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简介及作品散文集114句精选
史铁生简介代表作品
1、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小说
(1)、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3)、最后,我想说出一个我自己真心认为、但无须别人赞同的看法:铁生是中国当代唯一可以称作伟大的作家,他代表了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倘若没有铁生,中国当代文学将是另一种面貌,会有重大缺陷。在这个灵魂缺席的时代,我们有铁生,我们真幸运!
(4)、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记下一个时间。每次他要环绕这园子跑20圈,大约两万米。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现在他已经不跑了,年岁太大了,跑不了那么快了。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38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在傍晚又来这园中找到我,把这事平静地向我叙说一遍。不见他已有好几年了,现在他和妻子、儿子住在很远的地方。
(5)、生命--史铁生民间回忆|史岚:十来岁的我没有好好想将来,只求别再出事
(6)、我不知道是铁生跟她交代过的,还是她自己想到的。
(7)、排练札记|在这里,酒是无辜的,人才是可怕的
(8)、我不知道过来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反正我的青春充满了尴尬脸红和难以启齿,而不是浪漫唯美和金色时光,只是当我回忆的时候,我才发觉一切那么美!我相信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时也有过相同的体会,当年他去地坛就是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残废的双腿,以便自己的心不会感到难为情,让自己的心得到片刻的舒服。当然也是无处可去了,因为自己的心被深深地伤害,他不想和人说话,所以只好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当年的心是那样的痛与抑郁,可是N年之后,经过岁月的洗礼,回首那段岁月,他竟觉得曾经的那个自己那么令人感动,那么值得人回味,甚至品味到了那段岁月的美。那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拆点!
(9)、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0)、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史铁生的原名就叫做史铁生,他没有又名也没有字,他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11)、这一次恋情的开始,给遭遇残疾的史铁生带来了希望和热情;它的终结,在当时又给史铁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有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就连面对李燕琨这样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也不愿意诉说。
(12)、史铁生,虽然说过把悲伤当成享受,那只是一种感觉,真正的还是要寻找梦想的快乐。史铁生有个作品叫《好运设计》。当年我读《我与地坛》时是一遍遍的读,因为它里头有的句子不好理解,我不知道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有的句子你读一遍是无法理解的,没有印象。我怎么读呢?我是读了几遍之后,后来不在一天里把它读完了,这15000字我今天读一节,明天读一节,一次就读一节,自己收敛着读,这么去理解,当时真是把这个《我与地坛》当作神明一样的文章。
(13)、他不单是在思考个人的遭遇和命运,也在思考他的母亲、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夫妇、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姑娘等人乃至全人类的遭遇和命运。
(14)、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笔者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史铁生王尧文学对话录》、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史铁生《病隙碎笔》、张专《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刘广新《从看史铁生的信仰探索之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2010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史铁生颁奖词、视频资料《缅怀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等教学资源。学生身上有无穷的可能性,只要给他们一个切实的学习支点,学生就能展现无限精彩,史铁生主题展板以及展示与评价正实现了这样的理想目标。学生在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真正将其人与其文打通,引发自己和史铁生的共鸣,真正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15)、史铁生先生的作品直至今日都一直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在这个流量和娱乐时代仍然是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16)、《我与地坛》里写的那位女工程师,那个傻孩子,智力障碍的长跑者,在史铁生的其他作品里都能见到,史铁生这样一遍一遍咀嚼自己的东西,真像榨汁一样,榨出了最精华,最后像卤水点豆腐,点成了一个白豆腐送给这个社会。所以说,史铁生真是用生命在写作。
