理想的诱惑力,并将永远以一种无法遏止的力量去憧憬这一理想。从梦中醒来,又回到地球上后,荒唐人就献出毕生精力宣传真理。这种真理就是:人们不丧失在地球上生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成为美好而幸福的人。

(6)、人们一旦把一件事情太当真了,那么信任就会把这件事推向荒诞的地步。一种政策的真正捍卫者,永远不会把这一政策的诡辩看得太认真,他们看重的,只是掩藏在这些诡辩之后的实际目标。因为,那些政治谎言和那些诡辩的存在,并不是让人们来相信的;它们更多地是被人们用作心照不宣的借口;那些把它们太当真的天真的人,迟早都会发现这里头矛盾多多,漏洞百出,都会开始反叛,最终可耻地成为叛徒和变节者。——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7)、把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分成两个领域是一切谎言之源: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