(17)、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8)、他的散文里面处处体现着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广为流传的《我与地坛》还是《好运设计》,语句中都充满了哲学式的思考。
(19)、王瑞雪老师说:“今天我为什么要讲史铁生,首先因为少年时代读史铁生作品的记忆顽固地占据着我的头脑;其次因为史铁生生存的坚毅,为文的真诚;最后是史铁生对生命不断的追问和总结拷打着我对世界的看法,让我去触摸某些生命的原始价值。”
(20)、《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病隙碎笔》是2008年史铁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
2、史铁生简介及作品散文集
(1)、《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2)、(本文是作者2012年1月3日在中国作协“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自周国平博客
(3)、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史铁生与地坛相遇了。地坛安静的环境让他逐渐安定了下来,精神的危机也逐渐得到缓解。
(4)、1月2号清晨,我和妻子赶到八宝山二楼西厅告别室时,铁生已经安放在灵柩里了。周围只有二三十人吧,没有告别仪式,也没有人号令鞠躬。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说:大家不要哭,铁生不愿看大家哭……请大家撒一些花瓣给他。我们就撒一些花瓣在他身上。陈希米说,我们跟铁生告别吧。我们就各自深深地鞠了躬。陈希米说,留下几个有力气的朋友,别的朋友就走吧。我们没有走,看着灵柩被抬上担架车,缓缓地推向焚化炉……
(5)、史铁生给我们做的最好的样板就是他的文学留下了他的生命,给我们启示,对生命不放弃。
(6)、其实每个残疾人,他经历的残疾都是人间最大的痛苦。虽然残疾程度轻重不同,对个人来说都是最大的痛苦,但是当时我能坚持下来,一是家庭亲人的关怀,另外一个就是心中有念想。
(7)、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8)、▲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zui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9)、我希望未来的写作是所有人的一期假日,原不必弄那么多技巧,几十亿种自由坦荡的声音是无论什么技巧也无法比拟的真实、深刻、新鲜。我希望写作是一块梦境般自由的时间,有限的技巧在那里死去,无限的心思从那儿流露无限的欣赏角度在那儿生长。
(10)、我们安影诵读团队的兄弟姐妹在一起抱团儿取暖,追求释放现实条件下能够获得的最大快乐。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喜欢写作的,喜欢诵读的,都是幸福的人!
(11)、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2)、想要加入天津大剧院,与世界级明星一起工作?一年近600场演出任意看,戏剧、歌剧、古典音乐、芭蕾一网打尽,给自己一个沉浸于高雅艺术氛围的机会,请发送简历至hr@propel.cn,我们等你!
(13)、▲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每一个人都是被抛到这世界来的”,于困顿与残缺中,体悟生命的希望与博大。读史铁生,如同读我们自己,走失的心会安定下来。我看见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第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14)、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15)、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16)、《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17)、关于《我与地坛》所形成的文体之辩,始终很难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与地坛》的确具有某种跨文体的气质,而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边界本来就不是十分分明的。
(18)、关于史铁生作品的价值,王瑞雪老师总结说:“史铁生的作品一是对命运的执着的思考突围了人性精神的藩篱,二是对死生的思考有着哲学的高度,三是对文学无功利性精神的坚守,捍卫了文学的纯净。”
(19)、(本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11期,鸣谢!)
(20)、陆帕当时并不了解这位中国作家,也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但是他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为了更好的了解史铁生,陆帕读了史铁生很多作品,包括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陆帕说,地坛这个地方对史铁生非常重要。陆帕也多次去到北京地坛,在那里骑自行车,在地坛里漫步,看着周围的树和花。
3、史铁史铁生的简介
(1)、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2)、得知铁生病危的消息时,我正在广西北海,几个小时以后,知道他已经离去。本来我一家、何志云一家已经约好,元旦回京,是要和铁生夫妇做几乎每年例行的聚会的,为此我已经订下31日回京的机票,岂料下了飞机,赶到铁生家,只有何志云夫妇陪一脸疲惫的希米坐在屋里,另一个客人我不认识,却看着脸熟,有一种莫明的亲切。希米说,这就是《我与地坛》里那个“长跑家”呀。哦,就是那位“西绪弗斯”式的“长跑家”吗?记得铁生写过他们在地坛感慨人生际遇的凄凉与悲壮——
(3)、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4)、史铁生2012年12月病故的时候,我已经到沈阳半年了。早就知道史铁生患有严重的肾衰透析,如果史铁生活到今天,我想他,即便在痛苦中也会感到活着的快乐!
(5)、演出时间:2018年3月30日—31日 18:00
(6)、真情一旦流露,无声的哄笑会从屏幕里下来淹没你;别试着走进灿烂的阳光下花的海洋,黑暗会突然降临舞台;魂灵的视角在屏幕上清晰可信;醉鬼的独语有幻觉,有梦想,更有骇俗惊世的真理。
(7)、借助酒力,他还可以走进未来:这个醉鬼,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死了七天才被人发现。
(8)、耗子 /待定杨花 / 李秋晨母亲 / 杨鲭记者 / 桑德拉·科曾尼克卡里忒斯 / 郝蕊、赵晓璐、苏娅青年莫非 / 张加怀 妹妹/ 李梅警察 / 李龙吟
(9)、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享年59岁。
(10)、排练札记|外拍特辑之一:以”电影“做舞台背景,我们真去拍了
(11)、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2)、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
(13)、说史铁生是有文学天赋的天才,其实他更像是不惧坎坷敬畏生命的英雄。世上有千万个残疾人,唯有一个史铁生!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那些不被商化、不图名利的作品,还有简单真实的情怀对我们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14)、《酗酒者莫非》宣传片:在那个颓败的广场上,发生了一些故事
(15)、对大家来说,读史铁生作品的意义在哪里呢?比如今天我们活动的意义就是,保有对文学艺术的爱。不仅仅是爱史铁生,而是爱我们心灵中对那种美好东西的向往、靠拢、不放弃。只要我们心中对文学对艺术还有那样地向往,就能冲淡现实的痛苦。
(16)、生命中不只有风和日丽、春和景明,也有那天昏地暗、风雨交加。史铁生21岁起双腿瘫痪,但却“从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写健全人的精神困境,在体验苦难中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身体健全的人对残疾人有着自然的悲悯与同情,但残疾的史铁生却指出: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由此看来,谁又会是完美的呢?当健全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感到无力、无助,感到力所不逮时,谁又能说自己是完全健康的呢?但史铁生却不是苦难中的呻吟者,他用生命在对死生、命运和人性进行思考,从而赋予了生命更深远的意义。
(17)、铁生是关心并热爱体育的,这有他的文字为证。他写过的一段话,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走进历史。他说,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如果光是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就难免会追求出兴奋剂或暴力甚至其他更不好的东西来。这“更美”,并不仅仅就是指姿态的优美,更是指精神的美丽。这就是说,在比赛中,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有了一个向自身极限挑战的机会。他还在散文《我的梦想》里,表达过对美国体育明星卡尔·刘易斯的崇敬: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体育迷……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
(18)、‘务实和务虚’就像‘名利和精神’。名,表现为一种价值感,但太多的名利是一种累赘,有时这种价值感化为一种‘名不符实’。”
(19)、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20)、我常常在讲授写作的时候,告诉这些初学者,我说你别学哪位作家,你就用心里想给我讲的你的经历故事一样,把你的想法说到纸上去,你怎么说就怎么写,别学文绉绉的,就按口语化来写。这些话我今天复述给大家,也是说当你们有一天朗诵自己写的作品,你那时候朗读起来你心情是不一样的,你表达的情感是非常到位的。
4、史铁生简介代表作品有哪些
(1)、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2)、“我母亲是一位老师。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她也非常关心我。我是一个奇怪的孩子,经常会做不切实际的梦,但是我妈妈理解我。”
(3)、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4)、我希望大家在诵读中就获得这种效果,在自己喜欢的朗诵中,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能够让我们暂时从那种疼痛的现实中分离出来。其实我们有时候眼睛也要从史铁生的肩膀向更广大的地方看,越过他的肩头,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优秀的残疾人作家,残疾人人才,不一定是作家,各行各业都有。要让这些残疾人的这种励志精神变成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核爆炸,焕发出那种生命的动力。我们要向快乐向愉悦向艺术靠拢,让精神力量变成勇敢面对现实的强大动力。
(5)、韩少功也把《我与地坛》视为小说,他的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十年后的2002年,史铁生凭借《病隙碎笔》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记者对史铁生进行专访时,提及韩少功的这段话。
(6)、赏读|史铁生《宿命》:现在谈谈我自己的事儿,关于那一秒钟
(7)、他思想和别人那么的不一样,但你晓得是他独立思想的结果。史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的时候,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很健康,觉得他很健全,你不觉得他有什么缺陷,他有一种思想上可以不断激发人的力量。
(8)、应该是这篇文章,使得铁生在2001年3月间居然有了一次和飞人卡尔·刘易斯的会面。铁生告诉我,因为运动员李彤把自己的文章念给了刘易斯听,这才有了那次与刘易斯的相见。那天上午,他把自己的一些作品送给了刘易斯,刘易斯则回赠以签名的跑鞋。刘易斯拍拍铁生送给他的书,说:“我相信这些书一定很棒,可惜我不懂中文,不能看懂它们,这真是个遗憾。”铁生也指指手里的签名跑鞋,说,得到您签名的跑鞋,应该也是特棒的事,可惜我没有健全的双腿,所以也深感遗憾!说完两人笑着拥在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9)、在《我与地坛》之后,史铁生还写了一些与地坛密切相关的作品,如《想念地坛》和《地坛往事》。它们对于理解《我与地坛》,理解史铁生的人生和写作,理解史铁生思想的转变,都不可忽视。
(10)、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11)、 梁晓声:正义与善良的回响
(12)、排练札记|在不甚清醒的世界里,醉鬼莫非始终深爱着杨花儿
(13)、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4)、“跟史铁生一样,我小时候也有自己的地坛,在那里我可以躲开整个外面的世界。”
(15)、我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1988年或者1989年,那时候我正参加《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班课程学习。辽宁省作家协会的《鸭绿江》杂志社,是全国第一家面向文学爱好者开办的函授课程。当时我在农村知道这个消息,连续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和六届的学习。其中在教材里选用的名篇范文中,我看到了《秋天的怀念》。
(16)、史铁生以开玩笑的口吻回应说:“韩少功这句话快成了我这篇东西的广告语了。他这话比我的作品传播得还广。”这是后话。
(17)、史铁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8)、由此可见,肉体和生命是两回事。这个与肉体有别的生命,我称之为内在生命,通常的名称叫灵魂。我想说的是,铁生之所以是铁生,如果要找原因,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品质极好的灵魂,而这很可能是上天给的。这个灵魂投进某个凡胎,来到人世间历练,不管那个凡胎的体质和遭遇如何,它的卓越品质是一定会显现出来的。
(19)、陆帕的戏为什么总那么长?他说,戏剧要做逆时间的旅行
(20)、在这作品里有一句话就是,他写到母亲时候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天下最苦的母亲。这句话当时我读到的时候,我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我想到我的母亲。
5、史铁生简介代表作品及作者
(1)、史铁生的这段话,说得极其隐晦,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它所隐藏的,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记忆,还是私人化的记忆?如何解读这个细节,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乃至于史铁生的思想整体的一个分歧。
(2)、 ↑ ↑ ↑
(3)、以前的史铁生,很健康,壮得可以抬起一个装满水的水缸,还是清华附中的学霸,若不是1972年的一场暴雨,他早就是清华文理双全的男神。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本来只是着凉,没想到在陕西农村那种医疗条件缺乏的农村里,双腿竟然感染导致瘫痪。
(4)、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5)、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6)、史铁生和陈希米之间那种互为知音而又相濡以沫的情感,彼此间那种心魂相通的、无可替代的爱,在《地坛与往事》中也得到了正面而直接的书写。
(7)、④人生的目标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幸,不然命运的琴弦如何拉响?
(8)、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9)、生命--史铁生民间回忆|陈徒手:他只得经常逃到相邻的地坛躲一个清静
(10)、2019年9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了笔者的一节“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研究课。本节课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思考、交流与表达的习惯,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1)、名字“铁生”二字带着坚毅不拔,他真是在用钢铁搬的意志谱写不寻常的人生。病痛可以磨炼、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摧垮一个人,苦难可以成就一个人。现流行一句话:“痛并快乐着”,可他的痛怎能用快乐并行,不能说,更不能想,也不能忘,只能收藏,无奈接受这种痛去深深体验生活,深刻的去思考人性、命运与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行程应该是一个阶梯式,我们的灵魂需要一步步成长,迈向更高处,怎么迈?我想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没有阅读我们怎会知道历代文人及无数英雄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鞭策、激励深深影响着后代人,史铁生用40年的轮椅生涯珍惜每个当下能动笔的日子,创作出多部作品,这些作品点燃了读者的心灯。一个人的心灵之灯明亮了,智慧之光也会显现,才会使我们看到更远的路,清晰的知道怎样前行。
(12)、文学之于铁生,似乎算不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说过,“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然而,他用笔蹚出的这条心灵之路,难道仅仅有着个人救赎的意义吗?
(13)、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
(14)、或许他就是这样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去思考,去写作,去完成自己的一生的,而他的涅槃之路,却烛照了我们,使我们自惭形秽。
(15)、②只要你信仰战胜苦难的能力,你就不会成为苦难的奴隶。
(16)、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7)、其小说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即简约凝练、质朴含蓄、清新自然、柔婉细腻、雅俗共赏、幽默蕴藉、新奇陌生、沉郁晦涩,充满音乐性和哲理性。
(18)、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20)、1992年,韩少功发表了一篇题为《灵魂的声音》的文章。他在其中谈到小说在当下的处境以及存在的问题,也谈到了张承志和史铁生。他说:“我以为一九九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说是丰年。”
(1)、《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2)、陆帕导演《酗酒者A》: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你的角色
(3)、他在写作中更是经常打破文体的界限,拒绝遵从文本的固定格式。比如《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和《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光看题目就能感觉到它的跨文体属性。
(4)、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5)、借助酒力,他还可以走进未来:这个醉鬼,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死了七天才被人发现。
(6)、我和铁生,应该说有三十几年的友情了。最早看到他的作品,并不是公开的出版物。和他一起在陕北插队的吴北玲,是和我一个班的北大同学。吴北玲拿来一个硬壳笔记本,就是上世纪70年代老师们常常用来写教案的那种,铁生的作品,被他用粗粗的钢笔,抄在那个笔记本里。我从那里读到了《午餐半小时》《兄弟》和《没有太阳的角落》。我们文学专业的同学们都有谁看过这个笔记本,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记得读完这几个短篇,班上一片赞叹之声,为作者情感的醇厚和文笔的老辣而击节称快。我记得曾经把《没有太阳的角落》刊载在我们主办的《未名湖》上,我也记得在那个新旧文艺思想的纠结期,这篇作品和当时许许多多好作品一样,受到了一些质疑,似乎是什么“把生活写得过于灰暗”、“缺少亮色”之类。这些质疑或许曾经使文学界凄凄惶惶,不过,对于我们,对于铁生,都算不得什么了。80年代的中国,文学已经无须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更何况那些批评者并没有读懂史铁生,没有看到他在“没有太阳的角落”所闪烁的浅烛幽光。此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直到《我与地坛》,铁生在文坛声名鹊起,再以后,《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活着的事》《写作的事》……铁生的写作更朝着生命的诘问、灵魂的追寻上飞升。
(7)、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高中的课本上,那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是乱糟糟的,青春的欢快我是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每天总是闷闷不乐的,而且还心事重重。只是现在想来那才是一段金色时光。我们学校坐落在一个小镇上,就好像是一个典型的八九十年代建筑,每一个年轻人都带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离家来到这里求学,陈旧的教学楼,陈旧的桌椅,我那时候都纳闷,这也太寒酸了!我估计我们是新旧交替的最后一代,然后中国的物质爆炸时代便来临了!
(8)、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9)、我是瑞雪老师的粉丝,她讲书真是无论如何都要赶去听讲,每一次都给我不一样的惊喜。今天瑞雪老师是在用生命用心灵去讲哲人史铁生,因为瑞雪讲的史铁生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了我,马上行动买了一套史铁生的作品。史铁生的作品那么纯净无功利,瑞雪老师的讲书也是那么真实真情真意。岁末听瑞雪讲书是2019年最美好的一个记忆!
(10)、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灵魂的事》、《写作的事》、《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等。王瑞雪对史铁生的作品研究颇深,她总结史铁生的作品特点时这样说:“一是由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写到健全人的精神困境,二是在体验苦难中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三是以质朴简洁的文字陈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或深邃或睿智或隽永,总是给人深刻的启迪。四是有些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真诚自我忏悔、自知敬畏、苦难理解观照、悲悯情怀几面。”
(11)、史铁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作家,以学校“精一读书展”为契机,发动学生为史铁生设计展板,是真实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在场”的主题阅读吸引学生专注于史铁生作品阅读,增强对作品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12)、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一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3)、022-83882000/83882008
(14)、史铁生发表的小说作品有:《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山顶上的传说》、《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午餐半小时》、《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务虚笔记》、《毒药》等。